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单元练习

阅读:1037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单元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37]
高2011级2009年第二册四单元试题
高2011级语文第四单元单元检测题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玉笏(hù) 蕴藉(jìè) 斟酌(zhēn) 褒贬(bǎo) 攫住(jué)  
丰腴(yú) 回溯(sù) 矫揉造作(zuō)
B、匀称(chèn) 付梓(zǐ) 砖坯(pī) 嫉妒(jí) 捏握(niē)
衰朽(xiǔ) 发髻(jì) 刚健质朴(zhì)
C、发迹(jì) 清沁(xīn) 下乘(chéng) 譬如(pì) 不屑(xiè)
威压(yà) 述怀(sū) 毋庸赘言(yōnɡ)
D、没镞(cù) 寒颤(chàn) 丰腴(yú) 髋部(kuān) 信札(zhā)
岑寂(cén) 咬文嚼字(jué)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思慕 阅历 屈尊下顾 怜悯 座井观天 得鱼忘筌
B、娇小 疏朗 月白风清 幼稚 旁征博引 仓皇失措
C、回溯 棉密 毋庸质疑 安详 一览无遗 销魂钩魄
D、流蔽 炼字 奇谈怪论 爆裂 脑羞成怒 粗知大叶
3、下列句子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
B.我并不是想在这里玩弄精美绝伦之说。
C.看着维纳斯的雕像,我们真的出神入化了。
D.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有道理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版面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的这张晨报比任何特效药都好,把工人们夜班的疲劳、瞌睡,都被赶到九霄云外去了。
B、这所创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的商学院是这座滨海城市中唯一的一所大学,城里的很多孩子一直对这里充满着神秘感。
C、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肥胖人口发生率的日益增长,减肥与崇尚健美已成为现代人提高生活素质的一种新时尚。
D、完善的规划、细致的预算和周密的方案使国际展览局考察团的代表深切地体会到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严谨和科学。
二、阅读部分(12分))阅读下文,完成5—8题。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浏览完整试题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5、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6、下列古代咏雁诗(词),属于“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一项是( )
 A、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
 B、“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
 C、“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
 D、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7、文章最后一段中“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 )
  A、①托物言志 ②借景抒情 ③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B、①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②“景中情”和“情中景” ③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C、①景中情 ②情中景 ③情景互生
  D、①“景中情”和“情中景” ②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③情景互生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
复之美。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三、文言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 .

周昌者,沛人也,及高祖起沛,于是从沛公。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昌为中尉。汉王四年,拜为御史大夫。常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①等俱封,为汾阴侯。 .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②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隙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日:臣初起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徒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威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
(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有删节) .
注:①萧、曹:指萧何、曹参。 ②燕时:“燕”通“宴”,即闲居时。 .
9.对画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 还走:转身跑 .
B.大臣固争之,莫能得 固:固执 .
C.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 即:即使 .
D.公不得已强行 强:勉强 .
10.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周昌:“周昌,木强人也。”意思是说周昌是一个像木石一样刚直、倔强的人。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周昌“刚直、倔强”的一项是 .
①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②周昌廷争之强 .
③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④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 .
⑤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 ⑥周昌因谢病不朝见 .
A.①②⑥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昌早年追随刘邦参加推翻强秦的斗争,屡立战功,官职也因此一再升迁。其为人刚强.敢于直言,包括皇帝、大臣在内,人人都敬畏他。 .
B.司马迁通过描写刘邦骑在周昌的脖子上和周昌挺直脖子骂皇帝的动作,鲜明地表现了 .
周昌耿直、倔强的性格。 .
C.周昌的刚强、正直可谓人所共知,人人敬畏,但并没有给他带来好结果,反而受到排挤,就连原先感激他的吕后,也对他百般刁难和迫害。 .


展开余下试题 D.用“期……期……”的口吃声来描写周昌反对另立太子,以表现他的憨直和因愤怒而口齿不清的特点,司马迁运用语言的深厚功力可见一斑。 .
第Ⅱ卷(共57分) .
四、(20分) .
1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
(1)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
译文 .
(2)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
译文 ...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夏日三首(其一)
宋•张 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3、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两句中的“诗眼”是哪两个字?为什么?(4分)


14、诗歌开篇便点出环境的“清”,试联系全诗,具体分析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这一环境特点的?(4分)

