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1014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期中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14]
大兴一中2009----2010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大兴一中2009----2010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Ⅰ卷
一、完成下列基础知识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联袂mèi 付梓(zǐ) 埋怨mán 锱铢必较zī
B.庇佑pì 颦蹙pín 应承yìng 天理昭然zhāo
C.蕴藉jiè 连累lèi 玷辱diàn 呼天抢地qiǎng
D.擂鼓lèi 讥诮qiào 睥睨nì 茕茕孑立qí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斩截 希翼 殒首 趋之若鹜
B.恶梦 喝采 涔寂 没精打采
C.孤僻 讫今 辖制 皇天厚土
D.央浼 悖时 请缨 唉声叹气
3、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诃夫是十九世纪后期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美国的马克•吐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套中人》、《变色龙》、《万卡》等。
B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先秦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及文章,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C朱光潜,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中国现代学者。著有《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诗论》等。他创立了自己的美学理论,在我国文学史和美学发展史上享有重要地位。
D《水浒》又名《水浒传》、《忠义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这部章回小说是在《宣和遗事》、民间故事及话本的基础上,经过施耐庵的整理加工,进行再创造而完成的。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天色渐渐暗下来,街道两旁的大红灯笼、气死风灯、走马灯纷纷亮起,街市上灯火阑珊,游人如织,夜幕下的都市美艳绝伦。
B、父亲收藏的那些产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造型、来自不同国家的玩具汽车,把小小的书房挤得满满当当,间不容发。
C、这些优秀作品并没有在获奖后被束之高阁,而是在政府扶持下尝试走市场化的道路,丰富文化市场,让本地群众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
D、市中心商厦一楼的窗户全部焊有粗粗的铸铁护栏,消防专家指出,这样的做法是消防法规所令行禁止的。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谁能否认中国的经济不会受到华尔街金融风的影响呢?难道我们不应该迅速采取应对策略吗?
B、中国人民解放军舰艇编队于亚丁湾当地时间6日凌晨抵达预定海域,开始执行护航任务,保护本国商船,使其免受海盗袭击。
C、尽管灾区各级财政都有困难,但还是积极筹措资金,采取发放补助等方 式,提高灾区干部群众的经济状况,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
D、众多明星的加盟成为《赤壁》吸引观众追捧的卖点,首映4天半,以10147 万票房和288万多观影人群,荣登本周排行榜榜首。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每题3分,共15分)
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著称。武帝时,召入露门学①,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
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②。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于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
浏览完整试题
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霹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阁。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
(《隋书•循吏传》)
[注]①露门学:古代学校名称。 ②厅事:官府办公的地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被嗟异 数:多次
B.以功除岷州刺史 除:授予官职
C.尽用市药 市:买
D.讼者多两让而止 两:再次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为母氏所养 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者,何也
B.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C.因留养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8.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氏)亲授书传 B.(辛公义)以勤苦著称
C.(遇病者)争就使君 D.(辛公义)侧坐讯问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 )
①以勤苦著称 ②公义患之,欲变其俗 ③所得秩俸,尽用市药 ④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 ⑤因霹坐牢侧,亲自验问 ⑥罪人闻之,咸自款服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③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公义早年即失去了父亲,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B.辛公义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岷州亲属有病不加照料的不良风气。
C.辛公义到牟州后十多天就使牟州的监狱中不再有积压的案子。
D.辛公义的行为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
Ⅱ卷
11、将下面的两句文言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
(2)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2、回答下面各题。(10分)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13、填补横线上的句子。(8分)
(1)悦亲戚之情话, 。
(2)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3) ,秋水共长天一色。
(4)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
(6) , ;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7)臣具以表闻, 。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10分)
