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21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期末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14]
北京市宣武区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详解
北京市宣武区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2010.1
高 三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将学校、班级、姓名填在弥封线内;
3.将第Ⅰ卷的答案填在卷首答题表中,第Ⅱ卷则在答题纸上作答;
4.考试结束,试卷与答案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分
答案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拙劣(zhuō) 穴位(xué) 安步当车(dànɡ) 荫庇子孙(yìn)
B.摇曳(yè) 标识(zhì) 命运多舛(chuǎn) 繁文缛节(rù)
C.风靡(mí) 铜臭 (chòu) 引吭高歌(hánɡ) 怙恶不悛(hù)
D.重创(chuānɡ) 作坊(zuō) 鲜为人知(xiǎn) 咄咄逼人(duō)
C(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记)。[风靡(mǐ);铜臭(xi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部署 撒手锏 两全其美 伶牙俐齿
B.蔓延 满堂彩 胸无城府 直截了当
C.安详 拌脚石 英雄辈出 诩诩如生
D.匮乏 辩证法 出其不意 经典著作
C(本题考查词语的识记)。[绊脚石;栩栩如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部小说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起伏多变,除了个别的语句欠推敲之外,真是白璧无瑕。
B.住校的同学对生活老师充满感激,三年来大家从老师们无所不至的关怀中受益很多。
C.我们办事不能违反原则,如果因为是老战友,就爱屋及乌,包庇袒护,那就会犯大错。
D.六十年来,中国电影无论是内容、样式,还是生产、营销,革故鼎新是我们始终不忘的。
D(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A项“白璧无瑕”比喻事物十全十美,与“个别的语句欠推敲”相矛盾。B项“无所不至”指凡是能做的都做了,含贬义。C项“爱屋及乌”比喻喜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喜爱和他有关的人和物,不合语境。D项“革故鼎新”指革除旧的建立新的,使用恰当。]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银行对申请贷款购房的客户还贷能力的审核,是决定能否发放贷款的重要程序。
B.名家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阅读和写作,我们必须“每一字都不肯放松”的严谨。
C.据权威的经济专家研究,到2009年第三季度,表明我国的经济已经走出了低谷。
D.国庆六十周年阅兵式盛况的直播,在全世界乃至各地华人社区造成了轰动效应。
A(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B项搭配不当,“无论”与“和”不搭配,“无论”后应搭配任指性或选择性词语,如“还是”“或”等;“必须”后应加动词“具有”等,与“严谨”搭配。C项结构混乱,可将“表明”去掉。D项语序不当,“全世界”和“各地华人社区”前后失当。)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诗人何以在爱情中只能见到爱情,在自然中只能见到自然,而不能有深一层的彻悟呢?这就不能不归咎于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操的淡薄了。 没有柏拉图和斯宾诺莎就没有歌德、华兹华斯和雪莱诸人所表现的理想主义和泛神主义;没有宗教就没有希腊的悲剧、但丁的《神曲》和弥尔顿的《失乐园》。中国诗在荒瘦的土壤中居然现出奇葩异彩,固然是可惊喜的成绩,但是比较西诗,终嫌美中存有不足。


浏览完整试题① 西方诗比中国诗深广,就因为它有较深广的哲学和宗教在培养它的根干。
② 诗好比一株花,哲学和宗教好比土壤,土壤不肥沃,根就不能深,花就不能茂。
③ 诗虽不是讨论哲学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境界。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D(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根据句间逻辑关系作出判断:③是作者观点,与前句“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操的淡薄”相承;②①是对③的比喻说理,其中①引出的“西方诗”与下句“歌德、华兹华斯和雪莱诸人”等相承。]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壅,沃焦釜。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天下合从。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裂而陨也。’今临武君尝为秦孽,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选自《战国策•齐二、楚四》)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如听之,以却秦兵 听:探听
B.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 蔽:屏障
C.更羸曰:‘此孽也……’ 孽:经受过灾难
D.故疮裂而陨也 陨:坠落
A(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听:听从、接受,即“借给(赵)”。]
7.下列各组 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不如听之,以却秦兵
②古之人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①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齿之有唇也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
D.①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C(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理解)。[C项两个“之”字都属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第①句中的“而”,表转折连词,“但是”;第②句中的“而”,表并列连词,“并且”。B项第①句中的“以”,连词,“来”“以便”;第②句中的“以”,介词,“因为”。D项第①句中“为”(wèi),介词,“替、给”;第②句中的“为”(wéi),动词,“做”。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则(我秦国)且遂攻之
B.夫(齐国)救赵,高义也
C.然则(汝,魏加)射可至此乎?
