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896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96]
赣州市十一县市重点中学2009届高三下期期中联考语1
2008-2009学年度下学期赣州市十一县(市)重点中学期中联考高三语文试卷
(试题总分:150分    完卷时间:150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凯普莱特家的坟茔(yíng)所在的墓地。(帕丽斯)孩子,……你到那边的紫杉(shā)树底下直躺下来,把你的耳朵贴着中空的地面,……要是听见有什么声息,便吹一个唿(hū)哨通知我。
B.王学仲先生身为艺术巨擘(bò),为人风骨爽朗,胸襟旷达,晚年虽罹(lí)风疾,犹文思敏捷,老当益壮,孜孜不倦地研习书画,吟(yín)诗作文,实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C.一边是濮(Pú)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xì)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殆、颠沛以之的两大(dài)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 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
D. 现在时代变了,造假也在进步,即便大陆货的日常品生产,造假掺 (chān) 假也开始走技术路线,如往食品里添加三聚氰(qíng)胺(àn),使得食品的蛋白质含量看上去较多,这个秘密谁发现的?肯定是位精通有机化学,又肯于钻研的人士。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从巴黎带来的华文报纸和英文书看完了,这成了最严重的       ,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
②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们关于全球变暖的诸多       ,在二十一世纪都将会一步步显露出来,成为现实。
③面对当今城市建设中“千城一面”的低俗化现象,那些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们是否应好好反躬自省,悔恨       。
       A.事态    殷忧    自疚                B.势态    隐忧    自疚
       C.事态    隐忧    自咎                D.势态    殷忧    自咎
3.下面语段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以郑板桥为例,他一生愤世嫉俗,痛心疾首,其全部画作,几乎大都以兰、竹、石为创作题材。在官场腐败、小人得志、阿谀奉承之流俯拾即是的肮脏世道下,他的孤独、苦闷和愤懑,唯有寄情于兰、竹。通过对花鸟画的拟人化构想,进而开始对世俗社会的针砭时弊。但这些把文人画发展到极致,且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花鸟画创作,由于大多是士大夫阶层中那些同道文人们之间的一种心灵上的对话,其绘画语言、语法上常常表现出晦涩难懂,就难免会失之于曲高和寡,而不能为各阶层大多数人所接受。
    A.痛心疾首    B.俯拾即是     C.针砭时弊     D.曲高和寡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只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就容易陷入散漫零乱;只有变化而无重复,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


浏览完整试题B. “2008年春夏季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今天对外公布,入选综合类十大流行语的分别是:汶川大地震、生命、爱心、北京奥运会、北京残奥会、火炬传递、南方雪灾、众志成城、油价上涨、节能减排。
C.宋代以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刘基的《卖柑者言》等作品,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耐人咀嚼。
D.如此昂贵的造价,却只有日均1.5万的客流,高峰脱班时间达到20分钟,完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运送效率,甚至还比不上每公里造价只有几十万的普通线路。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期间的政绩就是明证。可是,他毕竟太富于诗人气质了,禁不住    ,结果总是得罪人。他的诗名冠绝一时,流芳百世,但他的五尺之躯     ,     。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①不平则鸣,有感便发  ②有感便发,不平则鸣  ③却容不了当权派  ④却不见容于当权派  ⑤无论同党秉政,还是政敌当道  ⑥无论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
       A.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②④⑥    D. ①③⑤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基因大战
