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日常专题训练

阅读:1175  
标签:苏教版 高一 必修四 日常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75]
必修四期末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
必修四现代文阅读练习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中所描写的对象,有的有下句承接(如“老水车”在“纺着疲惫的歌”),有些则没有下句承接(如“干瘪的稻穗”)。仿照课文,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任选两句)
1.我是干瘪的稻穗,________________
2.我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__
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________________
4.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________________
5.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弯的身躯
2.我是失修的路基,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祖国山川颂》
我们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有莽苍的黄土高原,有草树蒙密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在云南省南部,是傣族主要聚居区之一。解放后成立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有一泻千里的黄河,有浩浩荡荡的扬子江,有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有海南岛的椰林碧海,有西北诸省的广阔无垠的青青的牧场,还有说不尽的江湖沼泽,……
我爱我们祖国的土地!狂风曾来扫荡过它,冰雹曾来打击过它,霜雪曾来封锁过它,大火曾来烧灼过它,大雨曾来冲刷过它,异族奴隶主的铁骑曾来践踏过它,帝国主义的炮弹曾来轰击过它。不过,尽管受了这些磨难,它还是默默地存在着。一到了春天,它又苏醒过来,满怀信心地表现出盎然的生意和万卉争荣的景色。
这是祖国大地对劳动者的回答:光秃秃的群山穿起了墨绿色的长袍,冈峦变成了翠绿的堆垛,沟谷变成了辽阔的田园,长满了葱绿的禾苗,沼泽变成明镜般的湖泊,层峦叠嶂表示低头臣服,易怒的江河也表示愿供奔走……
祖国的山对我们总是有情的。我们对它们每唱一首歌,它们都总是作出同样响亮而又热情的回响。
我爱祖国的劳动人民,是他们开辟荒野、种出粮食,挑来河水或井水把我哺育长大。
1、 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作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充满自豪地列数祖国大地的优美景致,以动情的笔墨,尽情地倾吐赞美之情。)
2、 第二段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匀称,语势强劲。写出了祖国经受的灾难之多,酣畅淋漓地书法了作者多祖国的赞美之情。)
3、 文中“层峦叠嶂表示低头臣服,易怒的江河也表示愿供奔走……”的含意是什么?
(祖国山河在劳动人民的改造下发生了巨大变化:高山被征服,讲和不再泛滥,一切都造福于人民。)
还有黄果树瀑布。
远离瀑布还好几里,就先听到丘壑雷鸣,看到雾气从林中升起。走近一看,只见一股洪流直冲而下,在日光影射下,像是悬空的彩练,珠花迸发,有如巨龙吐沫;水冲到潭里,激起了沸腾的浪花、晶莹的水泡。大大小小的水珠,随风飘荡,上下浮游,如烟如雾,如雨如尘,浸人衣袖。上有危崖如欲倾坠,下有深潭不可逼视。轰隆的巨响,震耳欲聋,游人打着手势在夸张地交谈,却好像失去了声音。
生平到过不少的名山大川,但在我脑海里的印象最深的还是家乡门前的小溪。春天,秀水涨满,桥的两孔像是一对微笑的眼睛。细雨如烟,桥上不时有人打着雨伞走过。对岸的红棉树开花了,燕子在雨中飞来飞去,一阵一阵的风,吹来断续的残笛……
小溪唱着愉快的歌流走了,它将冲击着一切崖岸流向大海。静静的群山,则留在原来的地方,目送那盈盈的水波远去。


浏览完整试题 流水一去是决不回来了,但有时也会化作一两片羽云瞭望故乡。
1、 文段是如何描写黄果树瀑布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由远及近,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瀑布。 贴切的比喻。)
2、 作者“生平到过不少的名山大川”,但为什么脑子里印象最深的还是“家乡门前的小溪”?
(因为小溪是故乡的,小溪周围的人、景是作者梦绕萦回的。)
3、 怎样理解“流水一去是决不回来了,但有时也会化作一两片羽云瞭望故乡”这句话?
