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76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76]
广西柳州高中2009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广西柳州高中2009届高三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选择题,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哺育(bǔ) 煞费苦心(shà) 造诣(yì) 叱咤风云(chà)
B.面颊(jiá) 戛然而止(jiá) 狩猎(shóu) 提纲挈领(qiè)
C.角逐(jué) 瓜熟蒂落(dì) 赡养(shàn) 虚与委蛇(yí)
D.桎梏(gù) 怙恶不悛(quān) 粗犷(kuàng) 断壁残垣(yuán)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年多前,歌星臧天朔挑头签署了《演艺人社会责任自律宣言》,但墨迹未干,他却因“涉恶”嫌疑被警方带走,前后判若云泥,真是不可思议。
B.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各国达成共识:亚洲是21世纪全球经济的希望,在亚洲建立一体化是众望所归,也是亚洲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要求。
C.吉林市中心商厦一楼窗户全部焊有粗粗的铸铁护栏,一位消防专家指出,这样的做法是消防法规所令行禁止的。
D.房价暴涨导致美国房地产“无根”繁荣,最终由次贷危机引发世界金融风暴。各国金融专家一傅众咻,纷纷出台应对策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再次警示我们,检测的漏洞才是最可怕的“结石”。因此,必须从检测机制、手段、程序等诸多方面,一丝不苟地防止此类事件的不再发生。
B.当翟志刚打开“神舟七号”轨道舱舱门实施“太空行走”时,在电视机前观看直播的观众既激动又紧张的心情是难以形容的。
C.北京奥运会期间,具有悠久历史的长城、十三陵、故宫、颐和园等无不以其迷人的风姿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为中外游客所倾倒。
D.日前,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提出了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等。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卡耐基和柯立芝崇尚“肥皂水”哲学,懂得以进为退,他要得到自己的利益,却处处为你着想,让你在一种温情脉脉的情绪中接受他的见解。以退为进必须知己知彼,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在许多时候是相互抵触的,我们要让别人和自己合作,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找到彼此利益的共同点,换句话说就是: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①只有知彼,我们才知道自己应该退让到什么程度。
②必要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妥协。
③处理好了这两点,我们就可以所向无敌。
④只有知己,我们才能弄清楚自己应该坚守住什么样的底线。
⑤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自己和对方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
A.④①②⑤③ B.②⑤④①③ C.⑤④①②⑨ D.②⑤①④③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唐宋“国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的咏花诗词从《诗经》初见端倪,《楚辞》初步建立了“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内涵。唐宋诗词上承诗骚与魏晋风流,将“咏花”诗词的创作推向极致。花风即唐宋风,唐人尚牡丹,宋人崇梅花,两代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折射着潜在的文化裂变与重新整合,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整体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新境界。
牡丹花大色艳,层层叠叠,具有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传达出磅礴的春天气势,因而具有成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载体的潜质。牡丹作为唐代备受推崇的“国花”,适逢其会地呈现出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说牡丹,便是说唐人的大气与雍容。唐代文人热烈的吟咏诞生了不少流光溢彩的传世佳作,将牡丹作为“国花”的王者之美烘托得淋漓尽致。人咏花,花映人,彼此间彰显着雍容华贵、灿烂绚丽和大气磅礴,共构着自信开阔、昂扬奋进、雍容大度的时代风神。


浏览完整试题 然而,由唐入宋,时运推移,文化国情发生巨大转变。理学大兴使得宋代文学精神趋向理性化和细密化,推崇气节、品格。两宋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新气象,使梅花的审美特征日益受到关注与推崇,人格寄托意义不断丰富表凸显,价值持续提高。在宋代士大夫优裕、悠闲、雅致的生活氛围中,微小的梅花逐渐由自然存在走上了人们审美观赏的至位,最终被推为“群芳之首”,并打破了牡丹宠冠天下的局面,成为新一代“国花”。
由“尚牡丹”到“尚梅”,乃是社会习尚和文人心态的变化而引发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可以说,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当时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心理需求。梅花之成为国花,是历代文人在千年间层累所致,尤其在艰难时世中愈品愈深的结果。
林逋在咏梅文学史上的意义是划时代的。当他一旦把自己清旷、高洁、淡远的情怀投入梅花意象,梅花意象就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格意趣和道德内涵,以清妙深幽的意志成为士大夫文人理想人格的象征,或人格自许的极佳对应物,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梅花审美的全新格局。
作为唐宋国花的牡丹和梅花,都曾妍冠群芳,荣宠万户,但它们晋身之路既有直曲,气度也分豪与韵,这些都联系着它们迥异的命运。与梅花走向丰富的多元化意象内涵不同,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那就是作为大气雍容、荣华富贵的盛唐气象的象征出现在人们的追忆里。为何它没有能够像梅花一样继续向纵深发展,趋向多元化的圆融境界呢?
