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高考模拟卷
阅读:1043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选修
高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43]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10届高三月考语文试卷(二)
炎德•英才大联考雅礼中学2010届高三月考试卷(二)
语 文
雅礼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组稿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考试范围:所学全部内容)
湖南省隆回二中罗志辉编录转发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绵亘(gèn) 吮吸(shǔn) 蒙骗(méng) 心广体胖(pàng)
B.勾当(gōu) 谄媚(xiàn) 翘首(qiáo) 自惭形秽(huì)
C.崔嵬(wěi) 烙印(luò) 重创(chuāng) 大笔如椽(yuán)
D.羞赧(nǎn) 荏苒(rǎn) 箴言(zhēn) 溘然长逝(kè)
1.D(A蒙骗mēng,心广体胖pán;B.勾当gòu,谄媚chǎn;c崔嵬wéi,烙印lào,大笔如椽chuán)
2.下列各旬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60年来,长沙走过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从曾经的历尽苍桑到如今的繁华都市,长沙以前所未有的大气魄、大手笔书写着发展传奇。
B.科学研究不能急功进利,而应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登上光辉灿烂的顶峰。
C.在经历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频繁断流的危机后,古老的黄河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再次呈现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景象。
D.杂文的本质是说理的,这种短小的文艺性评论应该鞭挞丑恶,针贬时弊,激浊扬清,求索真理,剖析人性。
2.C(A.苍桑一沧桑,B.急功进利一急功近利,D.针贬一针砭)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生动地描绘了霍格沃茨巫师学校种种不可理喻的神秘景象,引起了青少年读者的极大兴趣。
B.近年来,新闻学专业越来越热,许多学生也跟着蠢蠢欲动,纷纷选学这一专业,希望将来能做一名新闻工作者。
C.西方诗歌很难译得形神兼备,理性上我一贯赞同忠实,然而伴随忠实而来的板滞或晦涩又常使我意兴阑珊。
D.为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宾馆领导规定,所有工作人员,对待每一位宾客都要相敬如宾,实行微笑服务。
3.C(A不可理喻:指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愚昧、固执或蛮横。B.蠢蠢欲动: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为贬义词,用来形容报考学生显然不对。 C意兴阑珊:兴趣衰减。D.相敬如宾:特指夫妻关系融洽。)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人们认为,团队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不只是个体贡献的简单相加,而是能使队员行动一致、互相配合的团队协作技能。
B.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标语和提供服务的志愿者,共同营造了一个浓郁的中运会氛围。
C.高三复习有三忌:一忌盲目攀比,二忌查漏补缺,三忌怨天尤人。
D.以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包含多种元素的综合体,它不仅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工具,而且还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4.B(A‘‘不只是”应为“不是”;C不合逻辑,“忌”是“忌讳”之意,“二忌查漏补缺”不符合事理;D.“素养”与“工具”搭配不当。)
5.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⑴每逢深秋时节, 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⑵远眺群山环抱, 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藏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浏览完整试题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5.B(首先,看第一空。若选第②句,则形成前面两个六字句相对,然后两个四字并列短语相对,最后两个四字短语相对。出句对句对称和谐;且“瞰”、“览”押韵。故答案选②。其次,看第二空。从押韵上看,若选第③句,韵脚为“抱”、“翠”、“茂”,不押韵,不能选。若选第④句,韵脚就为“抱”、“绕”、“茂”,这就押韵了。故答案该选④。本空还可从空间顺序上看,若选第③句,写作顺序就是“下面的山——上面的云——下面的林”,顺序混乱;若选④,写作顺序就是“下面的林——上面的云”,顺序自然。)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
揭开人类对彗星恐惧敬畏之谜
纵观历史,彗星被世界不同文化和社会看做死亡、罪恶的象征,人们对它们怀着既恐惧又敬畏的复杂心理。彗星被冠以“末日预兆”、“宇宙威胁”的称谓,甚至被当做灾难预兆和上帝信使。彗星为何会变成夜空中最令人恐惧和敬畏的天体?为何众多文化对看到彗星感到如此的惊恐?
