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日常专题训练

阅读:1261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日常专题训练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61]
七年级期中考试复习材料
七年级期中考试复习材料
课外古诗词重点再现记忆。
1.吴均《山中杂诗》一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山中屋宇地势高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表明思念故乡,怀念故土的脍炙人口的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亲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韦应物《滁洲西涧》一诗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刘长卿《送灵澈上人》一诗中,描写竹林寺的景色气氛,点明送别时间,且对仗工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灵澈辞别归去,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情景诗句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赵师秀《约客》一诗中,交待深夜候客客不至,衬托诗人孤寂、无聊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出黄梅时节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哇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赵翼《论诗》一诗中,表现江山代代出新人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历代文人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悠悠流水,拨动了几多情思。请调动你的文学积累,写出两句与水有关的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12.古诗中有许多实写“风”“雪”的句子,请各写一句。风: ___________ _____ 雪: _______ ______ 
13.请写出两句你喜欢的描写“雨”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古代诗歌中抒写思念故乡,眷恋亲友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相连的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请你写出古代诗人歌咏黄河的语句: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一块雪, 地面,用一枝短棒 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 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选择适当的动词填在横线上
a扫开;b打扫;c暴露;d露出;e支;f架;g拉;h牵;j撒;k投;i系;m捆
2、用原文回答:
捕鸟的条件
捕鸟的结果
3、捕鸟的过程用了一系列动词,它的作用是什么?

4、“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是与什么相比较说的?


浏览完整试题
5.“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比较的无味”是无味吗?“可”字有什么用处?去掉它行吗?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


6.“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有人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这句话的意思比较多,要注意“所以”、“只好”两个词 ,说说这句写了什么?


7.“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养不过夜的。”这三句写捕鸟的过程,都有哪些记叙的要素?找出来。其中第2句用了多少动词写人的动作?有什么好处?如果将第2句改成:“在没有雪的地方,用秕谷做诱饵,用竹筛子扣鸟。”好吗?

8.总结一下这段话写了什么?


(二)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拨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1. 第一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段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2. 展开你丰富的想象,依照“也许是因为拨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也许是……”,仿写三个句子,使上下文衔接自然。 


3. 结合你童年生活的经历,充分发挥想象,填写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力求与上文衔接自然。 
4. 上文属说明性的文字是第_______段,记叙性的文字是第________段。 

(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宵里去了。单是周围的                    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                 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                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依次应在空白处填的词是             、             、           。
2.文中的静态景物有哪些?文中的动物有哪些?
3.a.描写形状的词语:
b.描写颜色的词语:
c.描写性质的词语:
d.描写声音的词语:
e.有情节描写的动、植物
4.属于略写的是:
属于详写的是:
5.这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方法有A            B            C          
6.这段段意正确表述的是                 ,这段文字表现了百草园确实是我的乐园,也表现了儿童天真、好奇的心理。
A.百草园自然景物丰富多彩
B.百草园的生活五光十色
C.百草园的动植物五彩缤纷
D.百草园中有趣的植物,动物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
“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1.在文中的“”处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并说明其作用。
2.找出文段中暗示爸爸即将去世的句子。

3.选文末尾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4.当得知爸爸去世的消息时,长大的“我”却看到“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找出上文中与这句话相照应的一个句子。

5.虽然“爸爸的花儿落了”,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这种说法对吗?

6.成长中的你,对于长大怀有的是向往之情还是惧怕之心呢?并说说理由。


6 最后一课


展开余下试题 (一)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普士兵的号声——①他们已经收操了。[A]站起来,脸色惨白,[B]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②”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文中画线处描写人物的两种方法是________和________。
2.文中①②两处破折号的作用分别是(    )
A.表示解释说明,语音的延长。
B.表示解释说明,递进。
C.表示解释说明,语音的停顿。
D.表示递进转折,语音的延长。
3.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4.从情节上看,这部分是故事的________
5.“使出全身的力量”“法兰西万岁”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6.如果结尾处改成他举起拳头高呼:“法兰西万岁!”好不好?你是怎样理解“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这一举止和表情的?
7.“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加点词“忽然”表明了什么?

8.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
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一时无从说起。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9.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10.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二)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1.读第一段和第二段,看这两段交待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2.韩麦尔先生今天与往常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他为什么会这样?

3.画线的句子表达了小弗郎士怎样的心理?

4.小弗郎士的学校为什么不教法语了?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5.在这节课上小弗郎士都学到了什么?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一)“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2.文中的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3.体会下列“说”的含义
我是做了再说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4.加点的“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用原文)

5.说说“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找准关键词)

6.理解“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句子的含义。


7.理解“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句子的含义。

8.文中“不动不响,无声无闻”深刻含义是什么?(“做”没有说)

9.“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和“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的事例说明了什么?

10.“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二)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展开余下试题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2.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具有哪些崇高的品格?


3.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说说这些话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4.说说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①“闻一多先生‘说’了”

②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青年听得到。

③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5.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

6.第②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7.请在选文中找出穿插的形象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8.最后两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9.请简要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一句话)

10.为什么文章最后赞扬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和“行的高标”?

11.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在言和行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5 伤仲永
阅读课文1——2段,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二段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
2.“未尝识书具”其中“书具”指书写工具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房四宝。
3.选择翻译句子不正确的一项   (     )
    A、余闻之也久。 翻译: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从先人还家。 翻译:跟着先前的人回到老家。
    C、邑人奇之。翻译:同县的人把他看作是奇才。
    D、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翻译:这是因为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够啊。
4.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5.下列句中与忽啼求之中的“之”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传一乡秀才观之     B、不能称前时之闻
C、或以钱币乞之     D、余闻之也久
6.对“世隶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到教育而眼界狭小,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7.解释加点的词
(1)世隶耕 (          )   (2)未尝识书具 (        )
(3)借旁近与之 (          )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5)稍稍宾客其父(          )  (6)余闻之也久 (        )
(7)从先人还家 (          )   (8)受之天也 (       )
(9)泯然众人矣 (          )  (10)称前世之闻 (       )  
8.解释下列多义词。
          父利其然也(         )              贤于材人远也(          )
  A、然                               B、于    于舅家见之  (         )
          泯然众人矣(         )              环谒于邑人  (        
标签:人教版 七年级 下册 日常专题训练
相关:关于“七年级期中”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26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