首先牡丹意象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在民族记忆强大的恒定力的笼罩下,其内涵被剥夺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问。其次,牡丹在盛唐之后无端地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负载。“红颜祸水”和“败坏世风”两罪相加,使牡丹在人人赏识其国色天香的物态之美的同时,难免顾忌骂名。第三,李唐王朝与赵宋王朝不同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亦在他们对国花审美选择、意蕴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仅从自然地理而言,北地寒旱,宜牡丹而不宜梅,南土温湿适梅而不适牡丹。自然的选择也给人们的审美选择,提供着不同的、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对象。
李氏王朝凭藉军事实力,在马背上夺取了天下,有着浓重的质朴泥土气。王公权贵的喜尚和士人勃发的欢悦、社会大众的需求相契合,构成“牡丹”怒放的时代文化心理的场境。然而,这个场境因热闹而浮躁,由泛众化而蕴浅,使“牡丹”意象不得不在骨子里沾上唐代社会文化之“俗”。
相形之下,宋室帝王重文抑武,艺术素养普遍很高。宋代的文官政治,也使文士们的“雅”的审美选择、文化精神,成了社会文化中的官方主流。这种“雅”“俗”之趣的分流,自然使牡丹降格于民间,使从六朝以来被文士欣赏的梅花不断被抬升。牡丹与梅花的“国花”地位的禅代,在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多重因素变迁流异的复合作用下,也就成了一种自然而必然发生的事了。
然而梅花意象由于宋人着力全面的开发,却得以不断升华,成为“岁寒三友”之一、“花
中四君子”之首。梅花意象由此获得了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道德操守之义。梅花意象在历史的曲折行进中不断吐故纳新,容纳了中国文化多重人格的特征,绵延中国文化贵坚忍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审美图腾。
(节选自《新华文摘》2009年第2期)
5.下列说法不属于“牡丹在盛唐之后呈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作为盛唐文化的表征,牡丹意象的内涵被剥夺了拓展的可能和空间。
B.牡丹在盛唐之后无端地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负载。
C.李唐王朝地域文化的遗传基因,在其对牡丹审美选择、意蕴发现与赋兴比德上有着支配性的作用。
D.牡丹它没有能够像梅花一样继续向纵深发展,趋向多元化的圆融境界。
6.以下有关牡丹和梅花的比较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牡丹为唐人所崇尚,梅花为宋人所崇尚,两种花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
B.牡丹呈现出大唐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折射出大唐帝国的王者之风;而梅花的种种特质与宋代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相契合,迎合了两宋之交的文人追求风骨气节的需求。
C.牡丹的晋身之路曲折,梅花的晋身之路则顺直;牡丹的气度豪放,梅花的气度则富意韵。
D.牡丹在盛唐之后呈现出固定的单一化意象内涵,而梅花则在宋代之后发展出丰富的多元化意象内涵。
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代表着截然不同的精神气质之转换,是中华国力由强盛转向衰微的一个标志。
B.李氏王朝尚武,凭军事实力夺取天下,所以唐以牡丹为国花,是由武将的审美情趣决定的;宋朝国君重文抑武,故宋以梅为国花,是由文士的审美情趣决定的。
C.牡丹与梅花成为“国花”,都是当时历史、政治、地理、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这两种花本身的生物特质无关。
