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007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7]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第一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第一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
命题人:杨建国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的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第Ⅱ卷上的所有答案一律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者无效;
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 打烊(yàng) 蹩进(bié) 粗犷(guǎng) 掎角之势(jǐ)
B. 伺候(sì) 缱绻(qiǎn quǎn) 赝品(yàn) 孽根祸胎(nüè)
C.迂讷(nè) 誊(téng)写 勾当 (gòu) 面面相觑(xū)
D.搭讪(shàn) 赍发(jī) 熨帖(yàn) 前仆后继(pū)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华老栓得到了人血馒头之后,他的心中便只有儿子,别人的询问与非议,他早已置之度外了。
 B.面对已经全面启动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很多老师畏葸不前,甚至妄自菲薄。
 C.因清明节来临,学校决定提前放月假,这一消息很快在校园内不翼而飞。
 D.一对多年不见的老战友,又在抗洪抢险的战斗中萍水相逢,为抢救人民的生命财产立下丰功。
3.下列语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上海世博局活动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举行的“低碳世博”活动,搭建了“以环保助世博”的民众参与。
B.去年9月以来,云南省绝大部分地区一直没有降雨,这给人民生活和春耕生产带来严重的极其困难。
C.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海军“天安”号警戒舰26日晚在西部海域白翎岛附近执行警备任务时,船尾发生不明原因的爆炸后于当晚沉没。
D.“绿色清明,文明祭奠”已成为今年清明节的时尚,难道有谁不会反对吗?
4.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③相同 ②和④相同 D.①和④不同 ②和③相同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清明节溯源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浏览完整试题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的。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家家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载:“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的。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至于这个习俗什么时候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并且定型为寒食节的,现已无从考证。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馔,携家春游。”寒食打秋干,据《艺文类聚》中记,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但这恐怕只是传说而已。刘向《别录》记打秋千是在春时,不一定在寒食。打毯,王建《宫词》:“寒食宫人步打毯。”牵钩与打毯等戏,也不一定在寒食举行。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习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
5.下列各项是对文意的理解,其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只是节日不是节气。
B. 清明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而非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
C.寒食节里,家家食寒食,并非源于晋文公,而是改季改火之俗所致,即在禁火之时,人们只能食用一些事先就准备好的冷食。
D. 寒食节习俗有多种,如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等,均是为了祭奠已逝英烈或亲人的。
6. 下列不属于“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的理由的一项是:
A.在寒食节文化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清明节文化愈来愈丰富,远远超过了作为农业节气的象征意义。
B.清明节尤其注重并积极吸纳了众多传统的与清明节相关的民间文化基因,使得清明节的象征意义大大超过了作为农业节气的意义。
C.清明节气本来就在寒食的第三日,随着寒食节不断融入清明节,清明节气自然被清明节包容、取代。
D.清明节作为传统的农业节气本来就没有什么实质性含义,也不能给人们提供什么有效信息,因而自然要被文化内涵不断丰厚的清明节日所取代。
7.下列各项是依据文意所做出的推断,其中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上坟之俗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唐代人便把上坟定在寒食上祭了。
B.“墓奠”之礼最早是属于古代帝王将相的,一般百姓是没有资格也不能举行“墓奠”之礼的,哪怕是自己的亲人亡逝。
C.清明节作为传统的民间大节,其文化内涵丰富、厚重,但其核心应该是“墓奠”,即祭奠已逝的英烈或亲人。