(“小溪流”针对“大海”祖国而言是“小我”,“小我”自然要投入祖国怀抱,在热爱祖国、关怀祖国之余自然也会思念故乡。)
《长江三峡》
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船随山势左一弯,右一转,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开一幅绝好的风景画。两岸山峰连绵不断,山势奇绝,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态,人们给它们以很高的评价和美的命名,使我们的江山增加了诗意①。而诗意②又是变化无穷的:突然是深灰色的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特别好看的是悬崖上那一堆堆给秋霜染得红艳艳的野草,简直像是满山杜鹃了。峡陡江急,江面布满大大小小的漩涡,船只能缓缓行进,像一个在崇山峻岭之间慢步前进的旅人。但这正好使远方来的人有充裕的时间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苍鹰在高峡上盘旋,江涛追随着山峦激荡,山影云影,日光水光,交织成一片。
1、“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其中“闸门”“画廊”各侧重于说明什么?(字数不超过6个字)(3分)
①“闸门”说明瞿塘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狭窄陡激)
②“画廊”说明巫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迂回曲折)
2、选出对两个“诗意”的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 (A )
A.诗意①是就人们给巫山十二峰以很高的评价和美的命名而言的,诗意②是就眼前不断展开一幅幅风景画而言的。
B.诗意①是就三峡的美而言的,诗意②是就巫峡的美而言的。
C.诗意①和诗意②是就人们给巫山十二峰以很高的评价和美的命名而言的。
D.诗意①和诗意②都是就眼前不断展开一幅幅风景画而言的。
3、选出对划曲线句子含义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A.突然发现深灰色石岩从高空落入江心,那落下的轨迹像个巨大的惊叹号。
B.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那形状像个巨大的惊叹号。
C.这个句子既描写了直垂而下、浸入江心的石岩状似巨大惊叹号,又表达了如此壮美的景象令人惊叹的感情。
D.突见石岩直垂浸江的景象,产生石岩“从高直下”的动感,不禁发出惊叹。
4、选出对“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一句的表达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用听觉形象比喻视觉形象,描绘了恬静、安适的意境。
B.绿茸茸的草坂给人的感觉,与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给人的感受相通。
C.用听觉形象使视觉形象具体化,描绘了恬静、安适的意境。
D.欣赏那绿茸茸的草坂,仿佛是在听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肖邦故园》
我们带着惊讶和柔情望着这幢实为波兰民族精华的朴素小屋。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速奏。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它提醒我们,此刻正置身于马祖卡曲的故乡。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结尾中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请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安然入梦。花园的树木变成了水晶装饰物,且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就像昔日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如今既没有马,没有雪橇,也没有狐裘,更没有裹着狐裘的美女。没有母亲,没有姐妹——只有无边的静寂。一切都成为往事了。
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1、 在文段开头,作者为什么说“我们带着惊讶和柔情”望着肖邦的小屋?
带着“惊讶”是因为:
(这实在波兰民族精华的小屋竟如此朴素。)
带着“柔情”是因为:
(这里的一切与肖邦的音乐非常般配,令人景仰。)
2、根据文章景物描写的内容,简要概括四季景物特点。
春天特点
夏天特点
秋天特点
冬天特点
(春天:娇嫩温柔,轻盈明丽。夏天:成熟清丽,馥郁悠扬。秋天:欢快喜悦,忧伤郁闷。冬天:纯白空旷,静寂孤独。)
3、“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请结合文中描写的四季景物特点,看看景物是如何与音乐般配的。
((1)春天,会使人联想到肖邦最温柔的曲子,比如速奏;(2)夏天,会使人联想到肖邦最成熟的作品,比如船歌,f小调叙事曲的开头;(3)秋天,使人理解了肖邦作品中最深沉郁闷(或忧伤的)的曲子,比如奏鸣曲;(4)冬天的肖邦之家虽然静寂,但你却并不孤独,因为只有肖邦的音乐长存。)


展开余下试题4、请用简要的文字概括文段的内容和形式特点。
(语言清丽优美,感情真挚绵邈。字里行间跳跃着一首首恬静优美的旋律,描绘了一幅幅具有异国情调的色彩秀丽田园风景画。)
《老王》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1、“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话中的“镶嵌”一词能否换成“站立”?
