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中考模拟卷
阅读:1143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43]
2010中考语文冲刺一
2010中考语文练习冲刺一
一、积累与运用:
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安恬(tián) 追溯(shuò) 意兴阑珊(lán)
B 魁梧(wǔ) 热忱(chén) 锲而不舍(qiè)
C 绮丽(qǐ) 娴熟(xián) 白驹过隙(xì)
D犀利(xī) 聆听(líng) 通幽曲径(qǔ)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安详 颀长 叹为观止
B 故执 和煦 家喻户晓
C 墨守 和偕 得天独厚
D 涉足 晦涩 中流抵柱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长达四个多小时的2006年春节晚会伴着新春的钟声和人们的祝福销声匿迹了。
B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先哲用他们讳莫如深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大千世界的洞察,
对人生万象的感悟。
C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把我国首位航天员成功送入浩瀚的太空并安全返回,
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空前绝后的成就。
D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甘沦落。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台湾省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应胡锦涛主席之邀来访,受到了大陆同 bāo( )由zhōng( )的热烈欢迎,树立了中华民族同脉同宗,团结奋进的里程bēi( )。宋楚瑜先生说,他此次来,寻血缘( )之根,jì( )黄帝陵,谒( )中山陵,湘潭jì( )祖,访岳麓( )书院,圆了他50多年的一个梦。这让踽踽( )( )独行的“台独”分子陈水扁异常烦恼。
5、.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只要身体条件许可,我会一如既往地投入杭城的公益事业。
B.其实,在这样的夜,即使没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也一样会走进火光盈盈的宋城。
C.一座气吞山河的大坝已在这里作威作福,造福于民。
D.那个小伙子在拐弯处还意味深长地瞅了我一眼。
6、某同学为校广播站写了一则消息,交稿前,他请你做些修改:(3分)
(1)为了活泼毕业班同学的课余生活,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九年级(一)班最近组织了毕业晚会活动。②同学们踊跃参与,认真准备,各逞其能。晚会内容丰富,节目形式多样,③有歌舞、朗诵、合唱、相声、小品等。活动中,大家增进了友谊,展望了未来。晚会过后,该班同学又精神饱满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
(1)句①中,有词语搭配不当,可将“______”一词改为“______”。
(2)句②中,词语“______”使用不当,应改为“______”。
(3)句③中,有词语并列不当,应删去“______”。
7、仿句:仿制下列句式特点,是句子构成排比句。
有人说: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所以天空广阔无边;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所以大海浩瀚无涯; , ,
。
8、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郡邑浮前浦, 。 ,留醉与山翁。
(2)长风万里送秋雁, 。
(3) ,似曾相识燕归来。
(4) ,鬓微霜,又何妨!
浏览完整试题
(5) ,五十弦翻塞外声。
(6)手中各有携, 。
(7) , ,幕中草檄砚水凝。
(8)白居易《望月有感》中,有两句一向为后人所传诵,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和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用吊影分发和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他们孤苦、凄惶的神态,形象的写出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的情状,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
(9)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集中勾勒了一个凄清的环境,用来烘托词人一再遭贬后的孤独、抑郁的心情。
。
(10)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正面勾画孙权的英雄形象的句子: 。
9、名著填空:
(1) (人物名字)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了传世的杰作,这部作品是 《 》,作者 国的 (作者名字)
用一个比喻句写出自己阅读的体会
。
(2)阅读下列选段,回答问题
保尔惊讶地看了他一眼。
“有真本领怎么打?”
“好,你瞧着。”
他简要地说了说英国式拳击的打法,给保尔上了第一课。
本段选自 (作品名)他是 (人物名)。
10、下列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
B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C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
D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阅读下列选文,回答11---14题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
11、解释加框的词语:
(1)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 (2)乃自以精兵走之
(3)其势不屯行。 (4)今乃一得当单于
(5)以为李广老,数奇 (6)恐不得所欲
(7)急诣部,如书 (8)意甚愠怒而就部
12、翻译下列句子:
(1)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2)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
(3)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
13、概括这一部分内容:
14、从这一选段可以看出李广和卫青哪些品质差异?