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体系稳态延续的基本前提。但人类社会的活动由于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总会对某些生物物种过分偏爱,而对另一些生物物种漠然视之,甚至对某些物种厌恶有加,因而在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的生物物种,在人类社会中总会受到各不相同的待遇。这种不公正性,首先表现为人类社会控制下的生物群落,在物种数量上比自然生态系统中要少得多;其次表现为不同物种受到的待遇也互有区别,而且无视其原生特性;再次表现为相互间的关系得按照人类的意志加以调控。这些特征体现了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这样的偏离积累扩大后,最终都会影响到地球生命体系的生物多样性。
不同文化对生物物种的价值定位,完全屈从于相关民族文化稳态运行的需要,而这样的需要又具有多重性,因而不同民族文化对生物的价值定位并不具有通约性。比较不同民族文化对生物物种的价值定位,其间也无规律可言。目前愈演愈烈的农田化进程和作物种植、牲畜饲养的单一化,恰好是全球范围内文化幅合趋同演替的自然结果。要消除这些威胁,更好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类的食品结构必须尽可能多样化,尽可能从更多的生物物种中获取食物来源。而做到这一点的根本保证,也只能是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
在文化辐合趋同演替的背景下,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也会日趋单一化。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最为通行的作物保护措施就是化学农药的使用。但任何化学农药都会不加区别的消灭一切除作物和家养动物以外的物种,这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事实。然而,随着文化的辐合趋同,人类无法找到一种更好的化学农药的替代品,以至于生物多样的保护成了一纸空文。
生物多样性维护的另一个重要的威胁是化肥的滥用。人类在使用化肥时关注的仅是作物本身,对使用化肥的负面效应即使了解,也往往是不加理会。化肥的使用对于土壤微生物的存活是一个重大威胁,而这又会导致其它众多生物的生存压力。加上过量化肥对水体的污染,还会威胁到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然而,在文化辐合趋同的背景下,这些对生物多样性的明显威胁却无法得到缓解与消除。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在这一背景下,被不加区别地大范围推广,这同样会使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加艰难。
展开余下试题
为了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社会应当拥有尽可能多的食物来源渠道和食物生产办法,以便分散对不同生物物种的生存压力。要使食物生产的多样化成为可能,同样需要民族文化的多元并存。因此,文化的辐合趋同本身就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负面效应,维护生物多样性永远只能是一个理想,而无法落到实处。
14.对体现“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的偏离”的特征,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人类社会对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物种不公正是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
B.在物种数量上,人类社会控制下的生物群落远远少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
C.人类社会对待不同物种或厌恶、或漠视、或偏爱,且无视其原生特性。
D.人类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调节控制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15.对文化辐合趋同造成的结果,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食物来源集中于较少的生物物种,食品结构相对单一。
B.农田化进程愈演愈烈,作物种植、牲畜饲养单一化。
C.人类生产食品的办法日趋单一化,如作物保护措施单一。
D.工业文明的食物生产模式使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更加艰难。
16.根据文章内容,总结有哪些人类活动影响生物多样性。(4分)
五、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清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雏《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座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斫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养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间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17.作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因阅历不同而感受不同,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概括作者认识经历的几个阶段。(4分)
18.作者写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有什么作用?(4分)
19.通观全文,简要分析“明月清泉自在怀”的深刻台义。(6分) ,
2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托明月清泉,寄托自己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拟化和由此引发的议论,深化了文章内容和主题,语言典雅而含蓄,富有美感。
B.这篇散文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材料信手拈来,但始终以抨击“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的小人为线索,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C.“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这句话强调的是,人生在世,面对宠辱得失,要悠然淡泊;面对困难挫折,要坚持不懈。
D.文章结尾写到了浣女和渔夫,目的是赞美他们辛勤的劳作,赞美他们远离红尘纷争、保持 独立人格的精神,同时强调他们创造了物质财富,更创造了精神财富,从而使主题更加深刻。
E.王维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正是他放弃了太多的追求,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的结果。
六、完成下面语言运用题。(9分)
21、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仿写。要求:举出两个带有“半”字的常用语并对其中蕴含的理趣作简要说明。(4分)
“半”字是一个很普通的字,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半”字的巧妙运用,却可以表达出诸多理趣。比如:“行百里者半九十”,意在提醒人们最后的坚持尤为重要。又如
意在 再如, 意在 。
22、请筛选、整合下面文字中的主要意思,拟写一条“京剧脸谱”的定义。
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不超过60字。(5分)
