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993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93]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第一中学2009—2010学年度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第一中学2009—2010学年度
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二语文)
命题人:杨建国
说明:
①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用2B铅笔直接填涂在答题卡上)和第II卷(非选择题,将答案规范书写在答题纸规定的区域)两部分;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②答第一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对试卷页码。
③作文书写务必认真,凡字迹潦草的扣3—5分,字迹模糊难辨的视为不及格。
④请在答题纸、作文纸上填写考试号;交卷时,按答题纸在上,作文纸在下的顺序交卷。
⑤请保存好试卷,以备讲评时使用。
第Ⅰ卷(选择题 30分)
一.语言知识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
A.迢迢(tiǎo) 守拙(chù) 愆期(yǎn) 鄱阳湖(pò)
B.咆哮(páo) 羸弱(léi) 仓皇(huáng) 矜( jīn )夸
C.否泰(fǒu) 迁谪(zhé) 机杼(zhù) 脉脉(mò)
D.矛戟(gě) 垝垣(yuán) 吐哺(bǔ) 前仆后继(pú)
2. 下列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自命得意 一笔勾消 虚渡年华 要言不繁
B.行踪诡秘 原气大伤 人才汇萃 知书达理
C.墨守陈规 通霄达旦 退化变质 违反刑法
D.罄竹难书 坚如罄石 馨香袭人 钟磬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2008年的这一场雪挡不住春天的脚步。篝火晚会上,大家陶醉在这春意阑珊的氛围中,有的唱着,有的跳着,有的在谈论着……欢乐弥漫在冰雪初融的夜空。
B.唐氏三兄弟已经回上海了,如果他们抱成一团,那可是三人成虎啊!
C.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意,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D.昨天我没有交作业本,东窗事发后被老师批评了一顿。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这家老字号制药厂生产的中成药素以选料上乘、工艺精湛、配方独特、疗效显著而驰名中外。
B.这些软件单买共要1000元,可合在一起340元,价钱便宜了近三分之二。
C.一篇论文观点正确、论据充分、结构完整,是衡量其好坏的重要标准。
D.这次活动的宗旨是展现京剧艺术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以此推动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社科类文章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橘颂》当为屈原晚年所作
《橘颂》是屈原的一篇很重要的作品。作为我国第一首咏物诗,它以独特的借物喻人的手法,突出而生动地表现了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和志趣,因而也是我们了解屈原的一篇佳作。但是关于它的创作时间,直到现在学者们的看法仍有分歧。有的认为它是屈原青年时期的作品,甚至可能是他最早的作品;有的则认为作于顷襄王早期,或认为作于顷襄王后期,而曹大中先生则撰文断定它是屈原的绝笔。看法如此分歧,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可靠的史料太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屈原的作品,对屈原的思想、感情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把握或有不够准确、深入的地方。从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看,就反映出作者对屈原作品包括《橘颂》认识的模糊、矛盾来。如王逸的《九章章句序》中说,《九章》皆屈原“放于江南之野”后作,也就是说《九章》都是顷襄王时的作品。其《橘颂》的“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句注文却说屈原“言己虽幼小,言有法则,行有节度,诚可师用长老而事之”,则又认为《橘颂》乃屈原青少年时代所作了。而在“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句下又注曰:“屈原亦以修饰洁白之行,不容于世,将饿馁而终。”显然又把它当作屈原晚年的作品了。王逸的观点虽不确切,却对后世发生了深刻影响。
