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996
标签:
语文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96]
辽宁省翔宇中学09-10学年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卷语文版新课标
翔宇中学高二11月月考试卷
语文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t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
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和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地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壅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 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灿烂辉煌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
貌。
2、下列对中国诗歌性情与声色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宋之际,中国诗歌发生了第一次转变,从重性情转向重声色。
B、盛唐时,性情与声色的完美统一,使中国诗歌达到了发展的顶峰。
浏览完整试题
C、诗歌在盛唐之前,重声色,轻性情;在盛唐之后,重性情,轻声色。
D、盛唐半个世纪一过,能以性情与声色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现象再也没有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向,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宗宪,字汝贞,绩溪人。嘉靖十七年进士。
三十三年,出按浙江。时歙人汪直据五岛煽诸倭入寇,而徐海、陈东、麻叶等巢柘林、乍浦、川沙洼,日扰郡邑。帝命张经为总督,李天宠抚浙江,又命侍郎赵文华督察军务。文华恃严嵩内援,恣甚。经、天宠不附也,独宗宪附之。文华大悦,因相与力排二人。倭寇嘉兴,宗宪中以毒酒,死数百人。及经破王江泾,宗宪与有力。
初,海入犯,焚其舟,示士卒无还心。至是,宗宪使人语海曰:“若已内附,而吴淞江方有贼,何不击之以立功?且掠其舸,为缓急计。”海以为然,逆击之朱泾,斩三十余级。宗宪令大猷潜焚其舟。海心怖,以弟洪来质,献所戴飞鱼冠、坚甲、名剑及他玩好。宗宪因厚遇洪,谕海缚陈东、麻叶,许以世爵。海果缚叶以献。宗宪解其缚,令以书致东图海,而阴泄其书于海。海怒。海妾受宗宪赂,亦说海。于是海复以计缚东来献,帅其众五百人去乍浦,别营梁庄。官军焚乍浦巢,斩首三百余级,焚溺死称是。海遂刻日请降,先期猝至,留甲士平湖城外,率酋长百余,胄而入。文华等惧,欲勿许,宗宪强许之。海叩首伏罪,宗宪摩海顶,慰谕之。海自择沈庄屯其众。沈庄者东西各一,以河为堑。宗宪居海东庄,以西庄处东党。令东致书其党曰:“督府檄海,夕擒若属矣。”东党惧,乘夜将攻海。海挟两妾走,间道中槊。明日,官军围之,海投水死。两浙倭渐平。
宗宪多权术,喜功名。因文华结严嵩父子,岁遗金帛子女珍奇淫巧无数。文华死,宗宪结嵩益厚,威权震东南。然创编提均徭之法,加赋额外,民为困敝,而所侵官帑①、敛富人财物亦不赀②。
明年,江西盗起,又兼制江西。未至,总兵官戚继光已平贼。九月奏言:“贼屡犯宁、台、温,我师前后俘斩一千四百有奇,贼悉荡平。”帝悦,加少保。两广平巨盗张琏,亦论宗宪功。
(选自《明史•列传第九十三》,有删节)
[注]①帑:府库的钱财。②赀:计算、估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麻叶等巢柘林 巢:把……当做巢穴
B、帅其众五百人去乍浦 帅:通“率”,率领,带领
C、海遂刻日请降 刻:约定,限定
D、督府檄海 檄:公文,文书
5、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胡宗宪“多权术”的一组是(3分)
①宗宪令大猷潜焚其舟②宗宪因厚遇洪,谕海缚陈东、麻叶,许以世爵③文华等惧,欲勿许,宗宪强许之④令东致书其党日:“督府檄海,夕擒若属矣。⑤结严嵩父子,岁遗金帛子女珍奇淫巧无数⑥民为困敝,而所侵官帑、敛富人财物亦不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嘉靖三十三年,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御史。严嵩的朋党赵文华督察沿海军务,依仗严嵩权势,恣意横行,胡宗宪和他一起排挤张经和李天宠。
B、擒杀徐海的时候,胡宗宪一方面采用离间的办法,使敌人力量分散:另一方面,贿赂徐海的小妾,使之力劝徐海归顺,最终徐海投降,边乱平息。
C、胡宗宪喜好钱、权,用财物结交严嵩父子,通过在浙江加派“编提均徭”等额外赋税,使得百姓困顿不堪,同时他侵吞公款,聚敛了大量的钱财。
D、胡宗宪主持抗倭斗争中所表现出的胆略和智谋,是他人生中的亮点,称得上一位能臣;但他结交权贵,趋炎附势,可算是一个有才无德的人。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已内附,而吴淞江方有贼,何不击之以立功?(5分)
译文:
(2)宗宪解其缚,令以书致东图海,而阴泄其书于海。(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 落 索
周邦彦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
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8、请分析上片“眉共春山争秀”句中“争”字的妙处。(5分)
答:
9、本词刻画了一位思妇的形象,请结合全词简析词人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答出两点即可)。(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 。
(苏轼《赤壁赋》)
(3)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
(《荀子.劝学》)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还没有见过长城①
吴伯萧
①真惭愧,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②万里长城,孩提时的脑子里就已印上了它伟大的影子。读中国历史知道,秦始皇遣蒙恬斥逐匈奴之后,又因地形,制险塞,就魏、燕、赵长城,来了个联络修筑,遂成就了雄伟的万里长城。秦始皇焚书坑儒,千百年来在人们的脑子里留下的是一个暴君的影子,独独万里长城至今亮在中国人民的心里,成为四千余年文明古国的标志。这不是因为万里长城是秦始皇的什么丰功伟绩,而是因为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血肉的结晶!
