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044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44]
安徽省蚌埠三中201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月考
安徽省蚌埠三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66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贫困是什么,应该如何定义?社会学家与研究人员偏爱两种不同的研究贫困的方法: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绝对贫困的概念以生存观念为基础,指为了维持身体的健康存在而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缺少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必需品,例如充足的食物、住房以及衣服的人就生活在贫困之中。绝对贫困的概念被视为是普遍适用的。人们认为所有年龄和体格相同的人,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人类生存的标准基本上应该是一样的。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如果他(她)的生活低于这个普遍标准的话,就可以说是生活在贫困之中。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接受这个标准。他们提出使用相对贫困这个概念更加合适,也就是把贫因与在一个特定社会中占主流的一般生活水平相联系。相对贫困概念的倡导者认为贫困要从文化上来定义,而不应该根据某些普遍的剥夺标准来测度。假设每个地方的人类需要都是完全相同的是错误的。事实上,它们在同一个社会内部和不同社会之间都会不同。在一个社会被看做是必需品的东西,在另一个社会可能就是奢侈品。例如,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自来水、抽水马桶以及水果和蔬菜等日常消费品被看做是健康生活的基本必需品。在生活中没有它们的人可能被认为是贫困的。然而,在许多发展中社会,大多数人并不普遍拥有这些条件,因而根据具备或不具备这些条件来测量贫困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确定也存在一些困难。测量绝对贫困的一种具有共性的技术就是根据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基本产品的价格确定一条贫困线。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个体或家庭被认为是生活在贫困之中。然而,只使用一个单独的贫困判断标准可能有问题,因为这种定义没有考虑到在同一个社会内部和不同社会之间人类需要的变化。例如,在同一个国家内,一些地区的生活开支要比其他地区昂贵,基本必需品的费用也因地区而异。另一个例子,在室外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的营养需求可能要多于整天坐办公室的人。单一的判断贫困的标准往往意味着把一些实际收入不能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人估计在贫困线之上。
然而,相对贫困的概念显示出自身的复杂性。最主要的一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相对贫困的理解也必须改变。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相对贫困的标准逐渐向上调整。例如,从前被看做是奢侈品的汽车、冰箱、中央供暖系统以及电话,今天在大多数工业化社会被看做是享受富足、积极生活的必需品。一些批评家已经提醒相对贫困概念的使用经常偏离这样一个事实,也就是,现在甚至那些社会中最不富裕的成员也要比以前富有多了。他们怀疑在社会中是否存在“真正的”贫困。比如目前的英国,几乎每家都有像电视机与洗衣机这样的消费品。
确实,现在甚至那些最低收入的家庭也享有比20年前更多的商品和服务。然而,如果据此提出贫困不再存在也是错误的。当整个英国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的时候,社会中最富裕的成员与最贫困的成员之间的差别变得日趋明显。收入分配中处于最低水平的家庭,比如卡罗尔家,保持收支平衡仍然有困难。通过一个剥夺指标测度是否具备抚养孩子所必需的条件,社会学家发现许多家庭还在努力为儿童提供“基本条件”,例如每天至少吃一次新鲜水果,有一件防水外套,或者有享受爱好或闲暇活动的机会。在低收入家庭中,仍然广泛存在着营养不良、健康不佳、接受教育和公共服务的机会有限以及居住环境不安全等问题。这些指标表明从有关方面来看,贫困仍然深深地植根于英国社会之中。
浏览完整试题
1.对文中所提到的“绝对贫困”的理解,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如果生活低于维持身体的健康存在而必须满足的标准,即生活在贫困之中。
B.所有年龄和体格相同的人如果缺少食物、住房以及农服这些维持人类健康生活的基本必需品,即生活在贫困之中。
C.根据一个特定社会中维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基本产品的价格可以确定一条贫困线,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个体或家庭,就是生活在贫困之中。
D.根据某些普遍的剥夺标准如缺少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必需品就可以测度个体或家庭是否生活在贫困之中。
2.对“使用相对贫困这个概念更加合适”的理由,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贫困要从文化上来定义,而不应该根据某些普遍的剥夺标准来测度。
B.在一个社会被看成是身体生存必需品的东西,在另一个社会可能就是奢侈品。所以根据具备某些基本必需晶来测量贫困是没有意义的。