李广:
卫青:
现代文阅读
(一)、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写下这题目,仿佛又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黑,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回家的路上。那时,最迫切的愿望,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点亮了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飘散的几缕炊烟中,默默地守望着。
其实,母亲所能煮的,也就是“饭”而已。自每年春三月下秧,到秋八月才有新谷入仓。在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一天三顿,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仿佛她真是不该只煮出这样的饭食。
虽然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①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每当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那时,母亲最大的快乐,或许也和我们一样,就是逢年过节。因为,她终于能给我们煮出一顿好吃的饭菜来。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啰,开饭啰!”那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而是凝望着我们,嘴里喃喃着,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终于能够天天都这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烧火做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②饭菜自然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没。父亲又讲,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说看啥时能回来,她做给你们吃。
“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绵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潮湿,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前,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的初源。(文∕江胡一刀 选自2008年第1期《读者》有改动 )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2、文中对母亲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请从两个画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3分)
第( )句赏析:
12.文中多处使用修辞方法,请你用“﹏﹏﹏”线在原文上画出两处,并在其右侧空白处写出对应的修辞方法。(2分)
13.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展开余下试题
14.学习本文,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举一例说说父母(或亲人)怎样关爱你,你将如何表达对他们的感恩之情?(4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22—26题。(15分)
低姿态进入
崔耕和
①你见过打太极拳吗?无论是陈氏还是杨氏,无论是“四十八式”还是“七十二式”,或弓或曲,轻灵沉稳,势断意连,讲究的是外柔内刚,刚柔相济,天人合一。
②你一定欣赏过不少世界名由,至少经常听流行歌曲。你是否发现,很少有歌曲是以高音起奏的,几乎每一首歌曲的过门都是舒缓的低音。只有用低音切入,才会带来歌曲的跌宕起伏、荡气回肠。
③你观摩过中国山水写意画的作画过程吗?当宣纸铺好,构思了然于胸。几乎没有几个画家会先泼重墨。他们大都先施底色,由浅入深,深浅结合。中国画讲究的是气韵生动,是韵味,是内涵,是层次。同时他们还不忘“留白”,“留白天地宽”、“留白留余韵”。
④以上这些似乎都说明一个道理:做事情最好低姿态进入,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打好基础,蕾足势头,把事做好。