由于基因巨大的经济利益,它立刻引来了许多贪婪的目光。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第一仗就是专利战争。专利对近代科学的发展起过巨大的促进作用,这是对科学家知识产权的保护,但是,人类基因组为每个人所共同拥有,不是哪一个人的专利,因此著名人类遗传学家福格尔谴责 “基因专利”,并认为它是全人类的一场噩梦。
由于基因研究投入巨大,克隆一个疾病基因就要投入上亿美元。其潜在的商业利润也惊人,按照有投入就有回报的商业逻辑,对功能明确的基因有人申请专利,但是更有人对功能尚不明确的基因也要实行专利。现在已经颁布了1200个人类基因的专利,已经造成了既成事实。只能在转让费和专利期限上讨论问题。
因为人类基因是有限的,发现一个就少一个,因此,基因资源的争夺是残酷的争夺。  失败者只有用别人的专利进行生产。而没有专利,就无权进行生产。如果基因序列也被允许专利,其后果是严重的。信息垄断所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几家大公司主宰,谁要是享用这些信息,都要向他申请许可。 
尽管“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资助者、所有参与的实验室,都一致同意并许诺: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数据,应该“平等、免费”分享,并签订了“百慕大原则”:所有数据都应在24小时内公布,但“赛里拉”等公司肯定不会就此罢休,因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意义与经济意义实在太重大了,争持不会停止。
人类基因分离与研究的最终价值是人类疾病的预测、诊断与治疗;基因功能的鉴定,关键是与疾病等表型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基因分离——应用这两头都需要与疾病挂钩。疾病家系、人群、患者的遗传材料,成了具有科学、经济意义的基因资源。而拥有这一资源的发展中国家,成了争夺基因的“狩猎场”。
印度科学家首先挺身而出,给印度政府施加压力,要求以行政措施保护印度的基因资源。我国基因资源外流情况,比起印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据《今日生物世界》报道,美国西夸纳公司已取得中国一个很大的哮喘家系,随后多次宣扬这一家系的价值,以配合宣传他们的工作。中国这一家系的外流,国内学术界至今仍蒙在鼓里。
要说基因资源,中国是首富。一是中国的人多,病也最多;二是中国人几代同堂,没有天灾人祸不动窝,少数族群多生活在偏远的大山里,形成的家系最多最纯。一些基因资源掠夺者把目光投向了中国。据美国权威的《科学》杂志1996年报道:哈佛大学“群体遗传学计划”,要在中国研究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早发心脏病、关节炎、精神分裂症与传染病在内的几乎所有“文明病”。这一计划要用2000万中国人的血样及DNA样本,因为中国可提供廉价研究材料;巨大的人口可以使科学拥有鉴定功效细微的基因。
印度政府正计划通过立法,来限制外国研究者与药物公司获取该国的生物资源。如果没有“国家生物多样性管理委员会”批准,将具商业价值与生物资源有关的标本、数据输入国外,将受严厉惩罚,处以5年的监禁或3万美金罚金。
冰岛国会为制止掠夺遗传资源的“生物海盗”,反对“直升飞机式研究”或“取了血样便跑”的研究,立法制止人类组织样品出口。外国公司要想以冰岛人群进行研究,只能在该国国内进行,或保证让冰岛“免费”享受所有研究成果。
6.下列关于“专利战争”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指因为必须对科学家知识产权的保护而由利益集团之间潺潺的纷争。
B.因为人类基因的有限而导致的对基因资源的残酷争夺,所以被称为战争。
C.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参与者认为基因数据应予公布和一些商业公司因立场不同而产生的争持。
D.发达国家对基因资源的掠夺和发展中国家为保卫本国的基因资源而进行的斗争。
7.下列理解与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成为争夺基因的“狩猎场”,是因为这些国家科学、经济意义的基因资源较多。
B.根据“平等、免费”分享的“百慕大原则”,所有基因数据都会在24小时内公布。
C.人类基因组计划把成果医学化,体现了人类基因分离与研究的最终价值。
D.一些国家已经立法保护本国的人类基因资源,或使自己能够免费享受所有基因研究成果。
8、有人认为“基因专利”是全人类的一场噩梦,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是一个大家庭,如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基因组,那么它的“知识产权”就是全人类所有的。
B.人类所有成员在遗传上是平等的,人类的基因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与遗产。
C.一个人的基因信息,是个人最重要的隐私,应受社会与他人的尊重,他人不应据为私有。
D. “人类基因组计划”参与者一致同意:“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数据应该“平等、免费”分享。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戴公重修水利记
(明)丘浚
绍兴居浙东下流,凡邻郡属邑之水多会于斯,以入于海,其西江之水多因潮涌沙涨,水不能行,而亦往往有害于其间。故昔官于兹、有志利民者,若马氏之筑鉴湖,龟山之筑湘湖,赵彦倓之筑海塘,皆所以为民计也。虽然,土地变迁,古今异宜,固有昔然而今不然者。君子举事,视夫利之所在何如尔,又何陈迹之泥哉?当是之时,水散流以入于海,利在于蓄水也,是宜昔人筑塘积堰,而禁民废湖以为田。今则塘堰久废之余,悉成膏腴之壤,四邑之仰给以生生者,非一日矣,尚欲泥其迹而不知变更,可不可哉?此绍兴府浮梁戴侯琥水利之兴所以异于前人也欤!


