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972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72]
浙江省温州中学2010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
12月月考语文卷
校对人:王瑞
第Ⅰ卷(共50分)
一、(共3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模样/模板 咽喉/哽咽 测量/量入为出
B.着落/着眼 连累/累计 臧否/否极泰来
C.窈窕/高挑 娇嗔/瞋目 守拙/相形见绌
D.攻讦/诘难 箕踞/敛裾 淡薄/厚积薄发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坍玘 安详 不束之客 一畴莫展
B.草芥 衽席 天高地迥 纷至踏来
C.沉缅 发韧 宣宾夺主 磬竹难书
D.暇疵 麇集 连篇累读 斧底抽薪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⑴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 ,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⑵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 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⑶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 的泥土的气味。
A.安适 宣扬 清纯 B.安逸 宣扬 纯净
C.安逸 张扬 纯净 D.安适 张扬 清纯
4、下列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苹果公司没有透露向大陆市场推出新3G版Iphone的计划,但苹果公司对亚洲市场并没有忽视。如果有合适的运营商合作,Iphone进入大陆倚马可待。
B.我的家乡,是朔风劲吹,红日高悬的地方,是城头旌旗猎猎,大道甚嚣尘上的地方;是慷慨悲歌,壮士远行,哥哥走西口,好汉上梁山的地方。
C.王熙凤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看看她在荣、宁二府的所作所为你就清楚了。整天就看她翻云覆雨,争权夺利,人前为别人两肋插刀,背后恨不得插人两刀。
D.他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获得了省一等奖,可他并没有满足于此,还要继续向全国进军,这种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精神真是令人佩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医学认为,爪为筋之余,为肝胆之外侯。每个人的指甲生长速度都不完全相同,它与人的健康状态息息相关。
B.参观完岳庙,我心潮澎湃。望着眼前的苍松翠柏和古墓,岳飞那崇高的爱国精神和坚贞不屈的形象仿佛就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C.今年8月8日是我国第一个全民健身日,全国各地群众将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各样的健身活动,公共体育设施这一天也将基本上全部免费向公众开放。
D.杨公堤从南到北有六座美丽的桥,造型各有特色,连通着西里湖、岳湖和西面的一些水域。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五片什么?亲爱的。告诉你的苏艾。”苏艾问道。
B.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由于婚姻、交通、贸易、侵略、扩张……等原因相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
C.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D.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7、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李泽厚认为,汉字以“象形”“指事”为本源。 这即是说,“象形”中也已蕴涵有“指事”“会意”的内容。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
①一个字表现的不只是一个或一种对象,而且也经常是一类事实或过程,也包括主观的意味、要求和期望。
②“象形”有如绘画,来自对对象概括性极大的模拟写实。
③然而如同传闻中的结绳记事一样,从一开始,象形字就已包含有超越被模拟对象的符号意义。
浏览完整试题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①②③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B.《论语》在汉朝初年就是学者的必读书,东汉曾列为七经之一,到宋代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C.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代表作有《马说》、“永州八记”等。D.文天祥,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指南录》是他的诗集,“指南”,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诗意。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学于师
B.泣孤舟之嫠妇
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D.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修文德以来之 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C.窃为大王不取也 军中无以为乐
D.若属皆且为所虏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12、从文言特殊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②沛公欲王关中
③子路行,以告 ④人方为刀俎
A.①与④不同,②与③相同 B.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C.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 D.①②③④都不相同
13、对下面《论语》章节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A.孔子曾否认管仲知礼而在此又肯定管仲为仁,这表明他的仁和礼的概念是完全矛盾,不相融合的。
B.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对“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
C.孔子认为对于普通男女而言,小谅小信也是不足取的,他们都当向管仲学习。
D.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君王的贡献,看他能否带领军队开疆拓土,争服天下。
14、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塘月色》)
(运用了拟人、对比和通感等修辞手法,多角度描写了荷花的迷人姿态。)
B.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拿来主义》)