在京剧表演中,某些男性角色的脸部常有一种特殊的彩色化装,称之为“脸谱”。根据剧情和剧中人物的需要,演员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在脸上勾画出不同颜色、不同图案、不同纹样的脸谱,用来表明戏中人物的面容、性格等特征,使观众能观其外表,知其心胸。例如,红色脸常用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等性格,以“三国戏”里的关羽为代表;白色脸则常用来表现奸诈多疑,以“三国戏”里的曹操为代表。京剧脸谱能够丰富舞台美术色彩,强化演出效果。
展开余下试题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红、白、黄、蓝。它的独特不仅在于此。在那里,只有根系发达的植物才能很好地生长,而它的根,却只有一条,蜿蜒盘曲着插入地底深处。通常,它要花费5年的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点地蓄积养分,在第6个春天,才在地面吐芳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尤其让人叹惋的是,这种极难长成的依米小花,花期并不长,仅仅两天,它便随同母株一起香消玉殒。
请根据上面材料,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大兴一中2009----2010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题纸
11、将下面的两句文言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
(2)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
三、
12、回答下面各题。(10分)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13、填补横线上的句子。(7分)
(1)悦亲戚之情话, 。
(2)闾阎扑地,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3) ,秋水共长天一色。
(4)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
(6) , ;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7)臣具以表闻, 。
四、
14、
15、
16.根据文章内容,总结出有哪些人类活动影响生物多样性。(4分)
五、
17.作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因阅历不同而感受不同,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概括作者认识经历的几个阶段。(4分)
18.作者写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有什么作用?(4分)
19.通观全文,简要分析“明月清泉自在怀”的深刻台义。(6分) ,
2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托明月清泉,寄托自己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拟化和由此引发的议论,深化了文章内容和主题,语言典雅而含蓄,富有美感。
B.这篇散文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材料信手拈来,但始终以抨击“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的小人为线索,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C.“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这句话强调的是,人生在世,面对宠辱得失,要悠然淡泊;面对困难挫折,要坚持不懈。
D.文章结尾写到了浣女和渔夫,目的是赞美他们辛勤的劳作,赞美他们远离红尘纷争、保持 独立人格的精神,同时强调他们创造了物质财富,更创造了精神财富,从而使主题更加深刻。
E.王维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正是他放弃了太多的追求,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
六、
21、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仿写。要求:举出两个带有“半”字的常用语并对其中蕴含的理趣作简要说明。
“半”字是一个很普通的字,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半”字的巧妙运用,却可以表达出诸多理趣。比如:“行百里者半九十”,意在提醒人们最后的坚持尤为重要。又如
意在 再如, 意在 。
22、答:
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1、A 2、D 3、A 4、C 5、B
6.【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D项中的“两”,应为“双方”、“互相”,表示双方施行或遭受同一行为。虽然文言文中“两”没有“再次”这种解释,但我们却可以通过前后文加以推断:前文中说辛公义勤于政事,亲自审案,感动了乡间父老,所以打官司的双方很多都谦让停止了。如果说成打官司的人“再次”谦让停止,就和前文衔接不上,前文中没有交代有人第一次谦让,“再次”之说就不能成立。故该项解释错误。
A项中的“数”字是个多音多义字,一音shù,主要是数目、数量的意思;一音shǔ,动词,计算的意思。这是两个常用音。一音cù,密,与“疏”相对,如“数罟不入跨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再音shuò,副词,“屡次”、的意思,如“范增说目项王”(《鸿门宴》。句中“数”放在动词“被嗟异”前,用作副词,解释为“多次”是恰当的。整个句子的意思是,(辛公义)多次被别人赞叹为才能突出。
B项中的“除”主要有三个义项,一为“去掉”、“除去”,如成语“兴利除弊”中的“除”;一为“修治”,如“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一为“授予官职”,如“太子除臣洗马”(《陈情表》)。句中“岷州刺史”显然是官职名,解释为“授予官职”是恰当的。
C项中的“市”是个常见字,一般是市场、集市之意,但当它放在另一个名词前时,就有动词的意味,讲为“买”。句中说辛公义做岷州刺史时,把自己所得的俸禄,全都用来买药,为病人请医生治病。“市”在名词“药”前,讲为“买”是正确的。
7.【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
A项中的两个“为”字,都是介词,表被动。“为”表示被动意味是中学生所熟悉的,如“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后一个句子出自《过秦论》,应不难判断。
B项中的两个“若”字,前者为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若”、“如果”,全句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得了病,就全家人都躲避他。后者是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原句出自《鸿门宴》。
C项中的两个“因”字,前者是连词,表示顺承关系,译为“于是”、“就”;后者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经由”
上一篇:
高一语文必修一测试题
下一篇:
2009-2010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月考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必修五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大兴一中20”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1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