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886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期中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86]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2010届高三语文11月月考试题
云南昆明一中2010届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试卷
语 文 试 题
Ⅰ选择题(共12题,每题3分,共36分)

语言基础题
1.下列词语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福祉(zhǐ) 清风夜唳(lì) 石栈(jiàn) 猿猱(náo)
B.创(chuāng)伤 谲(jú)诈 戮(lǜ)刺 雪霁(jì)
C.乘桴(fú)浮于海 惊魂甫(fǔ)定 吮(shǔn)血 寂寥(liáo)
D.庖(páo)厨 安谧(mì) 朔(suò)漠 崔嵬(wéi)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解释无误的 一项是: ( )
A.仰胁(收敛)息 所守或(倘若)非亲 仰之弥(满)高
B.将(请)进酒 一言以蔽(概括)之 吴楚东南坼(划分)
C.生无所息(休息) 涕泗(鼻涕) 壮者散而之四方(的)
D.礼尚(尊崇)往来 比邻(同乡) 正其义不谋其利(正确)
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移植手术后,患者还要“好了伤疤忘了痛”才能保住生命。
B. 招聘人才不是买蔬菜,挨个捏捏捡捡,照个大鲜亮的拿。“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种道理和事例,用人单位自然明了。但怎么一到自己招聘人才时就犯了糊涂呢?
C. 有人说,如果宝马早一点放下“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架子,早几年进入中国,在中国设厂生产宝马车,那么,宝马也许早已成为中国高档车市场的龙头老大。
D. 记者最近在一些县市农村发现,少数学校在教学楼、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危房改造中,有“等、靠、要”的思想和“乱花钱”的倾向。有的地方怨天尤人,抱着“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态度,一味请求上级倾斜,而不是自力更生、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资金困难。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曾经倾倒和征服了无数热爱它的人们,它的传播对中国近代电影艺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
B.我们不能把开会积极发言作为衡量一个人政治觉悟高低的标准。
C.这篇文章集中分析了形势,辩证地回答了在大开放、大交往、大融合的世界里,我们迫切需要用一种全新的观念来协调各种关系。
D.大学毕业后去农村应聘村官的人当中,多数人希望能在建设新农村这一大环境中找到施展才华、创立事业、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蜀道难》这一乐府诗题是李白的独创,也是他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作,全诗着力描绘蜀道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担忧和关心。
B.唐诗中有一类诗的题目中含有“歌”“行”“引(吟)”,像《兵车行》《白雪歌》等,这类诗叫“歌行体”,不属于乐府诗。
C.《客至》的颈联写诗人延客就餐、频频劝酒的情景。表现了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谈话间充满了融洽气氛。
D.唐朝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的共同特点是寄情于山水,歌咏田园生活。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一个艺廊的。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再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它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


浏览完整试题名著需要重读。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经过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因而需要反复阅读;也不仅仅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高,而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与生命感悟。我这里所说的重读名著,乃是从文化历史发展阶段着眼的。仅就我们这些年龄稍长的人的亲身经历来说,在“文革”前的一段时间和“文革”期间,阅读心态是何等的不正常,阅读空间和环境是何等的狭小和残破。那种以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为经纬的阅读定势,使我们只懂得给书中人物划成分,或者千方百计地追寻作者的阶级归属和政治派别。那种刻板的经济决定论,使我们阅读名著时,到处搜罗数据,以理解时代背景。那种“通过什么反映什么”来概括作品的主题的阅读公式,死死地套住我们的阅读思维。那种所谓“受阶级局限,如何如何”的万能标签,夺去了多少传世之作鲜活的生命,使人们对名著产生了多少误解!
新时期以来,名著重印,给读书界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生气。但如何重读名著呢?我想,所谓“重读”,并非“再看一遍”,也非多看几遍。如果仅仅停留于“看几遍”,那也许只是“无用的重复”。“重读”应是指把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首先需要阅读者在面对名著时有一种开放的阅读心态,同时应该破除过去的在某种力量束缚下的阅读方式,在心态上积极开辟多向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的建设性的文化性格。否则,仍可能导致重读名著的失败。
6.从全文看,第一段引述了许多作家作品,其主要表述的意思是 ( )
A.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上是非常多的。
B.每一本经典名著都是取之不尽的精神矿藏。
C.经典名著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D.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
7.对名著需要重读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名著经过历史的严格筛选,其本身具有不朽的价值。
B.读者的水平不断提高,需要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
C.过去“左”的一套夺去了许多经典名著的生命。
D.过去“左”的清规戒律使读者对名著产生了许多误解。
8.对“名著需要重读”的“重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名著进行主动的、参与的、创造性的阅读。
B.破除陈旧的阅读方式,用开放的阅读心态去阅读。
C.破除简单化的思维格局,用多向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去阅读。
D.为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自身的文化性格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
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④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⑤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⑥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⑦,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⑧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①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 闾里:乡里。④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⑤谪:降职。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 。⑥使酒:酗酒任性。⑦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⑧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9.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志节、行为
C.方山子傥见之欤 傥: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
10.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余既耸然异之\他植者则不然
C.晚乃遁于光、黄间\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呼余宿其家\其皆出于此乎
11.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②④⑤⑥ D. ②③④⑥
12、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Ⅱ主观题(共114分)