浏览完整试题
由于以往各家对《橘颂》创作年代的判断皆建立在自己对《橘颂》文义的认识上,缺乏具体、可靠的硬性证据,故楚辞学家赵逵夫先生另辟蹊径,从《礼仪•士冠礼》之祝辞中找到外证,从而作出《橘颂》乃屈原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抒怀之作的结论。……
赵先生发前人所未发,他的论述对于帮助我们加深对《橘颂》创作过程中的理解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橘颂》尽管有这样的一些与《士冠辞》的相似之处,可能屈原在写作《橘颂》时的确借鉴了《士冠辞》的立意和词语,或受到《士冠辞》潜在的影响,但这并不能表明这就一定是屈原在举行冠礼后抒怀之作,因为屈原也完全可能在他晚年回顾自己生平、总结自己志行时借传统的《士冠辞》形式以咏橘而自我肯定、自我勉励。何况《橘颂》和《士冠辞》在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从其诗句的涵义并联系屈原全部辞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情况来看,根本不像屈原青年时代的心态和口气,而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一生志行的总结、肯定和自勉。
5.对《橘颂》创作时间众说纷坛,第一段提到了一些原因,下列各项中不成为原因的一项是: ( )
A.屈原距今时代久远,有关屈原及其作品的可靠的史料太少。
B.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楚辞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对此认识就很模糊。
C.有的认为它作于顷襄王早期,有的以为作于顷囊王晚期,还有的人认为是屈原绝笔。
D.至今对屈原的思想感情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或有认识不够深入,把握不够准确的地方。
6.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于《橘颂》的创作时间,作者结论与曹大中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B.引用王逸的观点是为了说明其对后世贡献之大。
C.作者虽不同意赵逵夫的结论,但承认《橘颂》确实受了《士冠辞》的影响。
D.赵逵夫寻找外证的研究方法是应该肯定的。
7.根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理解、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研究学术问题遇到困难时,思想方法应该灵活。
B.在学术问题上有不同见解是正常的,并在发表己见时能够持之有据,言之有理。
C.对古代著名学者的观点,也要多方面分析参照,不可盲从。
D.本文在认真研究前人观点、各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肯定了“晚年”其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志,字次道,琅邪临沂人。志年九岁,居所生母忧,哀容毁瘠,为中表①所异。弱冠,选尚孝武女安固公主,拜驸马都尉、秘书郎。累迁至中书侍郎。寻除宣城内史,清谨有恩惠。郡民张倪、吴庆争田,经年不决。志到官,父老乃相谓曰:“王府君有德政,吾曹乡里乃有此争。”倪、庆因相携请罪,所讼地遂为闲田。征拜黄门侍郎,寻迁吏部侍郎。出为宁朔将军、东阳太守。郡狱有重囚十余人,冬至日悉遣还家,过节皆返,惟一人失期,狱司以为言。志曰:“此自太守事,主者勿忧。”明旦,果自诣狱,辞以妇孕,吏民益叹服之。视事三年,齐永明二年,入为侍中,未拜,转吏部尚书,在选以和理称。天监元年迁冠军将军、丹阳尹。为政清静,去烦苛。京师有寡妇无子,姑②亡,举债以殓葬,既葬而无以还之。志愍③其义,以俸钱偿焉。时年饥,每旦为粥于郡门,以赋百姓,民称之不容口。志为中书令,及居京尹,便怀止足。常谓诸子侄曰:“谢庄在宋孝武世,位止中书令,吾自视岂可以过之。”因多谢病,简通宾客。卒,时年五十四。