C.只使用一个单独的贫困判断标准可能有问题,因为这种定义没有考虑在同一个社会内部和不同社会之间人类需求的变化。
D.有些批评家认为现在甚至那些社会中最不富裕的成员也要比以前富有多了,所以用单一判断贫困的标准就没有意义。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概念是有明显矛盾的。
B.随着部分工业化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社会中最富裕的成员与最贫困的成员之间的差别会日趋明显,贫困仍将继续存在。
C.随着社会的发展,要准确判断贫困,就是要用动态的标准,把满足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标准不断向上提高。
D.要消除贫困,政府有责任为低收入个体或家庭提供享受教育和公共服务的机会以及保障居住环境的安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母亲的来信
[苏]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那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文卡自然是知道的。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 写上“数目”。他沉呤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l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杨实译)
4. 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5分)
5.作者在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6分)
6.请简要赏析“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这一结尾的精妙之处。(6分)
7.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亲”,也有人认为是儿子文卡,你的看法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探讨说明。(8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名句名篇默写(5分)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题)
(1) ,勿施于人。(《论语》)
(2)羁鸟恋旧林, 。(陶潜《归园田居》(其一))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贾谊《过秦论》)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5) ,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6)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展开余下试题
(7) ,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8)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定风波》)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马亮,字叔明,庐州合肥人。举进士,为大理评事、知芜湖县,再迁殿中丞、通判常州。吏民有因缘亡失官钱,籍其赀犹不足以偿,妻子连逮者至数百人。亮纵去,缓与之期,不逾月,尽输所负。
会诸路转运司置纠察刑狱官,以福建路命亮,覆讯冤狱,全活者数十人。久之,出知饶州。州豪白氏多执吏短长,尝杀人,以赦免,愈骜横,为闾里患,亮发其奸,诛之,部中畏慑。州有铸钱监,匠多而铜锡不给,亮请分其工之半,别置监于池州,岁增铸缗钱十万。
王均反,以为西川转运副使。贼平,主将邀功,诛杀不已,亮全活千余人。城中米斗千钱,亮出廪米裁其价,人赖以济。召问蜀事,会械送贼诖误者八十九人至阙下,执政欲尽诛之。亮曰:“愚民胁从,此特百之一二,余窜伏山林者众。今不贷之,反侧之人,闻风疑惧,一唱再起,是灭一均、生一均也。”帝悟,悉宥之。加直史馆,复遣还部。
知潭州,属县有亡命卒剽攻,为乡闾患,人共谋杀之。事觉,法当死者四人,亮咸贷之,曰:“为民去害,而反坐以死罪,非法意也。”徙升州。行次江州,属岁旱民饥,湖湘漕米数十舟适至,亮移文守将,发以振贫民。因奏:“濒江诸郡皆大歉,而吏不之救,愿罢官籴,令民转粟以相赒①。”
以右谏议大夫知广州。时宜州陈进初平,而澄海兵从进反者家属二百余人,法当配隶,亮悉置不问。盐户逋课,质其妻子于富室,悉取以还其家。海舶久不至,使招来之,明年,至者倍其初,珍货大集,朝廷遣中使赐宴以劳之。
入为御史中丞。建言:“士民父祖未葬而析居,请自今未葬者,毋得辄析。”仁宗初,拜尚书右丞,知庐州,召判尚书都省兼知审刑院,迁工部尚书、知亳州,迁江宁府,以太子少保致仕,卒,赠尚书右仆射。
亮有智略,敏于政事,然其所至无廉称。吕夷简少时,从其父蒙亨为县福州,亮见而奇之,妻以女。妻刘恚曰:“嫁女当与县令儿邪?”亮曰:“非尔所知也。”田况、宋庠及其弟祁为童子时,亮皆厚遇之,曰:“是后必大显。”世以亮为知人。亮卒,时夷简在相位,有司谥曰忠肃,人不以为是也。(选自《宋史•马亮传》)
①赒:(zhōu)救济,救助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籍其赀犹不足以偿 抄没
B. 人赖以济 救济
C. 而反坐以死罪 定罪
D. 行次江州 到达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右谏议大夫知广州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非尔所知也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C.吏民有因缘亡失官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亮见而奇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马亮处理政事很敏捷,但是没有廉洁的称誉,死时他的女婿是宰相,主管机构赠“忠肃”的谥号,人们都不以为然。
