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1103
标签:
苏教版
高二
选修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03]
江苏省南通中学08-0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
江苏省南通中学08-09学年高二期末语文试卷
(命题:江苏省南通中学高二语文备课组)
一、 语言文字运用(16分)
⒈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清澈/掣肘 赡养/瞻仰 鲜腆/屡见不鲜
B.箴言/斟酌 挣扎/挣脱 辍学/风姿绰约
C.联袂/抉择 整饬/炽烈 诘问/诘屈聱牙
D.徘徊/脚踝 庶几/几乎 惬意/锲而不舍
⒉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3分)
A.诗人写诗,含蓄蕴藉,旨在让读者去品味;教师讲课,提要钩玄,重在让学生去理解。
B.近年来,随着上海经济圈经济的快速发展,太湖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恢复太湖的生态功能间不容发。
C.乡村小学女校长李灵为孩子买旧书,焚膏继晷,奔波街头的情景被网友拍成了照片,放到论坛上,感动了无数网友,不少网友认为应该推荐她为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D.汶川地震一年以后,有人公开责问某名人: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时,你却细大不捐,这样做,你不感到羞愧么?
⒊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
B.王夫人丧子后好不容易再次得子,无论从母性本能还是从自身权益出发,王夫人对宝玉都弥足珍贵。
C.房地产市场之所以陷入长达一年的萧条,除了市场周期性调整的因素外,还在于部分开发商追求暴利,哄抬房价,也是泡沫加速破裂的重要原因。
D.小品《不差钱》对“不差钱”的反复宣称,既表达了对某些商家宰人的抗议,也反映了正在奔小康的农民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自觉意识。
⒋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3分)
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 古体与律体之辨跟诗歌史联系起来,就是古体的典范——汉魏晋诗与律体的典范——唐诗之辨。
①那么,为什么讲求声、对偶等形式技巧就是品格低呢?
②他们认为,诗歌的审美方面、形式技巧方面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没有正面的价值。
③以这种价值观去看诗歌的体裁样式,古体诗就高于律诗。
④既然诗歌的审美方面没有价值,本来可以不讲,但是如果要进入到诗歌领域去谈诗的话,那么,形式方面人为的工巧因素越多,其价值就越低。
⑤抛开诗歌的内容不论,单从形式上看,近体诗要讲求声律、对偶等,这些讲求在理学家看来,是其在品格上低于古体诗的重要原因。
答:
⒌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5字。(4分)
《人民日报》巴厘岛5月3日电,东盟10国与中日韩财长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在今年年底前正式成立并运行,以解决区域内的短期资金流动困难,并作为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补充。
根据公报提供的数据,在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中,中日韩3国出资80%,东盟10国出资20%。其中,中国、日本、各占32%,韩国占16%。具体金额为中国384亿美元、日本384亿美元、韩国192亿美元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甲午,晋王至新城南,候骑白契丹前锋宿新乐,涉沙河而南;将士皆失色,士卒有亡去者,主将斩之不能止。诸将皆曰:“虏倾国而来,吾众寡不敌;又闻梁寇内侵,宜且还师魏州以救根本,或请释镇州之围,西入井陉避之。”晋王犹豫未决。郭崇韬曰:“契丹为王郁所诱,本利货财而来,非能救镇州之急难也。王新破梁兵,威振夷、夏,契丹闻王至,心沮气索,苟挫其前锋,遁走必矣。”李嗣昭自潞州至,亦曰:“今强敌在前,吾有进无退,不可轻动以摇人心。”晋王曰:“帝王之兴,自有天命,契丹其如我何!吾以数万之众平定山东,今遇此小虏而避之,何面目以临四海!”乃自帅铁骑五千先进。至新城北,半出桑林,契丹万余骑见之,惊走。晋王分军为二逐之,行数十里,获契丹主之子。时沙河桥狭冰薄,契丹陷溺死者甚众。是夕,晋王宿新乐。契丹主车帐在定州城下,败兵至,契丹举众退保望都。
浏览完整试题
