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其他类型
阅读:1051
标签:
鲁人版
高一
必修一
其他类型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51]
山东惠民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模块考试
惠民一中高一第一学期第一学段模块考试
语 文 试 题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1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荒芜(wǔ) 惆怅(zhàng) 耘耔(zǐ) 纤(xiān)腰束素
B.麻痹 (bì) 阿谀(yú) 跬(guǐ)步 木直中(zhòng)绳
C.校(jiào)勘 拓(tuò)荒 信札(zhá) 惴惴(zhuì)不安
D.皓(hào)首 骐骥(jì) 炽(zhì)热 真知灼(zhuó)见
2、下列词语中,释义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
B .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余的呼吸。意思是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
C .蓊蓊郁郁——指环境嘈杂,很多响声混在一起。
D .素不相识——从来不认识 。
3、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可追:可以挽救
B.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征夫:出征的人
C.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情话:知心话
D.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乘化:顺着自然的变化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时隔20年后,中国女排重夺奥运冠军。国内各大媒体对此都 宣传,极大地振奋了人心。
②现在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比较 ,但我们仍应牢记“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导。
③早春二月,南国已是阳光和暖,草长莺飞, 偶或南下的冷空气还会使人感到未曾褪尽的残冬寒意。
A.大事 优裕 不过 B.大肆 优越 不过
C.大肆 优裕 但是 D.大事 优越 但是
5、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 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 ,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 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 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A.既 就能 所以 进而 以致 因而
B.即 才能 所以 从而 以至 因而
C.即 就能 所以 从而 以致 因而
D.既 才能 所以 进而 以至 因而
6.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 )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似乎”有不确定之意,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荷塘的幽僻。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轮廓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7、下列四个句子都用了“像”字,其中不表示比喻的是( )
A.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B.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C.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D.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的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浏览完整试题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8~11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8、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极富表现力。下列关于这方面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 )
A.“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B.“浮”这个动词把水汽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现出来了。
C.“斑驳”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
D.“画”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
9、对文中划线的三句话的含义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欣赏美妙的月色,内心无限喜悦。
B.月光一会儿像流水般清明,一会儿轻雾笼罩,变幻不定。
C.月光一会儿明亮一会儿阴暗,作者亦喜悦亦伤感。
D.月光素淡朦胧,作者面对美景内心荡起淡淡的喜悦和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10、说明“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伶上奏着的名曲”比喻句本体与喻体相似点正确的一项是( )
A.“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以艺术享受。
B.“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和谐自然的感受。
C.“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作用于人的感官。
D.“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不均匀,不呆板,富于变化。
11、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A.表转折 B.表停顿
C.表解释说明 D.表递进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5题。(8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却,竟然
B.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不齿:不屑一提
D.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远离众人
13、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则群聚而笑之
B.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B.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不拘于时,学于余
15、下列对语段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段运用了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的恶劣习气。
B.语段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众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
C.语段再以择师教子和自身“耻师焉”作对比,得出了“小学而大遗”的结论。
D.语段最后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进行对比,得出了君子智力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智力的结论。
第Ⅱ卷(90分)
四、(27分)
16、翻译下列句子(共10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分)
译文: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5分)
译文:
17、名句默写(10分)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 ,如是而已。
③梦里依稀慈母泪, 。忍看朋辈成新鬼, 。
④ ,鸟倦飞而知还。
⑤ ,泉涓涓而始流。
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
⑦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以乱易整,不武。
“左联”五作家就义后,上海龙华监狱的墙壁上发现了下面一首七言绝句。仔细研读,回答后面习题。(5分)
①墙外桃花墙里血 ②龙华千载仰高风
③一般鲜艳一般红 ④壮士身亡志未终
18、上面的诗句已打乱了顺序,请根据诗歌内容和七绝的格律整理,将序号填入下面横线。 (2分)
19、诗中“壮士”所指的“左联”五作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0、根据文意,将下列甸子填人语段中的横线处,要求衔接自然、语序恰当。(只填序号即可)(2分)
在1934年的雅典,国际奥委会决定,此后举办的奥运会都要按统一仪式采集火种,并且以接力形式传递到举办国的主体育场。
①为了给人一种万众跟随奥运火种的神圣感,国际奥委会对火种和火炬接力的要求十分严格。
②国际奥委会相信这种纯净的火种能够代表奥运会所倡导的和平、友谊、团结和进步。
③如果火炬熄灭,也只能用火种灯里的火种点燃。
④而在火炬接力过程中,只能有一个传递队伍、一条路线。
⑤火种必须是在奥林匹亚山脚下用凸透镜采集的太阳光。
展开余下试题
答:
五、(1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4题。
乡村不言谢
饮者
也是猛然间发现,在我的故乡,那个闭塞而贫困的小山村里,我从来没有听见过“谢谢”两个字。
在儿时的记忆中,邻里之间相互借东西是很常见的,借劳动工具借针线借柴米油盐。每次借的时候,借者自然大方,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没有借的忐忑和不安。
“他大叔,你家的犁子在不在?我想把东头的地犁耙犁耙。”
“他大婶,我家的黑线用完了,你有没有?”
