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957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57]
辽宁省营口市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营口市普通高中2009—201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卷
命题人:王翠艳、栾锡宝 校对人:栾锡宝、刘 彬
试卷说明: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试卷满分为150分。
2、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试题卷中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第四大题为选考题。
3、单项选择题1—6题、13—15题,使用答题卡的一律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对应的题号上,不使用答题卡的一律答在答题纸对应题号上。其他题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否则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
现代诗的“有”与“无”
《贞一斋诗说》概括诗歌技巧时说:“诗求文理能通者,为初学言之也;诗贵修饰能工者,为未成家言之也。其实诗到高妙处,何止于通?到神化处,何尝求工?”清人的这个观点还是有科学性的,新诗的情况其实也相去不远。纵向来看,《贞一斋诗说》说的三种情形,其实也是不少诗人走过的艺术之路的三个阶段。用散文方式写诗——注意表现技巧,从这个视角,一切优秀现代诗的技巧都可以用“有”和“无”二字加以解说。
一是有诗意,无语言。诗美体验的产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诗人在外在世界里不经意地积累着感情储备和形象储备。长期积累使诗人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特别敏锐的诗美触角。一个偶然的契机,诗人就“感物而动”,诗人的主观心灵与客观世界邂逅了,灵感爆发。于是诗人“有”了心上的诗。要表现这个“有”,诗人又面临困窘。诗美的本质就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至言无言,诗美一经点破,就会失去生命。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诗的无言的特性带给诗人无限的难题和无限的机会。以言表现无言,诗人只能从“有”到“无”。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刘禹锡说:“情到深处,每说不出。”白居易说:“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有如禅家所说:“有是无有,无有是有”。“书形于无象,造响于无声”的精髓是将读者引向诗的世界,从言外、意外、笔外、象外去寻找那无言的诗美。
从“有”到“无”,诗人的智慧是以“不说出”代替“说不出”,以象尽意。从“有”到“无”,诗人总是避开体验的名称。直接说出体验的名称,正是诗人在艺术表现上的无能。诗人注重“隐”。《文心雕龙》写道:“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从“有”到“无”,诗人注重“中声所止”。这样,诗才富有暗示性。
二是有功夫,无痕迹。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美体验是“忘言”的。既然是诗人,就得从“忘言”走向“寻言”。而“寻言”由于诗没有现成的艺术媒介变得十分艰难。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诗人就是饱受语言折磨的人。从古至今,没有一位真正的诗人不慨叹“寻言”之苦:“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句句深夜得,心自天外归”;“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现代诗人中的苦吟者也很多。他们对诗总是反复推敲,非搞得形销骨立而后已。臧克家的《难民》中“黄昏还没有溶尽归鸦的翅膀”中的“溶尽”一词就是苦苦锤炼出来的“唯一的词”。诗人的这番苦功夫,却又以隐形化为上。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所谓“拙”,是巧后之拙。花开草长,鸟语虫声,云因行而生变,水因动而生纹,言近旨远,言浅意深,词平意寄,词微意显,这种“拙”实在不是随意“玩”得出来的。
浏览完整试题
成熟诗人的作品,都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不是平庸加淡薄,而是险后之平,浓后之淡。平淡而到天然境界。到了高妙处神化处的诗,运用的是从“有”到“无”的技巧。对诗来说,最高的技巧是无语言、无痕迹的无技巧。
(选自2009年8月28日《人民日报》)
1.下列选项中关于“有诗意,无语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言无言,有限的言,不可能完美地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
B.从获得诗美体验的“有”到传达诗美体验的“无”,是诗歌创作的一般过程。
C.“无”才是真“有”——诗篇之未言,恰是诗人之欲言, “此时无声胜有声”。
D.诗人的智慧是以象尽意,用“说不出”来代替“不说出”,也就是“有诗意,无语言”。
2.下列选项中关于“有功夫,无痕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皎然说:“至苦而无迹。”诗人“至苦”,诗篇里却“无迹”,这才是优秀的诗篇。
B.诗人难写,读者易读。读者的“易”并不是诗人的“浅”,而是诗人技巧能力的显示。
C.诗人对诗反复推敲的艰难过程就是“寻言”的过程,只要善于“寻言”就能写出好诗。