展开余下试题侯以名御史来知郡事,下车之初,问民疾苦,知其所患莫急于水利之修,乃躬临其地而遍阅之,以求其利之所在与夫害之所必至,备得其实。乃择日庀徒,于其要害处建石以为闸以泄江北之水。其所建置,疏塞启闭咸有法则,断断乎必有利而无害,必可经久而不坏。诸费一出于官 ,而民无与焉。
郡之耆旧封给事中张蕴辉为乡人唱,属节推蒋君谊来京师求予文,以永戴侯之功于不泯。窃惟五行之用,水土为大。土爰稼穑,而所以生者水也,然失所制,则往往或能以为害,故水必赖土以制之。此古之明王所以必谨沟洫防庸之制,而世之良吏亦必举夫疏通潴蓄之政,有以也。
夫绍兴古名郡,吏治之载于史册者代有其人,而尤以兴水利为良。今其遗迹或存或堙,而百世之下蒙其利而仰其德者,恒如一日。戴侯继前人后而兴此役,虽不拘拘于其已往之陈迹,而其利民之心则固昔人之心也。后之继侯者,人人存侯之心,行侯之政,次第推广之,则其利之在民者庸有既耶?于是乎书以为记,盖美前政之良,所以启后之继者于无穷焉。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何陈迹之泥哉                  泥:拘泥
B.乃择日庀徒                      庀徒:聚集工匠,役夫
C. 窃惟五行之用,水土为大。        窃:私自,私下
D. 则其利之在民者庸有既耶          庸:平庸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郡之耆旧封给事中张蕴辉为乡人唱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B. 以永戴侯之功于不泯
留待期限,以塞官责
C. 尚欲泥其迹而不知变更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D. 诸费一出于官 ,而民无与焉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表述戴侯“兴修水利,造福于民”德行的一组是(      )    ①龟山之筑湘湖     
②乃择日庀徒,于其要害处建石以为闸以泄江北之水   
③属节推蒋君谊来京师求予文,以永戴侯之功于不泯
④诸费一出于官,而民无与焉    
⑤乃躬临其地而遍阅之      
⑥而禁民废湖以为田
A. ①③⑤    B. ②④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绍兴地处浙东地区,河湖密布,素有“水乡泽国”之称。但河道堵塞的情况严重,当地官员大都因此围湖筑塘,造福于民。
B.戴侯主持绍兴政务后,遍察湖泽地区,不拘成法,勇于创新,主要采取了建造水闸,调节河塘的办法。
C.当地有名望的老乡绅封给事中张蕴辉充分肯定戴侯兴修水利的事迹以及水土对耕种收获的作用,并请求作者著文宣扬。
D.戴侯大兴水利,为民谋利的德行广为传颂,作者写下这篇记除了赞扬戴侯之外,还希望有更多的继任者发扬光大。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然,土地变迁,古今异宜,固有昔然而今不然者。(3分)
译文:                                      
(2)诸费一出于官 ,而民无与焉。(3分)
译文:                                      
(3)于是乎书以为记,盖美前政之良,所以启后之继者于无穷焉。(4分)
译文:                                      
14. 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唐)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 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 悠悠闲处作奇峰。
古代诗歌中咏云的名句很多,但用劳动者的眼光、感情来观察、描绘云的,却几乎没有。来鹄这位不大出名的诗人的这一首《云》,也许算得上最富人民性的咏云之作。请从云的形象角度赏析此诗的“人民性”。
                                                                        
                                                                       
                                                                       
15.补写下面的空缺部分。(任选4题)(8分)
(1)小说发展到唐代叫做           ,如课本中           (作者名)的《柳毅传》。
(2)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3)信知生男恶,            。生女犹得嫁比邻,                     。(《兵车行》)
(4)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                。(《屈原列传》)