15、默写:(4分)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
(2)悟以往之不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4)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        。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18题。
空  白
林斤澜
①“空白”作为艺术手段,传统上又叫做“留白”“布白”。这一个手段差不多和结构和组织布局谋篇等同起来了,例如五言绝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这四句大白话只是规定了一个情境:月夜思乡。思乡总要有些具体内容,或人或物 或情或理,一概不提,一片空白,却耐得住千古传诵。可不可以说,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这一片空白里。
冷落旧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③这二十个字只围绕着第四句里的那个“说”字:告诉读者“说”的环境,“说”的年月,“说”的人物,“说”的题目。着重告诉了“说”的情调:冷落、寂寞、白头、闲坐。那么究竟“说”了什么?玄宗其时?玄宗其人?或是繁华?昌盛?战乱?或是爱情悲剧?全诗都埋葬在空白里,读者爱“说”什么“说”什么,“说”什么也一样,限制“说”的只有情调,只要进了这四句,就不会从这“情调”里溜掉。
④山水诗中的开山杰作有四句: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⑤千山万水自是千姿百态,这首山水诗里只点出了一个白云,也只点到不加形容,只感叹“自怡悦”不能够赠送山外。叫人觉着山居生活可望不可及,仿佛神仙世界。这首诗真叫“空灵”。若填得满满的,灵气就没有了空间,倒给憋回去了。
⑥其实,古老祖国所有艺术门类,都明显地运用空白,发展空白,经过千百年共同努 力,从面貌到血肉到骨骼,成了独特的形和神。
⑦我们的戏曲舞台上一无所有,比划比划,门、窗、楼、台、车、船、高山大川要什么是什么。
⑧我们绘画上,飞鸟无天,游鱼无水,花木无根,连山峰也可以不着地。
⑨我们讲究文气,气韵,气氛,精气神,这些气在哪里?我们的书法上说字在字外,以白计黑。我们一时犯傻在戏曲舞台上布置实景真景,演员的表演就滑稽了。我们的画面上 的“布白”就是构图,我们讲究的“气”——蒸蒸的生机,如果不“布”以“白”,将“仿佛徨于无地”。
⑩外国的友好画家,有的欣赏我们的作品,评价也高。但对那么些空白,总觉着是“未完成的杰作”。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卢梭
⑪我们自己没有疑问,尽管看戏看画看字,不记得谁教过我们,好像这种审美沉浸在我们的血液里,潜伏在我们的基因中间。
16.作者为什么说“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这一片空白里”?(4分)
17.第⑥段划线句里的“面貌”和“血肉、骨骼”分别指什么?(4分)
面貌指
血肉、骨骼指
18.联系全文看第11段划线句,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2分)
19.联系全文看,第①段里的“空白”两字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4分)
20.从内容上看,第⑥段有什么作用?(4分)
21.作者在第⑩段写到外国友好画家看画的态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六、(15分)
22、将下列五句话按照合理的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分)
我爱小池,也爱溪流,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_________________,像一位开朗的小伙、活泼的姑娘,唱着欢快的歌儿,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出群山去迎接太阳和大海。
①各种颜色的小鱼穿行其间,历历可数 ②溪流蜿蜒,如一条银蛇
③小池清澈见底,汪汪一碧,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
④时隐时现,游向远方 ⑤绿油油的水草在水底轻轻晃动
23、请以“长城”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要求句间语意连贯。可以增删个别字词。(5分)
无论是绘制人文政治地图,还是绘制环境资源地图,既不是自然的地貌形态,也不是人类的聚落和交通线的长城,却都被习惯地标上而成为中国“底图”上的一种“基本”东西。
24、下面是上个世纪一家五代人的姓名,请参照第一代示例,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后四代各自命名的用意,并概括它们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6分)
示例:曾祖父一代(世纪初):李守仁、李守义、李守信
用意:对传统道德价值的信奉和坚守。
⑴祖父一代(二三十年代):李有金、李有银、李有财
用意:
⑵父亲一代(四五十年代):李翻身、李解放、李建国
用意:
⑶儿女一代(六七十年代):李运动、李文革、李红卫
用意:
⑷孙子孙女一代(八九十年代):李约翰、李安娜、李丽莎
用意:
⑸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答卷
姓名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选项
12、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
(1)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

译文 .
(2)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
译文 ...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
13、(4分)



展开余下试题
14、(4分)


15、默写:(4分)
(1) “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秦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天下也。”
(2)悟以往之不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4)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         。
16.(4分)

17.(4分)面貌指
血肉、骨骼指
18.(2分)

19.(4分)

20.(4分)

21.(4分)

22、(4分)

23、(5分)



24、(6分)
⑴用意:
⑵用意:
⑶用意:
⑷用意:
⑸共同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参考答案
1——4(略) 5、C 6、D 7、C 8、B
9、C (“即”应为“如果”。)
10、 A(③④⑤句均非周昌的言行。)
11、C (“受到排挤”“对他百般刁难和迫害”在文中没依据。)
13、① “邀”字采用拟人手法,把月影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②“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写出溪声好像可以用枕装起来一样。
14、反衬手法(以动衬静),幼雀雏燕在檐前鸣叫,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
16、答案:因为空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读者可以引发自己的联想来充实这片空白。
17、答案:面貌指艺术的外在形式,血肉、骨骼指艺术的具体内容。
18、答案:空白己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
19、答案:含蓄,留给读者以想象空间。
20、答案:承上启下,由诗的空白过渡到其他艺术门类的空白。
21、答案:突出强调了空白是我们独特的审美情趣。
22、解析:此题考查语言的连贯。根据前面的句子可知要先写小池,然后写溪流。“小鱼穿行其间”的“其”只能是小池中的水草,可知前面应为③⑤①;“时隐时现”的只能是如一条银蛇蜿蜒的溪流,因此后面应该是②④。参考答案:③⑤①②④
23、解析:此题考查句式的改写。解答此题要注意弄清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长城既不是自然的地貌形态,也不是人类的聚落、交通线,但无论是绘制人文政治地图,还是绘制环境资源地图,都习惯地标上它。长城已成为中国“底图”上的一种“基本”的东西。
24、(示例)⑴对财富的向往和追求。⑵对新中国、新时代的赞美和热爱。⑶对政治运动的追随和狂热。⑷对外来文化的仰慕和偏爱。⑸姓名的选择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第⑴⑵⑶⑷项各1分,第⑸项2分;意思大致正确即可。)(共6分) (61.157.221.18)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单元练习
相关:关于“高2011级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3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