大多数天体有规律地穿梭于天空之间,且时间间隔是可以预测的,依据这种规律性,科学家绘制出一个个星座。与这些天体相反,彗星的活动总是难以捉摸,根本无法预测。这使得许多文化的人们认为上帝授意了彗星活动,将它们作为信使派了出来。
上帝究竟想向人们传递什么信息?有些文化通过他们看到的彗星留下的轨迹阅读某种暗示。例如,在一些文化看来,彗星尾巴的外观看上去像女人的头部,身后披着瀑布般长发。据说,这个令人悲痛的象征意味着那些将彗星派往地球的众神们心情不悦。还有人认为,拖着长尾巴的彗星看上去像一把燃烧的宝剑滑过夜空,是战争和死亡的典型象征。
不仅彗星的外观能引起人们的恐惧,古代传说对人类对彗星既敬畏又恐慌的心理也有所影响。古代雅库特人传说将彗星称为“恶魔之女”,无论何时靠近地球,都会带来破坏、风暴和严寒。地球上很多文化都给彗星打上了恐怖、恶魔的烙印。
彗星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并不仅仅限于各种传说和神话。纵观历史,彗星总是同历史上最黑暗的几个时期联系在一起。在瑞士,哈雷彗星被认为是引发地震、疾病、洪水的罪魁祸首。古罗马人记载,在凯撒遭暗杀当天,彗星活动频繁。在英国,黑死病的爆发也被安在了哈雷彗星的头上。在南美洲,印加人甚至记载,在弗朗西斯科•皮萨罗野蛮征服印加帝国前几天,天空中出现了彗星,这被视为皮萨罗到来的预兆。
然而,在伊斯兰教中,来自彗星的陨星却是最受尊崇的天体之一。如果不是中国古人喜欢一丝不苟地对彗星的活动进行跟踪记载,人类也许永远无法对彗星做到真正的理解。与西方天文学家不同,中国天文学家对彗星的出现、轨迹以及消失保存有大量记录。
研究人员找到了大量年代可追溯至中国汉代的彗星地图集,上面将彗星描述成“长尾野鸡星”或“扫把星”,并将彗星的不同形状与各种灾难联在一起。尽管中国人也将彗星视作不祥之兆,但他们有关彗星的大量记录为日后天文学家揭开彗星的真实面纱提供了宝贵资料。现在,多数人看到彗星不再心生恐惧感,不过从好菜坞到对世界末日的迷信,彗星仍旧可以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引起不安。
虽然彗星一度被认为是灾难的征兆、上帝的使者,如今的科学方法已帮助减轻了此类担忧。正是科学和理性从古时起就引领着人们与恐惧抗争。正是科学和理性鼓励着人们勇敢探索,踏上前往彗星的征程。正是科学和理性将揭开笼罩在彗星身上的谜团。
6.对“彗星令人惊恐敬畏”的原因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多数天体有规律地穿梭于天空,且时间间隔是可以预测的,科学家可以据此绘制出一个个星座;而彗星的活动总是难以捉摸,根本无法预测。
B.上帝授意了彗星活动,将它们作为信使派出来。有些文化通过他们看到的彗星留下的轨迹阅读某种暗示,懂得了上帝向人们传递的不祥信息。
C.彗星尾巴的外观意味着,那些将彗星派往地球的众神们心情不悦;彗星的外观是战争和死亡的典型象征:对彗星外观的种种解读引起了人们的恐惧。
D.正如古代雅库特人传说将彗星称为“恶魔之女”,很多文化都给彗星打上了恐怖、恶魔的烙印,这些烙印使人们对彗星心生畏惧。
6.B(①文本的误读,与原文不符。事实上并不存在所谓的上帝的授意。)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瑞士、古罗马和英国,因为活动频繁期与一些历史事件的巧合,哈雷彗星被认为是“引发地震、疾病、洪水”“凯撒遭暗杀…黑死病的爆发”的罪魁祸首。
B.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征服印加帝国前几天,彗星的出现被印加人视为皮萨罗到来的预兆,两个并无关联的事件,因为无知和恐惧,被联系在一起。
C.中国古代有关彗星的大量记录为揭开彗星的真面目提供了宝贵资料,许多人也因此对彗星不再心生恐惧。
D.科学和理性自古以来鼓励着人们勇敢探索彗星,也正是科学和理性揭开了笼罩在彗星身上的谜团。
7.B(A.只有瑞士认为“哈雷彗星”是罪魁祸首,古罗马并未明确“哈雷彗星”是罪魁祸首,属无中生有。C.前后是强加因果,“许多人也因此对彗星不再心生恐惧”并不一定是“中国古代有关彗星的大量记录为揭开彗星的真面目提供了宝贵资料”。D.目前并未揭开。)
8.依据文章,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世界上大多数文化不同,在伊斯兰教中,来自彗星的陨星是最受尊崇的天体之一,这是因为在这些地区,彗星的出现并未伴随着灾难的发生。
B.中国古人绘制的彗星地图集,将彗星的不同形状与各种灾难联在一起,说明指导他们对彗星的观测并不具有科学的和理性的认识。
C.从好莱坞到对世界末日的迷信,彗星仍旧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引起不安。这说明对彗星的认识虽然日趋理性,但恐惧并非依靠科学就可以消除。
D.科学和理性从古时起就引领着人们对抗对“灾难的征兆、上帝的使者”的彗星的恐惧,随着这种恐惧的消除,科学和理性也将完成它的使命。
8.C(A.“慧星的出现并未伴随着灾难的发生”查无依据;B.“并不具有科学的和理性的认识”绝对化;D.“科学和理性也将完成它的使命”论断不成立,科学和理性是永远发展的。)
展开余下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柳宗元
将为穹谷堪(kān)岩渊池于郊邑之中,则必辇山石,沟涧壑,凌绝险阻,疲极人力,乃可以有为也。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 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昔之所难,今于是乎在。
