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199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99]
广东省广州市六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2009、5、25)
广东省广州市六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2009.5.25.)
一、本大题含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甄别/箴言 忸怩/拘泥 劳累/危如累卵
B.赈灾/拯救 拜谒/笑靥 剥皮/生吞活剥
C.隔阂/干涸 菲薄/绯闻 舍弃/退避三舍
D.掮客/悭吝 跻身/侪辈 着落/歪打正着
1.D(A.zhēn;ní/nì;lèi/lěi;B.zhèn/ zhěng;yè;bāo/bō;C.hé;fěi/ fēi;shě/shè;D.qián/ qiān;jī/ chái;zhuó/zháo。)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潜伏》的好看和可怕,就在于它宣扬甚至默许,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只要目的是正义的,就可以避开道德和良心的审判。
B.对于当前流行的某些大部头系列图书,有人认为内容扎实、叙述从容,也有人认为行文拖沓、不便阅读,两种意见针尖对麦芒,僵持不下。
C.香港行政长官曾荫权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访问时表示,面对如火如荼的全球金融海啸,香港没有银行出问题,股票市场运作正常,香港仍然是一个可靠而坚固的金融中心。
D.流浪的行客是孤独的,他们独自孑然一身地穿越了一座又一座城市,见证一场又一场的别离和伤逝,柳枝折断无处寄。
2.B.(针尖对麦芒:比喻双方争执时针锋相对,各不相让。A.甚至:用来引出更突出、更进一步的事情。此处可以用“或者”。C.如火如荼:象火那样红,象荼那样白。荼:茅草的白花。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此处属用错对象,感情色彩不当。D.孑然一身:孤身一人。此处与“独自”重复。)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特别深受网民追捧的郑奎飞,在被《新民周刊》评为“最有可能成为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第一人”后,被推到了新闻舆论的中心。
B.各地要本着“在流入地政府管理,在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就读”为原则,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C.古建筑工程专家乔治•克罗奇告诉美联社记者,阿布佐省首府阿奎阿拉的古代建筑在地震中不堪一击,主要原因在于其建造方式的不当。
D.有关部门提醒:一段时间以来,利用互联网进行的传销活动日趋严重,广大群众应学会抵制传销、识别传销、远离传销,避免上当受骗。
3.C(A.“特别”与“深”重复赘余,可删去“特别”;B.“本着……为原则”句式杂糅,可改为“本着……的原则”或“以……为原则”;D. 语序不当,应改为“识别传销、抵制传销、远离传销”。)
4.依次填入下面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世界卫生组织30日宣布,从当日起,该组织不再使用“猪流感”一词指代当前疫情,

世卫组织已多次表明,虽然这种新型病毒是由猪流感病毒演变而来,但到目前为止这种病毒只是使人患病,还没有发现猪被感染的病例。世卫组织还强调,
A.①而开始使用“A(H1N1)型流感”一词
②食用充分烹制的猪肉或猪肉产品不会感染病毒。
B.①而开始使用“A(H1N1)型流感”一词指代当前疫情
②吃充分烹制的猪肉不会感染病毒。
C.①而使用“A(H1N1)型流感”一词
②食用充分烹制的猪肉不会感染病毒。
D.①而使用“A(H1N1)型流感”一词指代当前疫情
②吃充分烹制的猪肉或猪肉产品不会感染病毒。
4.A(①用“开始”,能与“不再”呼应,更强调“从当日起”;不用“指代当前疫情”,更简明,也通过承前省略,加强和上句的连贯性。②用“食用”是书面语,“吃”是口语,此处选用“食用”更庄重,更切合“世卫组织”的身份;“猪肉或猪肉产品”比“猪肉”更周密。)


浏览完整试题二、本大题含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5—9题。
潮州韩文公①庙碑(节选)
苏轼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②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得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州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③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注】①韩文公,韩愈。 ②房、杜、姚、宋指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 ③焄同“熏”,熏炙。
5.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审:审查
B.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 参:并列
