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028
标签:
沪教版
高三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28]
同济二附中2010届月考卷
高三语文十月月考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至6题。(17分)
流浪的河流 吴梦川
(1)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2)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汉中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先上电大,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作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3)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的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和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小舟自横,它那么安祥,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4)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鹭鸶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苍穹撒下清凉的光辉……
(5)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头扯出了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上久久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6)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7)这一结论让我觉得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8)事实上,水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类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过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9)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10)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11)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12)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问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13)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14)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浏览完整试题
(15)那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1.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唐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的诗句。(1分)
2. 请解释“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中“远方”的含义。(2分)
3. 本文第(12)段说“河流启发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从本文看,河流的流浪和人类流浪有何区别?(3分)
4. 纵观全文,找出一处与“水是一个整体”相呼应的句子。(3分)
5.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本文开篇描述河流和人类流浪的相似过程和不同归宿,蕴藉含蓄;接下来引申出流浪的目的;最后指出人类只有彻底摆脱物欲,才能最终走出在流浪的误区。
B. 本文把空间上的流浪行为,提升到心理上的流浪感层面,由对水的自由奔流的咏叹,引申出人生的意义,进一步升华了题旨,使全文富有思辨色彩。
C. 本文将抒情、议论寓于叙述、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情理相通,既富有形象的生动性又富有说理的深刻性,是一篇类似于《荷塘月色》的抒情散文。
D. 本文第三段描写冷水河,运用了排比、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冷水河细、清、静、荒凉的特征,为后文作者探寻河流的归宿并引出对流浪的感悟作铺垫。
E. 本文第(14)段中“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是指“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和“流动的水”,因为正是这些“河流”和“水”,才使“我”感悟到生命在于运动的人生真谛。
6. 请另选角度,用一句话写出“流浪的河流”这一意象给你的启示。(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l2题。(20分)
宋朝的雨 陈富强
(1)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2)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3)我建议你去苏堤。
(4)雨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5)呈现在你眼前的是l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地漫泅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6)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7)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l071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8)机会终于在时隔18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l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4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且预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其中讲到: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住,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9)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而挖葑泥筑堤是他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
(10)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
(11)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
(12)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13)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14)你撑开一把丝绸做的雨伞,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7、第(5)段画线句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3分)
8、说“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是因为 (3分)
9、 文章结尾处写到岳庙和岳飞,其用意是 (3分)
展开余下试题
10、下面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3分)
A、作者说“我建议你去苏堤”是因为在苏堤能欣赏幽静的美景,也能了解苏轼造福于民的伟绩。
B、作者引用《饮湖上初晴后雨》,将苏轼作品和“苏堤春晓”作比较,突出了苏堤的非凡价值。
C、如果苏轼没有屡遭贬谪而是仕途顺利,那么他很有可能就写不出那些流芳百世的伟大作品。
D、苏轼和白居易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11、作者在文中主要歌颂了苏轼的功绩和人格,却以“宋朝的雨”为题,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12、上文在表达上使用了第二人称“你”。你认为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分野中峰变,___________。(王维《终南山》)
(2)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
(3)君子博学而曰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4借书满架,________________。(归有光《项脊轩志》)
(5) 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 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伶官传序》)
(7) ________________,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8)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l6题。(8分)
村 居 (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4、能表现出诗人的目光由远及近的诗句是: 。(1分)
15、下面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榆钱落尽表明时已清秋,尽管残存几朵木槿花,但盛时已过,不免有美人迟暮之叹,清寂之意自在言外。
B、诗的前两句写了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物,更加凸显了整首诗宁静的基调。
C、此诗通过细致的描摹,以新巧亮丽的语言,勾勒出别致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忘情田园的悠闲心境。
D、此诗描绘了一幅农村的风景画,充分体现了诗人所说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形诗”的特点。
16、“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两句颇为时人推赏,你认为其写法好在何处?请作 简单的赏析。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7分)
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
晏子对曰:“其行公正而无邪,故谗人不得入;不阿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识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今衰世君人者,辟邪阿党,故谗诌群徒之卒繁;厚身养,薄视民,故聚敛之人行;侵大国之地,耗小国之民,故诸侯不欲其尊;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故天下不欲其强;灾害加于诸侯,劳苦施于百姓,故仇敌进伐,天下不救,贵戚离散,百姓不兴。”公曰:“然则何若?”对曰:“请卑辞重币以说于诸侯,轻罪省功①,以谢于百姓,其可乎?”公曰:“诺。”
于是卑辞重币而诸侯附,轻罪省功,而百姓亲,故小国入朝,燕鲁共贡。
墨子闻之曰:“晏子知道,道在为人,而失为己。为人者重,自为者轻。景公自为,而小国不与,为人,而诸侯为役,则道在为人,而行在反己矣,故晏子知道矣。”
选自《晏子春秋》[注]:①省功:免除劳役。
17. 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公患之( ) (2)其行若何( )
(3)薄身厚民( ) (4)以谢于百姓(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故天下皆欲其强/以谢于百姓,其可乎 B. 道在为人/为人者重
C. 故海内归之若流水/侵大国之地 D. 小国不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9. 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不阿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
(2)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
20. “晏子知道”中的“知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1. 晏子治国的最高准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3—27题。(12分)
谏院题名记① 司马光
古者谏无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
天禧②初,真宗诏置谏官六员,责其职事。庆历③中,钱君始书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灭,嘉佑④八年,刻著于石。后之人将历指其名而议之曰:“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呜呼,可不惧哉!
