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314  
标签:人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14]
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学期期终试题,必修五以及选修部分
安徽省天城中学08-0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终考试
语 文 试 卷
考生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考号。
3.答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共6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对当前“时尚史学”的思考
“时尚史学”是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具体表现为社会传媒高调推出由各方专家对历史的“大众解读与评说”,同时伴之以大量带有“戏说、恶搞”成分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这一现象引发了历史教育与学术研究之间一系列的矛盾。比如历史研究与“时尚史学”的界限是什么,历史研究与历史知识普及的关系如何,史学工作者与大众媒介的关系如何,等等。这些问题确实需要社会,特别是历史工作者进行深刻的反思。
“时尚史学”缺乏历史的现实价值表达。众所周知,历史认识的本质在于追求真实,求真是史学研究的一种基本价值导向,因为只有真实的历史,才具备历史的现实价值,始能真正发挥其社会教化功用,这一点早已为史学研究的内在规律所决定。历史研究的目的于此,历史知识普及的目的也在此,两者在这一点上是空前一致的。然而,历史学所普遍奉行的这一金科定律,在“时尚史学”中却遭到质疑,甚至由被扭曲之嫌。
“时尚史学”没有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作为支撑。“时尚史学”对此所做的解释是,它所面对的社会群体是普罗大众以及历史爱好者,它的目标在于历史知识的传播而非学术研究。“时尚史学”这一凝固的模式,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使之无法形成完整、系统的研究方法。
正因为如此,“时尚史学”似乎总是支离破碎,其兴趣点基本上围绕着一些固定的“热点”话题展开,而这些话题又总是和社会精英、帝王将相联系在一起。因此,“时尚史学”所讲述的内容几乎只能集中在历史上有限的、可讲的某些“英雄人物”,品说他们的丰功伟业、生活逸事、社会趣闻,而对波澜壮阔的社会活动却熟视无睹。这造成了“时尚史学”的某种局限和肤浅,而这种局限与肤浅注定其难以对历史有更深入的探索与研究,注定无法取得本质性认识。
众所周知,历史研究与教育的主要方法与手段在于占有充足的史料、科学的方法,上述两者构成了历史认知活动的基本要素。“时尚史学”既没有在史料上倾注功力,它只是简单地运用了一般性、常识化的历史资料;同样,“时尚史学”在研究方法上也缺乏创新,难成体系,治史者对历史事件的生动描述,无法替代基本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缺乏史料与方法的历史研究与大众教育,无异于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不仅会制造大量谬误,而且也使其历史解释缺乏系统,这使“时尚史学”所体现的历史现实价值不能不受到扭曲。
史料与方法的匮乏,导致“时尚史学”所关注的对象注定只能是历史个体,而非社会大众。“时尚史学”始终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作为其鼎立研讨的对象,因而表现出强烈的“精英史学”印记,而且治史者也只能采取叙事性的讲史方法,不仅形式单一,而且立论薄弱。因此,“时尚史学”的治史观念简单而且粗糙,其历史意识陈旧而且落后。在“时尚史学”的论述中,历史不再是一种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现象、社会思想以及逻辑规律的混合体,而成为一个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历史故事。为了能表达这种温馨的历史故事,治史者们往往过分追求历史表达的方式,它所运用的历史语言虽然层峰迭起、波澜壮阔,但是许多定语却经不起推敲,缺乏科学的严谨性。此举严重削弱了“时尚史学”对历史的解释深度,使其历史结论流于平庸化、世俗化,难以达到应有的学术高度。