B. 吕夷简小的时候,跟着到福州做县令的父亲,马亮看见他认为他很奇特,就把女儿嫁给他,马亮的妻子认为他有远见。
C. 马亮任潭州知州时,属县有一帮亡命之徒,谋杀他。事情败露,按法律应当被处死的有四人,马亮全部放了他们。
D. 王均任命马亮为西川转运副使。王均叛乱被平定后,主将邀功请赏,杀了很多人,而马亮和其他一千多人却得以保全活命。
1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今不贷之,反侧之人,闻风疑惧,一唱再起,是灭一均、生一均也。(3分)
⑵濒江诸郡皆大歉,而吏不之救,愿罢官籴,令民转粟以相赒。(4分)
⑶盐户逋课,质其妻子于富室,悉取以还其家。(3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4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3.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4分)
14.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第 Ⅱ卷 表达题(84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5.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3分)
A.晦涩 坐标系 仗义执言 忧柔寡断 B.疏浚 度假村 良晨美景 各行其是
C.宣泄 编辑室 集腋成裘 出奇制胜 D.端详 协奏曲 饥肠漉漉 轻歌曼舞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一句的是( )(3分)
A.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滋润万物,历经严寒考验的北方大地,告别了千里冰封的季节,焕发出勃勃生机。
B.在全球银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的银行业却实现了业绩上的突破,工商银行去年的净利润居高不下,首超千亿。
C.自有高洪波担任中国男子足球队主教练的传闻以来,各路媒体或力挺,或质疑,热闹之极,唯有号称足球第一媒体的《足球报》却不赞一词。
D.在国产动画电影《风云决》的首映典礼上,任贤齐坦言配音过程“很困难”,无独有偶,其他演员也表达了“比演戏更难”等相似看法。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年来,政府在户籍管理、土地流转、农民工报酬等方面开始了有利于改善农民工境遇的改革,但从社会基本面观察,国家现行体制还没有为农民工平等的产业工人地位作好全面准备。
B.春天,在这片土地上,我用细瘦的胳膊,紧紧扶着我锈钝的犁。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头磕绊着我的犁头和我成倍的体力。
C.经济学及经济学家该不该关注民生?该不该反映民意?该不该替老百姓说话?这些问题都引发了一系列的追问。
D.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要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具有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是现代中国公民应有的基本素养。
18.(5分)(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下面“中德文化对比”图的意思。(不超过40个字)(4分)
中德文化对比
自我意识 生活方式
(2)根据这两幅画的寓意,请你把“裁员”“减薪”两个词恰当的填入下面横线处。(1分)
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面临经济衰退导致赢利下降甚至亏损的困境,中国企业往往首先想到的是 ,德国企业可能更倾向于 。
19. 根据情境,为下面这段文字拟写一个结论。(不超过30个字)(4分)
有位企业家在商界有着惊人的成就。一天,他陪同父亲到一家豪华酒店进餐,富丽堂皇的现场有一位琴艺不凡的小提琴手正在为大家演奏。这位企业家在欣赏之余,想起当年自己也曾学过琴,而且一度为之疯狂,便对父亲说:“如果我从前好好学琴的话,现在也许就会在这儿演奏了。”
“是呀,孩子,”他父亲回答,“不过那样的话,你现在也许就不会在这儿用餐了。”
结论:
20.上世纪60年代,台湾兰丽化妆公司为推出祛斑霜新产品,在电视上做了这样一则广告:荧光屏上显示出七个醒目的大字“只要青春不要痘”,紧接着一位妙龄少女从人群中走来,用扇子遮住了面颊,显得十分忧伤,然后一句副标题说明了含意——“青春是美好的,但恼人的青春痘却令人十分扫兴,既遮不住又躲不掉”。
展开余下试题
广告语要求简洁、鲜明、生动、独特,将所宣传的对象特点凸现出来。请从广告的形式、内容和效果等方面,对“只要青春不要痘”这一广告语的妙处,作简要评析。(6分)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现实生活中,假话蛊惑人心,假货害人不浅……对假的事物,人人喊打,可谓深恶痛绝。
但是,我们有时候也离不开“做假”:假花永不凋谢,装点生活;假牙、假肢为患者带来便利;爱美的女士常常通过巧妙的“做假”来化妆;对身患绝症的亲属,往往需要假言安慰;运用高科技从而以假乱真的魔术和电影大片让人获得艺术的享受;在战争中,以假象迷惑敌人更是一种制胜的战术。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受或想法?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安徽省蚌埠三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答案
1.B应该是缺少必要的食物,“人类健康生活”应为“人类生存”。
2.D本句主要是针对相对贫困概念自身的复杂性谈的,不是文题所讲的理由
3.A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概念在基本面上是一致的。
4. (5分)
(1)情感变化(关键词):热切盼望不屑一顾(或漠然视之)(2分)
