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017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17]
柳州市三江中学2010届高考信息交流卷及答案
柳州市三江中学2010届高考信息交流卷
语 文 试 题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贝壳/躯壳 扛枪/力能扛鼎 款识/博闻强识
B、露骨/露脸 屏风/ 屏气凝神 爪子/张牙舞爪
C、折腾/折本 抹墙/转弯抹角 暴露/一暴十寒
D、玩弄/弄堂 模样/装模作样 落后/丢三落四
2. 下列词语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沉湎 虚无缥缈 贸然 贪多勿得
B.翔实 甘之如饴 倾泄 敝帚自珍
C.嬉闹 无耻谰言 起讫 冥思苦想
D.恢宏 棉里藏针 荒谬 忠贞不渝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但是终于因为我有铁一般的证据,足以证明这是毁谤诬蔑,他们徒然心劳日拙而已,并不能达到他们的目的。
B.如果不是徐某保护的黑社会组织犯罪集团被公安机关打掉,这起猫和老鼠朋比为奸的游戏不知还要玩到何时。
C.登上山峰,放眼望去,一片开阔,天空霞光万丈,半山腰云雾弥漫,如坐云雾,如处仙境,其妙不可言传。
D.昔为同窗,今日相形见绌,他身价百万,我仍靠可怜的薪金养家糊口,命运让人感叹嘘唏,更让人思索。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好的课堂应当使每一个生命体都能分享从释义到质疑的过程中涌现出的快乐,在课堂中实现知识与精神的同构同生,彰显出学生生命的涌动和成长的快乐。
B、由于政治地位极为敏感,使得贝?布托被刺事件引起了巴基斯坦国内的巨大动荡,很难说政府能否控制住这一局面。
C、购物袋已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今后各地就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并将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D、六方会谈在危机与转机的反复中曲折前进,其根本原因是朝美在战略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并相互较量的结果。
5.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中国人口众多,易出人才,英雄豪杰代代不断,这是我们的骄傲;不幸的是还有另一面:出现的坏人好多也是“出类拔萃”的。
B.在海边他写浪花,写礁石;在山顶他写青松,写老藤;在田野他写春光,写秋月:真可谓“远山近水皆有情”。
C.古堡上写着一行硕大的字:“我们期待死亡尤胜于你们渴望生存。”——这句话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伊斯兰教最初的传播时期。
D.叶赫那拉氏(慈禧)曾在这里搞所谓“垂帘听政”(这是她直接掌管政权的一种形式),指使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革命。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2分,每小题3分)
传统花鸟画创作在汉语修辞中的意义
韩云清
花鸟画的原始符号造型,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彩陶、殷周时期的青铜器、汉代壁画及画像石等中就已出现。但真正意义上的花鸟画却始于唐宋。尤其在宋代,由于赵宋王朝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和倡导,一个由专业画家参与的宫廷画院应运而生,花鸟画创作开始有了一个长足发展。在文人画的推动下,这些具有丰厚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的花鸟画创作,就不再仅仅是为了纯粹的赏心悦目,而是开启了一个把艺术形象从属和服务于某种观念和文化的新时代。诚如苏东坡评文同画竹所言,“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宋元时代的花鸟画是通过对具有隐喻和拟人化手法及具有象征意义绘画对象的承继和拓展,使花鸟画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了比人物画和山水画更为广阔的天地,花鸟画也因而开始了与自然、与社会、与人性和伦理道德的巧妙融合。


浏览完整试题就大多数人而言,一些有着基本温饱的市民阶层依然执著地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和希望。于是,画家们将诸如“大吉大利”“荣华富贵”“富寿延年”这类含有民俗性文化的美好字眼儿,融入汉语修辞方式中去,并以此为题材创作出许许多多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绘画作品。
从汉语修辞学角度来看,花鸟画的许多优秀作品,大多与艺术语言的修辞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自古就有“书画同源”“诗画一体”之说。从汉字的发生、发展的进程看,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按许慎的说法,其形成的基础是“观象取像”。由“观象取象”生成意象,再由意象转化为抽象符号,在这一漫长过程中,意象无疑是汉民族语言文字符号生成的必要条件。而意象也正是中国诗、书、画创作的基础。人们所熟知的“胸有成竹”的“竹”即为意象,就是“以象示意”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汉语修辞学,其中包括拟人、隐喻、双关等修辞手法也是在前人的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最早的表意文字是象形文字,是通过意象转化为抽象符号的组合来表达其意义的。汉字中又存在着大量形声字,它兼有表意和表声的双重使命。同音不同义、同音不同形的汉字,以及由此而组成的词和词组,无疑是花鸟画在表达观念上的极好文字载体,也给汉语修辞方式融入花鸟画提供了无限空间和可能。以大家所熟悉的齐白石的一幅画作为例,画面构成是一只盛满青果的木桶,题名却是“祖国万岁”,这其实就是“一统万年”的谐音,即同音不同字、不同义双关。花鸟画的观念性、象征性以及对各种物质符号的选择和运用,其主要媒介是汉民族语言文字。花鸟画创作中所融合的各种修辞方式及由这些修辞方式产生的各种修辞风格,无论从造型的稳定性,还是从主题的鲜明性上看,总是与语言的稳定性、语言的实用性相关联。
6.下列对“花鸟画”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花鸟画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发展于唐宋,在宋朝因专业画家的参与达到鼎盛。
B.在文人大力推动下,花鸟画创作开启了一个不只是为了赏心悦目的崭新时代。
C.汉语言的稳定性和实用性,为花鸟画创作中融入修辞方式提供了前提和可能。
D.从汉语修辞学的角度分析,优秀的花鸟画作品都具有着艺术语言的修辞方式。
7.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花鸟画创作表达了画家的思想观念,也很好地体现了文字的修辞方式。
B.文字的修辞方式融入花鸟画中时,文字成了画家表达观念的极佳手段。
C.花鸟画借助文字形、音、义不同特点,很好地表达画家的观念和思想。
D.文字有表意和表音的特征,这为花鸟画表达观念提供了修辞上的依据。
8.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花鸟画运用隐喻、拟人等手法与自然、社会、人性和伦理道德融合,能体现出修辞特征。
B.一些花鸟画借助具有民俗文化特征的题材表现对未来的憧憬,常常融合了汉语修辞方式。
C.宋元时期的花鸟画继承和发展了象征等手法,因此有着比人物画、山水画更广阔的天地。
D.“意象”是汉字生成的必要条件,因为汉字开始是象形文字,它靠抽绎事物的特征而产生。
9.下列依据文章内容所作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修辞方式,“前程万里”“冰清玉洁”等美好字眼可转化为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花鸟画。
B.花鸟画借助汉语修辞方式来表现其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应是花鸟画长足发展的标志。
C.中国的文字、书法、诗歌、绘画都以“以象示意”为基础,可见中国古代文化特别重视“意”。
D.花鸟画融修辞方式和自然、社会、人性、伦理等于一体,使花鸟画有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指 喻
方孝孺