C.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 笃:深重
D.潮人请书其事于石  书:写信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而不得回宪宗之惑 不能一岁而归
B.盖尝论天人之辨 盖公之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C.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 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
D.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7.下列句子句式与“信乎孔子之言”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相与枕藉乎舟中
B.日饮食得无衰乎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甚矣,汝之不惠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代兴盛时期,依靠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韩愈等大臣的辅佐,沦丧的儒道、败坏的文风又回到了正路。
B.韩愈因为尊从天道,不屈从人事,所以能取得百姓的信任,却不能使自身在朝廷上有一天的平安。
C.韩愈在潮州任上不足一年,注重教育,政绩显著,使潮州百姓专心于学问的研究和品行的修养。
D.潮州百姓敬奉韩愈为神明,在城南始建了韩文公庙,水灾旱荒、疾病瘟疫,凡是有求助于神灵的事,必定到祠庙里去祈祷。
9.断句和翻译。(10分)
⑴用“/”给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材料断句。(4分)
不 然 公 之 神 在 天 下 者 如 水 之 在 地 中 无 所 往 而 不在 也 而 潮 州 人 独 信 之 深 思 之 至 焄 蒿 凄 怆 若 或 见 之 譬 如 凿 井 得 泉 而 曰 水 专 在 是 岂 理 也 哉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
②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5.B(A审:清楚,明白C笃:专心 D书:书写)
6.C(A 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顺承,就。B 发语词/副词,表推测。 C 组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D 介词,把/连词,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7.D(主谓倒装。)
8.B(A依靠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等人的辅佐“而不能救”。 C 文中未提及政绩显著。D 韩文公庙先是在“刺史公堂之后”,百姓出入不便,后来才在城南新建。
9.⑴(4分)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州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每错两处扣1分。)
⑵(6分)①前任太守想向朝廷申请建造新的祠庙,没有成功。(3分。诸,1分;果,1分;大意1分。)②老百姓高高兴兴地赶来参加这项工程。在州城南面七里选了一块好地方,一年后新庙就建成了。(3分。趋:来参加,1分;卜,选择,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自从东汉以来,儒道沦丧,文风败坏,佛、道等邪说一齐出现。经历了唐代贞观、开元的兴盛时期,依靠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等名臣辅佐,还不能挽救。只有韩文公从普通人里崛起,在谈笑风生中指挥古文运动,天下人纷纷倾倒追随他,使思想和文风又回到正路上来,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年左右了。他的文章使八代以来的衰败文风,得到振兴,他对儒道的宣扬,使天下人在沉溺中得到拯救,他的忠诚曾触犯了皇帝的恼怒,他的勇气能折服三军的主帅:这难道不是与天地化育万物相并列,关系到国家盛衰,浩大刚正而独立存在的正气吗?
  我曾谈论过天道和人事的区别:认为人没有什么事不能做出来,只是天不容许人作伪。人的智谋可以欺骗王公,却不能欺骗小猪和鱼;人的力量可以取得天下,却不能取得普通老百姓的民心。所以韩公的专心诚意,能够驱散衡山的阴云,却不能够挽回宪宗佞佛的执迷不悟;能够驯服鳄鱼的凶暴,却不能够制止皇甫镈、李逢吉的诽谤;能够在潮州老百姓中取得信任,百代都享受庙堂祭祀,却不能使自身在朝廷上有一天的平安。原来,韩公能够遵从的,是天道;他不能屈从的,是人事。
  从前,潮州人不知道学习儒道,韩公指定进士赵德做他们的老师。从此潮州的读书人,都专心于学问的研究和品行的修养,并影响到普通百姓。直到现在,潮州被称为容易治理的地方。确实不错啊,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有地位的人学了道理,就会爱护人民;地位低的人学了道理,就容易治理。”潮州人敬奉韩公,吃喝的时候必定要祭祀他,水灾旱荒、疾病瘟疫,凡是有求助于神灵的事,必定到祠庙里去祈祷。可是祠庙在州官衙门大堂的后面,百姓以为进出不方便。前任太守想向朝廷申请建造新的祠庙,没有成功。元祐五年,朝散郎王涤先生来担任这个州的知州,凡是用来培养士子,治理百姓的措施,完全以韩公为榜样。老百姓心悦诚服以后,便下命令说:“愿意重新修建韩公祠庙的人,就来听从命令。”老百姓高高兴兴地赶来参加这项工程。在州城南面七里选了一块好地方,一年后新庙就建成了。