展开余下试题
③囊昔,在万年书屋,听主人说:有一次趁火车过南口车站,在站台小立,顺了荒旷的山麓眺望,遥瞻依地拔天的万里长城,那雄伟的气象,使人不觉要引吭高呼。嵯峨的山巅上是蜿蜒的城墙,是雄壮的碉堡,再上去是穹窿似的苍天。山下是乱石,是谷壑,是秋后的蔓草婆娑。西风吹过,那一脉萧萧声响,凄凉里含了悲壮,令人巍然独立,觉得这世间只有自己,却又忘怀了自己。很记得,主人说时,从沙发上跳起来,竖起大拇指,蔼然的脸上满罩了青年的光辉。记得从万年书屋出来的归途,披了皎洁的三五月,自己迈的是鸵鸟般的大步。
④又一回,一个青年画家朋友,谈到自己绘画的进步,说几乎像英国拜伦一觉醒来成了桂冠诗人一样,是走了一次长城,才将笔法放开,心胸也跟着宽阔了。那谈吐的神情,也简直令人疑惑他生生吞下了一座长城的关口。是呢,听说太史公司马迁周览了名山大川,文章才满蕴了磅礴的奇气。江南风物假若可以赋人以清秀的姿容、,艳丽的才藻,塞北的山峦与旷野是会给人以结实的体魄、雄厚的灵魂的。啊,长城!
⑤从山海关一路数去,你知道么?像喜峰口、古北口,像居庸关、雁门关,一个个中原的屏藩要塞,上口真要有霹雳般的响亮呢。一夫当关,万夫莫敌,守得住一处,就可保得几千里疆域。啊,真愿能逐关趋访,去问问古迹,温温名将的手泽,从把守关口的老门丁和城下淳朴的住户那里,听取一点戍边将士的英雄传说。可是我还没去!我还没有见过长城!
⑥朋友,你可想到,到长城北边,那黄河九曲富一套的地方,带一帮茁壮的男女,去作一番劈草菜斩荆棘的开垦事业么?你可想过,在兴安岭东南那一抹平坦的原野,借春夏丰茂的牧草,来编柳为棚,垒土为壁,养骆驼,榨牛奶么?不然,骑马去吧!在平沙无垠的原野里,你尽可纵身于野马群中,跨上一匹为首的骏骥,其余的会跟你呼啸而至。那边塞寒冬霏雪凝冰时的生活,你也想尝尝吗?汉代昭君曾戎装乘马出塞而去;巾帼中有此矫健,难道你堂堂须眉就只知缩了尾巴向后退么?
⑦唉,说什么,朋友,我还是没见过长城!在恨着自己,不能像大鹏鸟插翅飞去;在恨着自己,摆不脱蜗牛似的蹊径和周身无名的索链。“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骠骑将军霍去病那才算有骨头!无怪他六出边关讨伐匈奴,卒得威震异域。
⑧我还没见过长城!但是,长城我是一定要见的!有朝一日,我们弟兄从梦中醒了,弹一弹身上的懒惰,振一振头脑里的懵懂,预备好,整装出发,我将出马兰峪,去东北的承德、赤峰;出杀虎口,去归绥、百灵庙;从酒泉过嘉峪关,去安西、哈密、吐鲁番。也想,翻回了,再过过天下第一关,去拜拜盛京②,问候问候那依旧的中国百姓!