D.《老子》说:“大巧若拙。”诗虽有用巧而见工者,但总而言之,用巧不如用拙。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贞一斋诗说》认为写诗的最高境界是文理能通、修饰能工,这个观点有一定科学性。
B.诗美的本质是沉默,所谓“口闭则诗在,口开则诗亡”,这里说出了诗人面临的困窘。
C.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对诗美体验的精辟概述。
D.成熟诗人的作品能够达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里的“平淡”其实是一种极高的技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4-7题。
刘权,字世略,彭城丰人也。祖轨,齐罗州刺史。权少有侠气,重然诺,藏亡匿死,吏不敢过门。后更折节好学,动循法度。初为州主簿,仕齐,释褐奉朝请、行台郎中。及齐灭,周武帝以为假淮州刺史。高祖受禅,以车骑将军领乡兵。后从晋王广平陈,以功进授开府仪同三司,赐物三千段。宋国公贺若弼甚礼之。开皇十二年,拜苏州刺史,赐爵宗城县公。于时江南初平,物情尚扰,权抚以恩信,甚得民和。炀帝嗣位,拜卫尉卿,进位银青光禄大夫。大业五年,从征吐谷浑,权率众出伊吾道,与贼相遇,击走之。逐北至青海,虏获千馀口,乘胜至伏俟城。帝复令权过曼头、赤水,置河源郡、积石镇,大开屯田,留镇西境。在边五载,权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纵。诸羌怀附,贡赋岁入,吐谷浑馀烬远遁,道路无壅。征拜司农卿。加位金紫光禄大夫。寻为南海太守。行至鄱阳,会群盗起,不得进,诏令权召募讨之。权率兵与贼相遇,不与战,先乘单舸诣贼营,说以利害。群贼感悦,一时降附,帝闻而嘉之。既至南海,甚有异政,修建城郭,绥集夷夏。数岁,遇盗贼群起,数来攻郡,豪帅多愿推权为首,权竟尽力固守以拒之。子世彻又密遣人赍书诣权,称四方扰乱,英雄并起,时不可失,讽令举兵。权召集佐僚,面斩其使,竟无异图,守之以死。卒官,时年七十。
世彻倜傥不羁,颇为时人所许。大业末,群雄并起,世彻所至之处,辄为所忌,多拘禁之,后竟为兗州贼帅徐圆朗所杀。
史臣曰:刘权淮楚旧族,早著雄名,属扰攘之辰,居尉佗①之地,遂能拒子邪计,无所觊觎,足为守节之士矣。
选自《隋书•列传第二十八》有删改
【注】尉佗:原名赵佗,原为南海郡的龙川县令,秦末他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文中指南越。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武帝以为假淮州刺史 假:代理
B.宋国公贺若弼甚礼之 礼:礼遇
C.子世彻又密遣人赍书诣权 赍:送
D.时不可失,讽令举兵。 讽:讽刺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刘权坚守正义的一组是(3分)
①藏亡匿死,吏不敢过门 ②时江南初平,物情尚扰,权抚以恩信,甚得民和
③在边五载,权于权要请托,长吏贪残,据法直绳,无所阿从
④从征吐谷浑,与贼相遇,击走之 ⑤豪帅多愿推权为首,权竟尽力固守以拒之
⑥ 权召集佐僚,面斩其使,竟无异图,守之以死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④⑤⑥ 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权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北齐、北周、隋朝为官。尤其在隋朝为官之时,他秉公执法,造福百姓,深受朝廷的器重和人民的喜爱。
B.刘权是淮楚旧族,很早就英名显著,年少的时候有侠义之气,看重许诺的事。后来他改变不好的习惯变得好学,一举一动都遵照法度。
C.他的儿子刘世彻暗中派人联系他,让刘权乘着天下大乱之势起兵,刘权拒绝了儿子的建议,一直到死都没有反叛,实在是守节之士。
D.刘权在任南海太守之时,遇见盗贼多次前来攻打,当地的豪杰推举他为首领,让他率领大家出城迎战,他竟然在城内固守。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从征吐谷浑,权率众出伊吾道,与贼相遇,击走之。(5分)
(2)权召集佐僚,面斩其使,竟无异图,守之以死。(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 9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8.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
9.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岀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秦人不暇自哀, ;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展开余下试题
(2)鹏之徙于南冥也, , ,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
(李煜《虞美人》)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看 望
[德国]海•格兰特
上午最后一节课刚开始,有人从外头喊:“培德•莱默斯,你妈妈来看你来了!收拾一下东西,今天别上课了。”
妈妈来了!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
她在接待室里,坐在最前排的一把椅子上。满脸皱纹、瘦瘦小小的妈妈穿着一件旧式大衣,灰色的头发上是一条黑头巾。身边是那只古老的笨重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现在只有粗壮结实的农民才提着它出门。
“培德,儿子!”他感觉到了妈妈长了茧子的手握住了自己的手,闻到了她那只有过节才穿的衣服上的樟脑丸味儿。他的心在感动和压抑之间犹豫。为什么她偏要在今天,在上课的日子里来!在这儿,大家都会看见她!那些有钱的、傲慢的男孩子们,他们的父母,都是开着小汽车到寄宿学校来,把礼物、钱随便那么一撒。
“校长说,你可以带我去看看你的房间,你今天不用上课了。真好,不是吗?”
