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中考模拟卷

阅读:1030  
标签:苏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30]
2009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六)
2009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六)
一、积累•运用(30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7分)
在2008年5月赴四川抗震救灾战斗中,已担任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的李隆和战友们在异常险恶的环境下,不怕牺牲,连续作战,在废xū( ▲ )下先后挖出57名群众,其中五人生还,包括被困104个小时的李青松和被困124个小时的卞刚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救yuán( ▲ )的奇迹。
李隆1995年加入公安消防队伍,严格要求自己,刻苦训练,在重大灭火抢险事故现场从未退缩过。钻火场,堵泄漏,他总在最容易发生危险的位置。李隆先后参加灭火战斗3170多次,抢救遇险群众760余人, ▲ 。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2)请仿照画线的句子,根据文意,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2分)
(3)李隆是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假如组委会让你给他写一颁奖词,不超过40字。试一下吧!(3分)
【命题意图】
考查目的:语文的积累与运用的考查
试题的特色:让能够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并且对语言综合运用方面考查。
试题测试后的讲评意见:根据文意续写一句话,让学生对上文作出小结。降低了仿写在句式上的难度。
【参考答案】
(1)墟、援
(2)为保卫人民群众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3)火场、废墟,有多少次出生入死,就有多少次不离不弃。他用希望扩展希望,用生命激活生命。
【试题来源】央视《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2.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作品。(10分)
①晴川历历汉阳树, ▲ 。 (崔颢《 ▲ 》)
② ▲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③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 。 (晏殊《蝶恋花》),
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 ( ▲ 《相见欢》)
⑤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 ▲ , ▲ ”,表达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渝的决心与博大的胸襟。
⑥“ ▲ , ▲ 。”孔子的这句话强调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学是学好知识的前提条件。
【命题意图】
考查目的: 重视学生的古诗文积累考查
试题的特色: 适度设计了一些提供具体语境,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默写的试题。
试题测试后讲评意见:既保证了学生的基本得分,也对古诗文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参考答案】
〔1〕芳草萋萋鹦鹉洲 黄鹤楼〔2〕学而不思则罔〔3〕望尽天涯路
〔4〕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5〕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试题来源】《2009年中考复习指南》、课本(九上、九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对他庄严的额上每一道皱纹都了如指掌——如同他生命的年轮,刻着忧患的印迹。
B.政府必须解决好民生问题,并不等于政府可以越俎代庖,在所有的问题上都替百姓当家作主。
C. 甚至有评论把奥巴马与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相提并论,认为二者在险恶的国际政治斗争中只知好言相劝,以为这就能化敌为友、猫鼠同眠,未免过于天真。
D. 鲁迅的杂文语言犀利,思想深刻,都属于不刊之论。
【命题意图】
考查目的:与高考接轨,又考查了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成语的能力;
试题的特色:望文生义这一类型;


浏览完整试题试题测试后的讲评意见:成语的特点之一是意义的整体性,其意义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因此不能只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还要掌握其比喻义或引伸义。
【参考答案】C
【试题来源】A、课本(九下)99页;B 、《中国经济导报》2009-4-21;C、《新华网》2009-04-21
D、百度•知道
4.下面语段中有三处表达错误,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3分)
①台湾地区最大的综合性电视传媒——东森电视台《中国大体验》摄制组来连,②对我市的旅游经济和港口经济进行为期两天采访拍摄的活动。③在连期间,前往花果山风景区、连岛旅游度假区以及港口进行了实地采访。④其节目主持人廖庆学说,连云港是非常美丽的海滨城市和一座快速崛起的港口工业城市,摄制组一定会用电视镜头,把一个环境优美、生机勃勃的连云港全面生动地展现给全球各地的华人观众,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连云港、走进连云港、投资连云港。
【命题意图】
考查目的:考查的是初中阶段学生应掌握的六种病句类型中的三种: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
试题的特色: 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积累与运用;
试题测试后的讲评意见:学生只要平时基础掌握到位,修改起来就会比较容易。
【参考答案】
②删去“的活动”;③缺少主语,增“摄制组”;④语序,将“一座”调“非常美丽”前面;
【试题来源】连云港新闻网(2009-04-10有改动)
5.名著阅读题作答。(4分)
(1)《骆驼祥子》是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祥子的三起三落是构成小说的总体框架,请你简要概括其中之某一起某一落内容。