⑨长城,登临匪遥。愿尔为祖国屏障,壮起胆来!
(有改动)
[注]①本文写于1936年。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入侵东北。1937年,日军制造“七七卢沟桥事变”,全面发动侵华战争。②盛京:指东北沈阳。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因地形,制险塞,连接各国长城而形成的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血肉的结晶,秦始皇并无什么功绩可言。
B、喜峰口等关隘的名字之所以“有霹雳般的响亮”,是因为座座雄关都是中原的屏障,大都承载着戍边将士的英雄传说。
C、第⑥段叙写的是豪迈奔放、充满激情、自由洒脱的边地生活,虽与长城无关,却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强烈愿望。
D、文中提到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六出边关讨伐匈奴、威震异域的故事,不仅表达了对英雄的仰慕,也表达着自己的志向。
E、尾段中的“尔”指的是长城,作者表示,到长城的路其实并不遥远,自己一定会去看一看作为祖国屏障的长城。
(2)①第③段中写到万年书屋的主人讲述自己路过南口车站的经历,他在看长城时,为什么会“忘怀了自己?”(3分)
答:
②作者在第⑧段中,写自己将出长城各关驰骋北疆,这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情感?(3分)
答:
(3)“我还没有见过长城”一句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简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答:
(4)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借长城来表达这一主旨?请对此加以探究。(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生命之轻精神之重
刘琼 赵超
“无论你走多远,也走不出我们的思念。”6月11日上午,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罗京的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举行。在追悼会现场,这副由热爱他的观众挂起的挽联勾起了人们无尽的回忆。
几天前,一个依旧年轻的生命悄然逝去,罗京因患淋巴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48岁。
早上7时,除了大批赶来送别的群众,陆续有罗京生前好友、同事赶到八宝山,由于人数众多,追悼会的开始时间提前了半小时。
在播音主持界,罗京的“辈分’’并不高;论职位,他只是一个“小官儿”。然而,罗京的离世让众多人为之牵肠挂肚,惋惜、哀悼、褒奖纷至沓来。
与许多丰富辉煌热闹的人生相比,罗京的履历平铺直叙:“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同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工作,《新闻联播》主持人,新闻采编部播音组副组长,2009年6月5日因淋巴癌不治而逝。”即使有。“十七大代表”、“中央电视台最佳播音主持人”等荣誉,罗京生前似乎也很少令人“刮目相看”。
没有热闹故事的人生,这就是罗京。
罗京是同事和观众眼中的好人,干净的人,没有负面新闻的人。曾经跟罗京有过一面之交的京剧票友崔桂禄说,2003年他去中央电视台参加戏曲晚会的录制时偶遇罗京,于是提出合影的要求。没想到,罗京非常愉快地答应了,还跟他聊了几句,“罗京没有任何架子,特别平易近人,他真是我们老百姓的播音员。”崔桂禄动情地说。 。
罗京的“哀荣“来自26年的坚持。26年的播音岗位,26年不出错的记录,让人们对他形成了一致的评价——“认真”、“负责”、“职业水准高”。在内容日日更新的《新闻联播》工作,罗京的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在“认真”、“负责”的度量衡下,罗京可以说无愧职业生涯。
因为如此,人生虽然简单,罗京却很不简单。
一位网友在人民网留言说,一时半会儿的认真与负责不难,难的是26年的认真与负责。尤其是当“投机取巧”、“干得好不如说得好”这些职场厚黑学正被一些人“实践”,当“潜伏”被一些人解读为办公室文化时,做到认真、负责着实不易,一不小心就沦为“老好”、“憨大”的代名词。更要命的是,所谓“巧干”者通常会名利双收,而认真苦干者只有自己找平衡。罗京能够坚持认真、负责,哪怕只是其中一条,也足以令人感佩,更何况他身在电视“名利场”——热闹,光环,金钱,似乎都在不远处,伸伸手也许就能够着,不知道罗京如何避开这些诱惑,但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罗京“从一而终”。
另一位网友跟帖说:定力当然来自天性,也来自对职业的热爱和责任。急功近利必然埋葬热爱和责任,当下中国社会不缺小聪明,不缺小智慧,缺的是“认真”、“负责”和“职业精神”,缺的是大聪明,大智慧,缺的是有品质有坚持的追求和人生。正是从罗京身上看到了这些可贵之处,人们把由衷的“崇敬”通过“哀悼”表达出来。罗京之逝被公众瞩目,其实折射了整个社会对“认真”、“负责”的职业精神的诉求和呼唤。
展开余下试题
罗京走了,留下的是永不谢幕的记忆;罗京走了,留下的是穿越时空的声音。
(选自《人民日报》2009年6月12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这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全文记写的中心人物是刚刚去世的“国嘴”罗京先生,表现了对他英年早逝的哀悼之情。
B、罗京追悼会开始时间比原定时间延后半小时,是因为前来送别的好友、同事、自发赶来的群众等来得早、来得多。
C、在京剧票友崔桂禄的回忆中,罗京没有任何架子,特别平易近人,是老百姓的播音员,使罗京的形象倍感亲切。
D、26年的播音岗位,26年不出错的记录,献身播音主持事业的罗京无愧于自己的职业,他的专业能力之卓越令人仰止。
E、网友评价罗京“老好”、“认真负责”,是因为他的“认真与敬业”,他的安静与寂寞,与一些人形成了鲜明反差。
(2)本文以“无论你走多远,也走不出我们的思念”开篇,这样写有何作用?