(不能。这里是夸张的写法,强调了老王的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2、 找出文中描写老王肖像的语句,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他面如死灰……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突出了老王当时病情严重,样子怕人;也暗示出老王的不幸,关心他的太少了。
作者似贬实褒,赞扬老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想着回报他人。)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一)
一般说来,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 着人们的思维方法, 着人们的行为习俗, 着人们的情感抒发, 着人们的审美趣味, 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个人的意志自由,在这里没有多少绝对意义,正象肉体超不出皮肤一样,个人意志超不出文化传统之外。但也正因如此,文化传统便成了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民族如何能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
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因为时间在前进,生活在交替,经验在累积,知识在更新,传统中某些成份会变得无所可用而逐渐淡化以至衰亡;生活中某些新的因素会慢慢积淀、并经过筛选整合而成为传统的新成份。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发生一蹴而就的奇迹;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幻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当然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以变化自己的内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由于婚姻、交通、贸易、扩张、侵略等原因而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尔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待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加入为传统的一个新成份,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未必面目全非,常难免橘枳之感。这是历史和现实所反复证明了的。
1、从下面所给的词语中选出恰当一个,分别填入第一段横线处。
①控制 ②制约 ③规定 ④支配 ⑤悬置 ⑥左右
答:②④①⑥③⑤
2、 第二段说“文化传统”是在变化着的,请概括它的变化。(每条不超过20个字)。
答:(1)传统中无所可用的成份逐渐淡化以至衰亡。(2)生活中新的因素积淀整合成传统的新成份
3、文化传统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的途径是
→ → → 。
惊奇观望→攻讦拒斥→学习交流→咀嚼、消化和吸收(整合)
(二)
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是一大学问,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我们容易看到的,常常是与之相左的情况。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象服装,并认为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日日新,又日新。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唯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切忌来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非时装。传统不是可以逐气温而穿脱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本身;精确点说,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绝裂,除非谁打算自戕或自焚。
但是传统也不是神赐的天生的,它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必定也会随共同生活的变化而更新。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不止于徒劳无功而已,更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这是有史可稽的。
1、文中说“文化传统”是“财富”,“财富”有双重含义,其积极的含义是指 (“财富”积极的含义是指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而消极的含义则是指(把传统当作文物,唯传统是尚,抱残守缺)。;句中的“包袱”是指(文化传统中的惰性成分使人们不能够与时俱进。)
2、“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的“这一点”指的是什么?
答:人类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对于东方科学采取粗暴态度的人,对于西方文明言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他们大多数既无知识,又不懂科学。
我们有理由为我们的美国文明而骄傲,但是它的历史记载至今还是很短的。只有300年!和人类经验的整体相比何等渺小,简直就是一瞬。它会持久吗?它将进步,将衰退,抑或灭亡?我们的文明中有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果我们想在疾病蔓延起来以前根除它们,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揭露它们;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文明能为自己辩护,我们必须尽最大力量去净化它。实现这项任务的最好办法之一是发展不谋私利的科学;热爱真理——像科学家那样热爱真理的全部,包括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有实际用途和没有实际用途的;热爱真理而不是害怕真理;憎恨迷信,不管迷信的伪装是多么美丽。我们文明的寿命至少还没有得到证明,其延续与否,还不一定。因此,我们必须谦虚。归根结底,文明是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这一点我们还没有经历过。
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确确实实仍然来自东方,如果我们觉察到了这一点,我们会聪明一些。尽管科学方法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它也还不是十全十美的。当科学方法能够被利用,并且是很好地被利用的时候,它是至高无上的。但是,若不承认这种利用也会产生两种局限。第一,这种方法不能永远使用。有许多思想领域(艺术、宗教、道德)不能使用它,也许永远不能应用于这些领域。第二,这种方法很容易被错误地应用,而滥用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的可能性是骇人听闻的。
1.第二段中“实现这项任务的最好办法之一”,“这项任务”是指什么任务?
