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竞赛试卷
阅读:1146
标签:
语文版
高一
必修三
竞赛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46]
高一尖子生对抗赛试题
项城三高08----09年度下期
尖子生对抗赛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画线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薄利/薄弱 屏息/屏弃 精辟/开辟
B.强迫/强颜 下载/载重 累赘/连累
C.芳菲/菲薄 场馆/场景 削弱/削价
D.伺候/窥伺 头晕/晕船 数落/数九
2.下列各句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文理科不仅应该互相补充,还应该互相渗透。实际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决不可能是泾渭分明的。
B.以每个人分发一百元钱然后遣散的方式来应付民工集中追索欠款,这种做法只能是扬汤止沸,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C.刚从世锦赛载誉归来的林丹,即使是着便装上街,也引得路人纷纷侧目而视,暗暗喝彩。
D.即使对于温柔慈祥的母爱,我也曾犯过盲目反抗的错误。等到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情时,已是后悔莫及。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自戴高乐将军始,法国历届总统并非每个人都与中国有着不平常的交往,其中对中国最钟情的莫过于希拉克。
B.有人认为,独生子女在家庭关系转换中不能良好地相互适应,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造成了离婚夫妇呈现出年龄低、婚期短的趋势。
C.中国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从历史的视角看,最重要的,就是看现在的青年人将被教育、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D.据《中国日报》报道,我国居民储蓄的43%,用于子女的教育,这一比例大大超过了用于养老或购买住房的储蓄比例。
4.填入下列句子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埋伏和照应需要惨淡经营。埋伏处要能轻轻一笔,若不经意; 。要使读者看不出斧凿痕迹,只觉得 ,如一丛花,如一颗菜。虽由人力,却似天成。如果看出来这里是埋伏,那里是照应, 。
①照应处要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②照应处要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③清清爽爽,简简单单 ④自自然然,完完整整
⑤便成死症 ⑥便太浅显
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 分)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浏览完整试题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5.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6.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7.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2题。(19分)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日:“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8.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项城为叛军困 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为君翻作《琵琶行》
9.写出下列画线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则人谁肯固矣( ) (2)其必济( )
(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 (4)侃率之以乘城( )
1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力不足,死焉,职也。(3分)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4分)
11.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 。(2分)
12.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3分)
1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2分)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5分)
14.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0分)
(1)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金风玉露一相逢, 。(秦观《鹊桥仙》)
(2)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 。(柳永《八声甘州》)
(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
(4)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嗟夫! ,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20题。(18分)
烈女
她曾壮怀激烈地死去。
如今又悄悄地回来了。避开熙熙攘攘的闹区,专走行人寥落的里巷小路。结果,还是吃惊地发现:她——苏燕,已经成了这座城市的英雄。画家以她作画,诗人为她写诗,作家正在搜集她的事迹写报告文学。
市委礼堂前的空地上,停满了车子。灰的,蓝的,黑的,大的,小的。她故意问看车的老头:
“伯伯,里边演什么好戏,停下这么多车?”
“呔,姑娘,不作兴这样问……(a)在开追悼会呢,连市长都戴上了黑套套。”
“眼下,老干部的追悼会开得可真不少。”她装模作样地说。
“闹两岔了,这是苏燕的追悼会!没听说过?咳咳,该知道了呀!是位姑娘,会计,揭发城建局长贪污巨款的事情。往上告不准,就写了血书跳江。”老人动了感情,抹着眼泪,哽咽地说,“多好的烈女啊……(b)咱这小城自古来就爱出烈女。”
展开余下试题
哀乐,如沉重的铅液在大厅里缓缓流动。空气中充溢着悲壮和肃穆。苏燕捏着一朵小白花,低头挤进人群,倾听新上任的局长致的悼词:“苏燕同志,你用年轻的生命,唤醒了我们保卫‘四个现代化’成果的警觉性……(c)”
感情像湍急的水流,半年前往事哗哗地奔涌在思维的大海。她一次次地写信、上访、告状。面对着惊人的漠然和无动于衷,她给省里和中央写了血书,决心以死醒世。她爬上高高的山崖,痛苦地闭上双目。巨大的江流在山脚下蜿蜒东去。
“为了除去丑的,就一定得毁灭美的吗?”
悲壮的发问,在这一瞬间,惊醒了自身。她返身下了山。
……(d)
“……(e)安息吧!亲爱的苏燕同志。”
她哭得如泪人。愿望实现了,恶人得了恶报。对自己的评价有多高啊,可自己不是烈女。
“也许自己原本不用那样做的。”她一边哭,一边想,可是又有所怀疑,“假如当初不那样,现在也会这样吗?”
15. “她曾壮怀激烈地死去。”这句话具体指哪件事? (2分)
16. 是什么原因使苏燕“如今又悄悄地回来了”?请用文章中的一句话回答。 (2分)
17. 从记叙的顺序看,第9自然段属于____叙部分。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分)
18. 本文共用了五个省略号,从内容上看,省略号(e)处与省略号______处直接衔接。 (2分)
19. “也许自己原本不用那样做的”中的“那样”指______,“现在也会这样吗?”中的“这样”指______。 (4分)
20. 文章中哪句话最能“透视”全文的主题?“透视”出什么样的主题? (5分)
六、语言运用题
许多俗语和名言名句,如果变换一个角度思考,就会产生另一种然人耳目一新的理解。请依照示例,写出你对下面名句的不同看法,要求通顺、合理。
例:喜怒不形于色
另一种看法:把真实想法埋在心底,一对身体不好;二是人家会说你城府太深,工于心计,所以我会把喜怒写在脸上。
21.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另一种看法: 。(5分)
22.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另一种看法: 。(5分)
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另一种看法: 。(5分)
七、作文(60分)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的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肩而过?你如何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是如何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对抗赛答案
1--4.ACDA
5.D 应为对俗词大加声讨
6.D 原文中是说偏离了词的音乐传统,不为当时词坛多数人接受,这是张冠李戴
7.B 这种说法原文中没有依据
8.A
9.(1)坚守,固守(2)成功(3)一起(4)防守,登
10(1)(抵抗的)力量不够,死亡在这件事情上(这里)(1分),也是你的职分(1分)大意1分。
(2)即使(1分)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1分)大意1分
11.2分 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1分),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1分)。
12.2分 深明大议(1分)、有勇有谋、热爱国家(答对任意一点得1分)
13.(1)“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14.略
15.苏燕揭发城建局长贪污巨款,往上告不准,决心以死醒世。
16. 答:为了除去丑的,就一定得毁灭美的吗?
17. 插叙或补叙;补充交代事情的经过。
18. c;
19. 写血书决心以死醒世;恶人得到恶报,自己被当作英雄
20. 答:“假如当初不那样,现在也会这样吗?”透视出社会的“麻痹”,不用鲜血和生命不能唤醒世人。也告诉人们,这样的社会急需“诊治”。
2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并非每一个人说话都是一贯正确的,说错了,改了就好。
22.前边就是死胡同了,就要无路可走了,还把别人的批评当耳旁风,有你吃亏的那一天。23.自己不喜欢的,就以为别人也不乐意;自己喜欢的,不问别人愿意与否就强加给别人,这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吗? (123.13.59.195)
上一篇:
高中语文第四册读本文言文部分练习题
下一篇:
2008—2009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标签:
语文版
高一
必修三
竞赛试卷
相关:
关于“高一尖子生”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4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