浏览完整试题1.下列对“时尚史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尚史学”是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出现的一种由各方专家对历史进行“大众解读与评说”的新现象。
B.“时尚史学”注重对历史事件的生动描述,品说某些“英雄人物”的丰功伟业、生活逸事、社会趣闻。
C.“时尚史学”没有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做支撑,缺乏历史的现实价值表达。
D.“时尚史学”只围绕某些和社会精英、帝王将相联系密切的固定热点话题展开。
2.下列对“时尚史学”“难以达到应有的学术高度”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尚史学”讲述的内容几乎只局限在某些“英雄人物”身上,对波澜壮阔的社会活动熟视无睹。
B.“时尚史学”既没有在史料上倾注功力,在研究方法上也缺乏创新,不能自成体系。
C.“时尚史学”对历史的解释缺乏深度,其历史结论流于平庸化、世俗化。
D.“时尚史学”过分追求历史表达的方式,它所运用的历史语言许多定语经不起推敲,缺乏科学的严谨性。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求真是史学研究的一种基本价值导向,但这一点在“时尚史学”中遭到质疑,甚而被扭曲。
B.“时尚史学”对历史缺乏系统解释,致使大量谬误产生,其历史现实价值受到扭曲。
C“时尚史学”受自身研究目标和所面对的群体的限制,无法形成完整、系统的研究方法。
D.“时尚史学”始终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作为大力研讨的对象,治史者也只能采取叙事性的讲史方法。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通州海门兴利记
王安石
余读豳诗:“以其妇子,馌①彼南亩,田畯②至喜。”嗟乎!豳之人帅其家人戮力以听吏,吏推其意以相民,何其至也。夫喜者非自外至,乃其中心固有以然也。既叹其吏之能民,又思其君之所以待吏,则亦欲善之心出于至诚而已,盖不独法度有以驱之也。以赏罚用天下,而先王之俗废。有士于此,能以豳之吏自为,而不苟于其民,岂非所谓有志者邪?
以余所闻,吴兴沈君兴宗海门之政,可谓有志矣。既堤北海七十里以除水患,遂大浚渠川,酾取江南,以灌义宁等数乡之田。方是时,民之垫于海③,呻吟者相属。君至,则宽禁缓求,以集流亡。少焉,诱起之以就功,莫不蹶蹶然奋其惫而来也。由是观之,苟诚爱民而有以利之,虽创残穷敝之馀,可勉而用也。况于力足者乎?
兴宗好学知方,竟其学,又将有大者焉,此何足以尽吾沈君之才,抑可以观其志矣。而论者或以一邑之善不足书之,今天下之邑多矣,其能有以遗其民而不愧于豳之吏者,果多乎?不多,则予不欲使其无传也。至和元年六月六日,临川王某记。
注:①馌,yè:给在田间劳动的农夫送饭。
②田畯(jùn):监督农奴劳动的农官。
③海:东海。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叹其吏之能民 能:能干的
B.以赏罚用天下 用:治理
C.遂大浚渠川,酾取江南 酾:疏导
D.少焉,诱起之以就功 就:完成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其妇子,饣盍彼南亩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B.君至,则宽禁缓求,以集流亡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可勉而用也,况于力足者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D.则予不欲使其无传也
秦王恐其破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引用豳诗,是要通过描写豳国人民和谐的生活情景来表现豳国官吏的与民亲善、赏罚分明,从而引出具有古代遗风的官吏沈兴宗。
B.作者认为沈兴宗是能够用豳国官吏的行为来要求自己而且对百姓负责的官吏,可以称得上是有志向的人了。