(如果想要在城郊或者城中建造出像深谷、陡壁、深渊等自然风景,就得必须用车子运来山石,修通水道,跨过险峻的地方,使老百姓劳命伤财才能建造出来。但如要追求那自然生成的风貌,却是无法办到的。既要使百姓过得舒适,又可顺其原貌,保全天然之态,在过去是难以办到的,可现在永州出现了。)
永州实惟九疑之麓。其始度土者,环山为城。有石焉,翳于奥草;有泉焉,伏于土涂。蛇虺(huǐ)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树恶木,嘉葩毒卉,乱杂而争植,号为秽墟。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望其地,且异之。始命芟其芜,行其涂。积之丘如,蠲(juān)之浏如。既焚既酾,奇势迭出。清浊辨质,美恶异位。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纡余。怪石森然,周于四隅,或列或跪,或立或仆。窍穴逶邃,堆阜突怒。乃作栋宇,以为观游。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处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成会于谯门之外。
(永州实际是九嶷山的余脉。那些开始整治规划永州的人,围着山头修筑了永州城。城中满是石头,却被深草遮盖着,有泉水,却被泥土所埋没,成了毒蛇穿梭,野兽出没的地方。生长茂盛的树与劣质的树,佳花与毒草,杂乱地混杂在一起竞长,因此永州被称为荒凉秽废的地方。韦公到永州做刺史已过一个多月了,政事治理得很出色,社会平安无事。他看见那地方,觉得奇妙。于是命令除掉丛生的乱草,平整道路,割掉的杂草堆起来像小山一样,又清除河中的淤泥,河水便清亮起来。杂草焚烧,河道疏通过后,奇特的地形便显现出来了。清与浊便区别开来,美与丑便不再混淆不清。看那些树木,苍翠清丽,舒展繁茂;看那蓄水,微澜动漾,曲折环绕。千奇百怪的石头众多而且整齐,矗拥在四周,有的似列队,有的像跪伏,有的若站立,有的如卧倒。洞穴蜿蜒幽远,土堆石山也峭拔挺立。于是在那里修筑房屋,作为游览的居所。那各种景物,无一件不与地形地势相辅相存,相得益彰,似乎在大厅四周呈献它们的特色。城外连绵高大的峰峦,以及密林丛生的山脉,融为一体,有的隐晦不清,有的明晰可见。近处融合碧绿的原野,远处与蓝天相衬。这些景物现在都汇集到城门里面。)
已乃延客入观,继以宴娱。或赞且贺,曰:“见公之作,知公之志。公之因土而得胜,岂不欲因俗以成化?公之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公之蠲浊而流清,岂不欲废贪而立廉?公之居高以望远,岂不欲家抚而户晓?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山原林麓之观欤?将使继公之理者,视其细,知其大也。”
(于是韦公便邀请各方宾客进来观游,接着又宴请宾客。有人称贺说:“看了韦公所做的一切,便可了解韦公的志向。韦公不破坏原有地势而造就了美丽的景致,难道不是想顺应民间习俗而教化民众吗?韦公铲除丑恶的东西,留取美好的事物,难道不是想除暴安良吗?韦公清除浊流而使流水变清,难道不是想除却贪污而建立廉政的风气吗?韦公登高望远,难道不是想抚慰百姓吗?如果从这些角度来看,那这座大堂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草木、土石、泉流,观看山林而修建的吗?它将使韦公之后的永州长官们能从小的方面看到大的方面。”)
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以为二千石楷法。
(我请求将上面所说的一切刻写在石碑上,放置在大厅的角落里,作为后来刺史们借鉴的典范。)
(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略有改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 逸:使……轻松,使……不劳累
B.韦公之来,既逾月,理甚无事 理:治理,管理
C.已乃延客人观,继以宴娱 延:邀请
D.宗元请志诸石,措诸壁 志:抱负
9.D(刻写,记录)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可以有为也 B.有泉焉,伏于土涂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其炎烈于煤
C.视其植,则清秀敷舒 D.公之居高以望远
吾其还也 其久也,闻见道理日以益多
10.A(A.都是副词,才。B.介词,在/介词,比。C代词,那些/副词,表示婉商语气,还是。D.连词,而,表顺承或并列/连词,而,表修饰,相当于“地”)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先发名胜难得与休养民力的议论,对韦使君“逸其人,因其地,全其天”的做法表示首肯和推崇,为后面的描述和议论作铺垫。
B.文章绘景状物,精确传神,各具特点,以表现永州自然山水之美与人文景观之佳为主,通过韦公邀请宾客观赏,举行宴会娱乐,表达了韦公等欣赏永州山水风光的无比惬意之情。
C.第二段前面几句写永州的自然环境,为韦使君的登场和新堂的落成蓄势,也用新堂筑成前的荒芜污浊来反衬新堂筑成后的美妙天然。
D.第三段连用六个反问句,层层深入,既肯定了韦使君的政绩,又对贤太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勉励他们致力于“因俗以成化”、“除残而佑仁”、“废贪而立廉”、“家抚而户晓”。
11.B(全文写出了永州山水之美,但作者要表达的重点在于赞美新刺史和新堂时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希望新刺史做到因俗成化,除残佑仁,废贪立廉,抚慰百姓。)