戊戌,晋王引兵趣望都,契丹逆战,晋王以亲军千骑先进,遇奚酋秃馁五千骑,为其所围。晋王力战,出入数次,自午至申不解。李嗣昭闻之,引三百骑横击之,虏退,王乃得出。因纵兵奋击,契丹大败,逐北至易州。会大雪弥旬,平地数尺。契丹人马无食,死者相属于道。契丹主举手指天,谓卢文进曰:“天未令我至此。”乃北归。晋王引兵蹑之,随其行止,见其野宿之所,布藁于地,回环方正,皆如编翦,虽去,无一枝乱者,叹曰:“虏用法严乃能如是,中国所不及也。”晋王至幽州,使二百骑蹑契丹之后,曰:“虏出境即还。”骑恃勇追击之,悉为所擒,惟两骑自他道走。
晋王之北攻镇州也,李存审谓李嗣源曰:“梁人闻我在南兵少,不攻德胜,必袭魏州。吾二人聚于此何为!不若分军备之。”遂分军屯澶州。戴思远果悉杨村之众趣魏州,嗣源引兵先之,军于狄公祠下,遣人告魏州,使为之备。思远至魏店,嗣源遣其将石万全将骑兵挑战。思远知有备,乃西渡洹水,拔成安,大掠而还。又将兵五万攻德胜北城,重堑复垒,断其出入,昼夜急攻之,李存审悉力拒守。晋王闻德胜势危,二月,自幽州赴之,五日至魏州。思远闻之,烧营遁还杨村。
⒍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晋王引兵趣望都,契丹逆战 逆:避开
B.因纵兵奋击,契丹大败 奋击:奋力还击
C.死者相属于道 属:连接
D.李存审悉力拒守 拒守:坚守
⒎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是( )(3分)
A. ①吾以数万之众平定山东 ②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B. ①晋王以亲军千骑先进 ②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 ①虏用法严乃能如是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①吾二人聚于此何为! ②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听说契丹来袭,晋王手下有的主张回避,有的主张迎击,而晋王在分析形势之后,终于下定决心,亲自挂帅,并最终大胜敌人。
B.晋王带兵攻打望都时,意外地被敌人包围,数次突围都未能成功。直到部下率援兵来到,才得以脱身,并随后展开反击成功。
C.晋王追杀契丹残军,但是看到契丹军队虽败而阵脚不乱,只得改变计划。但契丹骑兵不知此情,仍强行反扑,终于被晋王所擒获。
D.北攻镇州时,李存审李嗣源遭到了戴思远的多次挑战,但戴思远在听说晋王带兵来救援之后,马上又闻风而逃。
⒐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契丹闻王至,心沮气索,苟挫其前锋,遁走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虽去,无一枝乱者,叹曰:“虏用法严乃能如是,中国所不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词鉴赏(9分)
⒑阅读李清照的《菩萨蛮》,回答问题。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本词系作者晚年作品。沉水,犹沉香,一种香料。
⑴本词的感情基调上片是 ,下片是 。(各用一个字)(2分)。
⑵找出词中直接表现主旨的一句,并简要说明本词抒发了何种感情。(3分)
答:
⑶本词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抒发感情?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⒒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 ,举类迩而见义远。 (司马迁《屈原列传》)
⑵三十功名尘与土, 。(岳飞《满江红》)
⑶自胡马窥江去后, , 。(姜夔《扬州慢》)
⑷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水龙吟》)
⑸ ,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⑹忧劳可以兴国, ,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官传序》)
⑺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⑻千呼万唤始出来, (白居易《琵琶行》)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23分)
潭 柘 寺
走进潭柘寺时才知道,我永远也走不近潭柘寺。
不知道为什么,只觉得潭柘寺太气势恢宏,恢宏得带点霸气,太严谨雕琢,一如山庄别墅,就连回响在山间的梵乐,也失于清淡,显得过于浓烈而深刻,像要强行深入人心似的,渗透力太弱而穿透力太强的音乐,让人感到压迫,少了佛家的大气和从容。
我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这座以千尺深潭和百年古柘为名的深山幽刹,始建于晋代,已有着一千五百年沧桑,以“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雄视京城,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浸泡出来的佛家净地,为什么却总让人隔膜而远之?