清除西方文明中不健康的因素,尽最大力量去净化西方的文明
2. 概括第二段的主旨,并说明本段主旨由哪些内容支撑着的。
答:美国人必须谦虚地对待东方文明。 支撑内容有:①美国文明史很短暂,和人类经验的整体相比何等渺小;②西方文明中有许多不健康的因素,要尽最大力量去净化。③文明是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美国文明还没有经历过。


展开余下试题3. 第三段“新的鼓舞可能仍然,而且确确实实仍然来自东方”一句中,在“仍然”之前用上“可能”“而且确确实实”两个修饰语,能起到什么表达作用?
“可能”是对未来的预测,“确确实实”是对未来的坚信,这表明作者对东方文明能给西方文明带来鼓舞和启示的坚信不疑。
《拿来主义》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1.简要解释“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几个词的含义:
①运用脑髓:独立思考
②放出眼光:鉴别精华与糟粕。
③自己来拿:独立地选择
2.文中的“孱头”、“昏蛋”、“废物”,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可以分别概括为:
① “孱头”(的态度) 不敢接触
② “昏蛋”(的态度) 全盘否定
③ “废物”(的态度) 全盘接受
3.“看见鱼翅”,“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这句话的意思是( B )
A.它只能提供给少数人 B.它应为大多数人享用,
C.应当降低它的地位 D.应当恰如其分利用它
4.关于文化遗产,文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其中“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比喻什么?
① 大宅子:外国文化、文化遗产
② 鱼翅:外国文化、文化遗产中有益的部分
③ 鸦片:外国文化、文化遗产中有害也有某些益处的部分。
④ 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外国文化、文化遗产中有害的部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一)
①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②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经济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无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③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 已经是幸福的了。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④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塞尔•德普勒的发现。
1、第一段划线句用 类比 方法说明 马克思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2、第二段中的“这里”指 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文章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 马克思这一发现的伟大意义,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
3、在第三段划线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4、请写出第四段中加点的“这样”和“这”所指代的内容。
“这样”: 指上一段中“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一句 。
“这”:指代作为科学家 。
(二)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1、文段用 敌人对他的恨 和战友对他的爱 对比,用“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与“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 ”的对举显示马克思的贡献之巨大。
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用比喻,含蓄地表现马克思的崇高的思想境界,表现了马克思对敌人的蔑视和大无畏的气概。
3、“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说明马克思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的敌人全部是因为革命斗争才树起的,马克思的敌人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整个无产阶级的大敌。
《雷雨》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各句中五个“哦”的语气口吻意思。
⑴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资本家对下人漫不经心的口吻。
⑵ 哦,很远的,提起来大家都忘了。勾起回忆。
⑶哦?你说说看。是表示惊奇。
⑷(苦痛)哦!是谎言被当面揭穿时,不由自主发出的。
⑸(汗涔涔地)哦。是受人指控般、作贼心虚的窘态。
一个简短的“哦”的潜台词就有如此丰富的意蕴,就能揭示出周朴园由漫不经心到作贼心虚的变化过程。
2、 说说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鲁侍萍: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① 她现在与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周朴园: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亲戚?②根本就无所谓什么亲戚。
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③她没有死,现在就立在你面前。
周朴园:怎么?
鲁侍萍:这个人现在还活着。④那次她母子被人救起了。
3、 阅读下列对白,说说两个“忽然”所表达的不同的意思。
(1)周朴园说:“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
(2)鲁侍萍说:“她是个下等
标签:苏教版 高一 必修四 日常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必修四期末”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7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