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060  
标签:苏教版 七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60]
七年级上册复习讲练系列(文言文阅读)
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复习讲练系列(文言文阅读)
目标提示:
   1.背诵文言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运用所学阅读课外文言文。
   
   各个击破:
   1、给加点字注音
   土砾( ) 鹤唳( ) 阙处( ) 飞漱( ) 
   【指破迷津】:对于文言文中字词的读音,除注意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注意与形似字,义近字的区别外,关键是平时多读多写。
   参考答案:lì,lì,quē,sù,qiè,ráng
   2、课文填空
   ①《三峡》中写三峡的秋天景象的句子有    。
   ②《三峡》中写三峡的山连绵不断的句子    。
   ③《<论语>八则》中指 为“文”的原因的句子    。
   【指破迷津】:完成课文原句填空题的关键是平时的认真朗读、背诵,朗读背诵时尤其要突出重点句段。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对课文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弄清一些语句在内容、结构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②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郑人买履》、《刻舟求剑》两则寓言都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B、《幼时记趣》体裁是散文。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点面结合的结构形式,紧扣“明察秋毫”这一线索。主体部分描绘了五幅图画,突出了“记趣”这一中心。
   C、《三峡》选自《水经》,它不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土录。
   D、《梦溪笔谈》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京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等。
   【指破迷津】:解答选择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我们有时只凭主观经验答题,四选一。看不准或看不全题干,将“有误”看成“无误”,将“不正确”看成“正确”。其次要将排除法和直选法相结合,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提高答题的准确性。此题抓住题干中的“有误”,用排除法可以排除A、B、D;用直选法可以确定为C。
   参考答案:C
   4、指出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拔山/倒树而来
   C、乃/以瓦/布之
   D、土人/谓之/“傍不肯”
   【指破谜津】:朗读节奏的划分,首先要重视朗读、理解课文,推敲词句的含义,琢磨停顿,其次根据句子内部结构,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和特殊实词的作用,掌握朗读停顿的规律。一般停顿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盖”、“夫”、“且”、“若夫”、“至若”、“故”、“乃”等词语之后,“而”字之前。B项中的停顿应在“而”之前。
   参考答案:B
   
   强化训练
   1、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
   A、项为之强jiāng 庞然大物páng
   B、遽契其舟jù 遂不得履suì


浏览完整试题   C、自度其足duó 而忘持度dù
   D、梵天导木塔fén 其喙有钳huì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吕氏春秋》是春秋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B、《幼时记趣》作者通过细致观察,运用奇特的想像,从而使事物形象描写的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C、《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富有文字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D、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
   3、根据提示默写课文
   ①《三峡》中写出三峡的山高峻的句子。
   ②《三峡》中写出三峡夏季江水迅疾的句子。
   ③《<论语>八则》中论述学与思的辨证关系的句子。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之 至之市 (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
   则以钳搏之 ( )
   其虫旧曾有之 ( )
   为 方为秋田之害( )
   二虫尽为所吞( )
   项为之强( )
   以 岁以大穰( )
   何不试之以足( )
   以丛草为林( )
   5、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太行山),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者臣来(我)
   B、方北面而持其驾(向着北方;面向北方)
   C、将奚为北面(为什么)
   D、吾用多(用处)
   ②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之”字
   我欲之楚( )
   此非楚之路也( )
   ③翻译句子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④这则寓言形成的成语叫做 
   ⑤写出它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不超过30字)
   6、阅读《地震》,完成下列各题
   地 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鸭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①.选出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 )
   A、鸡鸣犬吠/满城/中
   B、俄而/几案/摆簸
   C、人眩晕不能/立
   D、栖霞山/裂;沂水陷/穴
   ②.将文中的比喻句摘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③.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 )
   A、众骇异,不解其故(原因)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因为)
   B、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正在)
   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才)
   C、自东南,向西北去(从)
   六幕相持,自不能动(自然,当然)
   D、方知地震,各疾趋出(疾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
   ④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
   ⑤本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找出这些标志性的词语。
   ⑥找出文中体现人们情绪变化的词语
   ⑦文多角度描绘出地震时的情景。试分析文章是怎样表现自然界的变化的?又是这样表现人们的反应的?
   
   参考答案:
   文言文阅读
   1.D 2. A 3.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4.之:到……去;助词,的; 代词,它,指子方虫;助词,无意义。为:成为; 被; 因为。 以:因为;用;当作。 
   5.①. D ②.之:到……去;的。 ③.马即使是好马,但这并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④.南辕北辙 ⑤.做事如果方法不对,把方向搞错了,往往条件越好,距离目标越远。 6.①.B ②.“有声如雷”“喧如鼎沸”句 ③. C ④.人们头晕目眩,不能站立,(只能)坐在地上,任凭大地旋转倾侧。 ⑤.时间顺序:戌刻 俄而 久之 逾一时许等 ⑥.骇异—失色—稍定 ⑦.主要从声音和情态两个方面来写自然界的变化的。如“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 “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楼阁房舍,仆而复起” 等。
   写人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其惊恐心理,侧面表现大地震的情形。“众骇异,不解其故。“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 (123.175.179.135)
标签:苏教版 七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七年级上册”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6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