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职高试题
阅读:2196
标签:
语文版
高三
选修
职高试题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96]
湖南省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考试及分析
湖南省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考试
语文试卷及分析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33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裨益(bì) 邈远(mào) 横亘(gèng) 自惭形秽(suì)
B.租赁(lìn) 忌讳(wěi) 绯闻(fēi) 怒发冲冠(guan)
C.休憩(qì) 作坊(zuò) 肇事(zhào) 面面相觑(xū)
D.凫水(fú) 坟冢(zhǒng) 迸裂(bèng) 嗟来之食(jiē)
【答案】D
【分析】A项:邈——miǎo,亘——gèn,秽——huì;B项:讳——huì,冠——guān;C项:作——zuō,觑——q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踉跄 混淆 如法炮制 中流砥柱
B.苍桑 赋予 首屈一指 络绎不绝
C.辐射 干躁 哗众取宠 礼上往来
D.奥秘 班驳 前朴后继 明察秋毫
【答案】A
【分析】此题B、C两项均有两个错别字,增大了考生解题的保险系数。B项:苍桑——沧桑,首屈一指——首屈一指;C项:干躁——干燥,礼上往来——礼尚往来;D项:前朴后继——前仆后继(注:D项“班驳”同“斑驳”)。
3.将下列选项中的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人口多、资源少和环境污染成为 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 的装修既节省初装修时的费用,也便于日后翻新。
③阳光 为生命所必需, 阳光中的紫外线也有杀伤生命细胞的危险。
A.限制 简洁 不仅 而且 B.制约 简洁 虽然 但是
C.限制 简捷 虽然 但是 D.制约 简捷 不仅 而且
【答案】B
【分析】解此题,第一,必须弄清楚要区别的同义词:限制——制约,简洁——简捷。第二,要理解词语:限制——规范范围,不许超过;约束。制约——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简洁——(说法、行文)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话。简捷——直截了当。第三,要分析关系:“不仅”“而且”构成递进关系,“虽然”“但是”则构成转折关系。第四,进行了以上的活动后,再联系原文进行比照。通过比照,我们首先就可以确定③中前后不能构成递进关系,于是可以销定答案在B和C之间。再看②,装修不可能“直截了当”,所以用“简洁”要好。另外,①中前后构成甲乙关系,选择“制约”要好。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班会上,他夸夸其谈,出众的口才使大家十分佩服。
B.好的老师对学生从不以成绩论高低,总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D.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为艺术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答案】A
【分析】“夸夸其谈”是贬义词,在这里不能“褒”用。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宽带网不仅能浏览信息,收发电子邮件,还可以提供视频点播和远程教学等智能化、个性化。
B.我班涌现出了很多三好学生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C.广大工人在“五一”奖章获得者们的先进事迹感召下,技术创新成为了共同努力的方向。
D.我们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到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
【答案】D
【分析】解此类题,要注意词语的搭配关系、成分残缺、语序不当以及成分多余等现象。A项就是动宾搭配不当,“提供”可以与“服务”搭配;B项属于句式杂糅,应该为“我班涌现出了很多三好学生,他们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C项属于主语多余,应该改为“广大工人在‘五一’奖章获得者们的先进事迹感召下,把技术创新作为了共同努力的方向”。
浏览完整试题
6.下面填入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
我穿过密林小径,奔上左数峰。 。但见浩瀚一片,辽无边际,海上蓬菜,尤为诡奇。
A.上有平台,可以观海 B.山路崎岖,曲折迂回
C.奇峰怪石,引人入胜 D.气喘吁吁,热汗淋漓
【答案】A
【分析】A项写登上左数峰所见,“上有平台”紧承“奔上”,“可以观海”照应“但见”,前后联系紧密。B项只停留在山路,不能呼应后文。C项虽写登高,也只是关注“奇峰怪石”没有照应“观海”。D项只写登山时的自身感受,没有观感。
7.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比喻)
B.但光与景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
C.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夸张)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
【答案】C
【分析】此题重在考查学生对比喻、通感、夸张、比拟、对偶等常用修辞格的认知程度。C项中“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容易造成误解。此语不带夸张成分,只是形象地描写了骤雨初到时的混乱情景。
8.下列对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订。
B.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构思巧妙,意境优美,情景交融的抒情诗。
C.《琵琶行》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作者分别是李白和杜甫,二者均为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D.《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
9.对下列文体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散文赋也叫文赋,它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苏轼的《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B.科技小品,一般是指不具有人文色彩且不富有文学情趣的自然科学类文章。
C.《陈情表》文题中的“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请谢贺。
D.启事是机关、团体、文化馆事业单位或个人有事要向大家公开说明,或需要公众协助办理某些事情时所使用的一种应用文体。
【答案】B
【分析】科技小品,又称为文艺性说明文,一般是指带有人文色彩,富有文学情趣的自然科学类文章。它是一种运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技知识的说明文。其特点是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10.防照例句的句式,写一句含有哲理的话。
例句:野草说:“像我一样吧,平凡但自信。”
仿写
【答案】石头说:“像我一样吧,普通但坚强。”(流星说:“像我一样吧,短暂但美丽。”)
【分析】仿写题,关键要看清要求,或结构上要求一致;或修辞手法要求相同。此题要求富含哲理,但写作时,除了语言要有哲理外,我们仍然要注意其结构形式和修辞手法,该保留的要保留。
11.假如你是校足球队的队长,你的好友小勇多次让你推荐他加入球队,而他的球技确实不佳。当他再次向你提出要求时,你将如何答复?请拟写一份口头答复。(不超过50字)
【答案】小勇,你爱足球,想加入校队,我非常高兴,只要你加强自身素质训练,提高技术水平,你的愿望就会实现。
【分析】完成这样的情景口语题,应该注意:①语言要求口语化;②态度要亲切;③表达要有针对性;④对于对方的缺点或不足,一般不要直截了当的提出来,用希望或鼓励的语言容易让人接受。