上帝,她已经去过校长那儿了!就穿这件不像样子的大衣!他抹了抹潮湿的额头,带着愤愤的果断,抓起那个古老的方格纹手提包——这种手提包不装东西就够沉的了。
他快速地几乎是跑着上楼梯,走进那间小小的双人房间。“那就是我的床。那边,靠窗子的,是齐姆森的。他爸爸是工厂主,富得要命,一辆汽车就像我们房间那么大!”
妈妈几乎是虔诚地注视着那张床,她大概在惊讶齐姆森盖的竟然不是金被子吧!然后,她带着幸福的微笑又转向他,并且打开那个方格纹手提包。“我带来了几件新衬衣,培德。是柔软的好料子做的,颜色也是时下流行的。这是一块罂粟蛋糕,你最喜爱吃的,里面放了好多葡萄干呢!现在就吃一小块吧!”
她温存地笑着,愉快地走到他面前。但是,他不耐烦地拒绝了。
“现在不吃,妈妈,就要下课了,一会儿所有的人就都涌到这里来。别让他们看到你。”
“怎么……”她那张被太阳晒黑的脸孔,一下子涨红了。在拉上手提包时,她的手微微颤抖着。
“是这样。好吧,那我还是走吧。”
但这时过道里已经有了响声,紧接着齐姆森就走进房间里来了。该死!正好是这个齐姆森!他的友谊对培德来说至关重要。齐姆森有一种苛求的、爱好挑剔的审美观。“这是我妈妈,”培德笨拙地结结巴巴地介绍,“她来给我送换洗衣服和蛋糕。”他感到脑袋在痛,只想快点离开。齐姆森说了自己的名字,一面用培德一向羡慕极了的姿势动作优美地鞠着躬,一面彬彬有礼地微笑着。“这真是太好了。家里人来探望永远是最高兴的事。不是吗,莱默斯?”这肯定是一句客套话,培德带着乡下人的猜疑想道。但是妈妈却满面笑容地向齐姆森道谢:“是啊,我给他送新衬衣来了。我们刚刚收完麦子,我来看看他……” 怕妈妈再说什么,培德赶紧把妈妈“扶”出了房间。
培德拉着母亲匆忙地悄悄地下了楼梯。一直到大门口,他才舒了一口气。
到了车站,“你可以坐下一趟火车走,”他没有把握地建议,“也许还能在候车室内喝杯咖啡呢。”
“不了,就这样吧,儿子。我现在知道你过得很好,也不那么想家了,我这就上车。”
他还想说些什么,随便说些什么,但喉咙哽咽,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时列车员关上了门。他从窗口又一次看见她的刻画着艰辛和忧虑的发灰的脸庞。“妈妈!”他喊着,可是火车开动了。
回到房间,他又看见了桌子上那块妈妈摆放的罂粟蛋糕,气味芳香。可是他一点也不饿。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齐姆森进来了,一眼看见还没有动过的蛋糕。
“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你妈妈走了!”齐姆森严肃地,几乎是阴沉地问,“你呀,要是我有这样一个妈妈就好了!”