浦阳郑君仲辨,其容阗然①,其色渥然②,其气充然,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如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③刺状,肢体心膂④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功,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⑤之于指乎?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⑥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非久于布衣者也。《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
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
注:①阗然:丰满的样子。②渥然:红润的样子。③剟(duō):砍,割。④膂:脊梁骨。⑤痏(wěi):疮,疹。⑥戕摩:伤害,残害。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已非三月不能瘳 瘳:痊愈。
B.甚将延乎肝膈 延:发展,蔓延。
C.而傅以善药 傅:同“敷”,涂抹。
D.而寓于不可见之初 寓:居住。
11.下边五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作者认为最值得“谋国”者警惕的是
①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
②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
③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
④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
⑤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
A.②④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③④⑤


展开余下试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仲辨左手拇指上长了一个粟米大的疹子,由于体魄健壮,他并不在意,没想到几天后竟大而盈握,不得不去医治。作者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B.本文以事喻理,从友人手指生疹一事生发开去,形象地阐明“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的政治见解,使人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观点。
C.作者认为,郑仲辨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为平民的人;希望他以后如果身居官位的话,能以手指生疹一事为教训,作为“谋国”的借鉴。
D.郑仲辨手指上的小毛病发展成为大问题,与周围的人“大笑”,“以为不足患”的态度不无关系。作者这样写,含有庸人误事、误国的意思。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选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浣溪沙
周邦彦
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①。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②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
[注]①江皋:江岸。②凤团:是宁时一种名茶。
(1)前人评比第二句“颇含画意”,试作具体分析。(3分)
答:
(2)本词抒情优雅细致。请结合下片中的某个词语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5分)
答:
15.填空。(6分,每空1分)
(1)法国作家雨果在《_______________》中塑造了敲钟人加莫西多这样一个外表丑陋、内心善良的形象。
(2)_______________在《子夜》中成功地塑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吴荪甫这个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
(3)“月”在古代诗文中是经常被描写到的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中的“月出于东山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6~19题。(18分)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节选)
冯至
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他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
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这里原有的山村,是一次便毁灭了呢,还是渐渐地凋零下去,我们都无从知道。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其次就是鼠曲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每当我看见这幅图像,就会觉得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于是我可以肯定,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16、“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中的“秘密”,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
17、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分条阐释作者是通过怎样的事物感受到“余韵”的?(4分)
答:
18、从下列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就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4分)
⑴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
答:
⑵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答:
19、文章结尾,作者说“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请你谈谈这“意味不尽的关联”的内涵有哪些?(6分)
答:
六、(12分,每小题4分)
20.读下边两段文章,然后回答:这两段文章分别表现了什么人物的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甲)(他)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
(乙)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将下边表格的内容用一个单句表述出来,并使之和后文衔接顺当。
清宫三大戏楼
戏楼名称 所在地址 建成时间
清音阁 承德避暑山庄 1755年
畅音阁 故宫 1772年
德和园 颐和园 1891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颐和园档案记载,德和园戏楼曾经为慈禧演出过二百多个曲目。
22.在下边句子后的横线上续写两个句子,要求续写的句子与前边的“敢于……”这一句一起构成一组排比句。
青年朋友们,面对青春的门槛,跨过去,勇往直前!敢于用你那还不太结实的肩膀去承受沉重的生活压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
2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有一天,我的老师问我们:“学校教学楼的勤杂工叫什么名字?”我们答不上来,尽管每天喝着他烧开的茶水,走过他清扫的楼道,甚至会时常漫不经心地将衣物丢放于他的斗室。老师说:“你们该记住他的名字。人生如旅行,你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或许每个人都是重要的,都值得你去注意、关心、哪怕回报一个微笑。”
请研读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写篇一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 (116.253.152.98)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柳州市三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1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