我迷惘着。
肯定还有一个人迷惘着。那是一个尊贵而忧郁的少女,她生而有幸,碰巧有一个父亲叫忽必烈,父亲生而有能,碰巧成为元代的一位皇帝。后人好奇地回望历史扬起的尘埃,不明白一个高贵的公主,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女将军,为什么会抛弃金枝玉叶的身份、锦衣玉食的生活、指点江山的权势,而选择黄卷青灯、夜雨秋窗。
展开余下试题
她心里必定在寻求着某种东西,不是富贵,不是权势,不是舒适,甚至不是青春、爱情和生命。她隐隐地知道,那是一种宁静,是灵魂的静如秋水和静悄悄的喜悦。为此,她舍弃了她的尊贵,她的安逸,她的高高在上的父亲。
她终于义无反顾地跪倒在如来脚下。
我穿过大雄宝殿,拾阶而上,一路帝王痕迹俯拾皆是。正路山门门额的“敕建岫云禅寺”是康熙的笔迹,大雄宝殿内的上下檐“清净燕严”、“福海珠轮”分别是康熙和乾隆题的字。西路的观音殿内,观音像前原有忽必烈一家四人的塑像。再从东路折回,舍利塔东西地藏殿内有宝座为乾隆休息处。这一切的一切,在古刹空寂之中,隐隐地透出帝王气派,贵气有余而清气不足,华贵有余而悠远不足。
毕竟,这里曾经住着一个公主,这里还是帝王们常来常往之地。
但这里,毕竟是个寺院。
我们终于看到了妙严公主的那个小院。公主和陪她入寺出家的一两名宫女就住在这个小院里,院子清净、雅致,隐隐是俗家建筑的模样,自然也免不了雕梁画栋。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不知道这华丽的建筑和装饰是否是以后的改造,当年,它是否朴素一如普通僧尼的禅房。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公主并没有住“集体宿舍”,她有一座自己的小院。
规范的佛寺建筑旁横生出这样一个别致而俗气的小院,似乎赋予整个事件以某种象征意义。世俗在这里成功地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非凡的战斗力,宗教面对这强大,注定无处可逃,溃不成军。
宗教只是弱者,虽然它有无上的力量。
我有点累了,潭柘寺大得让人累。我注意到一路上两边配殿的殿檐极其华贵,栏杆极其精美,建筑规模则大得几乎不合常理,我几乎想象不出当时有多少一辈子不事生产的人栖居在这里,整日接受劳苦者的顶礼膜拜。在东跨院北房西次间,我见到了那个著名的大铜锅,它大得让人疲倦。据寺志和碑文记载,此锅直径4米,深2米,给全寺僧人煮一次粥需放米十石,煮16个小时才熟,可以想象山寺全盛时人数之多和财富之丰。寺志编撰者骄傲地写道:潭柘寺僧人一餐,要吃掉一个村庄一天的全部收入,何等有权有势,家大业大!但这种大气派、霸道和狂傲,却实在让人反感,我坐对大锅,怎么也走不进宗教应有的超越。
公主也走不进。她能看到那个“本来无一物”的空灵的世界,却怎么也走不进去。她虔诚地整日在观音殿里膜拜,直至膝盖将砖石跪出两个深窝,留下感人的“公主拜砖”,但她的虔诚却像被吊在半空中,她拼命地迈步,却从不曾走出一步,而且被吊得呼吸困难。
她迷惘着。
飞越了她的历史,我能看到,在她的灵魂和灵魂寻找的宗教之间,有些东西是抛不开的,那是主持破格的亲自剃度,是陪她出家、伺候她的小宫女,是那个清雅的小院,是寺院得以买田置地的银两——那就是她与生俱来的家世和身份,那就是世俗给她的标签——公主。
无论她是女将,还是比丘尼,她其实什么都不是,她就是一个公主,高贵的妙严公主。
她纵然可以抛开所有的一切,也永远无法抛开她作为公主的存在。甚至多年以后,我们之所以知道潭柘寺还有个苦苦修行的小尼姑,也仅仅只因为她曾经是个公主。
世俗对她的认同使她的超越永远不可能达到某种高度。
普通的小尼姑因此也不免可悲。
她小心地伸出灵魂的触角,本来想感知到一个清澈虚无的空空世界,却触到一鼻子厚重的世俗尘灰。
就像今天我的灵魂,在这空山幽谷间游移寻求,却每每被傲慢的音乐敲打得变形,在华丽的殿檐上碰得生痛,被佛乐佛书佛像的叫卖声刺得遍体鳞伤。
我终于转过身去,像公主毅然地离开皇家一样毅然地离开了潭柘寺。原来,在这个藏之深山,隐乎世外的寺庙里,世俗竟如此高大挺拔、坚不可破。
这里根本就没有宗教。
公主错了。
我也错了。
⒓作者在文章开头介绍了潭柘寺给他留下的印象。他的印象可以概括为:(6分)
⑴
⑵
⑶
⒔“触到一鼻子厚重的世俗尘灰”的寓意是(6分)
⒕“规范的佛寺建筑旁横生出这样一个别致而俗气的小院”中加点的“横生”一词运用得非常巧妙。请简要评析它的表达效果。(5分)
答:
⒖作者认为潭柘寺没有宗教,请根据文意分析其原因。(6分)
⑴
⑵