⑤做人也同理。勾践若抱住“越王”身份不放,只想当年风光,全无卧薪尝胆、当牛做马的低姿态,是不会灭夫差、平吴国、成霸业的。三国的刘备若无“三顾茅庐”的求贤之举和平时礼贤下士的谦恭姿态,是不会成鼎足大业的。
⑥人的一生要经历千门万坎,千曲百折,所面临的事情不见得件件称心如意.不会件件量身定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调整我们的姿态、心态,否则就可能碰壁。学会低姿态,该低时就低,绝非懦弱和畏缩,而是人生大智慧,是修身、正身、处世不可缺少的修养和风度。
⑦亚里士多德说:“高标准的目标和低姿态的言行的和谐统一是造就厚重而辉煌人生的必备条件。”看来低姿态当为生存之态,当为人生常态。唯有“低”才会看得真切,看得生动具体,才可能领悟事物的真谛。低姿态进入并恰当地保持才可能实现所期望的高的
结果。
(选自《智慧》,有改动)
2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3选文第①~③段以打太极拳、欣赏歌曲、观摩作画开头,有什么好处?(3分)
24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2分)
25选文第⑦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6制作读书卡片是一种很好的阅读积累方法,下面是一张尚未完成的读书卡片,
请将其填写完整。(谈启示时,请围绕摘句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4分)
(三)、母 亲 的 鞋 架
澜 涛
夜深了,下了整整一天的秋雨还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楼外的玻璃窗,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母亲从我的记忆深处蹑手蹑脚地走出她的小房……
随着职务的提升,不仅工作忙碌,应酬也多了起来,我回家再无规律。妻子渐渐习惯了,我每每回家太晚,她抱怨几句便不再理睬我。一次深夜回家,看到母亲在她的房门口,显然是在等我。我带着责备地说她:“娘,不用惦记我。您这么大年纪了,该多休息。”母亲结巴着说:“娘知道,娘担心你……”
那以后,再没有看到母亲等在房门口。
母亲只有我这么一个儿子,因为父亲早亡,我结婚后,母亲便跟着我和妻子同住。只有小学文化的母亲,牵挂着我爱着我,却最大限度地给我飞翔的自由。
这一天,夜里回到家门口时,屋里传来了清脆的钟声---是大厅墙上老式挂钟报时的声音。抬手看看表,12点。“她们应该都睡了吧。”我想着,轻手轻脚地开门关门,脱鞋进房间……第二天吃早饭时,母亲突然对我说:“你昨天晚上怎么回来那么晚?都12点了吧?这样不好……”我一下愣住了,不知道母亲怎么会这么清楚。我边往母亲的碗里夹菜,一边敷衍着:“娘,我知道了。”以后,每次我回家晚了,第二天母亲总会大概地说出我回家的时间,但不再多说什么。我知道---母亲是在提醒我别回家太晚,提醒我不能对家过于疏淡。而我心头的疑问也越来越大:我每次晚归,母亲是怎么知道的呢?
母亲在她43岁那年,因为一场意外,双眼失明,此后便一直生活在无光的世界。那晚,我又是临近12点才回到家中。因为酒喝的太多,我没有回房间睡觉,悄悄地去了阳台,想吹吹风,清醒一下。站了一会,大厅又传来报时的钟声,十二下,清脆而有节奏感,我开始踱回房间。刚到门口,我呆住了,在月光下,母亲正俯身在鞋架前,摸索着鞋架上的一双双鞋---她拿起一双放到鼻子前闻一闻,然后放回去,再拿起另一双……直到闻到我的鞋后,才放好鞋,直起身,转回她的房间。原来,母亲每天都是等待我的回来,为了不影响我和妻子,她总是凭借鞋架上有没有我的鞋来判断我是否回到家中,总是数着挂钟的钟声来确定时间。而她判断我的鞋子的方法竟然是依靠鼻子闻。我的泪水悄然滑出眼眶。我已经习惯以事业忙碌为借口疏淡了对母亲的关心,但母亲却像从前一样时刻牵挂着我。一万个儿子的心能不能抵得上一位母亲的心呢?那以后,我努力拒绝一些应酬,总是尽量早回家。因为我知道,家中有母亲在牵挂着我。母亲是63岁时病逝的,她去世后,我依然保持着早回家的习惯。我总感觉,那清朗的月光是母亲留下的目光,每夜都在凝视着我。
又是深夜,下了整整一天的秋雨还在淅淅沥沥地敲打着楼外的玻璃窗,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母亲从我的记忆深处蹑手蹑脚地走出她的小房,走到鞋架前,弯下腰来……
(选自《时文选粹》第6辑)
1、“我呆住了,在月光下,母亲正俯身在鞋架前,摸索着鞋架上的一双双鞋---她拿起一双放到鼻子前闻一闻,然后放回去,再拿起另一双……直到闻到我的鞋后,才放好鞋,直起身,转回她的房间。”(8分)
⑴请你从描写方法和内容上赏析上段语句。(4分)
⑵此时此刻,“我”感慨万分。请发挥合理想象,写出“我”当时的心理活动。(4分)
2、分析文章开头、结尾语段的作用。(5分)
3、文中母亲只说了二句话:①“娘知道,娘担心你……”;②“你昨天晚上怎么回来那么晚?都12点了吧?这样不好……”。上述两句话有何特点,请加以品味。(5分)
4、你在学习生活中,一定感受过母亲无言的关爱,请用一段文字描述出来。(文中例子除外)
三、写作(60分)
