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1086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86]
2009年秋九年级上语文期末试题
2009年秋季教学质量监测九年级(上)
语 文 试 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总分人
(一) (二) (三) (四)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2分)
从1949年到2009年,一条六十年的长路,一头连着满目疮( )痍、百fèi( )待兴的中国,一头连着在改革开放的阳光下活力迸( )射、向繁荣富强快步迈进的中国。从1949年到2009年,新中国六十年的风雨历程与丰yíng( )收获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在10月1日这一天,用自己最真诚的方式,为祖国庆贺。
2.名句积累(6分)
(1)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2)千古兴亡多少事?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莫道不消魂, , 。(李清照《醉花阴》)
(4)诗言志,古往今来,志士仁人常常在诗词中抒发情趣抱负。例如白居易的“足蒸暑土气, ”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陆游的“ ,只有香如故”,表明不管世事如何,始终保持高洁、坚贞的品行;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 ”抒发了回报君恩、建功立业的渴望。
(5)“愁”似乎是词人永恒的话题,不仅写法多样,而且意境丰富,而张元干“艇子相呼相语,载取暮愁归去”更是把无形的“愁”化为可感的实体,这种写法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李清照《武陵春》中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 , ”;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让我们看到了词人愁绪之多。
(6)金融风暴袭来,上级任命李某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他是:“
, 。” (用《出师表》中的名句填写)
3.名著填空(2分)
(1)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晴白额大虫来。a见了,叫声“呵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梢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那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上略按一按,和身往上一扑,从半空里蹿将下来,a被那一惊,酒都作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a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选段中“a”替代的是名著《水浒传》中的一个重要人物__________,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人传》里刻画了一个俄国著名作家_____ ___ ,他的代表作有____ _ 等。
4.语言运用(2分)
一位物理老师问学生:打枪的时候,为什么要闭上一只眼睛?一位学生回答说:“两只眼睛都闭上,怎么能看见呢?”造成学生答非所问的原因是老师提问说话时重音处理不当,请按题后问题的要求写出正确的答案。
(1)这位教师提问的重音是:
(2)正确的重音是:
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2分)
“上海世博会”将于2010年5月1日在中国上海隆重开幕。世博会是与奥林匹克运动会齐名的全球顶级盛事。此次世博会将历时184天,预计有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届时,全球前来参观世博会的观众将达到7000万人次。为了让同学们了解上海世博会,学校学生会准备举办“走进世博会”校园宣传周活动。在宣传周的启动仪式上,你要向同学们介绍世博会。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作为你介绍的要点。
【材料】从早期的蒸汽机、火车、无线电,到现代的计算机、航天器、基因技术,以及在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水晶宫、埃菲尔铁塔等,这些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都是借助世博会这个平台向公众展示和传播的。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被说成是“改变了美国”的一届世博会,美国从此走上了世界经济强国之路。日本先后5次主办世博会,世博会成为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据专家预计,上海世博会将对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生直接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浏览完整试题
主要信息一:
主要信息二:
6.依照下面划线的词句,续写一个表达对故土或亲人思念之情的句子。(2分)
我国古典诗歌内蕴丰富,很能激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吟咏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谁不为春回大地祖国母亲多姿多彩的面貌而自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读着这____ _____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诗词鉴赏(4分)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中的“长烟”、“落日”、“孤城”三个冷色调的词语,化用了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诗句“ , ”以及唐代诗人王之涣《凉州词》中诗句“一片孤城万仞山”,描写出傍晚时分边塞雄浑、壮阔的景象,渲染了一种 的气氛。(2分)
(2)全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二、阅读与理解(共40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8—13题(共14分)
向一棵树鞠躬 王崇亚
⑴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⑵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日日里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⑶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
⑷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⑸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⑹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生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⑺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 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⑻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⑼让主干变粗变矮,让叶子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⑽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⑾又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⑿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
⒀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艰难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
⒁我站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度过的。
⒂老人边走边自言自语道:“当初砖每块五分,现在涨到三毛七。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若不是用砖,要活成精呢!”