六: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体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小题。(15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内在情感的培育
藤守尧
内在情感是人的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所谓内在情感的炉火对“内在图式”(或原料)进行熔炼的过程,实则是以一个生命创造另一个生命的过程,其中有十月怀胎的辛劳,又有一朝分娩的痛苦,还要有忘我牺牲的精神。
情感的积累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又是一个痛苦的煎熬过程。“李公麟终日纵观廨舍至不暇与客语,黄公望终日坐于荒山乱石而意态忽忽,郭沫若构思《地球,我的母亲》,竟脱下木屐,赤脚踱来蹁去,时而索性倒在路上睡着,想真切地和‘地球母亲’亲昵。”可见情感的孕育是多么不易。
现代科学和艺术家创造的经验表明,情感的积聚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但必须有清醒的意识时时加以干预。换言之,在无意识中积累强烈的情感的先决条件是有意识地耐心研究和深刻静思,正如玛克斯•德索所说,艺术家的创造是三度的,他总是不断地从左右吸取能量,又不断地向上下辐射这些能量,他所具有的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把进入身内的东西组织起来的能力都超出了普通人的水平。艺术家又像空中飞来飞去的鸟儿,一旦从丰富的生活中摄取了一片碎屑,便匆忙飞回到它的安静的巢穴中,对它细细咀嚼。我们看到,有意识地四处摄取活动与食物在胃部无意识地消化过程是互相配合互为补充的。正如容恩常常规劝那些迷信无意识人时所说的:“只有当意识最大限度地完成了自身的任务时,无意识才能起到十分令人满意的作用。”
当我们观察动物时,发现它们的情绪反应是直接的,狗在高兴时,会不停地摇动尾巴;狮子在激怒时,会猛扑过来,伸出撕裂一切的爪子;猫在受到爱抚的时候,会发出咪咪的叫声;这样的一些反应都是不加思索的、毫无节制的情绪冲动。但是,人的反应不同,其情绪反应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迂回曲折的。明明不爱,偏偏要展示一种夸张的关心和热情;明明无自信心,偏偏要展示出高傲自大的表情;痛苦往往不是肉体引起的,而是自我犯过之后的惩罚;悲哀往往不只是因为亲人的死去或者食物断绝,还有对以往美好生活的追忆……
总之,生命的本能遇到了意识和理性的阻挡和压抑,它的行动路线就由直的变为曲的,由平坦的变为上下起伏的,由赤裸裸的变为含蓄隐蔽的。这是本能冲动向人的丰富情感的转变,是单一和贫乏向多样统一的转变。正如水流不遇到礁石不会激起生动的波纹一样,本能的冲动不遇到代表社会和伦理的意识的阻抗也不会转变为人的感情。因为人的感情是生物性和人性、意识与无意识的对立统一的产物,假如本能冲动受不到阻抗,它们永远也不会上升为人的心理,生命也就永远处于一种低级的动物状态。
由此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艺术想象所需要的炽热情感,是不是应该到自然中到纷繁复杂的生活之流中,并在斗争中培育呢?任何丰富炽热的情感都是在不凡的遭遇中形成的。伯牙学琴两年,技术固然精熟了,但仍未能体味其中的感情,因此,他的师傅才把他送入东海蓬莱山,让他在孤寂和风浪中改造和洗涤自己的感情。历史上,那些真正的艺术家,他们常常既是一个艺术家,同时又是一个个激流勇进的斗士或不入流俗者,他们都有其“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过程。因此,审美教育,不仅仅是技巧和方法,不仅仅是艺术教育,也是情感冶炼培育丰富的一个过程。情感炽烈丰富了,任何一种美的刺激,都会燃起感情的火花,让储存于心灵中的无数图式解体、拆散、溶化,最后熔铸出合金,发射出奇异的艺术光彩。
展开余下试题
(本文有删改)
⒗下列对文意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以李公麟、黄公望、郭沫若的事例说明,内在情感的积累是无意识的,也是痛苦的创造。
B.引用玛克斯•德索的观点,是从理论上说明,无意识积累的痛苦和它令人十分满意的作用。
C.作者以狗、狮子、猫这些动物的例子,来对比衬托出人类情感的本质特点。
D.作者用伯牙学琴的事实告诉读者,审美教育中不能仅仅强调技巧,还要让受教育者在不凡的遭遇中涵养炽热丰富的情感。