13.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9分)


展开余下试题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3分)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①;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所运用的三种修辞手法。(4分)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8)、(9)任选一题做,其余题必做,一空一分)
(1) ,不思量,自难望。千里孤坟, 。
(2)西当太白有鸟道,        。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       ,此时无声胜有声。
(4)边庭流血成海水,       。
(5) ,月涌大江流。
(6) ,千金散尽还复来。
(7) ,散入东风满洛城。
(8)君子坦荡荡,       。
(9)祸兮福之所倚,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共16分)
溯 源
有一种鲑鱼,幼小时,成群游出河源地带,顺流而下出海,成熟之后,又成群溯流而上还归河源,在那里交配、产卵,力竭而亡。在回溯源流的行程中,不管有多大的阻挠,鲑鱼总是舍命克服。有时溯至断岩,便从水中腾跃入空,直到跃越岩上的河段,继续溯流归源,回到原产地,完成生命之旅,也交代传递了生命的使命。第二代孵出后,幼鱼又重复着同样的出海、溯源和回归。
我从电视上看到有关鲑鱼的报导,真是看得我惊心动魄。到底是什么促使鲑鱼回归呢?我只能想到,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记得古诗上有两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来自北地,不管身在哪里,也能从风里去辨别来处方向。越鸟来自南疆,不管栖于何枝,也能从光热中感任原乡人呢?人又何尝不然?
人类文明中的考古、史学、族谱、传说……不也都是溯源寻根的措举吗? 人的形体,不管在地球上迁徙流离得多远,人的心灵,总要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原。
人类在精神上的回溯,不能只凭本能上的感受,而须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甚至生活记忆的文化潜流,去汇合命脉中的远源。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这种寂寞原也是驱促一个漂泊者反省回顾的基本力量。没有那种驱促的力量,一种文化,一个种族,会很快在浩瀚人世汪洋中消失。
曾经在一个宴会里,听一个朋友高谈她游访俄国,为一位俄国老太太带回一份礼物的情谊。她在俄国买到这份小礼物后,用一张日常俄文旧报包裹起来,回到美国后,送到俄国老太太手中。八十高龄的俄裔老妇人,一眼看到数十年也不曾见到的俄文报页,礼物尚未见到,先哽咽啜泣起来。俄文报对她而言,代表的是乡土信息,冲击着她命脉中的文化根源,封装了数十年的乡愁,一下子崩溃泛滥起来。
我自己也曾经有过那样感情泛滥的经历,那年,在重庆乘船渡三峡去宜昌。汽笛鸣起,船起碇开航了。船速渐紧,但见山城倒驰,青山后移,江风呼啸中,历史山川,浮沉眼底。一时,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那样一种浑浊浩圆的情感,将我淹没。我伏在船栏上,久久哽咽,不能自已。那一刻,我是长江,我是中国,我是那鲑鱼,跃万里河海关山,回溯了本源。
有一个朋友,去大陆旅游,游山玩水,看古迹,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触。他很奇怪自己的冷漠。直到有一天,他在故乡一座花园中,沿一条石径独行,踩着转折处一道月门时,一阵桂花香,隐约扑鼻。忽然间,他双眼含泪。当年,桂子飘香的季节,老祖父,肥蟹一碟,老酒一壶,灯下独酌。幼小的他,站在桌边,,踮起脚,为祖父斟酒,听祖父说些掌故。海外数十年汲汲,他不乏物质上的丰盈,事业上的成绩,就是无法体验什么是满足与宁静。故园小径,一阵桂香,勾起儿时往事,勾起文化的失落感。
海外的侨民,从中国带来宗祠的传统,自身的命脉便和宗亲远源相续,透过文化长流,便超越时空,连系故土,侨乡也就是故乡了。
我们这一代呢?东迁西徙,移居西土,已无宗祠的归属,就像脱离大海的鱼,没有河源可溯了,只有相濡以沫。
我们的下一代呢? (文章有删改)
16.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人类的归本还源跟鲑鱼的“回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6分)
17.概括说明文章第5、6、7自然段写的是人类从哪几个方面寻根溯源。(4分)
18.请分别说明以下句子在文中的含义。(6分)
(1)乡愁是一种文化心灵的寂寞。(3分)
(2)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全都在血脉中汇流。(3分)
语言表达题(共11分)
19.下面一段话中,在标点、表达上有几处毛病,读后完成(1)—(3)题。(3分)
①“五四”青年节那天,我校举办了《青春颂》演讲会。
②校长也很荣幸地参加了这次大会。
③会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登台演讲,气氛十分热烈。
④特别是校长的即兴演讲,博得全场一片哗然。
(1)(只填序号) 处: 改为
(2)(只填序号) 处: 改为
(3)(只填序号) 处: 改为
20.下面一段话语序不合理,正确的排列顺序应该是(3分)                    
那时候刚好下着雨,①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②我白色风衣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南方的母亲的信。③我就在骑楼下躲雨,④柏油路面湿冷冷的,⑤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
21.艾青在“赞花样滑冰”时写道:“安详如高空的鹰/轻捷如低飞的燕/力学的梦幻/几何学的朦胧/没有休止符的音乐/没有标点的诗篇。”
这里,诗人以奇特的联想和想象,或将实体如幻象化,或把幻象实体化,这种虚实联想所连接与组合而成的形象,不但富有生活的实感,又不乏空灵之趣,对读者的审美联想和想象具有较强的刺激力。据此,请对你“闪电”作出大胆的描绘。要求运用修辞手法,想象贴切并富有诗意,不少于四句。(5分)
22.写作(60分)
请以“你听,多美”或“你看,多美”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1.C(A中石栈zhàn ,B中谲jué诈,D中朔shuò漠)
2.B(A中“弥”是“高”,C中“之”是动词,D中“正”是“匡正”)
3.A(A应该用“过五关斩六将”:比喻曾经值得骄傲的业绩,也比喻克服重重困难。好了伤疤忘了痛:比喻过上了舒心的日子就忘了过去的苦日子。海水不可斗量:比喻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而加以低估。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自恃某一外部条件优越而不思主观努力,用以批评一种因循守旧思想。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比喻态度强硬、要求强烈的单位或下属能得到更多的照顾。)
4.D
5.C
6.D(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题干的提示语“从全文看”。从全文看,首段谈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第二段说“名著需要重读”,第三段说怎样“重读”。再从首段看,首句是领起句,以下列举中外著名作家作品,概述其成就,目的在于表明经典名著“值得……反复品味”。