(5)《氓》的三四章皆以桑树比兴,从诗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              ,               ”,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有一种情感叫沉浸
朱以撒  又一杆毛笔走到了使用的尽头,锋残毫损。我照例把它投入书桌里边那只大笔筒里。那只笔筒已经搁置了许多这一类毛笔———当它们不再被使用,就没有什么价值,理应废弃。我想起隋人智永,许多用过的烂笔头珍惜地集中着,庄重地埋了起来,名曰笔冢,一定有一种感情附着于上。笔筒里这些旧笔,时日长了落满灰尘,蜘蛛在上边爬过,牵起网络,旧笔储存了我生命曾经走过的那一段过程,或者说,许多时光在毫端的挥洒中过去了。


展开余下试题旧物,失去使用价值之后依然不忍舍弃,准是另一种价值开始了它的旅程。  我又一次见到青衣江了。已经有些寒意,青衣江流过的这个小城,永远是水气迷蒙,潮气华滋,高墙上爬满了绿色的藤本植物。枯水时节,青衣江缓缓地流,和我上次见到的汹涌气势已经不同。此时,我面对着它,按说是没有太多特色可供描绘,只是一条江有这么一个名字,远远超过了人对于河流本身的想像。书上说,青衣是一个人,叫蚕丛,曾经教会了蜀人祖先农耕蚕桑,使游牧民族的动荡转为安顿。若水河畔,青衣移动的身影多起来,若水遂名青衣江。蚕丛,我乐于这样想象,是一位体态丰盈言行朴实的少妇吧。青衣,后来成为我们眼中的舞台人物,幽怨、哀婉、凄美。静观这条江的眼光如水,听到旁人用食指指着波光粼粼叫道:“看,青衣江”,心弦莫名地弹了一下。那一年,我在青衣江边走,夏风习习,草木爽快,我却纠结在一个问题里,脱不出来。那个问题今天看来已十分简单,上不了哲学台面,时间一过去也就迎刃而解———那是一个技巧性的问题。在江边的同一条路两次走过,思路远远拉大了岔道,无法叠合。一辈子去过一次的地方,令人惋惜的是,无法从回味中看到自己改变了什么,或者坚持了什么。  座熟悉的城墙拆毁了,一条熟悉的街巷消失了,对于拥有体验并一直习惯地享用它的文化气息的人,不论书生艺人,还是引车卖浆者,都会有一种莫名的空洞。至少,他们不能在清晨聚会一起松动筋骨,叙一叙寻常百姓的小小乐趣。后来,欧式的建筑耸立起来,内心的空洞却丝毫没有填上。一个独到的城市,是由久居其间的居民行止来体现的——说话的口气、神情还有动作。他们被老城市的气息熏染着,老城市成了一个巨大的储存器,储存着浓郁的民风、礼仪;街巷、门楣、梁、匾额透露着和居住者同样的情调。而新兴城市是多元的,没有一种和谐的秩序,需要很长久的磨合,人和城市才能交融如水乳。  一本书,一本帖,时间长了,外表的品相卷了毛边,掉了封皮,里边任我随意地画了许多记号,随手翻,就到了我要的那一页、想看的那个字。一本簇新的书就没有这般便利,它停留在陌生状态上,像一匹野马,没有被骑手驯服,书页边缘带着机器切割的锋利和油墨的味道。没有翻动,生分得生出一段距离。一次又一次翻动,甚至卷起、袖起,随主人走天下。带着温度的手指时常指动,它温顺起来。边角的锋棱磨钝,品相越来越老,蕴含越来越多,手泽、目光、笔迹,甚至有一次不小心掉落在泥泞里。有的书的观念的确改变了我,同时我也把一些不愿苟同的意思标明在空白处,构成另一个走向。这样,待我翻到它老了时,渗透了我太多的精神。一些旧书让人痴迷地收藏,就融入了阅读者这一部分情调。  纸本太经不起折腾了。但也是这种最柔弱的纸,薄如蝉翼地承载起沉重无比的文字———那些性命攸关的生死状、家庭纠葛的契约、情爱的表白,都由一纸墨气固定下来。像一位稚嫩孩童挑起千斤重担,还不让她松懈下来。没有哪一片纸的存在不受剥蚀。纸质酥了,干脆了,字迹一脸沧桑,却不会淡去。这时,真怕有人不慎失手,字迹随纸裂为碎片。这样的纸片,尺牍大小,沉重千钧。家庭的后人对先人的认识,包括感恩或怨恨,大都缘于这些纸片。没有这些纸片的人,回忆先人,满目空洞。我十分感慨保存完好的家庭,从一代一代文字的积累中,见出一个家庭的悠久;从昏黄的纸色中,展开寂寥广大的世界,任想象去填充。其实,一张能够幸运躲过战乱、水火、迁徙磨难的纸,即便空白,也是一个幽深的海。  时间一直向前,像不停歇下来的马车,奔走中崭新的车厢成为陈旧,盛满过往的陈渣。每个人在面向前方的同时,另一方面正对着过去,感受着旧物,牵挂着旧事———时光没有消逝,正是由于它们的韵味,真切地沉浸在遥远之处。
16、“一种情感叫沉浸”,从本文来看,作者沉浸在哪些旧物和旧事中?沉浸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17、文章第四段写老城和新城市有什么用意?请作具体分析。(6分)
答:                                                                              
18、作者在文中说“能够幸运躲过战乱、水火、迁徙磨难的纸,即便空白,也是一个幽深的海”,你如何理解这句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赣州市十一”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9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