C.对于为沈兴宗写文章赞颂他一事,作者与当时的一些喜欢议论政事的人意见不一,他认为能够像沈兴宗这样的为官之人其实不多,应该为他写一篇文章。
D.文章标题中的“兴利”即指第三段沈兴宗在海门兴修水利一事。作者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既交待了沈兴宗的政绩,也表达了对沈兴宗爱民利民行为的赞颂。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 夫喜者非自外至,乃其中心固有以然也。
(2) 苟诚爱民而有以利之,虽创残穷敝之馀,可勉而用也。
(3) 兴宗好学知方,竟其学,又将有大者焉。
8.为什么作者认为沈兴宗是“能有以遗其民而不愧于豳之吏者”?(请用自己的话结合内容具体作答)(4分)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1)简要回答“惊坐”与“暗坐”的不同表达作用。(4分)
答: 。
(2)两诗第四句都以景结情,但“情”有别。请结合两诗分析“暗风”与“逆风”所表达的心情。(4分)
答: 。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9分)
(1) ,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2) ,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3)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4)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5)叶上初阳干宿雨, , 。(陶渊明《归园田居》)
(6)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 ,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轩志》)
(7)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三、(18分)阅读下文,完成l1~14题。


展开余下试题巴尔扎克之死
[法国]雨果
1850年8月18日,我的夫人告诉我,巴尔扎克先生快死了,我急忙赶去看他。
匆匆吃罢晚饭,我乘出租马车赶到巴尔扎克先生住的博戎区福蒂内林阴大街14号。我按了门铃,没有人来开门,我又按了一次铃。门打开了,一个女仆手持蜡烛出现在我面前。
“先生有何贵干?”女仆问,她在哭泣。
我通报姓名后被领进一楼的客厅。客厅壁炉对面的一个托架上,放着大卫雕刻的巴尔扎克硕大的半身像。客厅中央,一张华贵的椭圆形桌子上点着一支蜡烛,摆着六个精美的金色小雕像。
另一个女仆哭着走过来对我说:“巴尔扎克先生快死了,医生们从昨天起已撒手不管他了。今天早上六点,先生不能说话了。夫人派人找来了神父,神父给先生做了临终涂油礼。从11点起,他不断地喘着粗气,再也看不见东西。他过不了今夜。如果您愿意,先生,我去找德•舒维尔先生,他还没有睡。”
女仆离开了我,我等了一会儿。蜡烛刚刚照亮客厅富丽的陈设和挂在墙上的波布斯以及霍勒拜因的几幅杰作。大理石胸像好似不久于人世的那个人的幽灵那样,朦朦胧胧伫立在昏暗中。一种尸体气味充满了屋子。
德•舒维尔先生走进客厅,给我证实了女仆告诉我的一切。我要求见见德•巴尔扎克先生。
我们穿过一个走廊,登上铺着红地毯和摆满艺术品——瓷瓶、雕像、油画,搁着珐琅制品的餐具橱的楼梯。在穿过另一道走廊后,我看到一扇打开的门,听见一个人喘着粗气,给人以不祥的感觉。
我走进了巴尔扎克的卧房。
巴尔扎克先生躺在床上,头靠着一大堆枕头,枕头上还加上了从房间的长沙发上取下的红锦缎坐垫。他的脸呈紫色,近乎变黑,向右边耷拉,没有刮胡子,灰白的头发理得很短,眼睛睁开,眼神呆滞。我从侧面看着他,觉得他很像皇帝①。
一个老妇人和一名男仆分别站在床的两侧,面带恐惧,屏声静息地听着临终之人喘着粗气。
床头柜上的蜡烛把壁炉旁挂着的一幅画照得通亮,画上的年轻人红润的脸庞上泛着微笑。
床上散发出一股令人无法忍受的气味。我撩起被子,握住了巴尔扎克的手。他的手上全是汗,我紧紧地握着,他却毫无反应。
一个月以前,我曾来到这个房间里看他。当时他很高兴,充满了希望。他笑指着身上浮肿的地方,相信自己的病会痊愈。
我们谈了很多,还争论了政治问题。他是正统派,他责怪我“蛊惑人心”。他对我说“你怎么能那么泰然自若地放弃法兰西贵族院议员的头衔呢?除了国王的称号之外,那可是最尊贵的头衔了!”