D.(其,孤雁)闻弦音,引而高飞
C(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然则(汝,更羸)射可至此乎?]
9.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属于直接劝谏的一组是( )
①不如听之,以却秦兵 ②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
③仆欲将临武君 ④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⑤飞徐者,故疮痛也 ⑥今临武君尝为秦孽,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D(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①②皆苏秦劝谏齐王援赵的句子;③是楚春申君回答魏加的话;④⑤皆魏加给春申君打比方所说的话,不属直接劝谏;⑥为魏加直接劝谏春申君不要用临武君拒秦。]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秦国攻赵国长平,初时采取的是相机行事的战略。
B.苏秦认为赵国像只漏瓦罐一样,救赵宜快不宜慢。
C.楚春申君在天下合从的形势下准备派临武君拒秦。
D.魏王开始对更羸“引弓而下鸟”是抱怀疑态度的。
B(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苏秦认为齐救赵应该像手捧一只漏瓦罐,去浇烧焦了的锅一样,宜快不宜慢。]
第Ⅱ卷(共12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7分。
11.翻译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我们)秉持道义救助将要灭亡的赵国,使强秦退兵,显示我们的威名(或:发挥威力,使强秦退兵);(现在)不专心做这些事,却专心做吝惜粮食的事,那么为齐国考虑,(这)是错误的。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评分标准:本题5分。“义”“威”“务”“爱”“为国计”5个采分点,各1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及相关评论,完成⑴—⑶题。(15分)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①,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②,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①太乙:终南山主峰。天都:天帝所居之处,此指长安。②分野:古代以星宿分野,凡地上某一区域,都划在星空某一分野之内。此句说中峰成为分隔不同州郡的分界。
[评]
“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非寻常写景可比。”(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
⑴填空:沈德潜评价王维这首诗“手笔不在杜陵下”,“杜陵”指唐代诗人 (人名)。(1分)
⑵沈德潜评价此诗“四十字中,无所不包”,这首诗是从哪些方面表现 终南山之美的?(4分)
⑶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评价。“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有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沈德潜却认为“今玩其语意,非寻常写景可比”。综观全诗,作为整首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有何妙处?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80字。(10分)
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7分)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展开余下试题② ,池鱼思故渊。(陶潜《归园田居》)
③ ,控蛮荆而引瓯越。(王勃《滕王阁序》)
④千岩万转路不定,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⑤低眉信手续续弹, 。(白居易《琵琶行》)
⑥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苏幕遮》)
⑦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前赤壁赋》)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狗的起源
⑴关于狗的起源,至今没有定论。多年前,劳伦兹认为狗可能是多种犬科野生动物杂交的结果。但随着动物行为学、分子生物学等多种证据的出现,人们公认狗的共同祖先是生活在欧亚大陆的灰狼,它们经过人类的驯化,变成了狗。
⑵那么,灰狼又是何时变成狗的呢?考古学家曾在东欧和中东发现过狗的化石,例如在比利时就出土了3万年前的狗的头盖骨。“但化石数量很少,而且狗和狼的骨骼形态很相似,结论很难确定。”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张亚平如是说。
⑶近十年来,随着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张亚平与瑞典科学家萨沃莱南等人通过寻找遗传标记来追踪狗的共同祖先。他们以只能通过母系遗传、存在于X染色体中的线粒体DNA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品种具有代表性的654只家狗,最终找到了狗的祖先:15000年前的东亚狼。
⑷在狗的线粒体DNA序列的分析中,张亚平和萨沃莱南等人,对大部分的狗选取了线粒体中控制区变异较多的一段DNA,对于另一小部分狗,则选取了整段线粒体基因组进行分析,然后寻找这些线粒体的DNA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出现了最丰富的基因多样性。他们发现在旧石器时代的东亚,狗的基因多样性高于其他任何地方。所以这样看,是因为“生物起源的地方,基因多样性最丰富,随着生物往外迁移,其DNA多样性也慢慢降低下来”。而狗起源的时间,也在2005年发表的狗基因谱破译中得到了证实。那次研究发现,1万年前到1.5万年前之间出现了一个狗基因的“瓶颈效应”,而15000年前狗基因的多样性很高。