展开余下试题  有人说: “韩公远离京城约万里,而贬官到潮州,不到一年便回去了,他死后有知的话,是不会深切怀念潮州的,这是明摆着的。”我说:“不是这样的,韩公的神灵在人间,好比水在地上,没有什么地方不存在。而且潮州人信仰得特别深厚,思念得十分恳切,每当祭祀时,香雾缭绕,不由涌起悲伤凄怆的感觉,就象见到了他,好比挖一口井得到了水,就说水只在这个地方,难道有这个道理的吗?”元丰七年,皇帝下诏书封韩公为昌黎伯,所以祠庙的匾额上题为“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州人请我书写他的事迹刻在石碑上,因此作首诗送给他们,让他们歌唱着祭祀韩公。
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元二使安西 别董大二首(其一)
王维 高适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⑴这两首诗都是唐诗名篇。从内容看,都是 ,从艺术手法看,都运用了 的手法。(2分)
⑵由于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这两首诗尽管思想内容方面颇多相同之处,但表现出的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4分)
10.⑴送别诗(1分);反衬,或“衬托”“情景交融”。(1分)
⑵这两首诗都写了送别时的情景,和友人别后的境况,都表达了对朋友的劝慰和关切之情,(2分)但王诗的情感基调是在依依不舍关怀备至中渗透着伤感和无奈,高诗则是在真诚的祝愿和热切的激励中表现出对朋友的推崇、赞赏和旷达乐观、充满自信的情怀。(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诗歌赏析】
盛唐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和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都写过许多赠别诗。王维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高适赠别诗的代表诗有《别董大》其一。以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两位诗人在赠别诗风格上的差异和取象的不同。
王维的《渭城曲》,文辞清新,情感凄凉,创制了“西城杨柳弄春柔”,“别离滋味浓于酒”的意境和氛围,读来感人至深。诗的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是写景。清晨时分,细密如丝的春雨沾去了客舍的轻尘,浸润着掩抑客舍的杨柳。在新鲜而湿润的春的气息中,古都咸阳驿道旁的客馆清新可贵,陌上的柔嫩柳枝亦显得青翠欲滴。这前两句不但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节令,而且可以使人从秀丽清新的景色中,体味出远比这景色更加柔曼的情怀和涌动着的思绪:天愁离而落雨,因此首句强调了“朝雨”;见杨柳而伤别,所以第二句又全力突出“柳色”的惜人。这样一来,“杨柳依依”之情,折柳惜别之意,便全都蕴含在了诗中,自然引发出后两句著名的抒情句,铺垫、烘托与渲染气氛的手法运用得极为成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是劝说即将离别的朋友再痛饮一杯充满深厚情意的饯行酒,因为走过甘肃敦煌西南边的阳关后,在人烟稀少的旅途中,是很难再见到亲朋友好的。这真是“握手一相送,心悲安可论”,“已恨亲皆远,谁怜友复稀”(均为王维赠别诗句)。思乡、怀旧,畏途、叹远;亲朋故友之恋,边塞寂寞之感,此时会一齐涌上心头,引动泪泉。难怪李义山在评论这首诗时,要说:“断肠声里唱阳关”呢!
在唐代交通闭塞、边塞动荡之际,任凭双脚和马匹作为交通工具,远涉重关,羁旅茫塞,人们必然会将这离别赴远作为人生的一大难事,而在心中引起极大的伤感,这是不难理解的。王维及时地捕捉到了这一普遍心理,用他诗、画、乐兼备的独特艺术才能,以细密的观察,细心的体味,细腻的感情,细致的笔触,活画出一幅春日送别图景。其文词新丽,字音清柔,画意空远,思情悠悠,深深打动了生活于封建社会中无数伤离恨别之人的心灵,长久地为封建士人们所传唱。以至于据此而改编成的《阳关三叠》这支名曲,一直流传到今天,仍能让人听之而生悲,咏之而欲泣,这足以说明该诗所独具的不朽艺术魅力。
高适的《别董大》却另成一格。诗人一下笔便极写天空的广漠,阳光的昏暗和漫天的黄云。在这天地之间,寒冷的北风又送来纷纷扬扬的大雪,更有“雁阵惊寒”,征人远别。这诗前面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两句,描绘的完全是一派雄浑苍莽的边塞风光,虽然寒凉冷落之意尽在其间,但悲壮的气氛却仍能明显地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出笔便见出不俗。如果说诗的前二句已将边塞气象写得无比苍凉悲壮,那么接下来的后两句就更具有气吞万象,威震四野的英雄气度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其意思是说:不要发愁再往前去便难逢知己,其实天下谁不敬重具有雄才伟略的大丈夫呢!这正所谓“离魂莫愁怅,看取宝刀雄”,“兴来无不惬,才在亦何伤”(均见高适赠别诗句)。诗人处处从大处着眼,于大处落墨,写景状情时常总体把握,浑然天成;奋笔疾书,直吐胸臆,显示出高适“尚质主理”的基本特色。诗人极善于在气象的雄浑中,更造出气势的非凡和风骨的豪迈;在关山难越、命途多舛之时,呈现出乐观爽朗的伟岸风范。深刻的人生哲理与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笼罩着全诗,这正如后人所译:“以诗人为戎帅,险难之际,名节不亏”(《旧唐书》本传)高适的做人和为诗,确实均能如此。