答题卡
题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D C C B B B B C D A B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而求天作地生之状,咸无得焉。(3分)
译文:但如果要追求自然生成的景观,却是无法办到的。(句意基本正确,“然”…“天作地生”“得”,各1分)
(2)凡其物类,无不合形辅势效伎于堂庑之下。(3分)
译文:那各种景物,无一件不与地形地势相辅相存,相得益彰,似乎在大厅四周呈献它们的特色。(“于堂庑之下”介词结构前置,“合形辅势”“效伎”各1分)
(3)夫然,则是堂也,岂独草木土石水泉之适欤?(3分)
译文:如果从这些角度来看,那么这座大堂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草木、土石、泉流而修建的吗?(“然”“岂……欤…”“适”各1分)
13.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作者的政治主张。(4分)
答:①顺从民俗,实施教化;②铲除残暴,保护仁义;③禁止贪婪,倡导廉洁;④安抚人民,教导百姓。(每条1分,答对三条即给满分)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7分)
春 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本诗的首联、颔联选取了哪些景物?(2分)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意境?(2分)
答:本诗选取流水、谢花、东风、子规、夜月等景物(只要列出相关的四个景物即可)。(2分)
这些景物构成了清冷、惆怅、凄凉、黯淡、愁惨、悲伤的意境(只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分)
展开余下试题
(2)简要说明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3分)
答: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1分)
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思乡之苦和对年华流逝的悲叹。(2分)
15.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古文默写(必须默写)
①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闯之弱月,耳得之而为声,日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 ,
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赤壁赋》)
② 仰观宇宙之大 ,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2)古诗默写(任选一首默写)
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 , 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 , 士贰其行 。(《诗经•氓》)
五、现代文(文学作品)阅读(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6~19题。
白马湖之冬
夏丐尊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民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的时侯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侯,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甸从热闹的杭州移居于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橼缝中却仍有透入,,我刮的厉害的时侯,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恕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是风最少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深夜。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侯,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已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现在白马湖到外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在太阳好的时侯,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那里就把椅凳移到那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地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