(2)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金氏父女得到15两银子,这15两银子是谁给的,请写出来,第二天金氏父女离开后,鲁达为何在酒楼坐了两个时辰,请简要概括原因。
【命题意图】
考查目的:考查学生能说出文学名著的情节;
试题的特色:对学生是否认真读过原著进行细节方面考查;
试题测试后的讲评意见:本题目内容不难,但在语言叙述上有不到位现象。
【参考答案】
(1)祥子的三起三落
  一起:来到北平当人力车夫,苦干三年,凑足一百块钱,买了辆新车。
  一落:有一次连人带车被宪兵抓去当壮丁。理想第一次破灭。
  二起:卖骆驼,拼命拉车,省吃俭用攒钱准备买新车。
  二落:干包月时,在一次搜捕中,祥子辛苦攒的钱也被抢去,第二次希望破灭。
  三起:虎妞以低价给祥子买了邻居二强子的车,祥子又有车了。
  三落:为了置办虎妞的丧事,祥子又卖掉了车。
祥子的命运三部曲是“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
(2)金氏父女得到15两银子,是鲁达给5两,史进给了10两,李忠拿2两鲁达嫌少没要。 鲁达恐怕店小二去拦截他们,鲁达坐了两个时辰等他们走远方离开。
【试题来源】
(1)《语文课程标准》,《百度百科•骆驼祥子》;(2)课本(八下157页)。
6.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回答问题。(3分)

材料一:钓鱼岛全称“钓鱼台群岛”,是中国台湾省的附属岛屿,主要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及大南小岛、大北小岛和飞濑岛等岛屿组成,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现在钓鱼岛一直被日本占领和控制着,称为“尖阁列岛”。
材料二:【中新社】报道,越南政府进一步划定了南沙部分油气招标区块,并将在南沙举行所谓“国会代表”选举,越南还将和英国BP公司合作在南沙修建天然气输送管道。
材料三:兔首和鼠首来自中国北京圆明园海晏堂——清朝乾隆帝时建造的宫殿,内有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水力钟,即报时喷泉。圆明园遭西方入侵毁坏后,相关古物流落世界各地。
法国佳士得公司将要对已故时装大师圣洛朗所收藏的一些文物进行拍买,其中包括圆明园流失的两件铜像。
材料四:【中国日报】:国际影星成龙在26日出席第3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记者会后表示,法国允许佳士得拍卖圆明园青铜兽首的行为是可耻的,并表示全力支持国人为保护国家文物所作的努力。
(1)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此的认识。(1分)
(2)如果让你以我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身份,就我国对外立场上表明你的态度?(2分)
【命题意图】
考查目的:试题考查的是语文能力,体现了语文性,而非政治性。
试题的特色:加大开放题的力度,选材开放,设问开放,答案开放,学生自由选择空间大。
试题测试后的讲评意见:试题不拘泥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再现,而侧重于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参考答案】
(1)围绕只有国家综合国力强大,才能捍卫国家的主权这方面来谈;
(2)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二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试题来源】(1)《百度百科•钓鱼岛》; (2)《中国新闻网》2009-4-10
(3)《人民网•强国论坛》2009-3-4 (4)《中国日报》(环球在线2009-3-2)
二、理解•感悟(60分)
(一)诗歌鉴赏(5分)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5分)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1)“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中“抱”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分析;(2分)
(2)结尾之处读来让人感觉有力,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命题意图】
考查目的:考查理解诗意和鉴赏名句的能力;
试题的特色:有分析提炼概括能力因素;
试题测试后的讲评意见: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薄弱,没有从形式与内容上有条理分析。
【参考答案】
(1)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
(2)借用一个典故,与前六句描写形成反面烘托,以寒冷的塞外背景张显守边将士卓绝的精神;
一个“愿”与一个“直为”词语运用,语气直截了当,充分表现守边将士的赤胆忠心,使全诗融入了极其高昂振奋的情绪之中。
【试题来源】
课本(九上39页)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甲)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展开余下试题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子兵法•谋攻》有删改)
(乙)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①军、旅、卒、伍:古代军队编制单位。②橹、轒、辒:古代攻城战车。
③距堙(yīn)构筑攻城小土山。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故上兵伐谋∕陈胜吴广乃谋B全国为上,破国次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C.故知胜有五∕孰为汝多知乎D修橹轒辒,具器械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夫将者,国之辅也”中“夫”相同一项( )(3分)
A.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C.夫大国,难测也 D.若夫霪雨霏霏
1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1)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2)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3)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11.联系所给材料,比较甲乙两文,简要说明作战取胜的原因。(3分)
【材料链接】