⑸然而,“东亚起源说”遇到了美国博伊克的质疑。他用同一方法来对非洲大量的村落犬进行分析,发现这里的基因多样性水平与东亚犬相似。他说,现代犬有“村落犬”和“纯种犬”两大类型;现代东亚犬的基因多样性看起来比其他地区更高,并不是因为东亚地区的犬种更多,而是因为作为非纯种的“村落犬”比“纯种犬”的种类更多。也就是说,狗可能有多个起源。
⑹张亚平和萨沃莱南等人随后“反击”了博伊克的质疑。他们选取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500多只狗和40只狼,并选取了其中160多只的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证明,中国南部犬的基因多样性高于非洲犬。
⑺不过,两方的研究都很难将现代狗的基因与中国南部或非洲本土的狼进行比较。这不仅因为两地几乎找不到狼,也因为狼的迁移能力很强,即使现在幸运地找到灰狼,其遗传基因情况也和1万多年前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张亚平表示,他们正在对狗的另一条标示线路——Y染色体的DNA进行分析,以求得对狗起源的更新进展。
14.关于狗的起源,张亚平和萨沃莱南等人所持的“东亚起源说”,到目前为止,依据和遗憾各是什么?(5分)
依据:①旧石器时代的东亚,狗的基因多样性高于其他任何地方,因为生物起源的地方,基因多样性最丰富。②15000年前的起源时间,在2005年发表的狗基因谱破译中得到证实。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1500多只狗和40只狼加以研究,证明中国南部犬的基因多样性高于非洲犬。④遗憾:很难将东亚或中国南部现代犬基因同东亚、中国南部的狼进行比较。[(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评分标准:本题5分。“依据”的3点,每点各1分;“遗憾”,2分,若照抄原文“(两方的研究都)很难将现代狗的基因与中国南部或非洲本土的狼进行比较”,只得1分。]
15.对全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狗起源的研究,至今为止,存在着多种犬科野生动物杂交和人类驯化灰狼等不同假说。
B.对于狗起源的研究,考古学派不如遗传学派的结论真实可靠是由于狗化石的出土数量很少。
C.博伊克质疑狗起源“东亚说”,促进了张亚平与瑞典科学家萨沃莱南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
D.对另外标示线路Y染色体的DNA进行分析,可能促使狗起源的研究在现有成果上更进 一步。
B(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和依据文本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关于狗起源的理论,目前都是假说,都有待论证, 不存在哪一派结论“真实可靠”。]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目 送
龙应台
⑴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⑵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一百个婴儿同时啼哭,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彩色的书包往前走,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眼光和我凝望的视线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⑶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很明显地,他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⑷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了,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⑸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⑹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马路对面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⑺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⑻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⑼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⑽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⑾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我的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展开余下试题⑿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⒀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6.第⑵自然段作者描写目送孩子上学时的情景,有何作用?(4分)
17.根据作者的情感,解释文中画线两句话的深层含意。(6分)
①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
②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18.文中两次写到同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5分)
19.下面是网友对《目送》这篇文章的评价,基于生活经验的不同,他们对本文的领悟与评价也各不相同。请你参考这些说法,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文中“目送”这一行为及其寄托的情感作出领悟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有必要的阐发与分析,表达得体,不少于180字。(10分)
网友一: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天下儿女心!——《目送》真实!
网友二:该走就走,又不是小孩,有什么好送的?——《目送》矫情!