D.微小的梅花取代雍容华贵、灿烂绚丽的牡丹,走上了人们审美观赏的至位,成为“群芳之首”,从这一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精神朝着健康且内涵丰富的方向发展。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题。(9分,每小题3分)
孙侔字少述,世吴兴人。父及,仕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卒,侔方四岁,从其母胡氏家扬州,母亲教之。侔虽幼,已能自伤其孤,悲泣力学,七岁能属文。既长,读书能得圣人深意,多所论撰。庆历、皇祜间,与临川王安石、南丰曾巩,知名于江淮间。安石自序所谓“淮之南有贤人焉,曰少述,余得而友之”者也。侔内行峭洁,少许可,不妄戏笑。所居人罕识其面,非其所善,造门弗见,虽邻不与之通。其论日:“文,气也、君子之气正,众人之气随。行之于身而正者,然后为文,故必见诸行;行不正,则言无以信于世。”故侔之诗严劲简古,自成法度,如其为人。
尝举进士不中,母病且革①,颇恨不及见其仕。侔呜咽自誓床下,终身不求是仕进。


展开余下试题葬其亲苏州之阳山,庐墓终丧。久之,亲友劝复举进士,皆不听。
侔志节刚果,不为矫激奇诡之行,而气貌足以动人,所至一坐为之凛然。视权幸与善宦者,意若奴隶之,以故不能②者相与排毁之。侔闻,自持愈厉,不少降屈。
故相晏殊颇称其才,知制诰③唐询、刘敞、钱公辅尤尊礼之。询嘉佑中守苏,表其孝行,赐素帛。又荐之曰:“履道而常其守,处贱而得其安。”敞为扬州,论其贤,以为孝弟,
“求之朝廷,吕公著、王安石之流也”。诏以为试秘书郎、扬州州学教授。侔凡五辞,卒不赴。敞守永兴,奏请侔安抚司,亦以病免。英宗即位,知制诰沈遘王陶荐侔及汝阴王回、常秩三人,又不赴。熙宁三年,翰林学士韩维复荐之,以为常州团练推官,又不受命。
侔初罢举进士,穷无所归,天章阁待制王鼎以女妻之,世多称鼎为能好贤。侔贫,自奉俭约,家人化之,妻子相对蔬茹而已,闺门雍雍如也。
【注】①革:音jí,急,严重.②能:和睦。③知制诰:一种官职.④雍雍:和谐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得而友之 友:以……为友
B.所至一坐为之凛然 一坐:所有在座的人
C.询嘉佑中守苏 守:守卫
D.天章阁待制王鼎以女妻之 妻:嫁给……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孙侔“内行峭洁”和“不求仕进”的一组是( )
A.①所居人罕识其面
②不为矫激奇诡之行,而气貌足以动人
B.①自持愈厉,不少降屈
②亲友劝复举进士,皆不听
C.①既长,读书能得圣人深意,多所论撰
②翰林学士韩维复荐之,以为常州团练推官,又不受命
D.①非其所善,造门弗见
②侔凡五辞,卒不赴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侔的父亲虽然曾任高官,但很早就去世了,所以孙侔从小由母亲养育教诲。而孙侔很懂事,能哀伤自己是个孤儿,并努力学习。
B.孙侔七岁就能写文章了,稍稍长大后,读书能够懂得圣人的深意。在庆历、皇祜年间,他和王安石、曾巩在江淮一代都颇有名气。
C.孙侔得到晏殊的高度称赞,并得到唐询、刘敞等人的举荐,但他屡次推却了朝廷的任命。英宗即位后,沈遘、王陶曾向朝廷举荐孙侔、王回、常秩三人,但三人都不赴任。
D.王鼎把女儿嫁给孙侔的行为受到世人的称赞。孙侔一家虽然物质生活清贫,但很和睦,这也从侧面表现了孙侔的贤能。
第Ⅱ卷(非选择题,90分)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所居人罕识其面,非其所善,造门弗见,虽邻不与之通。(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视权幸与善宦者,意若奴隶之,以故不能者相与排毁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杨村
宋•杨万里
石桥两畔好人烟,匹似诸村别一川。
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
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
政尔清和还在道,为谁辛苦不归田?