⒃我看见肩负在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竟然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⒄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宛如沉甸甸的历史背负着一个厚重的民族。他就那么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⒅一种热热的液体,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选自《散文》2009年第1期,有改动)
8.联系全文,说说“我”为什么要向一棵树鞠躬。(2分)
答:
9.揣摩第⑷段划线句子,体会它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3分)
答:
10.如何理解第⒄段“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宛如沉甸甸的历史背负着一个厚重的民族。”一句在文中的意思。(2分)
答:
11.作者对榆树的情感态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由 到 再到 。(2分)
12.品读文中描写榆树的句子,概括榆树的外形特点,并总结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3分)
外形特点:
展开余下试题
原因:
13.请简要谈谈你读了这个故事后获得的启示。(2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7题(共8分)
“神七”技术设计揭秘
①在神舟飞船原有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神舟七号”根据航天员开展太空行走以及个别技术的发展,设计上进行了多项改动,各种试验达80多项。
②飞船轨道舱具备气闸舱的功能。“神舟七号”飞船长9.19米,总重近8吨,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与以往不同的是,“神五”和“神六”的轨道舱仅作为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舱,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进行。按照计划,“神七”飞行时,航天员将从这个舱进入太空。因此,它增加了作为气闸舱的功能。“神舟七号”飞船副总设计师潘腾解释说,其原理类似于潜水艇的闸门装置,通过泄压和复压过程实现空间环境和飞船载人环境的过渡。
③泄复压设备组件安装在轨道舱前端,由5支高压气瓶和管路、阀门等组成。泄压不能过快,必须循序渐进,与此同时航天员也有一个吸氧排氮的过程。航天员在穿航天服时吸纯氧,用大概半个小时的时间来置换血液里的氮,这样再减压就安全了。与出舱过程相反,航天员从太空回到飞船内,则需要经历一个“复压”步骤——将舱内的气压从“零”恢复到一个大气压状态。“神七”飞天前,在地面做了近百项试验,保障气闸舱性能状态比较稳定,从而确保航天员能够安全、顺利完成出舱任务。
④此外,科研人员还在轨道舱的装潢上颇下工夫。每个航天员的坐椅都是量体特制,舱内色彩搭配柔和,让航天员有“家”的感觉。
⑤飞船有效载荷增加。“神舟七号”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说,从“神五”搭载一位航天员,到“神六”两名航天员,再到“神七”满载三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人数增多,还意味着飞船提供的各项有效载荷的相应增加。比如携带更多的食品、水等消耗品,提高供气、供氧的流量,等等。
⑥更重要的是,围绕出舱活动,飞船还增加了不少新的元器件,包括泄复压设备、两套舱外航天服、数据话音传输设备以及其他舱载设备等。
⑦为了避免生活物品及大量仪器过多占用航天员活动空间的情况,工作人员通过计算机进行仿真设计,科学布置轨道舱的格局,将必要的设备尽量集中摆放,或装载在类似货架的格框上,提高空间使用率,将航天员活动空间保持在7立方米以上。
⑧飞船首次安装中继卫星终端。细心的人不难发现,与前两次载人飞行相比,飞船推进舱外部多了一个银色的小装置,这就是中继卫星的终端天线。据“神舟七号”飞船副总指挥、副总设计师秦文波介绍,我国今年4月成功发射了首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该卫星已在“神舟七号”飞行中首次应用。
14.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2分)
15.与“神五”“神六”相比,“神七”在设计上进行了哪些改动?(3分)
答:
16.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2分)
17.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1分)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共8分)
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吗 徐纯恺
在日本国语教材中选有《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文中开篇设置问题:
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
在分析中,文章认为,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为什么呢?因为B是惟一一个仅有直线构成的图形,C是惟一一个非对称性的图形,而A是一个惟一一个没有角的图形,D则是惟一一个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图形,所以,“四种图形全部是正确答案”。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常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的限制。在日常语文学习中更是如此,学《愚公移山》,我们就要大唱赞歌;读《醉翁亭记》,我们一定要从中体会到作者的与民同乐;吟《明月几时有》,我们就只能揣摩苏轼的博大胸襟……如此种种,这说明“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的大脑中已 。如果在做数学题时,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还情有可原(更何况,做数学题时有很多时候解题思路也不止一个),可问题在于,生活是不断变化的,随之而来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千变万化。我们提倡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如果我们死守“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那么,我们的语文也就不成其为语文了,换个方式说,我们也就没能真正学到语文。
其实,我们在领会了人们惯用的答案后,何不去刻意追求一下第二种答案或者是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呢?文本,是人写的,也就有其人的共性与个性的方方面面,我们领会它,也就应该有不同的理解了。俗话说得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嘛。学《愚公移山》,我们完全可以从方法上找到愚公移山的不科学之处;读《醉翁亭记》,我们能发现欧阳修以纵情山水来排遣自己内心的郁闷;吟《明月几时有》,我们在苏轼身上也能看到那浓浓的亲情。这样,诗、文的意义不就丰富了吗?