培德这才想起,齐姆森的父母已经离婚了。他愣在那里,他知道无可反驳。机灵的齐姆森又带着他惯有的明朗微笑,指着蛋糕:“来来,动手啊,不然要发霉了。”他们一起大嚼蛋糕的时候,培德喉咙的压迫感渐渐消失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妈妈来了!培德全身的血往上涌,耳根都红了。他把数学本子收到一块儿,然后磕磕绊绊地离开了教室。”写出了培德在得知妈妈到来后内心的惊喜和急于见到妈妈的迫切心情。
B.小说第三段“她在接待室里……提着它出门”的描写暗示了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使读者知晓培德的母亲来自乡村,生活不宽裕,同时也突出母亲衣着的土气,为下文写培德的担心做铺垫。
C.“可是他一点也不饿。他走到窗子边,久久地呆望着外面。他的咽喉总感觉到异样疼痛。”描写表明培德仍然沉浸在妈妈的到来给他丢了面子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内心痛苦异常。
D.齐姆森“你究竟为什么那么快让你妈妈走了”的质问未必是因为不知道培德为什么让妈妈离开,而是包含着对培德拥有母爱而不知珍惜的一种不满。
E.小说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成功地刻画了培德这个爱慕虚荣而且不知悔改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人的强烈批判。
(2)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属于哪方面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6分)
(3)请结合小说中有关罂粟蛋糕的情节,简要分析培德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4)试探究齐姆森这一形象的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追忆钱学森:此生三事最关情
11月1日凌晨,凄厉刺骨的雨夹雪笼罩京城。这是22年来最早的一场冬雪。有人说,这场不期而至的初雪,是为一位老者的逝去而下的。“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这是钱学森对官位和地位的不屑。“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这是钱学森对金钱与利益的鄙薄。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懂得拒绝的人不多,钱学森拒绝了很多虚名浮利,却赢得了更高的声誉。
就在冬雪降临的前一天,这位98岁高龄的科学巨匠溘然离世,走完他辉煌的一生。据说他走得平和安静,一如他生前的低调内敛。
“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说这话的是1950年代的一位美国海军次长。
1935年赴美留学的钱学森,36岁已成为麻省理工的终身教授,被视为当时世界一流的火箭专家,与导师冯•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的“曼哈顿工程” ——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开发工作。而他深情地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得知钱学森要回国,美国联邦调查局多方阻挠甚至强行逮捕。此后,中国政府提前释放11名美国飞行员战俘,才换回了钱学森。回国后,钱学森白手起家造导弹,从零开始教徒弟,在火箭导弹、控制科学、应用力学、系统科学、航天技术、思维科学等方面做出卓越成就。
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以他从航天技术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系统科学方法,去解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这个“天性害羞、内向,才智过人,只想一辈子安分守己做研究的科学家”,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他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
展开余下试题
如今,钱学森三个字,几乎就是中国对科学家品质的诠释。而说起来,钱家是依照“继承家学,永守箴规”八字论辈取名的,“学”是辈分,至于名字“森”,繁茂之意,并无特殊含义,最初曾用“林”。不过,“学森”的谐音是“学深”,倒是体现了学问深远之意。而家庭对他成长的影响也可谓深远。
钱学森出身书香门第。当代众多政治家和学者均出自这个家族,诸如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复、钱穆等,家族的辉煌触动着钱学森。钱学森之父钱均夫既是一位爱国的革命人士,亦是新中国文史专家,他对钱学森要求极其严格。而钱学森的岳父蒋百里,更是著名军事教育家,与蔡锷、张孝准并称为“中国士官三杰”。钱学森与夫人蒋英长达一个甲子的婚恋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
钱家和蒋家乃世交。蒋百里有“五朵金花”,而钱均夫膝下只有独子钱学森,便恳求蒋家把蒋英过继给他们。蒋百里夫妇慨然答应,从此蒋英改名“钱学英”,并与奶妈一起住进了钱家。钱学森和“钱学英”还曾一起合唱《燕双飞》,博得两家的喝彩。蒋英后来毕业于柏林国立音乐学院,成为优秀的歌手、钢琴家。1947年,钱学森回国,深情打动蒋英,两人心有灵犀,在上海结为连理,之后共赴美国。1950年8月,正当钱学森一家准备离开美国之际,美国政府竟以莫须有的罪名扣留了他们长达5年之久。在这段灰暗的日子里,钱学森吹竹笛,蒋英弹吉他,两人共同以音乐排解内心的寂寞与烦闷。在蒋英的关怀劝慰下,含冤忍怒的钱学森很快用意志战胜了自己,他安下心来,开始埋头著述。一册《工程控制论》和一册《物理力学讲义》,便是蒋英与钱学森贫贱不弃,生死相依的笃爱深情的结晶。钱学森生前也承认从妻子的艺术知识中他获得了很多科学研究的灵感。
