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毕业试卷

阅读:1074  
标签:苏教版 八年级 下册 毕业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74]
蔡集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蔡集初中八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23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香chun( ) 驾驭( ) 跻( )身 shi( )血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4分)
不屑置辨 万贯家私 无精打采 津津有味
诩诩如生 纹丝不动 打报不平 暗然失色
错别字
改 正
3、默写(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不得分)。(8分)
(1)沉舟侧畔千帆过,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2)春蚕到死丝方尽, 。(《无题》 )
(3 ) , 且教桃李闹春风。(《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元好问)
(4)若待上林花似锦, 。(《城东早春》杨巨源)
(5) ,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李商隐)
(6)江山代有才人出, 。(《 》赵翼)4、名著阅读积累。(4分)
初中三年下来,我的脑海中常常活跃着名著中一个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我常常想:假如我是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我一定会去铲除我们这个社会上的一股股“毒瘤”,如接纳未成年人的黑网吧、制假售假的窝点等,还社会一块明净的乐土。
假如我是施耐庵《     》中的  ,我一定

(要求:说出名著名称、作者、名著中的某一人物,联系人物的形象对现实社会中阴暗面的东西作出自己的积极行动。)
5、探究题。(3分)
法国一位名叫切尔西的女记者走访了在二战中遭受浩劫的一些城市。她对日本的广岛和中国的南京两个灾难深重的城市记录得比较详细,现摘抄一些,请你阅后谈谈有何发现。
广岛:被原子弹轰炸的残骸都保存完好;
南京:难以找到当年屠城遗址。
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36万人以上,纪念馆“哭墙”上只剩有3000个死者的名字;
广岛:2001年8月6日,公布原子弹受害者221893人,精确到个位。
广岛:每年8月6日,举行悼念大会,8月15日,钟声汽笛鸣响,工厂、学校、机关停止一切工作,全城哀悼;
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从1985年才开始,1997年才有了拉响防空警报和车船汽笛的做法,除了悼念大会会场,鲜见肃立默哀场面。
南京:参加纪念大会人数2000左右,最多不到1万人,占人口的1/2800或1/500;
广岛:参加纪念大会的有5万多人,占全市人口的1/21……
探究结果:


二、阅读理解(47分)
(一)、阅读《送东阳马生序》片断,完成12——16题(11分)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浏览完整试题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6.选出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每年) B.非天质之卑(低下)
C.生以乡人子谒余(接见) D.言和而色夷(平和)
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8.你能写出古人勤奋好学的相关成语吗?(2分)(至少一个):

9.对比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运用这些对比,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用横线在原文中划出。(2分)
10.联系本文,请你谈谈应该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二)、阅读《散步》选段,完成8——12题。(14分)
散步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刹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日子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母亲对我说:“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身材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1.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2分)
     
1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请找出文章中与之相照应的一句话。(2分)
     
13.“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句中,“这”具体指什么内容?(2分)
     
14.当一家人为走大路还是小路而发生分歧时,最终“我”年老的母亲还是决定顺从小孙子,走小路。“我”的母亲的这一举动,说明了什么?(2分)
     
15.“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3分)
     
     
16.如果你处在作者的位置,你会怎样处理母亲与儿子的关系?除了文章所写到的方法外,还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吗?(3分)
     
     
     
(三)阅读《向生命鞠躬》一文,完成18-23题。(13分)
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工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的初冬。
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剩下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而了无生气。置身在这空旷寂寥的山上,更多感受的是一种原始的静谧和苍凉。
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惊恐地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绝对是这山上惟一至今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我蹑手蹑脚地靠过去。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很衰老或孱弱,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这只周身呈土褐色的蚂蚱因惊惧和愤怒而拼命挣扎,两条后腿有力地蹬着。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必被它逃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身体的末端捅入,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它用前腿揽刮着,那是它的血。
我将它交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的,是害虫。”
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它盯视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是新鲜,或许他在指望从土里刨出点什么东西来。