志家世居建康禁中里马蕃巷,父僧虔以来,门风多宽恕,志尤惇厚。所历职,不以罪咎劾人。门下客尝盗志车卖之,志知而不问,待之如初。宾客游其门者,专覆其过而称其善。兄弟子侄皆笃实谦和,时人号马蕃诸王为长者。
(节选自《梁书•王志传》)
【注】①中表:这里指与姑母、姨母、舅父的子女。②姑:丈夫的母亲。③愍:通“悯”。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累迁至中书侍郎 迁:升官
B.所讼地遂为闲田 讼:打官司
C.及居京尹,便怀止足 居:居住
D. 因多谢病,简通宾客 谢:推辞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志“清谨有恩惠”的一组是 ( )
①居所生母忧,哀容毁瘠 ②为政清静,去烦苛
③既葬而无以还之 ④愍其义,以俸钱偿焉
⑤时年饥,每旦为粥于郡门 ⑥专覆其过而称其善
A.①②④ B. ①③⑤
C.②④⑤ D. 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志审理郡民张倪、吴庆争田一案,最终以双方谦让结束,表现了王志以德施政措施对老百姓的感化作用。
B.王志怀有仁爱之心。京城有一位寡妇,没有儿辈,婆婆死了之后,她借债安葬,结果没办法偿还,王志用自己的俸禄帮助她渡过难关。
C.王志一是不想在仕途超过前任谢庄,二是因有病想断绝与宾客的交往,因而怀有隐退之心。
D.在王志的禀性和声望的影响下,他的兄弟子侄都为人纯朴忠实谦让平和,他被当时的人誉为马蕃巷王公贵族的长者。
第Ⅱ卷(非选择题 120分)
注意事项:第Ⅱ卷共 4页,用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规范、工整地写在答题纸上。
四。(共 23分)
11.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郡狱有重囚十余人,冬至日悉遣还家,过节皆返,惟一人失期,狱司以为言。(4分)
译文:
(2)时年饥,每旦为粥于郡门,以赋百姓,民称之不容口。(3分)
译文:
展开余下试题
(3)宾客游其门者,专覆其过而称其善。(3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2)这首词在抒发思想感情时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简要赏析。(4分)
答:
13.补充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一题。(5分)
(1)既见复关, 。 《诗经•卫风•氓》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 。《孔雀东南飞》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曹操《短歌行》
(2)汩余若将不及兮, 。 屈原 《离骚》
少壮不努力, 。 《长歌行》
自牧归荑, 。 《诗经•邶风•静女》
日月忽其不淹兮, 。 屈原《离骚》
足下蹑丝履, 。 《孔雀东南飞》
五.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回答14—17题。(20分)
拜谒屈原祠
以一种敬畏的方式,走近了屈原,走进了这座精神圣殿。我的心灵沐浴着一种光辉,沐浴着一种皈依返钵的意味。
屈原故里的牌坊立在一片林阴深处。透过树叶,可以看到郭沫若先生题留的大字。牌坊旁还有一条小溪,绿树绿叶为它遮去了炎炎烈日,剔尽了芜杂的尘世之嚣。
走到祠的山脚下,便开始仰望那位老人的铮铮傲骨。每向他迈进一步,心都要起伏一次。在那群雄诸侯割据的年代,依我之心,本可以做一位回到山野的隐士,何苦站在那汨罗河边,问天索地,忧国忧民,最后以头颅和身躯,撞上了历史的磐钟。他却这样做了,而且做得非常彻底,非常不可逆转。他还用他的《离骚》、他的《九歌》、他的《天问》,来吟唱心中的爱国之情。他赴身汨罗是在以魂问天。汨罗无辜,江山不幸。通天的爱国之树竟然没有立足的地方。楚天之大,大得放不下一具忠魂之躯。倒是这条名不见经传的汨罗河,成了伟人的归宿。
屈原别无选择。作为正直的屈原、大爱的屈原,这是惟一的结果。屈原是一种入世的、积极的人生。而入世的、妥协的宋玉,只是屈子的另一种结果。屈原思想只可能有着一如自身,再就是一如宋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这是屈原价值观的必然。他们没有任何其它出路。可是,屈原的伟大,就在于他选择了一种入世的绝对。这就决定我们不能用简单的生命观来阐释屈原的爱国行为。他是在用生命呼唤楚国的觉醒,呼唤整个历史走向秩序和真理,好让于他身后的人不再有如他的境遇,同时,他也是在用生命呼唤他的祖国,能有一个放置爱国忠魂的地方。