【注】“政”通“正”,正当的意思;“清和”指农历四月。
(1)诗中描绘了“杨村”怎样的“好人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你对整首诗的理解,对尾联作简要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补写下列名篇的空缺部分(两组中只选一组)。(5分)
(1)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____。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___________,幽咽流泉水下滩。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银瓶乍破水浆进,____________。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____________,惟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批评秦统治者奢侈时写道:“钉头磷磷,______________;瓦缝参差,______________。”
李白在《 》诗中写道:“西当太白有鸟道,______________。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秃的梧桐
苏雪林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些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作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碑。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浙浙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两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技。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阴了。
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 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上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风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风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桐树,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斜阳中。
“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似地说。
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14.文章开头,写人们走过那株秃梧桐下,总惋惜地认为“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总是说:“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他这样说的依据有哪些?(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那株“秃梧桐”是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但作者也写到秋风中的其他植物和动物,有老柏、香橙、老榆、薜荔、大理菊、牵牛花、麝香连理、凤仙和玉钱蝴蝶等。这样写是否偏离文章中心?为什么?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在文中找到两例精彩描写,并作简要赏析。(6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5分)
18.下面这段文字在语法、标点、用词等方面有一些语病,请找出三处进行修改。(6分)


展开余下试题 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10月30日公布了今年第三季度财经报告,当季利润为148.3亿美元,再次刷新了这家能源巨头上季度创下的美国企业单季利润。对此,人们普遍认为:“石油及其衍生品都是人们生活的必须品,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整个社会都在节衣缩食,石油巨头却大发槽财,颇有趁火打劫的味道,为人所不耻。”
(1)将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按照下面句子的思路,另外选择特定事物,仿写两句话。 (4分)
竹子,每攀登一步,都作一次小结。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有位老者写下了这样一首诗:“风吹雨打不回头,力瘁筋摧勿怨尤。何必计较鞭加背,此生原是拓荒牛。”这首诗可以想象成若干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经写出,请续写最后一个特写镜头。(特写是一种电影艺术手法,把人和事物的局部放大、突出,造成清晰而强烈的视觉形象。)要求:(1)想象合理,与前面的镜头相连贯;(2)能表现拓荒牛的精神风貌;(3)字数不超过80个字。(5分)
远景:灰色的天幕下,广袤荒芜的原野一直销展到天尽头。风冷冷地吹着,冰凉的雨斜斜地打在地上。若有若无的绿意浮在空气中,一块块黝黑的泥土一片片翻开来。
近景:一个农夫,戴着斗笠,穿着蓑衣,扶着犁,在齐膝深的泥土里艰难地行走希。手中的皮鞭高高举起,猛地一挥,在空中发出“啪”“啪”的鸣响。
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心理学家罗伯特在地铁车站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子一动不动地躺在台阶中间,而赶地铁的人们都像没有看见他一样,匆匆走过,个别人甚至从男子身上跨过。罗伯特感到非常震惊,于是他停下来,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就在他停下来之后,耐人寻味的转变出现了:一些人也陆续停了下来。很快,这个男子身旁聚集了一小圈关心他的人,有人给他买了食物,有人给他送来了水,有人打电话叫来了救护车。
为什么人们对这个男子的态度会有这么大的改变呢?罗伯特认为,其中一个最重号的原因是:因为有一个人的关注,致使情况发生了改变。一个人改变了,身边的一些人就可能跟着改变;身边的一些人改变了,很多人可能会跟着改变;很多人改变了,世界就可能会改变。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选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广西柳州高中2009届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C(A.“咤”zhà; B.“狩”shòu;D.“犷”guǎng)
2.A.(判若云泥:高低差别就像天上的云和地面的泥。B.众望所归:指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受到信赖。C、“令行禁止”指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现在形容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D、一傅众咻:一个人教导,众人吵闹干扰。比喻不能有什么成就。)
3.B(A“防止此类事件的不再发生”,不合逻辑,据句意,应该是“防止此类事件的再发生”;C.“为中外游客所倾倒”应为“倾倒了中外游客”,主客倒置。D成分残缺。“提出”的宾语残缺。可在句子末尾加上“一系列帮助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4、答案:B 解析:注意前后文之间传递的信息。前文说“懂得以进为退”就是后面的“学会妥协”,首先选②。接下来前文说“以退为进必须知己知彼”就是指后面的“对自己和对方都虑该有充分的了解”、“知己”、“知彼”,选⑤、④、①。③是对④、①的总结。故答案为B。
二.
