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中考试卷

阅读:893  
标签:语文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93]
语文毕业统测练习
072班语文练习(三)
一、识字写字、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12分)
1、书写。请你在答题中认真书写,评卷老师将根据你全卷的书写情况评分。(3分)
2、下列字形和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萌发 擅自(shòn) 瘦骨嶙峋 未雨绸缪(miù)
B.箱箧 悖谬(bó) 忐忑不安 同捐前嫌(xián)
C.豁达 熟稔(rěn) 眼花嘹乱 不可名状(zhang)
D.晨曦 瞥见(piē) 荡然无存 鸡皮鹤发(hè)
某班组织学生开展“畅谈青春”的活动,让同学们就青春畅谈自己的心愿、理想,展现前青春的风采。(6分)
3、假如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你设计的开场白是

4、你作为该班的一员,给青春写的座右铭或你最喜欢的一句青春格言是

二、古诗文与名著阅读(24分)
5、根据课文和要求,默写出相应的古诗文名句。(每小题2分,共8分)
(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 , !”
(2)白日放歌须纵酒, 。
(3)《约客》中点题并表现久等客人不至时心境的诗句是 ,
(4)在《滁州西涧》一诗中,蕴涵诗人韦应物要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的句子是:春潮带雨晚来急,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第6题。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6、对“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郁孤台下清江的水,缓缓流淌,这中间混合着多少百姓的血和泪水啊!形象的描绘了江水和血水、泪水混在一起的情景。
B.江西赣州赣江水长年流淌着,这中间有着多少百姓的血和泪水啊。极力表现清水中含着血和泪的事实。
C.郁孤台下的江水清清的,长年流淌着,中间却充满了历史的血泪。江水是清的,充满了血泪是极力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D.郁孤台下清长水长流,中间多少百姓的血和泪水啊!重在表现郁台下清江水中是百姓蒙难的地方。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7~9题。(10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浏览完整试题7、选出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 )(3分)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避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
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译:
10、下面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的人物与情节,其中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B.孙悟空—大闹天宫 C.诸葛亮—三顾茅庐 D.刘姥姥—进大观园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国学应该是大国学
①现在国学特别热,但是年轻人对国学的概念比较模糊,不太清楚。那么,什么是“国学”呢?简单地说,“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
②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歧义很大。按我的观点,国学应该是“大国学”,不是狭义的国学。
③既然这样,那么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举个例子,比如齐文化和鲁文化也不一样。“孝悌忠信”是鲁文化,“礼义廉耻”是齐文化。就是说鲁文化着重讲内心,讲内在的;齐文化讲外在的,约束人的东西多。“孝悌忠信”是个人伦理的修养;“礼义廉耻”就必须用法律来规定,用法律来约束了。鲁国农业发达,鲁国人就很本分地在务农。齐国商业化,因为它靠海,所以姜太公到齐国就以商业来治国。具体的例子,如“刻舟求剑”,这种提法就是沿海文化的。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恐怕就代表鲁文化了。齐鲁文化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齐鲁文化以外,其他地域文化也很重要。过去光讲黄河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我是不同意的。长江文化、其他地域文化,其实都应该包括在国学里边。
④咱们讲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有两种形式,一个是输出的,一个是进来的。敦煌是进来的代表,很多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的文化,都到过敦煌。佛教从国外进来,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敦煌里边有很多内容是佛教的,也有其他文化的,是古代中国吸收外来文化的最后一站,再往下就没了。
⑤吐火罗文的《弥勒会见记》剧本,是不是也算国学?当然算,因为吐火罗文最早是在中国新疆发现的。另外,很多人以为国学就是汉族文化。我说中国文化,中国所有的民族都有一份,中国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这56个民族创造的文化都属于国学的范围。而且后来融入到中国文化的外来文化,也都属于国学的范围。
⑥我们现在的国学研究还很粗糙,很多应该包括的内容还没有挖掘出来。
11、根据作者的认识,下列有关“国学”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国学”就是指中国的文化传统。
B.“国学”也包括那些在文化交流中,已经融入到中国文化中的外来文化。
C.“国学”是以汉族文化为主,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文化。
D.“国学”内容宽泛,包括地域文化、敦煌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12、选文第③段作者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4分)
答:

1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鲁由于地域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齐国重视个人伦理修养,鲁国重视法律法规约束。
B.作者纠正了人们“黄河是中国文化的中心”的认识,认为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都属国学的重要内容,二者平分秋色。
C.文章见解深刻,论述周详,用语准确严谨而不失活泼灵动,文史资料信手拈来,不失大家风范。
D.文章围绕“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中心论点,从不同方面逐层论述,结尾含蓄表达了作者希望国学研究走向精深的想法。
(二) 柳 笛
①八百里鄱阳湖深处,莽莽苍苍的云水中央,有一片茂盛的柳林。浓绿映衬着白云,天是那么的瓦蓝。柳林旁边有个小村,小村的上空总是荡漾开灵动,活泼的笛声。那是童年时最美好的记忆。时间虽然远去了近半个世纪,故乡的柳笛永远藏在我心灵深处。
②小时候和玩伴们一起,放学了,便来在这柳林里抓知了,捉迷藏,做游戏。敞胸露腹,大大小小的柳树洞,就是我们寻找快乐的天地。捉迷藏时,蒙眼的同伴在我们藏匿之后,摘下蒙眼布便挨个就着树洞找我们。在一个高大中空的柳树内,快要被发现时,我便双手双脚并用,沿着内壁在黑暗的洞内攀援而起,躲在黑暗中的高处,时间长了,见同伴真找不着我们,彷徨无措时,便不时从口袋里摸出柳叶含在嘴里吹出时断时续的笛声。这时,只听见躲在柳林各处的同伴,此起彼伏的吹起了柳笛,互相呼应。寻找的玩伴们便竖起耳朵捕捉柳笛的声音的方位。这样,我们便往往被他们一个一个的找出来了。
③星期天,我们齐聚在这柳林里,割下一根根的柳条儿编织成战斗帽戴在头上,俨然一派战时的打扮。手中的柳枝儿用长长的绦儿系起挂在胸前似挎着冲锋枪般威武雄壮。我担任号兵的角色,柳笛是我的武器。当我们把湖边的矮坡当作是敌军的阵地冲锋时,激扬而高亢的笛声便响彻柳林的上空,充满了坚强与豪迈的力量催人振奋。
④吹柳笛,我是跟屋后的伢叔学的。我们是前后屋的邻居,也是从小一起玩到大的发友。他很会吹柳笛的,他的技术源自于他爹爹的传授。细叔公是我们村顶尖的柳笛高手。
⑤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我们经常会听到那一声声舒缓有致的柳笛声滚动在房前檐下,窗间门边。笛声中,透露出对春天播种希望的美好祝愿,也满含着对秋天丰硕收获的殷殷期盼。我的心和魂灵被这清清脆脆的笛声所俘虏,成了它的痴迷者。如今,在我书房的诗词鉴赏词典里还夹着几片用沸水汆过的清清的柳叶呢。
⑥今天,当我再次漫步徜徉在故乡的柳林边,任和风摆拂垂柳,抚摸着我的视线,览湖天之间白云悠悠、渔舟灵动、水鸟飞翔,不由心驰神往。信手摘下一枚柳叶在湖水中一浸,双手把它抻平撮在双唇间用力地吹起来,心底的深情随着曲调流淌开来,承载着我们记忆的童谣便荡漾在柳林间,美妙的旋律在绿色的树枝上滚动,在天地间回荡,伴着袅袅炊烟漫舞在小村的周围……我吹着,吹着,笛声中装满我深情的梦和生命中醇醇的甘美。