侯,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江,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下雪原是我怕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足供我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的所以多风,可以说是有着地理上的原因的,那里环湖原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仅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点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现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的时侯,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散文选》第一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1
〔夏丏尊(1886~1946年),浙江上虞人。出版家、教育家、文学家。著有《平屋随笔》、《人间爱晚晴》等。〕
16.写景要抓住特征,作者写白马湖之冬,重点写风,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6分)
答:①风多,“差不多西日都有”;②风大,“好像虎吼”;③写风多风大的原因:环湖是山,北首留空;④写人们对风的感受,如“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
17.请谈谈对第二段中“诗趣”的理解。(4分)
答:远离闹市,居于荒凉山野的落寞思绪;安于现状,泰然悠然的平和心境。
18.“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试体会“整个儿”这个词语的妙处?(3分)
答:措辞似乎古怪,其实最合情境。白马湖那时无一株树木,无遮无挡,所以月亮太阳的升落都给人“整个儿”的感觉。
19.文章以“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结尾,有什么作用?(4分)
答:表明作者一家人对白马湖冬日之风印象之深,流露怀念之情。如叙家常,朴实有味,余味不尽。(如答“照应前文”,可算一要点。)
六、语言运用(共14分)
20.全国第十届中学生运动会在长沙举行,假设你的一个朋友是运动员,他(她)水平其实比较高,很有希望拿名次,但总有犹疑畏惧情绪,你觉得可以怎样切实帮助他(她)解决这个问题?(6分)
答:(只要方法可行,言之成理即可。比如,先要摸清他为什么犹疑畏惧,以便对症下药;又如,找来一些相关选手的资料,跟他(她)一起分析,证明他(她)的实力,帮他(她)树立信心,鼓舞他(她)拼替争胜的斗志。)
21.根据以下规定的情景,以“起跑线”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字。(4分)
情景一:田径场上
答:田径场上,那条富有神秘色彩的白色起跑线,一时间成为运动员们迈向成功的起点,亿万观众关注的焦点。
情景二:人生某阶段
答:进入大学校园,是人生的又一条起跑线,这条起跑线更富有青春和生命的活力,这条起跑线,将把人生带入更加辉煌的明天。
22.将下面一则报道压缩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5个字)(4分)
省红十字会委托本报发出呼吁,请各界爱心人士紧急行动起来,捐款捐物,帮助台湾灾区同胞渡过难关,重建家园。据报道,目前岛内救灾急需消毒水、氯锭、手动或自动消毒机、活动板房及方便食品等。
此次率先向省红十字会捐赠的单位有:三一重工捐赠挖掘机4台,价值人民币350万元;中联重科捐赠汽车吊2台,价值人民币220万元;湖南中烟公司捐赠现金100万元;省广播电视局、省广播影视集团捐赠100万元;长沙市、湘潭市各捐赠100万元;长沙培粹实验中学捐赠10万元。这批980万元救灾款物将于19日由省红十字慰问团送住台湾灾区。
答:或:湖南980万元爱心款物捐助台湾并向各界发出赈灾呼吁
或:湖南向各界发出赈灾呼吁并有980万元爱心款物捐助台湾
(答案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七、作文(60分)
23.请以“在路上”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800字以上。
可以写在路上的所见所闻,但内容不要太庸俗,要和别人不一样,写别人不会想到的!曾经我们班写出过很优秀的作文的。加油!
这是一个在审题难度较小、写作范围非常宽广的话题。在人生行进的路上,有成功,有失败,有经验,有教训,有喜悦,有忧伤。
上一篇:
信丰六中08—0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
下一篇:
初二语文日常的积累与运用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选修
高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湖南省长沙”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4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