◆孙子曰:“道者,令民同上意,可与之生,可与之死。”(《孙子兵法•始计第一》)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命题意图】
考查目的: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能够根据题目要求搜索、提炼、概括信息,然后用简洁的语言组织表达。
试题的特色:知识与能力进行迁移、延展(课内外);
试题测试后的讲评意见:对人物的评价、对事件的分析等能力需要进一步培养、提高。
【参考答案】
8.D 9.C
10.(1)、所以作战一次战争胜一百次的话,也不算是高明中的最高明的。
(2)、将领禁不住发怒,命令士兵像蚂蚁一样去爬敌人的城墙,(敌人)杀伤士兵三分之一,而城还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的灾难。
(3)、不清楚敌人的实力,不了解自己的实力,每次战斗就必败。
11.(1)战略:即政治因素,要取信于民、上下同心,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这是取胜的先决条件,如孟子的“得道”、 孙子的“令民同上意”;
(2)战术: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如曹刿选择了进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一鼓作气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此战之“精”;孙子的“用兵之法”、“ 知胜之法”等等。
【试题来源】《2009年中考复习指南》、课本(九上、九下)。
(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2-14题。(10分)
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从1995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希望藉此鼓励世人尤其是年轻人发现阅读乐趣。
学术活动厅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国平正与一批年轻教师和学生读者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总理到来了,学术活动厅里立刻热闹起来。温家宝放慢脚步,在一个座位上轻轻坐下。
大家热情地邀请总理谈一谈他的读书体会。温家宝站起来,走到前台说,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大家通过读书和举办讲座等形式开展活动,这对于推动全民族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提倡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将起到促进作用。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看到年轻人求知若渴的面庞,温家宝娓娓而谈:“也许有人会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一个人一天总可以抽出半个小时读三四页书,一个月就可以读上百页,一年就可以读几部书。读书要有选择,读那些有闪光思想和高贵语言的书,读那些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下来的书。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我们不仅要读书,而且要实践;不仅要学知识,而且要学技术。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即不仅要学会动脑,而且要学会动手;不仅要懂得道理,而且要学会生存;不仅要提高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学会与人和谐相处。”
温家宝加重语气说,当前,世界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战胜这场危机,不仅要靠物质的力量,还要靠精神的力量。战胜这场金融危机,从根本上还是要靠人,靠知识的力量和科技的革命。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时候,我们提倡读书更具有现实意义。通过读书温暖人心、提振信心、寄托希望,通过读书掌握知识、增强本领、勇于创新。大家要记住一个真理:书籍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我曾在中国政府网在线交流时说过,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
总理富有哲理的话语使大家深受启迪,报告厅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中国青年报》2009-04-24 有删改)
12.在“在这个乍暖还寒的时候,我们提倡读书更具有现实意义。”句子里“乍暖还寒”应该怎样来理解。(3分)
13.从语言表达技艺上看,总理富有哲理的话语能赢得热烈掌声的原因。(3分)
14.结合全文与下面【读书链接】,联系自己读书经验,说说对“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 的理解。(4分)
【读书链接】
◆大学生上网成风,到大学图书馆去读书,已经成为相当稀罕的事情了。多数大学生花在网络上的时间,要远远超过读书阅读的时间数倍之多。(陋室茶香 博客)
◆周国平:“读书可以使我们获得人生最美好的价值:优秀、幸福和宁静……” (中广网 2009-04-24)
◆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张元济(商务印书馆馆创始人)
【命题意图】
考查目的:了解时代气息,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与思想;
试题的特色:体现了时代性、人文性;让学生有创意阅读。
试题测试后的讲评意见:依据文本,深入文本这方面不够。
【参考答案】
12、指在当前我们全国乃至世界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金融危机的社会环境,其能在人心所造成精神上的寒冷。
13、语言表达上可见言辞中肯而蕴涵哲理,善于使用短句,击打听众心灵,引起共鸣;
语言组织上通过读书温暖人心、提振信心、寄托希望,通过读书掌握知识、增强本领、勇于创新。紧紧围绕读书所起的正反两方面作用来谈
14、(1)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读书历史的民族,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读书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2)激发国民对读书的兴趣,使读书成为国民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浓厚学习的氛围,中华民族会因读书而更加博大,更加强盛!