“今天来客,油瓶空了,先给我倒点儿。”
被借者绝没有丝毫的优越感,忙把东西找出来,送到人面前,还要说上几句体贴的话。
“你真勤快,闲不住,隔天我也得把地犁犁,别耽误了播种。”
“线够不够,不够,我再给你拿。”
“我也碰过这样的事,那次晌午头来客,盐没了,我还是到张老太婆那儿拿的。”
别看东西小或者少,必定要还的。还犁的会高声问:“他大叔,犁用完了,放这儿好吗?幸亏犁得及时,不然赶不上春耕了。”犁的主人会让还犁的坐一会儿,忙着去拿烟,好像借东西的是自己。
还线的主妇会在唠完一会儿嗑后,在要回去的时候,把东西掏出来随处一放。主人会责怪:“你看你,这点东西还拿来,真外气!”主妇会说:“有了,没有我也不会还你。”
借油的会打发孩子还东西:“俺妈说,这是俺家刚榨的油,让大婶你尝尝。”孩子说完便走。大婶会撵着孩子,给他点黄瓜之类的东西吃。
在经常发生的借和还中,乡人虽然不说“谢谢”,但都通过默契的方式把内心的感激表达了出来。在乡人眼里,“谢谢”这两个字有点别口、浅显、夸张,与土地的自然和质朴不相称,如果说出来,就疏远了彼此之问的距离,人也变得更生分了。
记得我读初二的时候,村西头的潘家十多岁的孩子突然昏死了过去,当时潘家男人又不在家,听到潘家女人的喊声,正在地里劳作的“黄麻子”飞奔到老潘家,背起孩子就往邻村的赤脚医生家跑。七八里的乡间小道,干瘪的黄麻子在负重几十斤的情况下,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狂奔到了赤脚医生家,及时挽救了孩子的生命。老潘家为了感谢黄麻子的救命之恩,专门挑了良辰吉日,邀了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拿着炮仗,背着礼物,到黄麻子的家致谢。在弥漫着好闻的硝烟味中,被救的潘家孩子在父亲的命令下,“扑通”跪在黄麻子面前,“嘣嘣嘣”磕了三个响头。黄麻子手足无措地转着圈子,一个劲地反复埋怨着老潘:“你这是干啥呢,你这是干啥呢……”老潘大声说:“孩子的这条命是你给的,你什么时候要,他就得什么时候给!”自始至终,我没有听到一个“谢”字。
后来,我到了城市,听惯了“谢谢”,也习惯说“谢谢”。有时候,老家人到城里办事,不愿意把钱花给旅馆,就到我家借宿。每次来,他们都要给孩子带些零食,我都要习惯性地说声“谢谢”,听到我道谢,他们的神情立即变得尴尬起来,我很后悔,赶紧打住。
前一段日子,父亲的身体不好,我回去看他,见邻居大娘也来探望,还拿了十多个鸡蛋。送她出门时,我下意识地说:“谢谢你呀,大娘!’’大娘愣了一下,嗔怪道:“看你这孩子,说的什么话?!”