他之身殁,竟如明镜,一下子就鉴出了历史的身影。百姓也是明镜。屈原的忠魂并没让那如铁的宫墙阻挡在荒郊野外,而是被那些握锄的手,摇橹的手,打渔的手从不同的时空中伸过来,以端午、粽子、龙舟以及有关龙舟的一切禁忌与习俗的方式,给予了他无限抚慰。那些安魂的手指曲,一直漫长了几千年。他们的这种抚慰,何止只是抚慰了一个屈子的忠魂,他们更抚慰了一个民族的爱心。
已经来到屈原面前。他的目光正对着我,让我感到他苦站了这么多年,就是在等待我的到来。他着广袖长袍翘头履,那绉褶竟如破清冷流,将他显得有几分苍凉和孤独,而合了祠牌上那“孤忠”的意境。他是青铜的。但是我分明看到了他的面部肌肉在蠕动,嘴唇在沉吟。好在,他和他的祠静卧在那些桔树丛中。祠顶用的是琉璃瓦,廊柱是深红色,整个房群依山傍水。祠里依次立着他的文献碑刻。那字是铁笔银钩,那诗是千年不朽,那石是本色质朴,那气象是绯红云雾,是万古流芳。咀嚼着他用生命熔铸的诗章,我如获大释。此时,这祠已经成为每个爱国之士的朝圣之地。屈原文学,无疑也成了中华民族一笔巨大财富。当屈原的爱国之志打不通楚国宫庭的厚墙时,他竟在思想的墙壁上,凿通了一个洞,然后把毕生的意志射到文学的屋子里,成就了一座辉煌的文学殿堂。
14.通观全文,说说第一段中的“精神圣殿”的具体含义。(4分)
答:
。
15.作者说“他之身殁,竟如明镜”,又说“百姓也是明镜”,这两个“明镜”含义一样吗?为什么?(6分)
答:
。
16.作者说“他苦站了这么多年,就是在等待我的到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4分)
答:
。
17.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表现屈原祠里的文献碑刻特点的?请简要分析这样表达的作用。(6分)
答:
。
六.语言运用( 17分)
18.右图为2009年5月13日公布的第16届广州亚运会文化活动标志,请简要介绍并说明寓意(5分)。
19. 从下列文字中,概括“高纯度”饮用水的缺点。(不超过32个字)(4分)
人们饮用纯净水的初衷,是避免污染,但纯净水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绝不可小视。科学家指出,饮纯净水,无异于让肾脏“下岗”。据专家分析,现在市场上的各类所谓“高纯度”饮用水,在消除细菌、有机污染物及致癌物质等的制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将大量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消除得一干二净。众所周知,“水至清则无鱼”,试想连鱼都养不活的水,于我们人类能有多大好处呢?研究表明,“高纯度”饮用水的凝聚态结构,还会把人体内原有的微量元素淋洗出去。这样一来就减弱了人体的免疫力,可以引发许多疾病。
答:“高纯度”饮用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网络的开放性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青少年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开放性所带来的有害信息的泛滥,是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环境因素。劳凯声教授指出,我们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没有形成最基本的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道德品质,更未将这种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内在道德要求。网络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即在个人独处之际,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恪守道德准则。传统社会中以服从为主的道德范式在网络社会中已部分失效了。
(1)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的原因是:(不超过30个字)
(2)规范青少年网络行为的有效措施是(不超过20个字)
七.作文(60分)
21.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跤;不碰壁,怎能练就好筋骨,怎能长大呢?
