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4考试试卷 班级 姓名 成绩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 (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祈祷 杞人忧天 稽首 乞哀告怜 B. 魁梧 发聋振聩 窥探 揆情度理 C. 缉私 放荡不羁 跻身 反唇相稽 D. 饼铛 瞠目结舌 嗔怪 称孤道寡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卓见 真知灼见 疾驶 疾风劲草 B. 消灭 销声匿迹 滂沱 气势滂礴 C. 冒犯 贸然行动 呼吁 长嘘短叹 D. 淡薄 淡泊明志 辕马 心辕意马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上海交大把发展校办产业作为振兴学校的重要策略,突破难点,形成了自我积累的__________,有力地支持了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 (2)江西和湖北两省去年以超过20亿美元的经济实力,跻身全国引进外资十强,_________了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上的强劲势头。 (3)国民党代表团大陆之行,除________南京中山陵和广州黄花岗烈士陵园等地外,还希望就两岸经贸中的一些问题与大陆交换意见。 A. 机制 昭示 拜谒 B. 体制 揭示 参观 C. 机制 揭示 参观 D. 体制 昭示 拜谒 4.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如何对文科的学生进行现代科学的教育,至今没有找到具体可行的途径,这件事我始终耿耿于怀,或者说是我的另一个梦。 B. 尽管巴尔扎克和莫泊桑在小说艺术领域的成就登峰造极,但因为他们的作品缺乏思想启蒙和精神贡献,也没有资格成为法国民族的伟人。 C. 一部真正的经典作品,不怕被世人投入忘川,不在乎如冰的冷嘲和如火的热评,也不会使读者浅尝一口即束之高阁。 D. 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餐馆在客人就餐时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笔记本电脑充分显示了快捷、稳定、方便而成为各种赛事新闻报道的重要工具。 B. 那些“磨脑子”的作品已离我远去,那些浅薄的东西,虽然被投机商大肆渲染,却为我不再受骗。 C. 作者为了使作品情节曲折、生动,牵肠挂肚,常常在戏剧、电影或其他文学作品中设置一系列悬念。 D. 国务院决定免征关税,目的在于进一步鼓励引进国外的资金、设备和先进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5分,每小题3分) 孟业,字敬业,巨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除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又与业别,执手曰:“今我出都①,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与直,愿君自勉。”业唯有一马,因瘦而死。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对曰:“业以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后高祖书与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韶,高祖之婿也。仁之后为兖州,临别谓吏部崔暹曰:“贵州人士,唯有孟业,宜铨举之,他人不可信也。”崔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绩,使刘西兖如此钦叹?”答曰:“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浏览完整试题 天保初,清河王岳拜司州牧,闻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寻以病卒。 (《北齐书•循吏传》) 注:①出都:六朝时人谓出至京城为出都。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彭城王韶拜定州 拜:授予官职 B. 同心戮力,庶有济乎 济:成功 C. 卿邀名人也 邀:求取 D. 后寻业断决之处 寻:不久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8.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彭城王)除典签 B. (刘仁之)又与业别 C. (彭城王)欲令厚偿 D. (孟业)寻迁东郡守 9.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孟业清正廉明的一组是( ) ①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 ②同心戮力,庶有济乎 ③欲令厚偿,业固辞不敢 ④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 ⑤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 ⑥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③④⑥ D. ①②⑤ 10.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业出身贫寒低微,年轻时在州府任官吏,他秉性廉谨,不接受同僚分给的不义之财。长史刘仁之表示要与他同心戮力,并希望会取得成功。 B. 长史刘仁之对孟业颇为信赖,后征召入朝为官,临行向彭城王极力举荐孟业。虑及孟业日后孤立无援的处境,勉励他恪守正直的人格。 C. 孟业唯一的马死了,彭城王为帮助家贫的孟业,想让官吏们同吃马肉,再加倍还给他钱,孟业坚决推辞。彭城王戏说客人是孟业请来的,孟业仍婉言谢绝。 D. 孟业后来任司州长官的法曹官,因形貌短小,遭到鄙视。但后来孟业的断决之明折服了司州长官。不久,孟业升迁东郡守,为政因宽和仁惠而著称。 第II卷(共120分) 三. (18分) 11. 把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1)封人(2)而乞食。②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③封人因窃谓仲曰:“④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⑤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注](1)绮乌,地名。(2)封人,官名,守边境的官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9分)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 作者抓住别筵将尽,分手在即这一时刻人物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自然进入感情的高潮。 B. 首联,从屋内环境入笔,描写离人从相对无言,怅然无绪到面对华宴,频举金樽与友人互诉衷肠的情景。 C. 颔联中的“琴瑟”比拟情谊深厚,“山川”让人联想到道路遥远,与“琴瑟”对仗,不由使人内心泛起离情的波澜。 D. 颈联,诗人想象友人所去之处的景象,那里高高的树阴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怎能不引起友人的思乡之情。 E. 尾联,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油然而生不知何年何月再相聚的感慨。 (2)联系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这两首送别诗在写景和抒情上的不同之处。