展开余下试题我点着一支烟,眺望远景。
“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
我扭头看去,见儿子只握着一根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寻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已受到重创,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未找出两步就轻易地发现了它,再一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又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并没有离开,而是蹲在儿子旁边注视着。我要看看这五脏六腑都被穿透的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竟能逃跑!
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的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不放。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和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儿子的手稍一松懈,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它每爬行一毫米,都要停下来歇一歇,或许是缓解一下身体里的巨大疼痛。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而已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我大张着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这悲壮逃生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我相信我正在目睹着一个奇迹,一个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当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蹬,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精疲力竭了,生命所赋予它的最后一点儿力量,就是让它挣脱束缚,获得自由,然后无疑地,它将慢慢死去。
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再没有动。我抬眼一看,原来他早已如我一样,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
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它太厉害了!”
我明白儿子的意思。他其实是在说:“它太顽强了!”
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1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倔强( )       ②静谧( )        
1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语境义:(3分)
(1)我想这绝对是这山上惟一至今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倔强:
(2)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第一个“鞠躬”:
第二个“鞠躬”:
19、作者两次将蚂蚱捉住,穿在草秆上,其前后感情是否一样?概括叙述作者对蚂蚱的感情变化。(2分)

20、第四段“蚂蚱的嘴里……那是它的血”,第十段“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两次提到“流血”这件事有何作用?(2分)

21、蚂蚱会尽力向生命挑战,你还能举出哪些有这种精神的人或事物吗?(至少举出两个事例)(2分)

22、通过阅读本文,请你谈谈对生命含义的理解。(2分)


(四)、阅读《枪口》,完成14——18题。(18分)
枪口
官复原职的N省建材局杨局长和李秘书,走在蒿草丛生、芦荻疏落的湖边。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西风、秋水、雁阵,衔着落日的远山,交融在一起,更增添打猎者的无限兴致。
“嘎——”传来一声禽乌被惊动的鸣叫。杨局长从李秘书手里接过一支崭新的猎枪,爱抚地摸了一下。它是双筒枪管,枪身瓦蓝锃亮,枪口黑黝黝的,有一股逼人的寒气。三十多年前他打游击时,也没用过这么好的枪。
“吱嘎——嘎呷。”从附近湖面的荷梗残苇中,窜出几只白颈黄蹼、羽毛发麻麻的水鸭子,在空中扑腾乱飞,惊悸声声。赶着猎狗的捕猎社员,也悄悄地摸到这儿。好几支猎枪的枪口,同时瞄准了这些空中猎物。
“砰——”老杨开枪了。一缕白烟消散,一只水鸭子像断线的风筝,从半空中坠下。
“打中喽,打中喽!杨局长,您真不愧是当年游击队里的神枪手。”李秘书像个孩子似的跳着嚷着,奔过去捡猎获物。
老杨只是“嘿嘿”笑了几声,拍着枪,连声说:“好枪,好枪!”
他俩朝熄了引擎的黑色小轿车走去。老杨说:“老陈这家伙,介绍的地点还蛮不错呢。”
李秘书试探地凑上前去说:“他是您的老部下嘛。这次他请您批五十吨建材物资给他
“你不要为他做说客。不批,半个字也不批;针尖大的洞,也会刮进斗大的风。咱党员干部,那歪门邪道不要搞。”他停了一下,朝烟波迷茫,水天一色的湖面瞧去,“好景致,可惜婷儿没有同来。”
“她今天有更高兴的事儿。”李秘书故作神秘地笑笑说,“陈主任托了文化局的老马,同意把您女儿调到省实验话剧团工作。
“嗯?”老杨的眉毛拧了个结。李秘书只当没察觉,坐进轿车,手扶在车门上,仿佛自言自语地说:“就拿这辆车来说吧,也是陈主任出力调拨给您的。那回大姐犯病进医院,还多亏这辆车接送。”
“该死,早把我当猎物瞄上了。”他下意识地攥紧枪把想。李秘书一眼溜到枪上,像又想起了什么,说:“陈主任知道您喜欢打猎,这支猎枪就是他特意托人专程送到您家的……”
车发动了。老杨陡然一惊,不觉倒抽一口冷气:黑黝黝双筒枪口冒着寒气,就像两只黑洞洞的眼睛,死死地瞄准了他……
23.简述这篇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4分)
人物:(1分)   
情节:(2分)              
                               
环境:(1分)   
24.小说标题《枪口》的深层含义是什么?(3分)
     
                                            
25.对本文刻画王主任所使用的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侧面描写 B.动作描写
C.心理活动描写 D.动作描写与心理活动描写相结合
26.这篇小说在刻画杨局长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4分)
          
27.请你说说小说中的杨局长是怎样的人?李秘书是怎样的人?(4分)
     
     
     
三、作文(50分)
  28、根据要求作文。
  品读试卷所写的文章,我们看到,生活虽然艰辛,有一类人却活得从容不迫,有滋有味。以快乐心面对人生,于艰难处寻觅快乐,生命便有了亮色。小室虽陋,但有苔痕草色、素琴金经,便自有一番乐趣,何陋之有?东坡妙笔一挥,烦难案件便成了赏心乐事。而《生死胡杨》“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烂”的生命状态,没有一点乐观精神,又怎能灿烂如此?