从44岁回国到98岁去世,半个多世纪里,钱学森备受历届国家领导人的尊崇:新中国成立早期周恩来亲自过问并引进这位“海归”;毛泽东邀请他参加生日宴会,并特意安排他坐到自己的身边;邓小平每每论及科学技术都不忘提及钱学森的名字;江泽民授予他的这位上海交通大学的学长“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胡锦涛亲自登门到家中给他拜年;温家宝更是像朋友串门一样连年去看望他,最后一次是在他去世前的86天。正是这样的尊重与关怀为这位科学巨匠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温家宝总理亲往探望钱学森时,长卧病榻的他最为关注的,是国家科技人才的后续培养。他曾六次饱含忧虑地向总理发问:“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位科学老人的赤诚相问,足以衍化成这个国家和民族绵长的思索。
一位科学家的成长,除了天赋与努力之外,还需要适宜的土壤和空气。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能做的,除了纪念钱学森先生,最好的缅怀方式莫过于给予后来者同样的眷顾。如今,世上已无钱学森。而下一个钱学森,尚不知在何处。
摘自《时代周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篇以“22年来最早的一场冬雪”渲染气氛,以圣洁的雪引出了对钱学森高尚品格的描写,表达了对钱老的敬仰和对其逝世的哀悼之情。
B.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以他从航天技术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系统科学方法去解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同时他也善于从艺术知识中找到科学研究的灵感。
C.钱学森名字中“学”字是辈分,最后一字最初曾用“林”字,后用“森”字,取繁茂之意,所以名字“学森”并无特殊含义。
D.在钱学森被美国扣留的5年中,蒋英始终以音乐排解钱学森内心的寂寞与烦闷,所以钱学森才能静下心写出了一册《工程控制论》和一册《物理力学讲义》。
E.文章通过对钱学森生平的一些回顾,表达了对这位科学巨匠的敬仰和哀悼,同时呼唤社会能够给予像钱先生这样的科学家以充分的尊重,也希望能够产生更多像钱学森这样德才兼备的优秀科学家。
(2)题目所说“此生三事最关情”是指钱学森一生中哪三件事?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的情怀?(6分)
(3)文章说“一位科学家的成长,除了天赋与努力之外,必定需要适宜的土壤和空气”,从文章看,除了天赋与努力还有哪些“土壤和空气”促进了钱学森的成长?(6分)
(4)文中说“如今,钱学森三个字,几乎就是中国对科学家品质的诠释”,请结合文章分析钱学森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并阐发你从中得到的两点启示。(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近日,乌鲁木齐市中级法院对7、5事件中3起案件进行一审公开审判,其中6人因罪行极其严重被判处死刑,一人有重大立功表现,罪不容诛,被依法从轻判处无期徒刑。
B.在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各地都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对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人们趋之若骛,热情参与。
C.崔颢的《黄鹤楼》诗的首句是“昔人已乘黄鹤去”不是“昔人已乘白云去”,自唐以来,因版本记录不同,评论家莫衷一是。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一进客厅家徒四壁,明亮宽敞。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演讲时表示,美国只有认真地看待过去,并且勇敢而明智地反省该反省之处,才能避免今后不再重蹈覆辙。
B.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C.在浪花舞台后面的水面上,九艘彩船队将陆续驶出,它们分别代表了九个国家和地区。
D.蔡元培广罗人才,各派人物云集京师大学堂,北大一时既是新文化成长的园地,又是新旧文化激烈交锋的场所。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分析作品是阅读和欣赏作品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既不同于阅读,也不同于欣赏,而分析与欣赏的区别更为微妙。 , 。 ; 。 ; 。
①分析作品不应有读者的主观成分,不可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强加给作者和作品
②而欣赏作品则主要是读者的审美观念起主导作用
③因此,分析可以加深对作品的欣赏,但不等同于欣赏
④分析作品要求符合作品的客观实际和作者的本来意图
⑤而欣赏则只能由读者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观念做出自己的审美判断
⑥同样,欣赏也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作品,但不能取代分析
A.④②①⑤③⑥ B.④①②⑤③⑥ C.①⑤④②⑥③ D.①②④⑤⑥③
16.根据下面一段新闻材料拟写新闻标题(4分)
中新社莫斯科十二月七日电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七日与到访的印度总理辛格举行峰会,两人会后代表各自国家签署一份民用核能合作协议。这份协定对印度核试验“放行”,保证未来即便印度进行核试验,俄罗斯也会向印度提供核燃料。
俄印核协议内容早前已被媒体曝光。俄罗斯在协议中将核转让与印度核试验脱钩,保证即便在签署协议后印度进行核试验,俄罗斯也会不间断地向印度提供浓缩铀等核燃料。印度同时拥有进行核浓缩和核废料再处理的权利。
上一篇:
上海交大附中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下一篇:
甘肃省皋兰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辽宁省营口”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5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