(5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四小题,4分) ①曲终收拨当心画,_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白居易) ②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③飞湍瀑流争喧豗,_________________。(《蜀道难》李白) ④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___。(《锦瑟》李商隐) ⑤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 四. (12分)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14-17题 由于处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边缘世界,因而病毒具有一些非凡的技艺。 细胞的细胞核DNA被破坏后就成为死细胞,这种细胞缺乏制造必要蛋白质和繁殖所需的遗传指令。但是,病毒可以利用留存的细胞质中的细胞机器进行复制。也就是说,它能够诱导该机器以病毒基因为指导,合成病毒蛋白质并复制病毒基因组。病毒这种在死亡宿主中繁殖或生长的能力在单细胞宿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对于细菌,因为阳光紫外线破坏细胞核DNA,所以宿主细胞常会灭亡。而有些病毒包含可以修复多种宿主分子的酶,或者能对这些酶进行编码,因而它们能够使宿主死而复生。比如说,蓝细菌含有一种作为光合作用中心的酶,但过量的光照可能将其破坏。出现这种情况时,细胞由于无法继续进行光合作用和随后的新陈代谢而死亡。但是,名叫噬蓝藻体的病毒能够对自身的病毒光合酶进行编码,而且病毒的这种酶对紫外线的抵抗力要强得多。如果这些病毒感染新死亡的细胞,病毒光合酶就能够替代宿主失去的酶。我们可以把这看作对细胞的救命基因疗法。 过量的紫外线还是会破坏噬蓝藻体,实际上,紫外灭活法是实验室中消灭病毒的常用方法。但是,有些病毒神奇无比。如果某个细胞中含有一个以上的无效病毒,病毒基因组将可以由各个部分精确的重新组合。有时基因组的各个部分也能够提供一些功能协调的单个基因(称为互补),从而无需重组完整或自主的病毒,就可以重建完整的病毒功能。病毒是唯一已知具有“凤凰涅槃”能力的生物体。 14. 下列对“细胞基因疗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有些病毒可以使宿主起死回生,是因为它们可以修复或者编码宿主分子的酶。
展开余下试题 B. 由于过量的光照可以杀死细菌中具有光合作用的酶,细胞由于缺乏这种酶而死亡,细菌没有对死亡细胞的救命能力。 C. 某些病毒中的光合酶对阳光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它能替代宿主失去的酶进行光合作用和新陈代谢。 D. 噬蓝藻体感染新死亡的细胞后,自身光合酶能够代替宿主失去的酶,激活宿主细胞。 15.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病毒能在死亡的单细胞中接受遗传指令,合成病毒蛋白质并能繁衍生殖。 B. 紫外线能够摧毁细菌的细胞核DNA,因此细菌在光照下不能存活。 C. 病毒对紫外线的抵抗力不是无限的,紫外线同样能杀死病毒。 D. 无效病毒通过自身基因组的多次重新组合,可以复活,从而重建完整的病毒功能。 16. 联系全文,解释第一段中画线词语“生命与非生命”的含义(3分) 17. 从全文看,病毒具有哪些非凡的技艺(3分) 五.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一阕《关睢》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记忆的源头,也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已经很难确认《诗经》诞生的确切年代了,至于究竟是哪一个平凡的喉咙,最先吟出中国诗歌的第一行嘹亮的音符,更是无从查考。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尘烟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惟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的结果;而读好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在隔过久远的时间之后,我们再去读他们,已不再是普通的阅读,这些诗的年龄和生命力,使我们升起由衷的敬畏感。如同啜饮一尊古酒,每一滴不曾挥发的汁液,都是与时间抗争的结果,令我们不能不感到激动,不能不肃然起敬。这种“先入为主”的敬意,在阅读同代人的诗作时,是不常有的。 其实,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之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任何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手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的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撼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18. 下列对原文理解分析准确的两项是( )( )(4分) A. 开头引用《关雎》中的名句表明我国诗歌源远流长,“生出铜绿”一词使这一内容愈发具体形象。 B. 作者通过“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一句的发问,引发我们对有关诗歌问题的思考。 C. 人们常“一次性”欣赏悬念小说,而对古诗佳句却百读不厌,这是因为古诗具有机巧的构思和美丽的字句。 D. 本文将古诗比作古酒,将品读古诗比作啜饮古酒,形象地表达出对诗的年龄和生命力的由衷敬畏。 E. 本文列举了大量古代诗人的名字,引用了大量古诗名句,而对当代诗人及诗句涉及的很少,是因为旨在对古典诗歌的赞美和张扬。 19. 如何理解“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这句话?(4分) 20. 依据文章内容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 (2)“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 21. 作者认为一首诗若成为绝唱,必须经过时间的淘洗。试就此观点,举例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联系本试卷之外的例子。(6分) 五.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一阕《关睢》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记忆的源头,也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已经很难确认《诗经》诞生的确切年代了,至于究竟是哪一个平凡的喉咙,最先吟出中国诗歌的第一行嘹亮的音符,更是无从查考。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尘烟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惟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的结果;而读好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在隔过久远的时间之后,我们再去读他们,已不再是普通的阅读,这些诗的年龄和生命力,使我们升起由衷的敬畏感。如同啜饮一尊古酒,每一滴不曾挥发的汁液,都是与时间抗争的结果,令我们不能不感到激动,不能不肃然起敬。这种“先入为主”的敬意,在阅读同代人的诗作时,是不常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