展开余下试题  请以“乐在其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讲述故事,发表议论,展开想象,抒发感情,等等。
题目:





























6 0 00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35分)
1
2、略
3、略
4、假如我是施耐庵《水浒传》中的鲁提辖,我将疾恶如仇,伸张正义,把一切危害百生
命财产安全的地痞、流氓抓住送给公、检、法部门。其它的只要合理都可以
5、两个民族对历史的记忆差距很大;日本这个民族对历史的记忆比我们这个民族对历史的记忆更深刻、更细致、更具体;跟日本这个民族相比我们中华民族对历史的耻辱记忆的不够深刻。其它的答案只要合理也可以。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
6、B
7、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
8、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囊萤映雪、成门立雪
9、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0(参考)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得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这是宋濂的切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二)
11.记叙了一家人散步的经过,表现了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浸透着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12.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13.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14.表现祖母对小孙子的疼爱,体现了一家人相互体谅、生活和睦的情形。
15.“我”和妻子分别背着家庭中上一代和下一代越过散步路上“走不过去的地方”,更是在生活中相互爱护、风雨同舟。作为中年人,“我”和妻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有一种高度的使命感。
16.本题为开放题,从处理办法、思想境界、语言表达等方面酌情评分。
(三)
17、jiàng mì 18、顽强;弯身行礼 或表示敬意的一种动作;心中充满敬意。
19、不一样。第一次,作者只是为了给没见过世面的孩子玩,抱着一种戏弄的感情。第二次,则是好奇,并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敬意。 20、第一次只是从嘴里滴血,第二次则是血把草秆染绿,说蚂蚱受了重创,突出了蚂蚱为重获自由不懈努力的精神。
21、略 22、略
(四)
23.人物:杨局长、李秘书、陈主任 情节:李秘书陪杨局长打猎,在大中猎物后,从李秘书口中得知,杨局长接受了陈主任的猎枪、汽车和女儿调动等好处,已成了陈主任的“猎物”。 环境:蒿草丛生、芦荻疏落的湖边。
24.杨局长已被陈主任那支发射糖衣炮弹的“枪口”瞄准击中了。
25.A 26.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27.杨局长作为革命领导干部有一定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 。在一段时间中警惕性不够,对身边搞不正之风的人认识不足,但最终在实践中猛醒了。李秘书阿谀逢迎,善于奉承,老谋深算,工于心计,是本文搞不正之风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作文(60分)
[思路点拨]
  “快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感到幸福和满意。快乐是一种很简单很单纯的心情。从题目要求看,“乐在其中”作为每个人都曾经拥有的主观体验,首先确保了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从命题角度讲,可说是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题目的公平性。考生比较容易选题作文,也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属于比较容易的作文题。再则,这话题给学生设置的限制性条件也极少,基本不在审题上给学生设置障碍,让考生拥有了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第一段的文字是对写作思路的提示,引导学生调整心态,重新审视身边的学习生活,发现学习的乐趣、体验语文活动的快乐,符合新课程倡导的写作要求。
  从材料提供的四种快乐来看,共同特征是快乐的获得,应该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生命状态。事实上,每一位考生在经历了十六七年的人生风雨和十一二年的学海浮沉之后,也确实经历过或听说过无数次快乐的现实。写法上可以写成寓言体,通过几个动物“乐在其中”的境况进行描写,进而折射社会状况;也可以写成电影镜头式,将生活中发生的与话题有关的事情分别写成几个片段,用一个线索联结起来,这样的文章也是较为新颖的;也可用采访的形式,写不同年龄、不同身份或不同职业的人谈自己“乐在其中”的经历和感受。 (121.234.255.47)
标签:苏教版 八年级 下册 毕业试卷
相关:关于“蔡集初中八”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7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