二、现代文阅读(36分,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00多年前的某个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盛放物品的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昌,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袋遭到非议,是因为它大多是用极难降解和不可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一般来说,将垃圾生物降解是解决其污染问题的有效方法。科学家用呼吸运动计量法来测量垃圾的降解率。他们将作为测试品的垃圾——例如报纸和香蕉皮——放在一个富含微生物的容器中,然后将其暴露在空气中,微生物会一点点地吸收着样本,并释放二氧化碳,单位时间内生成二氧化碳的水平是衡量降解率的一个重要指标。测试结果发现,报纸需要2至5个月完成生物降解,香蕉皮则只需要几天就足够了。然而当科学家同样的方法对塑料袋进行测试时,却发现它毫无变化,根本没有二氧化碳生成。那塑料袋空间需要多久的时间才能完成生物降解呢?经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它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用对象,分类收集再生利用,这在国内外都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而对于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或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应该使用可降解塑料生产。
然而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爱尔兰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一以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展开余下试题
1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用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处理白色垃圾,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环境污染的问题。
B.禁塑令的实施,收效显著,必将受到广大厂家的欢迎。
C.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白色污染,取得了一定成效。
D.今后,塑料袋将会一种全新的方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答案】B
【分析】完成此题,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文字,通过还原比照,找出差异。B项中“禁塑”与生产厂商是一对矛盾体,且文中根本没有涉及到生产厂家的问题,“欢迎”更谈不了。
13.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 ( )
A.随着科技的进步,可降解的塑料将马上完全取代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塑料。
B.随着人们 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就会意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影响,自觉远离塑料袋,塑料袋将退出历史舞台。
C.在研制出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同时,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是大势所趋。
D.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白色污染,已有许多成功经验,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做法在世界各国都会普遍推行。
【答案】C
【分析】采用还原处理法。A项还原至文章最后两句,不难判断出。可降解塑料将会取代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塑料,但“马上完全取代”不准确,要想取代并非一日之功。而B项“塑料袋将退出历史舞台”意思不够明确,塑料袋有可降解和不可降解之分,不能一概而论。D项中解决白色垃圾污染问题,并不能只依赖政府和法律,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政府用法律只能解决表面的问题。
14.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不属于文中所指出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塑料袋大多是用极难降解和不可再生的材料生产的,造成的白色垃圾难以处理。
B.处理塑料袋造成的白色垃圾,一般采用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的办法,但这样会污染土壤和大气环境。
C.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的塑料袋,虽然轻便结实,但造成了环境污染。
D.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是因为它散发着一种难闻的气味。
【答案】D
【分析】采用还原法。文章第二小节,重点分析了“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的原因”。文段从生产原料、处理方法以及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说明,但没有提及塑料袋“臭”的问题。
15.下列对本文第2自然段中运用的说明方法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举例说明 B.比较说明 C.引用说明 D.数字说明
【答案】C
【分析】第二自然中,主要运用了:举例说明——“例如报纸和香蕉皮”;比较说明——报纸与香蕉皮的比较,报纸、香蕉皮与塑料袋的比较;数字说明——“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测试结果发现,报纸需要2至5个月完成生物降解,香蕉皮则只需要几天就足够了”。
16.下列处理塑料袋的方式中,作者认为不具可行性的一项是 ( )
A.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
B.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减少白色污染。
C.加紧实施有关禁用塑料袋的法律,依法治理。
D.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
【答案】A
【分析】采用还原法。把选项放回第三小节中考查。“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此语就明确告诉我们作者的观点。
(二)阅读下文,完成17~23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清塘荷韵(节选)
季羡林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够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命了。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 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 、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运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广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 作,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整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这个局面。