(16分)
答:
(3)文中为什么说罗京的人生是“没有热闹故事的人生”?“热闹”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6分)
答:
(4)罗京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请从“做人与做事的角度探究罗京给我们的启示。(8分)
答: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A、英国的一些资料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一些食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
B、夜幕低垂,星光点点,风儿平息,鸟儿沉沉入睡,各种声音都万籁俱寂。只听到“滴答”的钟声和母亲的呼吸声。
C、上海市政府公布的调查结果是“压力差”斩断了“楼脆脆”的脚筋,这与中国足球缺乏“叉腰肌”有异曲同工之妙。
D、许多菜肴具有养肝护肝的独特疗效,其中“红枣炒银耳”,红白相间,晶莹剔透,不仅秀色可餐,更是护肝佳品。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 )
A、逯军反问记者“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这句“剽悍”的质问,引来舆论众口一词的谴责。
B、有个声音告诉我,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走在爱与恨、欢乐与痛苦、骄傲与自卑、微笑与泪水的不甘寂寞的边缘的人。
C、青少年沉湎于网络游戏甚至患上网瘾症,关键在于这些青少年对虚拟成就感的诱惑缺乏自我控制力是一个重要原因。
D、对记者的问题,有关部门负责人态度鲜明地作了答复:一定认真调查,还原事情真相:严明纪律,处罚违纪人员。
1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它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运用独特的绣技,绣制被面、枕套、衣、鞋和画屏等。
②所谓“车”是指刺绣的关键部位,如动物的眼睛、一朵花的花瓣等处,由中心起针,逐渐向四周扩展。
③蜀绣的绣工和针法特点可以概括为:“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
④蜀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
⑤这种独特的绣工使绣制品有张有弛,浓淡适度,密疏得体,因而,蜀绣多有水墨写意画的艺术效果。
⑥所谓“拧”则是指运用长短不同的针脚,从刺绣形象的外围逐渐向内添针或减针。
A、④②③①⑤⑥ B、④①③②⑥⑤
C、③④②①⑥⑤ D、③①②④⑤⑥
16、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三个口语交际情景,在语言表述方面分别存在不得体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6分)
①情景一:某访谈节目:当主持人得知对方的父亲因病刚刚离去,立即语气沉痛地说:“我代表观众对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请节哀顺变。”
②情景二:某高校学生去看望5年未见的中学班主任,一见面,这个学生紧紧握住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仰了。特别想念您,身体还好吧?”
③情景三:某著名作家的博客里有这样一条留言:×老师,拜读了您的新作,受益匪浅,很多地方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您真不愧是散文的鼻祖啊!
答: ① 改为
② 改为
③ 改为
17、一提起经典,人们总会想起“半部《论语》治天下”,“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这两句俗语。请问:这两句俗语说明了什么道理?对于经典,你是怎么看待的?(5分)
答:
六、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际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谐社会需要健康的人际关系。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呢?有人说需要用“微笑”,有人说需要用“赞美”,有人说是“倾听”,有人说是多做换位思考,有人说应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18.76.216.133)
上一篇:
辽宁省开原高中五校联考2010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语文版新课标
下一篇:
内蒙古包头一中09-1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新人教版
标签:
语文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辽宁省翔宇”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9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