他还对我说:“我买下了博戎先生的房子,房子不带花园,但有一个廊台,廊台楼梯上的门对着小教堂,我用钥匙开了门就可以去望弥撒。花园对我无所谓,我更看重这个廊台。”
那天我离开他时,他一直把我送到廊台的楼梯上。他走路很吃力,指给我看那扇门,还大声对他夫人说:“别忘了让雨果好好看看我藏的那些画。”
老妇人对我说:“他活不到天亮了。”
我走下楼梯,满脑子都是他那张没有血色的面孔。穿过客厅时,我又看见了那尊静止不动的、表情沉着高傲的、隐隐约约焕发着容光的半身雕像,我想到了对比鲜明的死亡和不朽。
他在夜里去世了,终年51岁。
在他去世的当天,吉罗给他画了像。人们还想做他的面模,但没有成功,因为尸体腐烂得很快。他死后的第二天上午,到他家来的模塑工人发现他的鼻子塌陷,脸已经变形。人们把他放进一个包铅的橡木棺材里。
葬礼在鲁尔教堂举行。我站在他的棺材旁,回想起我的第二个女儿出生后行洗礼时也是在这个教堂,从那时起我再没有来过。在我的记忆之中,死亡和新生联系在一起。
内政部长巴罗士参加了葬礼。在教堂里的灵柩台前,他坐在我身旁,不时地和我交谈几句。
“他是个杰出人物。”他对我说。
“他是天才。” 我对他说。
送葬的队伍穿过巴黎的街道,向拉雪兹神甫公墓行进。我们从教堂出发和抵达墓地时,天上都掉下几滴雨点。这是天公好像也在洒泪的一天。
墓穴在山丘上,我们到达那里时,已经是人山人海。棺材被放到墓穴里,神父做了最后的祈祷,我讲了几句话。
在我讲话时,太阳正在西下,远处的巴黎笼罩在落日辉煌的雾霭之中。几乎在我的脚下,墓穴里的土越堆越多,而我的讲话不断被落在棺材上的土块发出的沉闷声响打断。
(节选自《巴尔扎克之死》,张有浩所译,有删改。)
注:①皇帝:指拿破仑(1769~1821),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百日王朝皇帝。
11.从雨果对巴尔扎克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巴尔扎克有哪些特点?(4分)
12.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4分)
①穿过客厅时,我又看见了那尊静止不动的、表情沉着高傲的、隐隐约约焕发着容光的半身雕像,我想到了对比鲜明的死亡和不朽。
②我们从教堂出发和抵达墓地时,天上都掉下几滴雨点。这是天公好像也在洒泪的一天。
13.文中有一段关于巴尔扎克逝世前的肖像描写:“他的脸呈紫色,近乎变黑,向右边耷拉,没有刮胡子,灰白的头发理得很短,眼睛睁开,眼神呆滞。我从侧面看着他,觉得他很像皇帝。”这段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试加以分析。(4分)
14.有人说,巴尔扎克是雨果的挚友、文坛的巨人,雨果却把巴尔扎克之死记录得如此直接,使人感到恐怖与压抑。这样写恰当吗?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15.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
A.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
B.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躇不敢言。
C.熊咆龙吟殷岩泉,粟深林兮惊层颠。
D.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6.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当多的企业运营艰难,于是纷纷瘦身,因此,2009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B.一向自诩写作高手的扬云天缺少基本写作常识,连标点符号的用法都弄不懂,文不加点,写的文章简直像一堆烂稻草。
C.电视发展到了70年代,在黑白与彩色电视的基础上,又研制成功了电视多路广播,于是第三代电视广播便应运而生了。
D.危机过后,金融体系必会改弦更张,政府应该查封所有破产的金融机构,清理股东和债权人,迅速降低杠杆率,吸引外资。
1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众望所归的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以及直接通邮于12月15日正式开始,两岸同胞魂牵梦萦的直接“三通”得以实现。
B.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深圳“设计之都”的称号,这是全世界第六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也是首个中国获得这一荣誉的城市。
C.1—11月,我国CPI同去年相比,同比上涨6.3%,涨幅比1—10月回落0.4个百分点,但仍比去年同期高1.7个百分点。
D.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承的光荣传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护党的先进性的首要问题。