(2)原因:①母亲来信的重复、单调、无递(表面原因)②文卡对母亲缺乏了解、关爱(深层原因)。(3分)
5.(6分)
(1)侧面交代母亲的生活困境;(1分)
(2)引出下文文卡计划工资用度。打算给母亲寄钱的情节;(1分)
(3)将母亲生活困难却寄钱给文卡情节与文卡生活宽裕却不愿寄钱接挤母亲情节形成鲜明对比,刻画人物形象,凸显作品主题:(4分)
6.(6分)
(1)情节设置出入意料:前文用不少篇幅铺陈以前母亲来信的“千篇一律”,读者以为此信亦然,然而事实却出人意料,这增强了情节的起伏性、小说的可读性(3分);
(2)内容表达含蓄隽水:故事至此戛然而止,文卡对这三卢比的纸币作何感想,作者并未交代。结尾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发人深省(3分)。
7.(8分)第一种观点:小说主人公是母亲。①(从情节设计上看)儿子收阅信件为明线,母亲写信寄信为暗线.前者的主要作用是衬托后者;②(从人物塑造上看)作品通过铺叙“母亲的来信”的内容,鲜明地刻画出一位对身在异遗的儿子千般叮咛嘱咐、万般牵挂惦念的母亲形象,文中文卡的形象,主要起着反村“母亲”形象的作用;③(从主题表现上看)全文意在表现母亲对孩子的挚爱这一主题.主要情节文卡未寄卢布却收到了母亲寄来的三卢布,更表现出母亲的伟大。
第二种观点:小说主人公是文书。①(从情节设计上看)小说以文卡收阅读亲的信件为主线,结构全篇;②(从人物塑造上看)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塑造文卡这一自私、怠惰的人物形象,这一人物形象比象征母爱的“母亲”形象更具有典型性;③(从主题表现上看)全文旨在批判对自己的亲人缺乏关爱乃至极度自私的文卡们,雨不是歌颂母爱。
8. (5分)(1)己所不欲(2)池鱼思故渊(3)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4)齐彭殇为妄作(5)楚天千里清秋(6)孤舟一系故园心(7)譬如朝露(8)何妨吟啸且徐行
9. D【解析】次:驻扎,这里是住宿的意思。《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10. B
11. A【解析】B项:说“马亮的妻子认为他有远见”错,原文“妻刘恚曰”;C项:说“属县有一帮亡命之徒,谋杀他(马亮)”错,是乡闾人一起杀了“亡命卒”;D项:马亮担任西川转运副使,不是王均任命,而是在平定王均叛乱时朝廷任命。
12. (10分)
⑴现在不宽恕这些人,心中反复不定的人,听到消息疑惑恐惧,一呼再起,这是灭了一个王均,又出现一个王均啊。
【评分】注意“贷”“反侧之人”“唱”的翻译。
(2)临江各郡都严重歉收,而官吏不救济他们,希望官府停止买粮,让百姓运粮相互救济。
【评分】注意“濒江”“籴”“转粟”和倒装句式的翻译。
(3)盐户拖欠赋税,(官府)把他们的妻子儿女抵押给富户,(马亮就)把他们全部放回家。
【评分】注意“逋课”“质”“悉”的翻译。
13. (4分)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2分)。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答对两点即可2分)
14. (4分)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1分)。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1分),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分),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15. C
16.C【解析:A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坏下去,属于“望文生义”;居高不下:B居于高位,没有向下的可能;D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贬义;C不赞一词:原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现也指一言不发。】
17. C(A项成分残缺,应在“为”后添加动词“赋予”或“给”。B搭配不当。“磕绊”着“体力”不搭配。D结构混乱,或成分赘余,应删去“要养成”和两个“具有”。)
18.(5分)(1)中国人忽视自我,倾向集体生活;(2分)德国人重视自我,喜欢独立生活(或:个体生存)。(2分)
(2)减薪 裁员(1分)
19.(4分)示例一:我们常常为失去的机会(或不曾取得的成就)而嗟叹,但往往忘了为现在的拥有而感奋。
示例二:我们往往对得到的不以为意,但对没有得到的却格外羡慕。
20. (6分)形式方面:①巧妙地拆分“青春痘”为“青春”与“痘”。②关联词“只要……不要……”语气铿锵,态度坚决。③语言诙谐风趣。
内容、效果方面:④爱憎分明,不容置疑。⑤符合青年人的内心期待。⑥激发了青年人的购买欲望。⑦凸显了产品的特定功能和用途。
评分建议:每点1分,答对6点给满分。每点意思对即可。
21.(60分)作文,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即可。
【附文言文译文】
马亮字叔明,庐州合肥人。考中进士,任大理评事、芜湖县知县,两次迁升后担任常州通判。吏民中有人因故丢失官钱,抄没他家产也不足以赔偿,妻子和孩子受牵连而被拘押的达到数百人。马亮就把他们放走,放宽期限,不超过一个月,所欠的钱全部偿还了。
适逢诸路转运司设置纠察刑狱官一职,朝廷就委任马亮为福建路纠察刑狱官,复查冤狱,救活几十人。(升任太常博士、福州知州。)很久以后,出朝为饶州知州。州中豪强白氏掌握着吏役的底细,曾杀人,因大赦而被免罪,更加强横,成为当地的祸患,马亮揭发他的罪状,将他杀掉,辖境内的人都畏服。州中有铸钱监,工匠多而铜锡等原料供应不足,马亮申请分去一半工匠,另外在池州设监,每年增铸缗钱十万。
上一篇:
人教版初三语文随堂练习
下一篇:
贵州省丰都中学201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
标签:
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安徽省蚌埠”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4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