D.寒食的许多食俗为清明所吸纳并且世代传承下来,所以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才愈来愈丰富,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明节的文化意义将愈来愈重要。
三.(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展开余下试题A.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望:农历的每月十五
B.纵一苇之所如 如:到,往
C.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端正
D.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歌:作诗歌,写诗歌
9.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固一世之雄也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B. 其声呜呜然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C. 举匏樽以相属 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D.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不知东方之既白。
10.对这篇赋所表达的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写在夜游赤壁。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遗世”“羽化”,飘飘欲仙的快乐情感。
B.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
C.主客对话,先悲后乐,既有哀怨消极,也有豁达乐观。
D.联想古人古事,借题发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情怀。
第Ⅱ卷(非选择题 120分)
四.(23分)
11.文言语句翻译(10分)
(1)把第一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翻译:
(2)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将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吾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
翻译:
12.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春晚①
周敦颐②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注释] ①春晚:暮春傍晚。 ②周敦颐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
(1)本诗紧扣“晚”字描绘了几幅画面?为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分)
答:
(2)为什么说本诗的意境是“静而不寂”?(3分)
答:
13.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小题任选一题)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行影相吊。
(李密《六陈情表》)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 。
(《梦游天姥吟留别》)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       。
(《孔雀东南飞》)
(2) ,死当结草。 ,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 。
(李煜《虞美人》)
五.文学作品阅读(20分)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14—17题。(20分)
泪为谁流
夜,黑得出奇,静得怕人。
一个佝偻的身躯,迈着蹒跚的步伐,走向那片既熟悉又陌生的玉米地。是父亲。
一副挺拔的腰板,眨着智慧的眼睛,藏在那片既陌生又熟悉的玉米地。是儿子。
父亲是慈爱的父亲,为了儿子有出息,他起早贪黑,辛苦劳作,供儿子上学。
儿子是懂事的儿子,为了父亲的期望,他废寝忘食,刻苦学习,来报答父亲。
听到儿子考上大学的消息,父亲布满皱纹的老脸绽放出了光彩,似乎突然间高大了许多。
看着父亲欣喜若狂的样子,儿子充满朝气的小脸笑得更加甜了,仿佛幸福的大道已铺好。
然而,大笔的学费怎么办?多年来,父亲一直东挪西借,几亩薄田根本不够儿子那已经很节约的花销。父亲双眉紧锁。
儿子不忍让父亲赔笑、求人,故作镇静地说:“我不念了,没用!”
“啥?”父亲跳起来,双眼瞪得大大的,身子微微发抖,齿缝间蹦出一个字:“念!”
“啊!”儿子清醒了。父亲辛辛苦苦,为的就是今天,如果不念,父亲会更伤心。
佝偻的身躯移进了玉米地,布满老茧的手慢慢地伸向那熟悉的玉米棒子。那是他的希望。
儿子挺直腰板,深吸了一口气,握惯笔管的手抖动着抓紧落尽叶子的枯树棒子;那是他的怒气。
一声闷哼,长老茧的手从玉米棒子上滑了下来;父亲的头在流血!
一声惊呼,握笔管的手已不能再抓住枯树棒子;儿子两眼直直的。
来不及清楚这一切,佝偻的身躯缓缓倒下。
想不到失手铸成大错,挺拔的腰板“扑通”坐地……
夜,静得怕人,黑得出奇。猛然间,电闪雷鸣。黑得出奇的夜异常恐怖。
片刻间,风雨大作。……
父亲是为了儿子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活虽累,钱却少,但至少能给儿子买点好吃的,来补养一下儿子虽高大却瘦弱的身子。父亲攥了攥枯瘦的手。
儿子是为了父亲在放假期间看护田地。夜虽黑,胆虽小,为了能让他日归家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庄稼没受损害而露出笑容。儿子咬了咬雪白的牙。
父亲是合格的父亲,精心的他舍不得花车费,步行三十里,摸黑到家的情况下也不忘到自家的玉米地看看。
儿子是称职的儿子,眼尖的他在发现有人闪入玉米地后,顾不得害怕,抡起了木棒;他不能让父亲苦心经营的成果被人偷走。
于是,独生子的满腔怒气化作对父亲的当头一棒……
夜,更静了,有的只是那雨声:嘀嗒,嘀嗒……
不,这不是雨!这是老天在流泪!
14.整个故事以“黑夜”为背景,文中多次描写黑夜的景象,其用意有哪些?(4分)
答:


15.“父亲是合格的父亲”纵观全文,父亲的“合格”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答:


16. 小说以“泪为谁流”作标题,其含义是什么?(5分)
答:


17.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小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你最欣赏小说中哪一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写一段鉴赏文字。(在80字以内)(6分)
答:


六.语言运用(17分)
18.下面是一则通知,但在书写、语法等方面均存在毛病。请选择6处,然后按要求进行修改。(6分)
通 知
全体任课教师:
①随着新课程思想、理念的全面落实,使我校的教育教学面貌涣然一新。②为进一步促进高效课堂学习氛围,③切实提高学习成果,④校委会决定召开新课程改革阶段总结。⑤恳请各位教师准时参与。⑥谢谢!
××中学校委会
2010年4月30日
① ;② ;
③ ;④ ;
⑤ ;⑥ ;
19.清明节就要到了,为了纪念已逝亲人或革命英烈,人们往往要焚香烈纸,以表达生者的哀思。但是,如此善举有时也给社会带来许多麻烦,如火灾等。请你写两句温馨的提示语,提示人们文明扫墓、安全祭奠。


展开余下试题要求:思想内容积极健康,句式整齐,语言有文采;每句不得超过10个字。(6分)
答:
20.下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会徽。请仔细观察,认真理解设计者的创意,然后向人们介绍该会徽的创意。(5分)

答:
七.作文(60分)
21.××中学高一2班组织了一场主题是“我看时尚”的辩论会。会上,辩论双方唇枪舌战,个个争得面红耳赤。双方的主要观点是:
正方:凡是流行的,一定是时尚的;凡是时尚的,一定是前卫的;凡是前卫的,一定是具有创新精神的。
反方:凡是流行的,未必一定是时尚的;凡是时尚的,未必一定是前卫的;凡是前卫的,未必一定是创新的。
你的看法与观点如何呢?请密切联系实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感悟,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套作。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第一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 A(B.cì niè; C.qù; D.yù)
2. D(A“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益等放在心上;B“妄自菲薄”过分地轻视自己,看不起自己;C“不翼而飞”,这是个多意成语,一个是指东西突然不见,一个是指消息、言论等迅速传播;D“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这里的“多年不见的战友”并非“向来不认识的”)
3.C(A. 成分残缺,应为“搭建……平台”;B. 语序不当,应为“极其严重的困难”;D.表意不明,应为“难道有谁会反对吗?”)
4.B(①“东”,名词用如动词,意思是“向东行进”;②“渔樵”是名词用如动词,意思是“打渔、砍柴”;③“侣”“友”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伴侣”“以……为朋友”;④“东”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向东”)
5.C(A清明既是节日也是节气;B不是“清明节”,而是“寒食节”;D不一定均是祭奠已逝英烈或亲人的)
6.D.(“清明节作为传统的农业节气本来就没有什么实质性含义,也提示不了人们什么有效信息”在文本中没有可靠的依据,属于无中生有)
7 A.(“唐代人便把上坟定在寒食上祭了”推断过于武断,缺少必要的信息,因为原文只是提供了“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
8.(D“歌”,意为动词“唱”)
9. A(A两个“之”均是结构助词“的”;B第一个“其”是代词,代“客”,第二个“其”是表疑问的语气副词,可以译为“难道”;C第一个“以”是连词,表目的的,可以译为“用来”“来”,第二个“以”是介词,意思是“因为”“因”;D第一个“东”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向东行进”,第二个“东”是方位名词,即“东方”)
10. (B.“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错,应是作者的自慰之词,即功勋卓著的曹操不也如这长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吗。那么,渴望建立工业如何?遭遇贬谪又怎样呢?)
附:文言文翻译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妇为之饮泣。
苏氏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同伴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东可以望到夏口,向西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延绵千里,旌旗将天空全都蔽住,在江边持酒而饮,横转矛槊吟诗作赋,委实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而今天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渔砍柴,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象沧海中的一粒栗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苏氏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象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象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令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于是同伴喜笑颜开,更换杯盏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被吃个精光,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露出鱼肚白。
11.
(1)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飘去,超过那茫茫的水面。
(2)我早就想注《春秋传》,目前还没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话,看法大多与我相同。现在,我应该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给您。
标签: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承德”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0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