(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以“孱头”喻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以“昏蛋”喻逃避主义)
C.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想北平》)
(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我对北平那如对母亲一般的深沉的而又无法用言语言说的爱)
D.“你一画完就告诉我,”琼珊闭上眼睛说,她面色惨白,静静地躺着,活像一尊倒下来的塑像,“因为我要看那最后的藤叶掉下来。我等得不耐烦了,也想得不耐烦了……”(《最后的常春藤叶》)
(运用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及比喻修辞的手法,揭示了琼珊放弃主观努力,把生命寄托于常春藤叶上的消极求生的心态)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Ks5u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A.词中写乱石用“穿”,写浪涛用“惊”、“拍”,都是比拟,“雪”借喻波涛,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像,呈现出一个富有动感的画面。
B.此词借穿插的“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及“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等描写塑造了一个青春年少、志得意满、谈笑自若、指挥镇定的儒将周瑜的形象。
C.此词善用衬托,比如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来反衬周郎,又用“早生华发”的词人自我正衬“雄姿英发”的周郎。
D.全词环环相扣。上阕即景生情,由大江浪涛,引出“千古”,由故垒引出“三国周郎”,由“江山如画”引出一时的“豪杰”,为下阕着重写周郎伏下一条线。
二、(共20分,每小题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300万年前的上新世,全球气温比现在高出2-3度。那时的北半球不存在大陆冰川,北极地区生长着树木,海平面比现在高出25米。若未来亦是如此,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消失将是不可避免的,届时全世界将失去10%的光合作用产物;原先大量贮藏在土壤和半腐烂植物中的碳,当土壤变暖时,细菌的作用加速了碳的分解,使更多的碳进入大气,碳的反向循环将致使全球气温再升高1.5度。而变暖的海洋将引发特强的飓风,引发海水倒灌,毒素将侵入地下水,致使粮食生产严重下降,更多的老年人将因抗不住热浪而死亡。
非洲、中美洲的情况将更糟,粮食供应将发生困难。美国同样将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高山冰雪消失,西部城市和农场将出现水荒,一丁点火星就可以引发森林和草场的大火,直至全部毁灭。同时,印度次大陆将面临尘土侵袭,土地干旱,人们要么就地挨饿,要么四处漂泊,为饮食而争斗;由于海平面的不断抬升,北冰洋将至少失去80%的冰,海水涌进纽约,像1953年曾发生在英格兰东部的惨境将变得司空见惯,北海将使荷兰变得支离破碎,饥民流将无法控制。
16、下列各项中,可用来说明“碳的反向循环”的一项是( )
A.碳是一切有机物的基本成分,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B.生物体内的碳都来源于大气中或溶解于水中的二氧化碳。
C.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把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
展开余下试题
D.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
17、对地球变暖时面临的危机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极地区形成大面积森林。
B.海洋引发特强飓风,海水倒灌。
C.更多的老年人抗不住热浪而死亡。
D.更多的人面临饥饿的危险。
18、下列表述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高山冰雪消融后,不少城市将出现水荒。
B.高温天气将导致草场、森林自燃,直至全部烧毁。
C.有些地区的人们因全球变暖而纷纷迁移。
D.海平面抬升后,有的国家会变得支离破碎。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21题
“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此语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对“韦编”的“韦”如何理解?新版《辞海》的解释是:“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
其一,现代的形声字古代常常写作假借字,汉代文献中此例不胜枚举。汉代许慎《说文》有“经,织从丝也”。许慎所用的“从”字,即今之形声字“纵”字的假借字。我们既知“纵”字在汉代实写作“从”,那么我们把汉人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纬编”即编联简策的纬绳。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所以《说文》又称“纬,织衡丝也”。简书的竹简是纵向排列的,犹如织布帛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组绳则是横向编联的,犹如织布帛的纬线。据此,把横向编联简册的组绳称作“纬绳”、“纬编”是理所当然的。
其二,古代简书并不一定是用皮绳编缀的。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写道:“所用以编简札为册者,多为丝纶,有时写作‘绳’,有时写作‘编’。荀勖《穆天子传》谓汲郡魏冢所出‘皆竹简素丝编',《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记襄阳古冢所出《考工记》‘竹间书,青丝编……’居延出土汉简册,则用麻绳。”毫无疑义,所谓“素丝编”“青丝编”都是指的丝绳。出土简册,则木简仅见用麻绳。除了“韦编三绝”的“韦”被释为皮绳外,尚不见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
19、作者认为《辞海》对“韦编三绝”的“韦”字解释有误,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A.把横向编联简册的组绳称作“纬绳”、“纬编”是理所当然的。
B.孔子读《易》,竟然多次翻断了简策的编绳。
C.既然“纵”字在汉代实写作“从”,那么把“韦编”写作“纬编”是合理的。
D.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纬(韦)编即编联简策的纬绳。
2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组是( )
A.作者认为“韦”不作“熟牛皮”讲的一个原因是,“韦”应是“经纬”的“纬”的假借字。
B.作者除了援引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的论述,还考证了我国古代有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
C.现代形声字在古代常常写作假借字,这样的例子在汉代文献中便有很多。
D.简书的竹简是横排的,像织布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绳子是纵向的,像织布的纬线,所以把它称作“纬绳”或“纬编”。