网友三:没办法的事,对谁都一样,走就走吧。——《目送》超脱!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0.作文(60分)
“被”,是一个常见词,也是一个日趋热闹的词。放在“被”字后面的行为或状态,有的是人们情愿的,比如很多人都希望“被爱”、“被关心”;有的是人们不情愿的,比如法定休息日不得不上班上学,人们无奈地说这叫“被全勤”;有的属于无中生有,比如从统计理论上或对外宣传上大家的工资都在看涨但实际上很多人还 是原地不动,人们将其戏称为“被增长”;有时候,本来美好的意愿让“被”改变了,比如很多人都希望找个好工作,但如果需要交很多不该交的钱才 能换取资格,人们又会将其怒称为“被就业”或“被捐款”——细想想,连“被爱”“被关心”有时候也会变得很辛苦……
“被××”,昨天有,今天有,明天一定还会有。一个“被”字,让生活变得复杂了。在“被”的作用下,我们常常不由自主,扮演着各种角色,感受着生活的甜蜜、酸楚、痛苦,当然还有激励、振奋、希望……
怎么样,让我们说说这个耐人寻味的“被”吧。请围绕上面所说的“被”现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任选角度,立意自定,标题自拟,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北京市宣武 区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2010.1
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Ⅰ卷(30分,每小题3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D A D A C C D B
[试题解析]
1.C(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记)。[风靡(mǐ);铜臭(xiù)]
2.C(本题考查词语的识记)。[绊脚石;栩栩如生]
3.D(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A项“白璧无瑕”比喻事物十全十美,与“个别的语句欠推敲”相矛盾。B项“无所不至”指凡是能做的都做了,含贬义。C项“爱屋及乌”比喻喜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喜爱和他有关的人和物,不合语境。D项“革故鼎新”指革除旧的建立新的,使用恰 当。]
4.A(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B项搭配不当,“无论”与“和”不搭配,“无论”后应搭配任指性或选择性词语,如“还是”“或”等;“必须”后应加动词“具有”等,与“严谨”搭配。C项结构混乱,可将“表明”去掉。D项语序不当,“全世界”和“各地华人社区”前后失当。)
5.D(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根据句间逻辑关系作出判断:③是作者观点,与前句“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操的淡薄”相承;②①是对③的比喻说理,其中①引出的“西方诗”与下句“歌德、华兹华斯和雪莱诸人”等相承。]
6.A(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听:听从、接受,即“借给(赵)”。]
7.C(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理解)。[C项两个“之”字都属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第①句中的“而”,表转折连词,“但是”;第②句中的“而”,表并列连词,“并且”。B项第①句中的“以”,连词,“来”“以便”;第②句中的“以”,介词,“因为”。D项第①句中“为”(wèi),介词,“替、给”;第②句中的“为”(wéi),动词,“做”。
8.C(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常见文言句式的理解)。[然则(汝,更羸)射可至此乎?]
9.D(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①②皆苏秦劝谏齐王援赵的句子;③是楚春申君回答魏加的话;④⑤皆魏加给春申君打比方所说的话,不属直接劝谏;⑥为魏加直接劝谏春申君不要用临武君拒秦。]
10.B(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苏秦认为齐救赵应该像手捧一只漏瓦罐,去浇烧焦了的锅一样,宜快不宜慢。]
【古文阅读参考译文】
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楚救援赵国。秦国的计划指出:“齐、楚两国去救赵国,如果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密,那么(我们)就退兵;如果他们的关系不亲密,那么我们就继续攻打赵国。”
赵国没有粮食吃了,向齐国借粮食,但是齐国不借。苏秦对齐王说:“不如借给它以便打退秦兵,不借给赵国粮食,秦兵就不能被打退,这 就证明秦国的计谋是正确的,而齐、燕的计谋错了。况且赵国对于燕、齐来说,如同一条屏障,又如同牙齿有嘴唇那样,嘴唇如果失掉了,那么牙齿也就寒冷了。(秦国)今天把赵国灭亡,那么明天它就要灭掉齐、楚了。现在救赵之事,应该像手捧一只漏水的瓦瓮去浇烧焦了的锅一样,宜快不宜慢。(齐国)救赵国,是一件高尚的正义行为,退却秦兵,是扬显名声的事情。(我们)救助将要灭亡的赵国显示我们的高义,使强 秦退兵,显示我们的威名;(现在)不专心做这些事,却专心做吝惜粮食的事,那么为齐国考虑,(这)是错误的。
诸侯各国合纵抗秦,赵国派遣魏加去见楚国的春申君说:“您有大将吗?”春申君说:“有,我想让临武君为大将。” 魏加说:“我年轻时喜欢射箭,我想用射箭比喻这件事,可以吗?”春申君说:“可以。”魏加说:“过去,更羸与魏王站在一个高台的下边,抬头看见天上飞着的鸟。更羸对魏王说:‘我替大王空拉弓弦,就可以给大王射下一只鸟来。’魏王说:‘这样说来,您射箭的技术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了?’更羸说:‘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了。’时候不大,有一只雁从东方飞过来,更羸用拉了一下空弦,就让雁从高空中掉了下来。魏王说:‘这么说来您射箭的技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北京市宣武”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1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