21、结合全文看,乡村人为什么不言谢?(3分)
22、本文在处理材料方面有何突出特点?为什么这样处理材料?(3分)
23、本文最后两自然段写“我”成为城里人后曾两度向乡人言谢的事,这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24、读了本文,联系社会现实,说说你对“城里人”常说“谢谢”这一现象有什么看法?(3分)
六、作文(50分)
25、爱是一种幸福的感受,爱是一个美好的话题。雀鸟育雏是爱,小羊跪乳是爱,慈母的针线、游子的乡愁是爱,会心的微笑、鼓励的话语也是爱。可以说,只要有生命存在的地方,就有爱的存在。也许,我们正感受着老师、父母、长辈甚至是陌生人的爱;也许我们正期盼着无私、深沉甚至是永恒的爱……
请以“爱”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情节有波澜。④800字以上。
2009级高一第一学期第一学段模块考试
语文答题纸
四、(27分)
16、翻译下列句子(共10分)
(1)
(2)
17、名句默写(10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
18、 (2分)
19、 、 、 、 、 (3分)
20、 (2分)
五、(13分)
21、
22、
23、
24、
2009级高一第一学期第一学段模块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A惆怅(chàng) B 跬步(kuǐ) D炽热(chì))
2、C(蓊蓊郁郁——树木茂盛的样子) 3、B(征夫:行人)
4、A(大事:大力从事。大肆毫无顾忌地(做坏事)。优裕:富裕;丰足。
优越:优胜;优良。“但是”往往与“虽然”、“尽管”呼应。“不过”对上半句加以限制或修正。两相比较,“但是”的转折意味更强。)
5、B 6、C
7、B(注意构成比喻的三要素——本体喻体分别为不同类的两种事物、比喻词、本体喻体的相似点)
二、
8、C(颜色深浅不一) 9、D 10、B 11、C
三、
12、D.(出人:超出一般的人)
13、C(师道:从师的风尚;则:转折连词,却/顺接连词,就;所以:……的原因/用来……的,……的凭借;惑:形容词,糊涂/名词,疑难问题)
14、B(B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是介词结构后置句,C是定语后置句,D是被动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15、D(这个对比,目的在于揭示了尊卑贵贱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现象,发人深思)
四、
16、(1)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5分)
(2)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5分)
17、(每句一分,共10分)
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③城头变幻大王旗 怒向刀丛觅小诗
④云无心以出岫
⑤木欣欣以向荣
⑥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⑦失其所与,不知(此小题算作一句)
展开余下试题
18、(2分)②④①③
19、(3分。错1—2个扣一分,错3—4个扣两分)
殷夫(白莽)、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
20、(2分)①⑤④③②
五、(18分)
21.(3分)因为在乡人眼里,“谢谢”这两个字,有点拗口、浅显、夸张,与土地的自然和质朴不相称,如果说出来就疏远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人也变得生分了;(2分)同时也因为乡人在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时,已经形成了纯朴而实在的默契方式。(1分)
22.(3分)材料的安排详略有别(或“有详有略”,或“详略得当”,或“点面结合”等)。略(面上)写了乡村人借犁、借线、借油等生活琐事;详(点上)写了黄麻子救潘家孩子一事。(1分)这样写不但反映出乡村的和谐、热情、讲诚信的美德,更能体现乡人乐于助人、不计得失和知恩必报的美德,也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淳朴民风的珍爱和向往(意思对即可)。(2分)
23(4分)与乡里人作对比,(2分)暗示了城市人际关系的疏远和冷漠,(1分)表达了对纯朴民风和纯净自然的人际关系的向往,进一步深化了文章主旨(1分)。
24(3分)“谢谢”是现代人表达感激、赞许甚至请求的惯用语,是现代文明的产物和标志。(1分)但同时,它也简化了人与人表达、交流情感的方式和过程,而成为一种公式化的客套。(1分)作为现代人,除了会说“谢谢”之外,还要学会用更加具体、真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1分)
(应一分为二地看待“谢谢”,对它是一种文明的体现要给予肯定,一味否定就有失偏颇) (222.134.58.254)
上一篇:
双流中学高2010级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下一篇:
枫职七年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
标签:
鲁人版
高一
必修一
其他类型
相关:
关于“山东惠民一”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5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