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973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73]
河南省鹤壁高中09-1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版新课标
鹤壁高中高一第三次月考
语文试卷•陈雨轩校对
一.客观题 每题2分 共24分(都是大家平时的作业)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增数目项王 目:目光
B.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上 :向上,名词做状语
C.刑人如恐不胜 刑:处罚,惩治
D.沛公起如厕 如:往
2.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善留侯张良。 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B.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使动用法,使……活。
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D.籍吏民,封府库。 封:名词作动词用,贴封条。
3.下列各句中关于通假字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以事告。 具:通“俱”,全部。
B.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约请。
C.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于入内。
D.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常”通“长” 《鸿门宴》
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将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秦兵逼淝水而阵,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阵少知,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阵,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4.下列句子划线的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见晋兵部将严整    B.至于青冈,秦兵大败
C.此亦劲敌,何谓弱也   D.皆以为晋兵将至
5.下列各组划线词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
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 .若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      D. 遂麾兵使却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秦兵遂退,不可复止
6.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逼淝水而阵——逼使晋军在淝水列阵
B.蔑不胜矣——藐视敌人就不能胜利
C.麾兵使却——指挥军队向后移动
D.融驰骑略阵——苻融使骑兵迅速布开阵势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反映晋兵以少胜多的原因的一组是( )
①晋兵部将严整
②(秦王坚)谓融曰:“此亦劲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③秦兵逼淝水而阵,晋兵不 渡
④(秦兵)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不可复止
⑤融驰骑略阵,欲以帅退,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
⑥(秦兵)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⑦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
A.①②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⑤⑥
8.下列叙述或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段表现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淝水之战,文段中有很多成语今天仍然在使用。如: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


浏览完整试题B.谢玄遣使对阳平公苻融的一段话,意在引发敌人的速胜心理。
C.苻坚率领大军深入,在淝水列阵,想利用晋兵渡河之机,一举将晋军消灭,无奈事与愿违,导致的却是自己军队的溃败。
D.秦兵因退而引发溃,加上自相蹈藉,许多人受伤,在逃跑的路上,因为担心,又因为饥冻,死了十七八个人。 《淝水之战》
9.下列各句句法特点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幸教以道 宾语前置句
B. 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 省略句
C. 乱天子边,欲谁归罪 宾语前置句
D.汝将何以视天地 宾语前置句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士卒无赖 无赖:横暴不守法纪
B.辄奋击折人手足 手足:手和脚
C.当务始终 始终:有始有终
D.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 几何:几人 《段太尉逸事状》
11.“焉”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偃御武子以吊焉(代词、代“棠姜”)
B.庄公通焉(代词、代“棠姜”)
C.吾焉得死之(表反问,怎能)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之”)
12.对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郭偃臣崔武子(名作动,做……家臣)
B.见棠姜而美之(形容词的动词用法,“赞美”)
C.公鞭侍人贾举(名词用作动词,鞭打)
D.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使动用法,使……止,阻止)《崔杼弑其君》
二.主观题 共36分
13.翻译下列句子。(每题3分 共18 分)
(1)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
(4)太尉曰:“然终不以在吾第。”以如司农治事堂。
(5)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6)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
现代文阅读(18分)
天地苍茫一根骨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
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己。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14.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4分)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
  B.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
  C.对李陵降敌,司马迁陈述己见,完全是为了明辨是非:被俘降敌,实属可耻,但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武帝亦有不可推卸之责。
  D.“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句中的“我们”表现了作者对司马迁由衷的敬佩及为我们的民族有这样的文人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E.文章活用鲁迅诗句“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是为了说明苦难成就了司马迁,他开始创作千古绝唱的《史记》。
15.“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其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4分)
  答:提升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根骨头: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余下试题16.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5分)
17.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结合上文,举例谈谈你对“中国脊梁”的理解。(5分)
18作文:.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40分)
    静静地,你的微笑如春风抚平了我的烦躁,    
暖暖地,你的微笑如温泉滋润了我孤独的心。    
冉冉地,你的微笑如晨曦照亮了我迷茫的路
只要有你的微笑,我的生活就不会黯淡无光。          
(赵丽宏《落英缤纷?微笑》) 
 请以“微笑”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的记叙文。
提示:可以以一个人为主,写出这个人的品质;写人,要多动用各种描人物的方法,动作、对话、肖像等描写手法。如果是写一件事,就需要写出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应有场面的描写。写记叙文最好能有一个明确的写作线索,主题才会突出。当然,你还可以用片段组合的方法,写不同的场面,不同的人物,过渡最好写清。
记叙文语言,也可以插入抒情议论的句子。文章结尾可以有点明中心的句子,但不可太多。写作前先想一想哪一些人、哪一些事最让你感动。真挚的感情才是最可贵的。
高一语文答案
1A/目:用眼示意 2 D 3 D 4 B 5 C 6 C  7 A 8 D  9 A 10 D
11 A 12 B 13略五、14、C E(4分)
15.提升精神:司马迁由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2分)一根骨头:在对理想与事业的执着追求中挺立起来的独立人格。(2分)
16.因为作者认为一个专制强权的社会是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的,而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有社会良心的人,他面对专制强权,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因此遭遇灾祸就是必然的。(强权社会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1分;骨气、血性,良心1分;面对专制强权,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2分;表述1分)
17.(5分)答题要点:①应写出“中国脊梁”的意思。“脊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人,在国家民族处于危急时刻挺身而起的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气节、操守、人格、品质。(3分)②应举出恰当的例子。(2分) (218.76.216.133)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鹤壁”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7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