5.D(重复题干的说法,并未分析牡丹意象内涵单一化的原因,答非所问。)
6.C(联系全文看,“它们晋身之路既有直曲,气度也分豪与韵”句中,“直”与“豪”是指牡丹,“曲”与“韵”是指梅花。)
7.D(A“国花由牡丹到梅花之更替……是中华国力由强盛转向衰微的一个标志’’的推断于文无据,且与本文作者对这种更替的褒扬态度相违。B把牡丹成为唐国花、梅花成为宋国花的原因说得人偏狭。据文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只由主流社会的情趣决定。C“牡丹与梅花成为“国花”……与这两种花本身的生物特质无关”的推断违背文意)
三.
8、C(守:任……太守)
9、D
10、C(“三人都不赴任”误解文意。选文的整个第4段都是在叙述孙侔“不求仕进”,所以“又不赴”的陈述对象即主语应是“孙侔”,而不是“孙侔、王回、常秩三人”)
四.
11、(1)跟他居住在同一地方的人都很少见得到他,不是他喜欢的人,即使登门拜访,他也不接见,即使是邻居,他也不与他们交往。
(2)看待那些权贵和善于做官的人,他内心里就像对待奴隶二样,因此与他关系不好的人就都一起排挤诋毁他。
L2、
(1)杨柳的绿荫里,有酒店新开;葡萄架的清凉下,有小渔船停泊。红红白白的鲜花在岸边怒放,花影倒映水中;麦子叶绿花黄,长势喜人,麦田宽阔无边,直达天际。
(2)结构上,尾联卒章显志,是整首诗的诗眼(答至此得1分)。内容上,尾联表达了作者过杨村看到美丽的乡村景色后的感想:在这农历的四月天,我还在匆匆赶路,乡村是这样的美,何不回家种田?我奔波辛苦图谋宦达,究竟是为了谁呢?(答至此得2分)用此自问自疑的方式,表达自己追求田园生活,厌弃官场,欲辞官归隐的愿望。(答至此得4分)
13.(1)小弦切切如私语间关莺语花底滑 此时无声胜有声 铁骑突出刀枪鸣 东船两舫悄无言
(2)多于在庚之粟粒 多于周身之帛缕 蜀道难 可以横绝峨眉巅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五.
14.(4分)①从写作技巧上说,这是欲扬先抑之法:首段先写秃梧桐生命堪忧,就是为了后文褒扬其生命力的顽强坚韧。(或:从文章结构上说,首段起到反向铺垫的作用,为后文突出秃梧桐顽强坚韧的生命力张本。)②从内容上说,用人们对秃梧桐生命力的怀疑和怜惜,更能衬托出秃梧桐生命力的顽强和坚韧。(从写法或结构角度答,占2分;从思想内容角度答,占2分)
15.①它的枝干虽被蚁蛀蚀,被雷劈折,只剩下一根两丈多高的树身,但依然挺立,亭亭有如青玉。②春天到来,它身上透出许多绿叶;叶子被风劈蚁咬,它但并不因此挫了的志气。从春到夏,它始终萌芽吐叶,与风和蚁抗争。③即使它死了,它还有落在士里的桐子。(每点2分)
16.这样写并不偏离文章中心。因为①作者写秃梧桐,意在突出了其虽饱受恶劣力量的摧残,却始终坚忍、顽强的生命品格,而写这些秋风中的植物和动物,也是为了突出了它们在恶劣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广西柳州高”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7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