展开余下试题⑦明天,我又要离开故乡去闯外面的世界,我唯一割舍不下的便是这故乡的柳笛。它让
我魂牵梦绕,它让我痴心无悔。是啊,故乡的柳笛,小小的一片叶儿,你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是你带给我坚强的信念,把纯美和甘甜溶合在奋斗的苦乐中,沸腾的生活里。
⑧在云蒸霞蔚,水云深处的故乡,最使我难忘的便是这翠绿玲珑的柳笛!
14、“柳笛”伴我成长,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请按照下面提示简要概括文章内容。(4分)(不能用原文作答)
小时候: ;
星期天:柳笛成为战斗的武器和冲锋的号角;
今天: ;
明天: 离开故乡,割舍不了柳笛情。
15、文章第⑤节画横线句中的“滚动”一词改为“响彻”好不好?为什么?(3分)
答:
16、文章中“柳笛”反复出现,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意图?(4分)
大: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运用倒叙手法,然后转入顺序,自然引出对童年美好生活的追忆,这样,情趣盎然而又灵活自然。
B.文章通过对柳笛的叙述,追叙往事,传达出作者浓浓的故乡情结和思乡情趣。
C.文章第④节运用插叙手法,表达出“我”学吹柳笛的艰辛,更表现出故乡的人情美。
D.文章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开篇引出作者的回忆,结尾再次点题,结构圆润严谨。
四、写作与修改(6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
它是一片毫不起眼的叶子。整整一个夏天,它以自己的本色隐没于大树的盛装之中•给炎热的日子平添了 ① (一抹 一片)绿意。可是,如今秋天到了。在瑟瑟风声中,它日渐干枯,模样却变得越来越难看了。
终于有一天,它从高高的枝头 ② (吹落 飘落)到了地上。那一刻,它不由得发出最
后一声叹息:“唉,可悲的命呀,现在我一无用处了!”
恰好有一只小虫子经过,看到面前的落叶,二话没说,就钻到了它的下面。
“多厚实的被子!”虫子发出由衷的赞叹,                  。
18、文中的①②两处应该选用的词语是(2分)
①     ②     
19、请修改文中画线句子的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3分)
                                    
20、联系上文,在文尾补写出表现虫子心理活动的语句。(5分,加上标点不超过30个字)
                                    
21、作文:(5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在生活中,一些细小的东西常常被忽略。比如:一声叮咛,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个小数点,一次小错误,一处小破绽……忽略是常有的,后果有大有小,有些事忽略了也无大碍,但有些事忽略了就会造成遗憾,形成伤痛,酿成大错.有些时候,我们正在忽略的,可能就是最重要的。请以“忽略的,有时候是最重要的”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文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2)不得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练习(三)答案:
3、例:青春,五彩缤纷;青春,朝气蓬勃;青春令人羡慕;青春令人憧憬。我们正在步入青春的花季,我们正在拥有青春,让我们一起畅谈我们的青春,歌唱我们的青春,展现我们的青春吧!(符合要求即可,略)
6.C 7、A
8、①践踏食物的样子 ②增加,指带来好处③由于这个原因④天性、天良
9、如果是高官厚禄,就不讲礼义而接受它,这高官厚禄对我又有什么益处呢?
11.B(如A中的“文化传统”,其实在文中,“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最后一段明确说明,后来融入到中国文化中的外国文化,也属于国学范围,所以C的说法是错误的;D所说的“地域文化”“敦煌文化”“民族文化”“外来文化”不属于并列的概念,文中也没有那样说)。
12.地域文化也属国学范围。(2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写出一个给1分,写出2个给3分)
13.D(A中正好把“齐”“鲁”搞反了。B错误是因为国学所包括的内容很多,并不是仅有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C中的“不失活泼灵动”与文章的语言风格不符,因为本文的语言是很严谨的)。
14. 柳笛帮玩伴们找寻到隐匿的我们/再次徜徉柳树林,重温柳笛情(也可以答柳笛成为对故乡的美好记忆)
15、不好。“滚动”表明了柳笛声的圆润与前面的“舒缓有致”相照应,而“响彻”就没有这种意韵。
16、.全文用“柳笛”作为文章的线索,起到贯穿全文的作用。柳笛是故乡的象征,借柳笛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17、.C 文章第④节并没有表现“我”学吹柳笛的艰辛。
18、①一抹②飘落
19、 “它日渐干枯,模样也变得越来越难看了。”或“它日渐干枯,模样变得越来越难
看了。”
20、着重从虫子内心高兴、愉悦、满足的角度来描写,语句通顺、连贯即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不是心理活动的不得分)例如:它想:“这下冬天不用发愁了,到时可以美美地睡上一觉。” (222.217.232.117)
标签:语文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试卷
相关:关于“语文毕业统”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9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