[注]①选自《温国文公司马公文集》卷六十六,是司马光于宋仁宗末年知谏院时所写。②天禧,宋真宗的第四个年号。③庆历,宋仁宗的第六个年号。 ④嘉佑,宋仁宗的最后一个年号。
22、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1)萃于一官()(2)某也直,某也曲(2分)
23、从上文内容来看,谏官的职责是 。(2分)
24、上文第一段追述了谏官的来历,同时也阐明了 和 。(2分)。
25、下面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的主旨在于说明宋朝设立谏官的目的和特殊之处。
B、本文也体现了作者司马光举忠斥奸,不为身谋的精神。
C、本文的记叙简洁利落,既做到面面俱到,又惜墨如金。
D、本文涉古论今,文意丰厚,感情充沛,令人回味不尽。
26、后人评价这篇《谏院题名记》谓“节短音长,文约势宽者也”。请分析文末画线句,具体说明其“文约势宽”的特点。 (4分)
二、写作(70分)
27、 生命的过程需要我们用心灵和头脑去经营。请以“经营生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全文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
参考答案
(一)(15分)
1. 韦应物(1分)
2. 希望和桃花源(理想、幸福等)的象征(2分)
3. 河流的流浪是一种成长/一种生命过程/奔向成熟的;呈现出对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的智慧的思考;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
人类的流浪多半源于远方的诱惑,把远方当作幸福的象征/是无谓的、丧失目的和方向的;太看重物质的力量而内在精神虚弱贫瘠的。(3分)
4. (1)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2)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
(3)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过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4)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5)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3分)
5. B、D(4分)
(A中“描述”改为“点明”,去掉“相似过程”,C应为“前半部分以描述为主,后半部分侧重议论抒情,不同于《荷塘月色》,是哲理散文;E感悟到“生命在于运动”不对)
6.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只要扣住“河流”、揭示“流浪”的崭新寓意即可。抄录、改写本文给低分。例:像河流那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4分)
展开余下试题
二、20分
7、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生动细致地描摹出苏堤春晓的动人景致;引出下文苏轼的千古绝唱。(3分)
8、挖葑泥解决了西湖的淤塞的问题;而用葑泥筑长堤则又解决了西湖上往来不便的问题;长堤上的六桥九亭、杂植的芙蓉和杨柳,为西湖增添了一道美景。(3分)
9、将岳庙和岳飞与苏堤和苏轼相映衬,两人一文一武,一个以生命捍卫国家,一个以智慧治理山水,两人皆为人杰,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3分)
10、B(3分)
11、(1)雨是全文的线索,蒙蒙细雨,衬出西湖独特的韵致,同时也渲染了一种迷离空蒙的意境,为“邂逅苏轼”的想象提供背景。(2)苏轼用心血和智慧构筑了了苏堤,造福于民,这种人格和胸襟犹如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后人。(4分:每个理由2分)
12、用第二人称“你”以对话的口吻行文,拉近了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苏轼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真的在苏堤邂逅苏轼;使叙述和抒情更加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4分)
三、略
四、8分
14、水绕陂田竹绕篱(1分) 15、C(3分)
16、可从以下任一角度赏析:(4分)
(1)以动静结合的手法:寒鸦之静附于牛之动,动静相衬;而牛的缓缓行进又愈见环境之静,构成一幅恬静清雅的村居图。(2)诗人用“夕阳”、“牛背”、“寒鸦”构成 一幅乡村生活的画面,牛的怡然自得、牛与鸦的相得无猜,渲染了静谧的气氛,夕阳和寒鸦又使作品笼上一层淡淡的闲愁。(3)“无人卧”是一处顿笔,引起读者的疑问:有什么东西在牛背上呢?自然地引出“带得寒鸦两两归”,形象宛然在目。这一顿挫使得诗作更有韵致。
17、(1)担心,害怕(2)怎么样、如何 (3)使…少 (4)道歉,谢罪 (4分)
18、 B(2分)
19、(1)不偏袒同党,不偏爱女色,所以结党聚众的人不被容忍。(3分“阿”“私”被动句)
(2)靠武力去胁迫人民,靠人多势众去威逼人民。(3分 “兵甲”“以”句子通顺 )
20、懂得治国的方法 (2分)
21、治国之道在于为他人打算,失策在于为自己打算。为别人着想的人地位就尊重,力量就强大。(3分)
22、 (1)集中(2)不公正 (2分)
23、关注关系国家大政方略和广大百姓的得失利弊的大事,直接向君王进言。(2分)
24、谏官的重要性:谏官应怎样恪尽职责(2分)
25、A(2分)
26、“某也忠,某也诈,某也直,某也曲”,作者用这一排比将后入的议论凸现在当事的谏官面前,警示谏官:题名于石,绝非树碑勒石以示殊荣,而是高悬一只警钟;篇末又用一“惧”来浓缩全篇的精神气血,有干钧之重,再次警策谏官们严于自律、公而忘私,充分揭示了作者之所以题名于石的良苦用心。 (4分)
参考翻译:《晏子春秋•景公外傲诸侯》景公对外傲慢诸侯,对内轻视百姓,喜好勇力,崇尚享乐并且放纵嗜欲,诸侯不喜欢他,百姓不亲附他。景公很害怕这种处境,问晏子说:“古代的圣王,他们的行事怎样?”
