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1117
标签:
沪教版
高一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17]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时间:120分钟 満分:100分)
[答案一律做在答题纸上]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5分)
文化综合类期刊发展思考
① 文化综合类期刊姓文化,少了文化底蕴,这类刊物便失掉了自己的生命力。今天中外期刊市场上看起来琳琅满目,但各刊物的文化质量并不一致,细致分析就可看到,有的刊物做到了涵义隽永,能够引导读者进入充满睿智的精神活动;有的刊物则像“绣花枕头”。从文化开发的深浅、文化质量的分野不难区分出谁是精神巨人,谁是思想的侏儒。我们的文化综合类期刊,这些年在文化上成长是比较快的,大多数这类刊物越来越自觉地表现出执著于文化追求的精神。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刊物文化开发还达不到应有的高度,文化表现不够精彩,文化厚重力不足。我们要以自己的文化品格屹立于世界期刊之林,还需在文化上作不懈地追求、不懈地努力。
② 就我所见,目前由于依傍别人阻碍创新的主要有两种现象,一是我们刊物内部之间相互抄袭、“克隆”,特别是对市场热点的趋同。纪实报告热,都作纪实文章;亲情文化热,竞相渲染亲情;隐私文化热,直录揭密作品层出不穷。这是文化末路。另一现象是对海外文化的追随,我们曾经历过追逐港台娱乐圈、港台文化的高潮,近年来则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文化热,特别是西方时尚文化热。并非不可以介绍这些东西,但令人担心的是蜂拥而上。试看今天期刊市场上由欧美模特引领的时尚何等炽热,这可能会堵塞文化上的自我开发、自我创新;另外,要清醒地看到,今天世界上存在的美国式文化的强制认同现象,要防止文化上喧宾夺主。追求文化创新精神,是文化类期刊永恒的主题,在进入21世纪之际更要敢于调整思路,顺应时代自我更新、塑造自我新面貎。
③ 重视以如何关心人类命运、改善人类生存环境、追求人类幸福为核心的人文精神,历来是中外文化期刊发展的大趋势。人文精神,是中外文化期刊不可缺少的“精气神儿”。我们的文化刊物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就更应承担捍卫和发展起进步作用的人文精神的神圣职责。希望编辑们在处理稿件时,特别是重要稿件、重要栏目,都要追求一种精神境界和理念层次,也就是从人文精神的角度进行推敲、掂量,把握住它的思想内涵后再酌情采用。
④ 近些年来,时尚刊物流行,这是好事。时尚可以引导高雅优美的生活方式,培育人们优美的思想情操,但是,这种以引领生活方式为主的时尚刊物,如果不把握住时尚应该是体现一个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一个人开放的思维、鲜活的思想、独有睿智,体现一个人极高的审美趣味和鉴赏品味,体现一个人卓异的人格魅力这个真谛,你所宣扬的时尚可能是形式的、浮躁的、造作的,甚至是有害的。我国文化一贯具有人文精神的悠久传统,我们今天的文化类期刊要把握这一优势,把自己的刊物办成文化知识、文化情趣、文化时尚和人文精神相交融的文化结晶 。缺少了这种人文力量的刊物,即使可能活跃一时,但也是低俗的、浅薄的。
⑤ 文化开发的任务还有很多,比如如何设定和塑造自己刊物独有的文化性格,有性格才有魅力,特别是品牌刊物,千方百计地把自己塑造成与众不同的“这一个”。应该看到, 要以我们的文化风格屹立在世界文化期刊之林,我们还有相当艰巨的要走。
(摘自《新华文摘》2001.1)
浏览完整试题
1.第①段“绣花枕头”,它在文中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刊物。(1分)
2.第②段中的“这是文化的末路”中的“这”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分)
3.第②段中谈到“对海外文化追随”时,作者指出其危害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第③段中作者希望“在处理稿件时”要把握“思想内涵”后再酌情采用。从下文看,这“思想内涵”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全文主要谈了文化综合刊物开发的两大问题,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4分)
6.对全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2分)
A.文化底蕴是文化综合类期刊的生命。
B.流行的时尚刊物,可以引领生活方式的主流。
C.对西文时尚的文化热不宜介绍。
D.缺少人文力量的刊物是低俗的、浅薄的。
E.品牌刊物的魅力体现在独有的文化性格上。
F.文化期刊间的趋同、模仿,将会使期刊失掉自我。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
那些遥远的读书人
洪烛
①坐飞机去长沙,然后乘车去湖南大学,在校门口,我让出租车停下;明明知道离岳麓书院尚有一段距离,但还是选择了步行。我下意识地联想到那些古老的先行者,他们是搭乘怎样的交通工具,带着怎样的心情,投奔这座藏在深山里的学府。是乘着牛车还是骑马?至于出身贫寒的,远足而来时,恐怕还要亲自挑着装书卷和铺盖卷的扁担。据说南宋的朱熹千里迢迢自福建崇安来此讲学,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课的人不计其数,马匹将大门外池塘里的水都喝光了,留下了“饮马池”的典故。是什么,在吸引着那些遥远的读书人,像扑火的灯蛾一样云集而来?……应该是梦想。是梦想在吸引着他们,来自世俗而又超越世俗。岳麓书院,一个凝聚了读书人梦想的地方。
