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阅读:1382  
标签:苏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82]
《师说》知识点集萃
《师说》知识点
[互动设计3] 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正音: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 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4.文言知识归纳
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泛指求学的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特指代词“所”+介词“以”,相当于“用来……的”。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一词多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道理
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 吾师道也 道理
师 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道 道相似也 道德学问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从师 道之不传也矣 风尚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余嘉其能行古道 风尚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词类活用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 意动用法,以……为耻
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 意动用法,以……为羞
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 名词作动词,学习
该掌握的虚词
爱其子而教之 代词,他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代词,这些
师道之不传可知矣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之 句读之不知 宾语前置的标志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助词,凑足音节,不译。
君将哀而生之乎 代词,我 蚓无爪牙之利 定语后置的标志
吾欲之南海 动词,到 、往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作主语。他们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复指,作主语。代词,他们
其 余嘉其能行古道 代词,作兼语。他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作定语。他的
其皆出于此乎 作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作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被动句式:不拘于时,学于余。
判断句: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介宾短语后置句:① 而耻学于师。 ② 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师不必贤于弟子。
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 (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 (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则群居而笑之。
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5. 细读课文,疏理结构
老师的职责
立论 从师的必要
择师的标准


浏览完整试题 论证 反面论证——批判耻于从师
正面论证——师生关系与师道关系
[互动设计4] 研读第一段:
1.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是什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是什么?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⑥“师道”指什么?
“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⑦“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在对待老师上有什么不同?结果如何?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结果:“圣益圣,愚益愚。”
2.讨论:
我们今天所说的“自学成才”是不是与韩愈说的“必有师”相矛盾?
韩愈所说的“道”指什么?
我们今天要以什么为师?
3.总结本段:
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师之所存也”):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第二层 :(“嗟乎”——结尾):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
[互动设计5] 研读第二、三段:
1.重点句子解释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2.分析:
①说说这两段与第一段有什么联系的?
——这两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②第二段说什么?
——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③第三段又说什么?
——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3.小结:从“嗟乎”到第三段,从三方面对比,针对时弊,剖析“不从师”的症结。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附:论证方法简表
论点 士大夫之族耻师之风是错误的
论 据
(三个对比) 对 比 作者议论抒情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论 据(1)
(纵 比) 古之圣人……
犹且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
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
其皆出于此乎
论 据(2)
(自相矛盾)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吾未见其明也
论 据(3)
(横 比) 巫医乐师百工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
位卑,官盛 呜呼,师道之不复
……其可怪也欤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批判中阐明总论点
4.讨论:《劝学》中有一句与本段中“圣人”、“愚人”的论述相仿,是哪一句?
你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之师有何区别?
你认为韩愈对“君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看法是否符合现代观点?
[互动设计6] 研读第四段
1.提问:第四段与中心论点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一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耽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
第三层: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予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的结论。
2.总结:
“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互动设计6] 研读第五段
六艺:经书:《诗》《书》《礼》《易》《乐》《春秋》。
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1.问题探讨:
①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
——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
②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2.小结: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二、三段,“能行古道”照应第四段。虽为附记性质,但是紧扣中心。作者赞扬李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来倡导了从师。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绕了中心。
四、整合评价
[互动设计7] 思想的进步性
点拨:韩愈在《师说》中的创新,在内容上至少有三点:
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二是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是学道,惟“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是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
三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展开余下试题[互动设计8] 行文气势
点拨:韩愈的论说文向以气势通畅著称。就本文而言其气势来自三个方面:
崭新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加上严密逻辑的论证力和语言上奇偶骈散结合的表现力,形成文章的夺人气势。首段思路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惑则必从师,从师即学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句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全段层层顶接,步步推进,逻辑严密,一气呵成,更是势不可当。次段紧承首段对师道的论述,连用三个层层深入的对比,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批判的语气也一句比一句加重,由“……其皆出于此乎”的疑问语气,发展到“吾未见其明也”的责备的语气,再到“其可怪也欤”的带有强烈感情的讽刺语气。这种语气上的层层递进,声势逼人。三段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以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的无可辩驳的言论和实践为例,说服力极强。且为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二段“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有力佐证,一石三鸟,精当无比。 结尾又从行古道、嘉今人的角度点明写作目的,贯通古今,继往开来,更有高屋建瓴之势。
全文文势硬转直接,陡直峭绝:开篇“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起,有如横空出世,已见出奇;中间三个对比,如三峰插天,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更见其奇。营造这种雄直峭兀之势,最为韩愈所长。
本文灵活多变的散句,于流畅中含顿挫,参入对偶与排比(本文中指句中词语的排比),又于灵活中见整齐。奇偶骈散交错运用,自然配合,错落有致,亦增势不少。
[互动设计9] 语言特点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五、拓展延伸
[互动设计10] 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
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让学生畅所欲言)
点拨: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六、研讨练习
归纳本文相关文言知识。 (60.187.181.139)
标签:苏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师说》知识”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8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