⒘纵观全文,请概述情感积聚的特点。(6分)
答:
⒙作者认为培育内在情感的作用是什么?(6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读韩愈
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洞前有水名韩江。皆因韩愈而名。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公元819年,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修路盖庙,劳民伤财。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12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也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
但是,当他到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还算富庶,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不可想像,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
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面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韩愈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儒家道德。
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韩愈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荒蛮之地视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选自梁衡《人杰鬼雄》有删节)
⒗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是因为宪宗迎佛骨而勇敢进谏,最终被皇帝认为抗龙颜,揭龙鳞而遭到贬谪。也因为这次贬谪成就了韩愈的身后名。
B.韩愈在潮州发现当地乡学不兴、文化落后,所以他提倡古文运动,并由此发展成了一场浩浩荡荡的古文运动,开一代文章先河。
C.潮州地方偏僻,文化落后,有很多弊政陋习,在韩愈的努力之下大为改观。
D.韩愈比屈原、李白多一层高明的原因在于他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而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
⒘作者为什么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请概括作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⒙韩愈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请从韩愈的人生经历中,探究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般传统。(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70分)
⒚人总有怕的东西。小时候怕狗,怕毛毛虫,长大了怕失败、怕失恋、怕失业,老了怕孤单怕死;不同的人怕的东西又有不同,有人怕没钱没财,有人怕没有精神支柱;有人怕神怕鬼,有人天不怕地不怕,有人却对天地自
上一篇:
江苏省南京市08-0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下一篇:
5年高考3年模拟分类汇编:自然科学类上
标签:
苏教版
高二
选修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江苏省南通”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0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