②当我敲响岳麓书院的门环,尽可能地想象自己是一千年前的读书人……一千年来,从这里走出过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蔡锷、陈天华……他们从这里直接走进了史册。
③我在后花园里选择一副石桌石凳坐下,观望着周围的风景,并陷入无序的遐想:若干年前,肯定有一拨又一拨读书人,在这石凳上坐过,要么各自背诵经史典籍,要么意气风发地谈论家事、国事……于是我不仅听见了风声、雨声,还听见了若隐若现的读书声。如果说这是幻听,也是最真实的幻听了。读书声,毫无疑问是岳麓书院的主旋律。况且,岳麓书院的读书声,绝不仅仅是个体的嗓音,而是一个集体共同发出的可以超越时空的声音。
④在这里,我从花香里闻到了书香,从风声里听见了读书声。我尽可能地沉浸于这在别处寻觅不到的儒雅氛围里,呼吸着那些读书人遗留下的空气……即使是一个人坐着,我似乎也并不孤独。那些遥远的读书人,离我并不遥远。他们的理想、信仰,说不定正遗传在你我的身上。没准我就是他们的影子……
⑤以前想起古代读书人,头脑中总出现《 》里落魄书生的形象:神情忧郁,身世漂泊,形单影只,离群索居。寄宿于一灯如豆的野店荒庙,只能靠梦见狐仙来慰藉一番走投无路的寂寥。蒲松龄本人就是如此。他屡试不中,被现实所拒绝,才拒绝现实,在空中楼阁里想入非非,以弥补或掩饰精神上的失落。
⑥然而在岳麓书院,我看见了另一种和现实合拍的读书人。他们胸怀远志,充满自信,对待自己和对待社会都非常清醒,一开始就抱准了“学以致用”的信条……脚下呈现着一条金光大道。
⑦我说不清自己更欣赏哪种读书人……
⑧应该说,读书人都是怀着种种理想的。理想不能实现,就会痛苦与失落。而书院不仅使这些敏感脆弱的心灵找到新的家,还为他们提供了实现人生理想的捷径。“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荆楚之地之所以英才荟萃,湖湘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不能不说有岳麓书院的功。
⑨自唐宋以来,岳麓书院的院长都叫做山长。这浪漫的称谓,使书院带有山林的意味。北宋时,岳麓书院就因当时的山长周式治学有方而声名遐迩,真宗皇帝特意召见了周式,拜为国子监主簿,把他留在京城讲学做官;而周式坚辞不受,执意要回岳麓山跟学生们在一起……他真是一位很纯粹的教书先生。
⑩岳麓书院里的白泉轩,还曾记载着两位大学者的友谊。那一年 ,应岳麓主教张栻的盛情相邀,朱熹远道而来,两人在此朝夕相处,促膝谈心达三昼夜。他们谈论的具体话题肯定多是一些做学问方面的事。那次朱熹在长沙停留了两个月,与张栻会讲岳麓,吸引了一千多位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听众,连讲堂外面的院落都挤满了人。至今在讲堂正中高约l米的长方形讲坛,还供奉着两把空空的椅子,作为对著名的“朱张会讲”的纪念。
⑾我绕着这神圣的讲坛转了一圈,仿佛又看见那些消失了的读书人。他们都从哪里来,又去了哪里?他们朗读或辩论的声音,又重新演变成窗外的风声与雨声。哦,讲堂很大,世界很小!那些面貌相仿、神情专注的读书人,也许仅仅是世界的过客,可他们永远都是岳麓书院里的主人。
⑿作为一个当代的读书人,我虽然是第一次拜访岳麓书院,仍然有回家的感觉。是的,这里是读书人的家啊。没有家的读书人是孤独的。
7.根据上下文内容,第⑤自然段横线上应该填 《 》。(1分)
8.第①段,作者离岳麓书院尚有一段距离,却让出租车停下“选择了步行”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9.第④段,“我从花香里闻到了书香,从风声里听见了读书声”,这一句既描述了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景,又描述______________ __ _____之景 。(2分)
10.第④段,“那些遥远的读书人,离我并不遥远。”。请品味这句话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1.下列各项,分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文中运用“饮马池”的典故,表现了朱熹的道德文章,为当时读书人所敬仰。
B.这篇文章以“书”贯穿全文,作者的记叙、议论、抒情都围绕着“书”展开。
C.这是一篇典型的游记,作者记叙了自己拜访岳麓书院的经过,游踪十分清楚。
D.全文以第一人称叙事、抒情,语言华丽,节奏明快,多处运用比喻修辞手法。
展开余下试题
E.全文赞扬了古代先贤胸怀远志,充满自信,学以致用的读书态度和精神风貌。
12.文末写道“我虽然是第一次拜访岳麓书院,仍然有回家的感觉”。请你分析“回家的感觉”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填空:任选5空 (若多于5空,按前5个计分)(5分)
13.(1) ,白露为霜。
(2)请君莫奏前朝曲, 。
(3)漫江碧透, 。
(4)郁郁涧底松, 。
(5) ,独怆然而涕下。
(6) ,欲辨已忘言。
(7)日暮乡关何处是, 。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①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②。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①燕云:宋代曾设置燕山府路及云中府路,包括今河北、山西两省北部地区,简称燕云。
②四百州:即南宋统治下的行政区域,是约数而非实数。
14.从诗歌的体裁来看,这是一首 。(1分)
15.下列各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首句“北望燕云不尽头”,写出了作者茫茫之感,此次北去,前程渺渺,未知来日如何?