展开余下试题7.C(第二段“名著需要重读”是领起句,第2句是一个并列复句,分号前从作品本身的特点出发说明“需要反复阅读”,分号后从读者的“需要”出发,说明应当重读。以下“从文化历史发展阶段着眼”说明应当重读。A、B、D三项据此编拟,是正确的。原文说“……夺去了多少传世之作鲜活的生命”,使人们对名著产生误解,而C项故意删掉了其中“鲜活”二字,语意大变。“夺去了许多经典名著的生命”,还“重读”什么呢?)
8.D(仔细对照第三段的相关文句可知本题前三项正确。与D项相关的原文是“培养自身的建设性的文化人格”,丝毫未论及“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该项还故意删去“建设性”这一限制语,使语义有所改变,因而D项不正确)
9.D(“驰骋”在文句中是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的意思)
10.A (A“而”:都是连词,表递进。 B“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 C“于”:介词,在。\ 介词,比 。D “其”代词,他的。\副词,大概,表推测。)
11.C (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12.D(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C句理解有误,方山子自己就是一个“异人”,当然会同类相求。)
13.⑴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注意“而”和“妻子”的对译)
⑵ 因而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注意“因”和“马上”的对译)
⑶ (他)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
此的吗?(注意“穷”的对译和反问语气的翻译)
附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14.(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等。 ②对 偶,
一对二,三对四,五对六。③比拟,如新月初“学”扇。④排比,如前四句。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帆迅疾,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句从前四句写白天转到晚上,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三、四句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
15.补写名句
(1)十年生死两茫茫 无处话凄凉
(2)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
(3)别有幽愁暗恨生
(4)武皇开边意未已
(5)星垂平野阔
(6)天生我材必有用
(7)谁家玉笛暗飞声
(8)小人长戚戚
(9)福兮祸之所伏
16.好处:通过比较引出下文。
相同:不管迁徙多远,都要溯源寻根。
不同:①鲑鱼的回归只是一种生命的本能(或:那是生命本能的根源感)②人的回归是指精神上的回溯 ,通过历史、艺文、习俗、生活记忆等在文化上寻根溯源。(或:人的回归是指人的心灵,回溯时间长流,让精神归本还源)
17.人类通过祖国的文字(或:母语)、故土的山川(或:风景)、故乡生活记忆(儿时往事、往事记忆)三个方面寻根溯源。
18.⑴故土文化的失落会造成人类心灵的寂寞,乡愁由此而生。
⑵因为传统中,长江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所以当“我”置身长江后,长江所负载的各种意义(地理的、 文学的、民族文化的)都唤起了“我”的文化认同感。
19.①处《青春颂》改为:“青春颂”②处“荣幸”改为:“高兴”③处“哗然”改为:“掌声”
20.示例:宇宙突发的灵感/上帝苦闷的象征/露天生长的天才/狂草大师/写意画家/印象派诗
人/孤独的天才……(每句1分,多写则优选四句给分,共5分)
21.④①③②⑤
22.作文(略) (218.76.216.133)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常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8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