请以“非走不可的弯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定立意;(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第一中学2009—2010学年
展开余下试题
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二语文)
参考答案
1.B
2. B(A自鸣得意 一笔勾销 虚度年华 要言不烦B元气大伤 人才荟萃C墨守成规 通宵达旦 蜕化变质 违犯刑法D坚如磐石)
3. C(A、阑珊:将尽,将衰。指春天就要过去了。 B“三人成虎”意为“谣言重复多次,便使人信以为真。”C、“不以为意”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D、“东窗事发”指罪行败露。)
4.B
5.C (是众说纷纭的现象,不是原因)
6.D (A项二人的观点不一致,作者认为是晚年之作,曹大中认为是屈原的绝笔;B项引用王逸的观点说明了众说纷纭原因之一是对屈原思想感情特点及发展变化把握不准,不够深入的地方,并非说王逸对后世的贡献:C项作者认为《橘颂》“可能”受了《士冠辞》的影响,而并非“确实”。)
7.D (“晚年”原本是作者一家之言,说“不容置疑”绝对化了。
8. C(“居”是任职。)
9. C(①是王志对母亲去世的哀痛,③是孝妇举债葬姑后无力偿还,⑥是为宾客掩其过而著其善。这三条均与王志“清谨有恩惠”无关。②是王志为政清谨,④是他对孝妇的恩惠,⑤是他对饥民的恩惠。这三句都表明了他的“清谨有恩惠”。因而C项为正确选项。)
10.答案B(A项对内容的理解有误,王志并没有审理郡民张倪、吴庆争夺田地一案,是张、吴两人在王志德政的感化下主动请罪平息争讼的。C项错在“便怀止足”并非“即怀隐退之心”,此外,因有病想断绝与宾客的交往也与原文文意不符。D项“兄弟子侄皆笃实谦和”不只是王志一人之功,还有家门的传承。另外“他被当时的人誉为马蕃巷王公贵族的长者”理解错误。)
11.①东阳郡监狱有十多个重囚犯,冬至日都被王志打发回家过节,过完节后犯人都回监狱了,只有一人没有按规定时间返回,狱官把这件事报告给了王治。(“悉”“失期”“以为言” “遣”各一分)
②当时年成歉收,每天早上在郡府门前备办稀饭,来施舍给百姓,百姓对他赞不绝口。(“饥”“为粥于郡门”“民称之不容口”各一分)
③与他交往的客人,他专门掩饰他们的过错而称颂他们的优点。(定语后置句式、省略的主语“他”和“覆其过而称其善”各一分)
12参考答案:(1)对往日生活的眷恋(2分)以及亡国后的无限凄凉(2分)。
(2)反衬(衬托,以乐景写哀情)(2分),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反衬出今日处境之凄苦(2分)。
13.略(说明:书写过程中有错别字即不得分;两题都选做者,按有错误的一题评判)
14.“精神圣殿”指的是屈原的精神(1分),具体含义是他用生命呼唤楚国的觉醒(1分),呼唤整个历史走向秩序和真理(1分),用生命呼唤他的祖国,能有一个放置爱国忠魂的地方(1分)。
15.含义不 一样(2分)。说屈原的“身殁”为明镜,是因为从他的死中,看到了历史的真实(2分);说百姓是明镜,是因为百姓能辨别出屈原的忠魂(2分)。
16.这句话是说千秋不朽的屈原之魂(2分),正激励和感召着包括作者在内的很多人的爱国之心(2分)。
17.作者用排比句式描写了祠里的文献碑刻(2分)。借对字体的遒劲、诗歌的不朽、石质的朴素、气象的绯红流芳等方面的描写(2分),来烘托并歌颂屈原朴实、坚贞的爱国思想与万世流芳的精神(2分)。
18.参考答案:左侧为英文“文化”和汉语“广州”以及亚运会时间“2010”组成,右侧是以奥剧脸谱(花旦造型)为主体形象(3分);从造型、色彩上显示了岭南文化的特有韵味(3分)。
19.(“高纯度”饮用水)缺乏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2分),并将体内原有的微量元素洗出(1分),危害健康(1分)。
20.(1)青少年自我监控能力不强,开放性所带来的信息的泛滥。(4分)(2)加强对青少年自律性道德的培养。(4分)
21. 写作提示:“弯路”是个比喻性的说法,可以指思乡情感上的摔跤、碰壁,可以指性格成长中的坎坷曲折,可以指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前两种侧重在主观上,第三种侧重在客观上。修饰语“非走不可”,指走此弯路不可避免,含有人生须要磕磕碰碰、历练磨难,然后才能走向平坦、大步向前的意思。命题人的主要意图,是要考生写自己;如果引申开去,谈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人、许多家庭都有“非走不可的弯路”,也是切题的。 (121.26.254.71)
上一篇:
2010年烟台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语文模拟试题(含答案)
下一篇:
2004~200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河北省承德”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9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