18.有人说,人生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部分?为什么?请表明观点,并阐述理由。不超过60个字。(5分)
19 (6分)“西洋赶驴子的人,每逢驴子不肯走,鞭子没有用,就把一串胡萝卜挂在驴子眼睛之前,唇吻之上。这笨驴子以为走前一步,萝卜就能到嘴,于是一步步继续向前,嘴愈要咬,脚愈会赶,不知不觉中又走了一站。那时候它是否吃得到这串胡萝,得看驴夫的高兴。”请你谈谈文中“一串胡萝卜”讽刺了什么,并结合社会现实略作分析。
答:
20.猜灯谜是我国传统民俗,深受广大人民喜爱,灯谜是利用汉字可变化的特点,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形、音、义的变异的答问式的联想游戏。一般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出谜人写的题目文字,称为“谜面”;一是写在“谜面”后提示猜谜人答题范围的文字,称为“谜目”;一是由猜谜人回答的答案,称为“谜底”。如《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贾母制的灯谜“猴子身轻站树梢”就是“谜面”,“打一果名”是“谜目”,谜底是“荔枝”,贾政就是利用汉语谐音(“立枝”谐“荔枝”)的特点猜中了谜底。又如:师法技艺胜须眉(打一4字新称谓)谜底是“学术超男”。请猜下面的灯谜。(任选两个,每个2分,共4分)


展开余下试题①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
打一物名 谜底:___________ (注:此灯谜出自《红楼梦》“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②慢慢摇(打三国人名) 谜底:___________
③九千九百九十九(打一成语)谜底:________
④皇袍(打一字)谜底:________
⑤刘邦闻之则喜,刘备闻之则悲(打一汉字) 谜底: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项羽死刘邦喜,关羽死刘备悲)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今年4月23日,复旦大学经过专家考试和校招生领导小组讨论,把38岁的蔡伟列入了2009年度博士生拟录取名单,导师为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38岁读博士并不稀罕,稀罕的是蔡伟只有高中学历,下岗十余年———8个月前,他还在辽宁锦州蹬三轮养家糊口,从未想过,人生最大的转折即将到来。
38岁高中学历,从三轮车夫到复旦大学博士生,这让你想到了什么?是一个人对学问的执著,还有一门学科无尽的魅力?是一位学者惜才的慧眼,还是一所大学开放的心胸……
请就上述材料,展开思考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1)题目自拟;(2)不得抄袭或宿构;(3)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参考答案
1、D(原文的表述是“‘时尚史学’似乎总是支离破碎,其兴趣点基本上围绕着一些固定的“热点”话题展开,而这些话题又总是和社会精英、帝王将相联系在一起”)
2.C(此项是结果而非原因)
3.B(窜改了原文的句间关系。原文的表述是“缺乏史料与方法的历史研究与大众教育,……不仅会制造大量谬误。而且也使其历史解释缺乏系统,这使‘时尚史学’所体现的历史现实价值不能不受到扭曲”)
4.【答案】A(能:亲善)
5.【答案】D(A率领,带领;因为B表承接,就;副词,用于加强判断,就是C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D第三人称代词,他)
6.【答案】A(“赏罚分明”有误,原文意思是靠赏和罚来治理天下,那么先王时代的习俗就废掉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译文:这份高兴不是从外面来的,而是他的心中本来就有值得高兴的事物。(中心:心中;固:本来;有以:有……的事物)
(2)译文:如果确实爱护百姓而能够使他们获利,虽然在残破穷困之余,还是可以勉励他们,使用他们。(苟:如果;诚:确实;虽:虽然)
(3)译文:兴宗喜好学习并知道如何去做,完全施展出他的学识,还将会有更大的成就。(方:道理;竟:彻底、全;大者:大的成就职)
8.答:沈兴宗在海边筑堤七十里来消除水患之后,就大力疏浚沟渠河流,疏导长江以南的水来灌溉义宁等几个乡的农田,(2分)同时又放松禁制,慢慢索求,以招集背井离乡的人,劝导百姓起来去完成水利事业。(1分)因为这样爱护百姓与民亲善又能够使他们获利(1分),所以称他为“能有以遗其民而不愧于豳之吏者”。
(译文)我读《豳风•七月》诗,见到“领着老婆孩子送饭到田中,田官老爷非常高兴”。啊!豳国的人率领他的家人齐心协力,听从官吏指挥,官吏也以诚相待帮助百姓,多么尽心尽力。这份高兴不是从外面来的,而是他的心中本来就有值得高兴的东西。我不禁感慨豳国的官吏与民亲善,又想着它的国君是如何对待官吏的,那么向善的心情是出于至诚而已,不单单是法规制度迫使他这样做的。靠赏和罚来治理天下,那么先王时代的习俗就废掉了。有士大夫做到这样,能够用豳国官吏的行为来要求自己,而不是对百姓不负责任,难道不是所说的有志向的人吗?