同是赠别之诗,王维取象于“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咸阳古道之后,感到的是“西出阳关无故人”;而高适却在“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恶劣环境中想到了“天下谁人不识君”!两相比较,所写的节令分别是一春、一冬;天气各为一晴、一阴,一雨后,一雪中;而思想感情却一凄凉、一豪雄,反差是极为明显的。这种反差并非仅仅在一、二篇诗作中出现,而是他们赠别诗总体风格迥然不同的集中体现。比如,同样是送朋友去安西(相当于今日新疆的库车),高适写道“少年无不可,行矣莫凄凄”,“离魂莫愁怅,看取宝刀雄。”同样是在春柳歧路旁,高适写道:“江山到处堪乘兴,杨柳青青那足悲”,“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而王维却往往是:“不觉御沟上,衔悲执杯酒”,“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感到“故人不可见,寂寞平陵东”,“吾亦辞家久,看之泪满巾”,进一步联想起“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甚至就在送别高适的诗中,王维尚要说:“杳冥沧洲上,荡漭无人知”。由此看来,忧别伤离的情绪,委婉细腻的心态,是王维赠别诗的一贯特色,而心怀仗剑报国之志,充满旷达豪迈之气,却是高适赠别诗的主要特征了。
上述王维与高适在赠别诗中的风格差异,主要导源于两人各不相同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流向。王维出身仕宦家庭,凭着诗、画、乐兼备的非凡才能,出入于王公贵族的门庭,颇受青睐。又靠了权贵的引荐,科举成名,可谓少年得志。他感情细腻,孝顺老母之余,深受母亲崇佛思想的影响;母子间、兄弟间、夫妻间的感情极为深厚,备受时人赞赏。然而就在这之后,王维又备遭了不幸的打击。少年得志不久,先遭伶人和舞黄狮子一案的牵连,被贬官外放。再起之后,又受累于张九龄的被逐出朝廷,于是心灰意冷,政治上深感无望。紧接其后的是安史之乱时被俘,迫于无奈,接受了安禄山的封官,因此差点被朝廷以附逆治罪。再加上中年之时母亡妻丧,感情严重受挫,精神遂一蹶不振。所有这些经历,都明显地告诉我们:长期混迹于上流社会,王维难以从下层社会中汲取奋进的养料和现实批判的精神,反倒添了许多优游生活的情趣,少了一些对社会和人生的全面认识;少年得志其实是王维一生的大不幸,如此之人,极难在中年以后承受得起不幸命运的打击,很难具有适应各种逆境的勇气和毅力;而思想上的崇信佛教,则使王维过于沉溺在内心的求取和反省之中,少了许多向现实社会求取的勇气和力量。正因为这种种原因,王维才悲哀地发出了“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感叹。作为当时知识分子中软弱一类的典型代表,他总是极为怅婉而哀怨地地感受着离愁别绪所加给自己的精神磨难,常常吟诵着“遥知汉使萧天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的赠别诗,那凄凉的的色调,正是诗人不幸遭逢和空寂佛念相互融合的真实反映。


展开余下试题高适的经历和王维恰恰相反。他幼年丧父,深知世路的艰辛。靠了自己的苦学苦斗,尽管学得了文武双全的本领,但直到高适四十九岁时,方才科考成功,据此也不过是获得了一个封丘县尉的微职。虽然他晚年官运享通,直至封侯,但自幼起长期身居下层社会的体验和困顿生活的磨难以及自我奋斗的过程,足以使高适炼就顽强拼捕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豁大度的风格。建功立业的思想始终主导着高适的一生,因此他时时能把自己的功名和社会的功利浑成一体,常常坦诚、大胆而毫无拘忌地吟唱着“穷达自有时,夫子莫下泪”,“男儿争富贵,劝尔莫迟回”,“良时正可用,行矣莫徒然”。在这一系列赠别诗里,那种雄浑的音调,豪壮的风格,正暗合着恢弘的盛形气象,顺应着昂扬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直接启迪并影响着李白豪放诗风的形成,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王维的赠别诗中确曾出现过“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壮语,但这仅仅是偶然的显现,在其作品中仅为数一二而已,实在不足以标明其赠别诗的基本风格。同样,在高适的送别诗中亦曾有过“途穷更远别,相对益悲吟”的哀句,但这亦仅见于一二篇而已,而其坚轫的毅志和豪迈的精神,足以标明其赠别诗的整体风格和为人的基本气度,所谓“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确是的评。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当我们再回过头来重读《渭城曲》和《别董大》这两首赠别诗时,便可以更深入而全面地理解王维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流露出来的深厚离别之情和细腻哀婉的心态;也可以站在更高的境界中体味出高适诗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所表达出的伟烈雄风、阳刚之气及其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从《别董大》的其二中,我们能够发现:高适写《别董大》时,正处于命途中舛的困境之中,甚至到了“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别董大》其二)的悲哀境地。但既便如此,这位堂堂的男子汉仍能以“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壮语,鼓舞朋友,激励自己,以贫贱不能屈的威武气度昭示天下,垂训来者,这确实称得起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以此节操为诗,恐怕正是时下所不容忽视的精神境界吧!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6分)