晏子回答说:“他们行事公平正直而没有邪念,所以进谗言的人不能入朝为官,不袒护同党,不偏爱女色,所以结党聚众的人不被容忍;对自己供养微薄而而对百姓供养丰厚,所以贪婪聚财的人不能畅行无阻。不侵占大国的土地,不损耗小国百姓的财力,所以诸侯都希望他地位尊崇;不用武力胁迫人民,不以人多势大去威胁别人,所以天下的诸侯都希望他强盛;他用自己的美德言行对诸侯进行教诲,用慈爱恩惠对百姓加以恩泽,所以四海之内的人像流水归大海一样地归附他。现在衰落世道的国君,(行为)邪恶不正而袒护同党,所以谗佞阿谀和拉帮结伙的人多起来;对自己供养丰厚,对百姓供养微薄,所以贪婪聚财之人为所欲为。侵占大国土地,耗损小国百姓的财力,所以诸侯不想尊崇他;用武力胁迫人民,凭人多势众威胁别人,所以天下的人都不希望他强大。给诸侯带来灾害,给百姓带来劳苦,所以仇敌攻打他(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不去救援,公卿王族纷纷逃散,百姓也不亲附。”景公说:“如此那将怎么办?”晏子回答说:“请以谦逊的言辞和厚重的财物,来游说(有些版本翻成”取悦“)诸侯,减轻刑罚减少徭役,来向百姓道歉,大概可以了吧?”
景公说:“好的。”于是(用)谦逊的语言、厚重财物游说(诸侯),诸侯归附,减轻刑减少徭役,百姓亲近,所以小国入齐朝拜,燕国、鲁国一起前来进贡。
墨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晏子懂得治国的方法,治国之道在于为别人(打算),失策在在于为自己(考虑),为别人(着想)的人地位就尊重,为自己(着想)的人地位就微贱。景公为自己(打算),而小国不亲附,为别人(考虑),而诸侯都甘心被他役使。这就是在治国之道上为别人(打算),反过来也会将给自己带来好处(君主的行为在于反躬自求)①。所以晏子懂得治国的道理啊。”
说明:“而行在反己”这句话有些版本是“失在反己”,翻译也有很多版本,括号内的是网上找到的(网上还有其它各种翻译,在此不一一列举),括号前是自己翻译的,请老师们自己斟酌。
六、 [译文]
古时候向君王进谏没有专职官员,从公卿大夫到工匠商贾,没有不可以进谏的。汉朝建立以来,才开始设置专门的谏官。把关系到国家大政方略和广大百姓的得失利弊,集中到一名官员身上让他向君王进言,他担负的责任也够重大的了。担任这种官职的人,应该经常记住大事,舍弃小事,先谈紧急的要务,后言可以缓办的公事,只求有利于国家而不为个人谋私利。那些急急忙忙为个人争名的人,就像急急忙忙追求发财的人一样。这种人和对谏官的要求相差是多么远啊!
天禧初年,真宗皇帝下发布诏令设置六名谏官,规定了他们专负进言的职责。庆历年间,钱先生才把所有谏官的名字题写在版册上。我怕年深日久了字迹会消失,因而在嘉佑八年,把谏官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后代的人将一一指着上面的名字评论他们说:“某人忠诚,某人奸诈,某人正直,某人不公正。”啊,谏官们能不有所警惧吗! (58.39.169.145)
上一篇:
09年度七年级上册试卷
下一篇: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5第二单元基础检测
标签:
沪教版
高三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同济二附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2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