展开余下试题【试题来源】《中国青年报》2009-04-24、《中广网》 2009-04-24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18题。(12分)
剑桥大学研制新环保灯泡 2英镑可用60年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照明灯泡的革命最终将在传统电灯泡和节能环保新型灯泡的支持者之间展开。目前,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最新研制出一种价格低廉的发光二极管灯泡,它使用较少的电能便能产生明亮光线,每个这样的新型灯泡售价为2英镑,可持续使用60年。
  虽然它比硬币还要小,但它是传统钨丝灯泡的照明效果的12倍,同时它是当前荧光节能灯泡照明效果的3倍。与当前节能灯泡不同的是,这种新型灯泡可立即点明照亮。据悉,这款发光二极管灯泡是由英国工程和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投资研制的,该委员会称这种灯泡可以削减家用照明账单的四分之三。如果在家庭和办公室里也安装这种新型灯泡,可将英国每年照明耗电量从总耗电量的20%降至5%。
  这种新型发光二极管灯泡可持续点燃10万个小时,是当前节能灯泡点燃时间的10倍。它并不包含水银物质,因此进行清理时并不会带来环境污染。此外,它在点燃时并不会出现灯光闪烁。据悉,偏头痛和癫痫患者时常由于灯光闪烁而出现身体不适感。
  英国政府表示,从传统灯泡改变成为节能灯泡将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00万吨,如果采用这种新型发光二极管灯泡将更有效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据悉,这种新型灯泡人造半导体材料镓氮化物可用来制造发光二极管。
  在此之前发光二极管灯泡制造成本较高,主要是采用蓝宝石晶片作为原材料,然而目前英国剑桥大学镓氮化物中心的科学家们提出了解决方案——采用硅晶片作为原材料。
(摘自《科学网》 2009年02月05日)
15.为何说“照明灯泡的革命最终将在传统电灯泡和节能环保新型灯泡的支持者之间展开”?(2分)
16.说明方法是说明文的要素之一,请找出其中一例,且说一说其作用。(3分)
17.比较传统电灯泡和节能环保新型灯泡异同?(4分)
18.你认为节能环保新型灯泡的前景如何?为什么?(3分)
【命题意图】
考查目的:考查筛选重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结合文体来分析等阅读能力;
试题的特色: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试题测试后的讲评意见:学生习惯于从文中直接寻找答案,而从文本中捕捉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较差。
【参考答案】
15、节能环保新型灯泡在价格、使用寿命、照明效果、节约电能、环保等方面优于传统灯泡,将取而代之。
16、略。
17、能“在价格、使用寿命、照明效果、节约电能、环保等”方面比较即可。
18.随着科技进步这种节能环保新型灯泡前景将看好,而且被普遍使用。
【试题来源】 摘自《科学网》 2009年02月05日
(五)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9-23题。(18分)
对一朵花微笑【刘亮程】
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乾沟漫漶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一小片。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选自《篱边菊文选》,有删改)
19.读第5段,请品味“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这句话中“扑”字的妙处。(3分)
20.第2自然段用了较大的篇幅描写花朵的微笑,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1.从“我活得太严肃”到“其实我弄懂了自己”,作者感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3分)
22.如何理解“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这句话?(4分)
23.结合全文与自己的体验,说说文章最后为什么说“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请你写出自己的感悟。(4分)
【命题意图】
考查目的:关注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大意和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外;
试题的特色:联系生活、联系实际;
试题测试后的讲评意见:抓不住答题重点,回答表述有点罗嗦。
【参考答案】
19、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作者对绿钟爱到一种饥渴的程度,蕴含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0.推动情节发展,引起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理解与感悟。
21.劳忙半世,缺乏自我的生命意识——对鲜花微笑,唤醒了自我。
22. 作者以花草联想到做人;人在成长中也是如花草一样,有生存的艰难,有痛苦的磨难,有贫穷和疾病的困扰,但绝不能消沉,只要努力去做,生活就是丰满的.幸福的,并且能获得完满的结果.
23.“我”在与自然的对话中,与鲜花的对话中唤醒了自我的生命意识,但对于整个自然界来说人永远是一个“外面人”,这正是自然界伟大之处。
【试题来源】:
《语文读本》(九下54页)
三、表达•交流(60分)
2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俗话说:人生千万步,关键就几步。当你回首往事
标签:苏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09年江苏”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3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