21、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把汉人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句中的“汉人”指的是汉族人,因为当时少数民族还没有使用简册。
B.“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易》,指的是《周易》,
春秋时期即已传世。
C.本文作者对“韦”字做出了新的解释,但这并没有改变成语“韦编三绝”的含义。
D.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人们借助汉字表意的特性,在文献考订中,常能有新的发现。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2-25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加倍
B.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C.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同“悦”,高兴
D.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明智
2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敢以烦执事 以:拿
B.将焉取之 焉:哪里
C.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因为
D.吾其还也 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24、下列句子表达的意思与“邻之厚,君之薄”最为接近的一句是( )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2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一句点出郑国局势之严峻:秦、晋兵临城下,围困了郑国。
B.烛之武说辞的巧妙在于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使秦君易于入耳。
C.烛之武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等角度阐述了抗击晋国的主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晋文公面对突变的形势,毅然决定撤军,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第Ⅱ卷(共100分)
三、(本题有7题,共 23分)
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30题。(17分)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展开余下试题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8月,有删节)
26.作者笔下的“秋日”有哪些特点?(限用文章中词语)(2分)
27.“秋日的灯盏”在文中指什么?为何称之为“灯盏”?(3分)
28.分析第3自然段的表达技巧?(4分)
29.第4段划线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30.本文隐含作者对生命追求过程的思考,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㈡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31-32题。(6分)
咸阳值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宿城南亡友别墅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注:杜城即下杜城,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
31.上面两首诗都是温庭筠的作品,《咸阳值雨》一诗表达了________之情,《宿城南亡友别墅》一诗表达了________之情。(2分)
32.两首诗中都有“还似”一词,都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两首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4分)
四、(本题有3大题,共17分)
33.阅读论语中的这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7分)
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独立,鲤趋而过庭。(1分)
②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2分)
(2)这段文字反映出孔子的怎样的教育特点?请结合文字内容进行评析。(4分)
34.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每空1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故不积跬步, 。(《荀子•劝学》)
(3)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4)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苏轼《赤壁赋》)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论语》)
(7)浴乎沂, ,咏而归。(《论语》)
35.有些书评只言片语,便能表现一部作品的写作特点、揭示其主题或写作目的,如:
《诗经》¬——先民的歌唱;
《史记》——①史家之家绝唱,无韵之离骚;②历史的长城
《平凡的世界》——普通人的生活,一个时代的奋斗。
请参照以上示例,选择你熟悉的一部名著(古今中外均可),写一则一句话书评。每则不超过15字(2分)
《 》——
五、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转身”有下列意思:转动身体,改变方向;借指时间极短。转身,本是一具体动作行为,但蕴含其中的或许是处事方式的转变,或许是人生态度的转变,或许是事物发展情态的转变……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说:“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歌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就变成毛衣……”关于“转身”,你有哪些感触和思考?
请以“转身”为题,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
12月月考答题纸
试卷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试卷Ⅱ
(1) 。 (2) 。 (3) 。
(4)
(5) 。 (6) 。 (7) 。
(1)《 》——
(2)《 》—
上一篇:
陕西省西安铁一中201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
下一篇:
甘肃省兰州交大东方中学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标签:
苏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浙江省温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7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