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晚上,我们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边石头上纳凉。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银光洒在荷花上。我忽听“扑通” 一声。是我的小白波斯猫毛毛扑入水中,她大概是认为水中有白玉盘,想扑上去抓住。她一入水,大概就觉得不对头,连忙矫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倒影打得支离破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
展开余下试题
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 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 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17.对文中“最好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一句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清塘里几十年前曾有过荷花,因此作者仍然希望在此种荷花。
B.因为作者喜爱荷花“香远益清”的特点。
C.每一个中国人都爱荷花,作者也不例外。
D.作者认为荷花比芦苇好看,因此想种荷花。
【答案】B
【分析】此题四个选项似乎都是正确的。A项虽有种荷 花的前提条件,但不是“最好最理想”的;B项紧承“最好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一语,流露出对荷花爱恋之情,不仅突出荷花的特点,还表现了国人对荷花的情有独钟;C项则是对“几乎可以说,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一语诠释;D项则是退一步求其次,并非对荷花和芦苇进行比照。
18.对文中“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一句的用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洪湖莲子的外壳极为坚硬,要用铁锤才能把它敲开。
B.莲子不易腐烂,适合在淤泥中生存。
C.坚硬的外壳能很好地保护莲芽,使莲芽不受污染。
D.莲芽很难破壳而出,长出莲叶,与下文的“奇迹”“狂喜”等相呼应。
【答案】D
【分析】A、B、C三项都是突出莲子的坚硬,不易腐烂的特点,没有从其用意上挖掘其与前后文的关联。D项则从文章内在联系分析了其作用。
19.对第三、四自然段的相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完整记叙了作者种植莲子、期盼莲子发芽的过程。
B.“听天由命”“灰了心”“事与愿违”等反映出作者对莲子发芽绝望的心情。
C.“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反映了作者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
D.“(每天)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翘盼”等反映了作者对莲子发芽的期盼。
【答案】B
【分析】解此题,重在理解词语意思。“听天由命”在这里的意思是听其自然,任凭其发展。没有绝望的意思。“事与愿违”是指事情的发生、发展跟主观愿望相违背。也没有表现其绝望的心情。
20.结合文章看,对“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所蕴含的道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没有几个叶片率先勇敢跃出,就没有许多叶片的接踵而至。
B.先跃出水面的叶片,就像改革的先行者一样不怕牺牲。
C.用“接踵而至”来形容叶片生长的迅猛态势。
D.荷花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是无法抗御的。
【答案】D
【分析】A项,前后不能构成条件关系。后者并非一定是前者的结果,即使是结果,内涵也过于肤浅了;B项,文章作者并非要表现荷花的牺牲精神;C项,只是描述了荷花的生长情况,没有提示出深刻内涵。D项,联系本段前面的文字看。“勇敢”“接踵而至”重在表现其生命力的强盛。
21.对“(荷花)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比喻 B.夸张 C.双关 D.拟人
【答案】D
【分析】“可怜兮兮”“平卧”赋予了荷花人格化的色彩。
22.对“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一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冬天,清塘里荷花消失,但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
B.荷花这种植物的生命活动,在冬天也会停止。
C.尽管遭受冬天的严酷考验,荷花却依然满怀着信心和希望。
D.荷花的生命蕴藏在冰下的淤泥中,等待着来年萌发的时机。
【答案】B
【分析】A、C、D三项都从生命延伸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理解,只有B项是从生命终止的角度来思考。具春天是希望的季节,它宣示着生命与强健。
23.对文章主题的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叙述了作者从种植荷花到欣赏荷花的完整过程,表现了作者对美的执着追求。
B.叙述从无荷到有何历程的艰难与漫长,表现了作者对生命力的热情赞美。
C.本文以“清塘荷韵”为标题,重在表现荷花那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D.作者由荷花的生生不息,感悟到困难和挫折是暂时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答案】C
【分析】季羡林的《清塘荷韵》一文,通过记叙种荷、盼荷、长出荷花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生命力的赞美之情。文中并没有着意去赞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中品质。
三、古代诗文阅读(21分,每小题3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24~27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劝 学 荀况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4.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则知明而行无过也(智慧) B.假舆马者(借助)
C.非能水也(水流) D.声非加疾也(洪大)
【答案】C
【分析】此题重在考查学生对词语的通假现象、活用现象的掌握。“水”在文中不是“流水”的意思,而是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游泳”。A项,“知”通“智”;B项,“假”即“借”;D项“疾”不是快、迅速的意思,在这里指声音大。
2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筋骨之强 B.輮以为轮 C.蚓无爪牙之利 D.学不可以已
【答案】A
【分析】A项“筋骨”就是“筋和骨头”的意思,古今没有异义;B项“以为”,古义是“以之为”的省略,意思是“把它做成车轮”,今义是“认为”;C项“爪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帮凶”;D项“可以”中“可”即“可以”,“以”一般用作虚词,今义是“能够”之意(现在有许多资料已把“可以”作为古今异义词)。
2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答案】B
【分析】A项“青”,第一个是名词,“靛青”的意思,第二个则是形容词,“颜色深”的意思;B项两个“故”都是连词,“所以”
上一篇:
西峰中心学校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试卷
下一篇:
江苏省南通市2009-20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语文试卷
标签:
语文版
高三
选修
职高试题
相关:
关于“湖南省2009”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19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