我们常提倡语文学习要有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就是从有意识地追求第二种答案或者是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开始的。为此,我们不妨肯定地说,在语文的学习中,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8.在文中第四段的“ ”处应填写的一个成语为( ),请解释它。(2分)
A.潜移默化 B.根深蒂固 C.举手投足 D.揆情度理
解释: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回答。(2分)
答:
20.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2分)
答:
21.结合文中知识,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真正学习语文。(2分)
答:
(四)文言文比较阅读,完成22—25题(共10 分)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展开余下试题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 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
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辍耕之垄上( ) (2)比至陈( )
(3)被坚执锐( ) (4)客出入愈益发舒( )
2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①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
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译:
24.(甲)(乙)两段文字,都是选自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2分)
(甲)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乙)段文字重点叙述的是:
25.依据上述文字,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3分)
①原因:
②启示:
三、作文(共40分)
26.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1)题目:没想到我如此……(浮躁/虚荣/坚强/幸运/依赖父母)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从括号里的五个词语中任选其一填写在前面的横线上,使作文题目完整;
②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
③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实感受;
④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镜头一:运动场上。“跳高健将”王山纵身一跃,跨过了1.5米的横竿;小个子李川连跳三次,也没能越过1.2米的高度。老师说,尽力去跳就好。
镜头二:春游途中。在一处悬崖的石缝里,生长着一棵小松树。同学们驻足观望,担心它难以枝繁叶茂。老师说,尽力去长就好。
尽力而为就好。这一点引起你哪些联想和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
②安数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规范,卷面整洁。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009年秋季教学质量监测九年级(上)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chuāng 废 bèng 盈 (2分,对2-3个得1分;对1个不得分)
2、(共6分)(1)人迹板桥霜 (2)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3)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背灼炎天光 零落成泥碾作尘 赢得生前身后名
(5)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2分)(1)武松 勇敢,机智
(2)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任写一部即可)
4、(2分)(1)一只 (2)为什么
5、(2分)(1)世博会是展示传播人类文明发展新成果的平台。
(2)世博会可以起到推动主办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6、(2分)示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谁不为背井离乡中秋佳节一人一方的孤独而思念
7、(4分)(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肃杀悲凉 (2分)
(2)全词抒发了长期艰苦戍守边防将士的杀敌报国之志和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情。(2分)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一)(共14分)
8、(2分)因为长在砖上的榆树代表了不畏艰辛磨难的顽强生命力和坚毅不屈的精神(1分),“我”被这种精神所感动,以鞠躬来表达敬意。(1分)
9、(3分)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把砖比作老兵,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砖堆放不整齐、被人遗忘的情态(1分),说明了榆树生存环境的简陋和恶劣,为后文展现榆树的顽强作铺垫(1分)。
10、(2分)老人和榆树不畏艰辛磨难的顽强生命力和坚毅不屈的精神是整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伟大精神(1分),礼赞了隐忍坚毅的伟大的民族精神。(1分)
11、(2分)惊奇——感动——尊敬(答对三个给2分,两个给1分,一个不给分)
12、(3分) 外形特点:树干矮而粗;叶子小而多;枝杈稀疏、恣意伸展;根深;树干盘曲。(任意3点即可,2分) 原因:生存环境恶劣。(1分)
13、(2分)能围绕文本或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一点感受即可。
(二)(共8分)
14、(2分) “神七”在设计上进行了多项改动
15、①飞船轨道舱具备气闸舱的功能:②在轨道舱的装潢上,让航天员有“家”的感觉;③飞船有效载荷增加;④飞船还增加了不少新的元器件;⑤提高了轨道舱的空间使用率;⑥飞船首次安装中继卫星终端。(每占各0.5分,共计3分)
16、作比较(又答出列数字也可)(1分);说明“神七”提供的各项有效载荷有所增加 (1分)
17、(1分) 逻辑顺序
(三)(共8分)
18、(2分) B 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19、(2分)在语文的学习中,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0、(2分)举例论证:如第四段举《愚公移山》《醉翁亭记》《明月几时有》的学习过程论证“这说明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的大脑中已根深蒂固。”(1分) 对比论证:如第四段、第五段在对比中论证了如何真正学到语文,使诗、文的意义更丰富些。(1分)
21、(2分)要点:首先抛弃“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模式;其次树立“大语文”思想,多角度学习语文;再次,对文本发表自己的独特看法等。(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或补充或删减。)
(四)(共10分)
22、(2分)(1)到……去 (2)等到 (3)通“披” (4)更加
23、(3分)①陈胜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②
上一篇:
高三模块考试试卷
下一篇:
八年级上语文期末试题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2009年秋九”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8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