以我的所见所闻,吴兴人沈兴宗在海门所做的政事,可以说是有志向的人。在海边筑堤七十里来消除水患之后,就大力疏浚沟渠河流,疏导长江以南的水来灌溉义宁等几个乡的农田。这个时候,老百姓苦于东海水患,个个叫苦连天。沈君到任后,放松禁制,慢慢索求,以招集背井离乡的人。过一段时间,劝导百姓起来去完成水利事业,没有哪一个不是不顾困乏而即时赶来的。从这一点看,如果确实爱护百姓而能够使他们获利,虽然在残破穷困之余,还是可以勉励他们,使用他们,何况是对于行有余力的人呢?
兴宗喜好学习并知道如何去做,完全施展出他的学识,还将会有更大的成就,这个哪里足以完全施展我们沈君的才华,然而可以看出他的志向。但发议论的人或许以为在一个县的善政不足以写成文章,现在天下的县很多,那些能够有善政留给百姓而无愧于豳国的官吏,真的很多吗?如果不多,那么我不想使沈君没有一篇传文。至和元年六月六日,临川人王安石作。
9、(1)“惊坐”主要写动态,表现了作者听到友人被贬消息时的震惊不安和担忧。“暗坐”主要写静态,表现作者读到友人诗句后,既怀友又伤己的复杂心情。
(2)“暗风”,即阴沉昏暗凄冷的风,表现作者身处垂死病中、挚友被贬的残酷现实中的悲凉凄冷心情。“逆风”,既实指行船的顶头风,也虚指蒙冤被贬、前途多舛的遭遇,表现作者对时局的悲愤不平和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11.①热爱艺术;②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③为人(对朋友)热情;④关心政治;⑤看重王室的荣耀;⑥具有非凡的社会影响力。(共4分,每点1分,答对4点即可)
12.①作者用巴尔扎克的半身雕像表明一个人的生命可以消失,但他的精神却永垂不朽。②作者用天公洒泪表达巴尔扎克的去世令人惋惜、悲伤。 (共4分,每句2分)
13.对巴尔扎克死前的肖像描写,表现了巴尔扎克逝世前作者悲痛、惋惜、敬重的心情,渲染了沉重的气氛。例如,“脸呈紫色”“没有刮胡子”“眼神呆滞”等词语的使用,表现了作者悲痛的心情,渲染了沉重的气氛;“觉得他像皇帝”蕴含了作者的惋惜和敬重之情。(共4分,“心情”“气氛”各2分,符合大意即可得分) ’
14.示例一:这样写恰当。正因为雨果是巴尔扎克的挚友,不需要太多顾忌,而以平等的心态,冷静、客观、真实、准确地记录了巴尔扎克的最后时光,这种实录是对好朋友最深切的怀念,也是作者对生与死作理性思考的最好见证。
示例二:这样写不恰当。巴尔扎克的死亡过程虽恐怖,但作为挚友、浪漫主义作家的雨果,如果采用隐讳或艺术的笔法来写,可使巴尔扎克美好的形象永远留存于世人心中,而不至于让人怀念巨人时感到恐怖和压抑。 (6分。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
15、D
16.B(文不加点,指写文章一气呵成,无须删改。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而该句却误
标签:人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人教版高二”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1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