⑴ ,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⑵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 ,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
⑶西当太白有鸟道, _________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⑷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韩愈《师说》)
11.⑴黑云压城城欲摧;塞上燕脂凝夜紫;⑵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⑶可以横绝峨眉巅;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⑷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三、本大题含4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艺术、审美活动中的移情现象,已为人承认和重视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本来是无情无意的,可是在人眼里,竟然都能变成有情有意的,真乃“道是无情却有情”。不是么?“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论红豆,无论花鸟,当然都是无情物,它们怎么通得人情,解得人意?这是为什么?
按照移情说的解释,这就是人把自己的生命、情趣、性格、能力外射,移注给观赏的对象(即“由我及物”)。费舍尔父子认为这是人们不自觉无意识地把艺术和自然看成人类生命和人格的象征,把心灵和人格投射、融合到对象中去。立普斯认为,我们自己内心的活动投射到外面去,并在离开我们而独立存在的外物中体验到它,只有这种移情活动作为情感的源泉,它才是审美的感情。
较早的把西方美学的移情说介绍到中国来的朱光潜先生说:“所谓‘移情作用’指人在聚精会神中观照一个对象(自然或艺术作品)时,由物我两忘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对象里去,使本无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动,使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也显得有人情。”(《谈美书简》)这样说来在审美欣赏、艺术创作中,我们确实把自己的性格情趣投射、移注给外物,简而言之,可以用“由我及物”来表示吧。
我觉得,他们的说法用来描述审美欣赏、艺术创作的心理特征,颇有道理。而且对拟人、象征、比兴种种手法,也有个较好的解释。可是,若拿它来直接说明美的本质、艺术源泉,却不能同意了。在移情说论者看来,既然外物的情趣是我心灵投射、移注的,外物的美也就是我性格的返照。这不是主观的美论吗?
我们基本同意移情说的前半,而根本不赞成移情说的后半。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移情说混淆了美感和美,现象与本质。审美欣赏、艺术创作中“由我及物”只是现象,移情现象的本质只能到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寻找。
人类社会实践,首先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以从事物质生产,使人和自然区别开来,产生了对立以至统一的关系,以及对这种关系的意识。起初,自然界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首先是这种关系移入人脑,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反映”。可是人们对于移入人脑的东西却不能给以科学的解释,于是凭借联想、想象加以改造,把它同映入脑海的其他印象联系、组接、糅合在一起,以不自觉的艺术加工方式支配、征服自然界。比如,原始人看到打雷扯闪的天,便想象成一个巨人用咆哮来发泄他的暴躁情绪,创造了“天神”、“雷公”。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支配自然的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自然同人类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人化的自然”使人感到亲切,成为观赏的对象。于是乎,登山则移情于山,观海则移注于海,红豆相思,花鸟知情。这些,从现象上看,是人情移注于物,实质上,却是物与人的关系移入人脑折光的反映。人对何物移情,移什么情,不正是取决于实践中物与人结成的复杂而又错综的关系么?
作为一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广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9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