B.“大江东去水悠悠” 以悠悠而逝的江水象征南宋王朝的一去不复返。
C.“目断东西四百州”,一个“断”字,写出了作者沉痛悲愤的心情。
D. 四句诗只写一个“望”字,一个“望”字道出了作者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16.从情景的角度赏析划线句。(3分)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种树郭橐驼传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17.本文的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字 。(1分)
18.加点字解释:(4分)
(1)名我固当( ) (2)字而幼孩( )
(3)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 (4)长人者好烦其令( )
19. 与“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句法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村中少年好事者 B 邑有成名者 C有类橐驼者 D焚拜如前人
20.本文把郭橐驼和“他植者”进行对比,阐述了郭橐驼的种树之理,其种树之理是
(用原文中的话回答);本文又把种树和“官理”进行 (填一种写作手法),得出“养人术”,“养人术”指: (3分)
(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除怪
洛阳有僧,房中罄①子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②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素与僧善,适来问疾,僧俱以告。俄顷,轻击斋钟③,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盛设馔,余当为除之。”僧虽不信其言,冀其或效,乃力置馔以待。绍夔食迄,出怀中错⑤,.鑢⑥罄数处而去,其响遂绝。
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④,故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便愈。
(选自《隋唐嘉话》)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②术士:有法术的人。③斋钟:寺庙里开饭的钟。④律合:指频率相同。⑤错同“锉“,锉刀。⑥鑢:锉磨。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适来问疾( ) (2)冀其或效 ( )
(3)绍夔食迄( ) (4)其响遂绝 ( )
22.句子翻译(4分)
(1)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2)僧苦问其所以
23.与“ 乃力置馔以待”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僧俱以告 B 木之性日以离矣
C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D 思试之斗以觇之
(七)、作文 (40分)
24.请以“美就在我身边”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 (15分)
1.外表装璜漂亮,内容质量低下 2.刊物内容相互抄袭,市场热点考虑趋同 3.①会堵塞文化上的自我开发、自我创新;②会造成美式文化的喧宾夺主 4.深厚的文化底蕴,开放的思维、鲜活的思想、独有睿智,极高的审美趣味和鉴赏品味,卓异的人格魅力 5.
追求创新精神;捍卫和发展人文精神 6.B C
(二)(14分)
7.《聊斋志异》 8.为了体会当年读书人奔赴岳麓书院旅途的艰辛和向往的心情 9.既描述了眼前岳麓书院的幽雅环境;又描述了当年岳麓书院儒雅的读书氛围 10.岳麓书院读书人虽然时空上离我很遥远,但他们的理想、信念却影响者我。11.A、E (说明:B记叙、议论、抒情是围绕“读书人”展开的,而不是“书”。文章题目“那些遥远的读书人”已经明确点出了记叙、议论、抒情的对象是“读书人”;C此文记叙的主要内容的不是“游踪”,而是感受;D全文语言清新、畅达,比喻运用的不多; 12.作者所说的“回家的感觉”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回到读书的本源上来:读书要胸怀远志,学以致用,为国家民族作贡献;二是表现了作者对现代人对读书意义迷茫的批评。(写出一点给2分,写出两点给3分。)
(三)填空(5分)
13. (1)蒹葭苍苍(2)听唱新翻《杨柳枝》(3)百舸争流(4)离离山上苗(5)念天地之悠悠(6)此中有真意(7)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诗歌鉴赏(6分)
14.绝句 15.C 16. 斜阳西沉,暮色苍茫,映照着寒鸦飞归栖巢;作者融情于景,衰残迷蒙、孤寂清冷的景色中,折射出诗人悲凉凄恻的哀怨和家国沦丧的苦楚。
(三)课内文言文(10分)
17.子厚(1分) 18.(4分)(1)确实(2)养育(3)停止(4)民;百姓 19.A (2分)
20.(3分)(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1分);类比(1分);统治者应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不应繁政扰民)(1分)。
(四)课外文言文(10分)
21.(1)恰好(2)希望(3)竟,终了 (4)消失22.(1)他求寻有法术的人找很多方法来禁止它发声(解除这个现象),却始终没有能够使它停止发声(完成)。(2)僧人一再(苦苦)地追问其中的原因。23.D (218.76.235.162)
上一篇:
全国高中生语文能力竞赛文学文化常识部分专项试题
下一篇:
高一下学期一二单元测试题
标签:
沪教版
高一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上海大学附”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1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