请以“走进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 请将题目补写完整,然后作文。
(2) 文体不限。
(3) 不少于600字。
(4) 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5) 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冲刺一答案
一:1 C 2 A 3 D。
4、胞;衷;碑;yuán;祭;yè;祭;lù;jǔjǔ5、C。6、(1)活泼活跃2)各逞其能各显其能(或:各尽其才) (3)合唱
7、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所以高山雄壮无比。 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所以大海浩瀚无涯。”
8、(8)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9)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10)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9、(1)米开朗基罗 、《名人传》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朱赫来。
展开余下试题
作者罗曼•罗兰,是20世纪上半期法国著名作家 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充满了鲜花和欢乐。10、B。
二(一)11—12略,13、出塞作战,李广被迫并与右将军。14李广:立功心切,性格刚烈;卫青:贪功心切,自私自利。
(一)、答案: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以一缕炊烟为线索,生动记叙了母亲一生为儿女们的“吃”的忧与乐,表现了母亲无私、善良、仁爱的优秀质量。(评分标准:线索、内容、质量各给1分;)
2、①句赏析:本句是对母亲动作(细节)描写(给1分),“慢腾腾”并非母亲天性动作缓慢,“似乎品尝”、“难以下咽”也是母亲并非挑吃、不想吃,而是在生活困难的时期想让给儿女吃,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无私与慈爱、隐忍,也反映出当时农村生活困难,给母亲带来的一份忧伤。(给1分)②句赏析:本句是对母亲神态的细节描写(给1分),物质丰富了,生活富裕了,母亲的脸上本应挂满笑容,但她脸上依就“黯淡和讪然”,传神地展现出我们远离父母之后,母亲对我们生活牵挂和对儿女的思念,更加突出母亲伟大、无私。(给1分)
3、划对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准确地写出其修辞格,每处1分。
4、作用是:是全文的主旨句(给1分),起到总结全文(给1分),深化主题的作用(给1分)。
5、开放性答题,能用具体的事例,写出父母的关爱(给2分),能表达你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表达流畅,(给2分)。
(二)议论文(15分)
22.做事情最好低姿态进入,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打好基础,蕾足势头,把事做好。(无论做人或做事都应当低姿态进入;标题或结尾一句亦可。)
23.○1增添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2充当下文的事实论据,增强说服力;○3引出中心论点。
24.过渡(承上启下)
25.道理论证(引证法),有力地证明了低姿态进入并恰当地保持才可能实现所期望的高的结果。(道理论证、有力地、结合句子内容各1分)
26.示例:这段话告诉我们面对困难时要注意调整心态。当考试失利的时候,不要气馁,要认识到“失败乃成功之母”,进而调整心态重新奋起。(启示2分,实例2分)
(三)、答案:1、(1)(4分)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了母亲仔细摸索鞋架上的鞋子并依靠鼻子闻的方法判断“我”是否回到家中的过程,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无微不至的关爱,给予“我”心灵的震撼。(2)(4分)写出“惊讶、感动、自责、报答母亲的心里感受过程即可。
2、(5分)答题要点: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1分) ②开头设置悬念,引发兴趣;(1分)
③环境描写,渲染气氛;(1分)④引出下文(故事的主人公);(1分)⑤末段怀念母亲,深化主题。(1分)
3、(5分)字里行间流露出母亲总是细致周到地关心儿女的生活,甚至当儿女长大成人,她还放心不下,母亲不求儿女有很大的成就,只是希望儿子平安健康。语言质朴,饱含母亲怜爱儿子的深情。(内容3分,语言风格2分)
4、(5分)要求:在叙述事例时能从动作、神态(细节)方面来描写母亲,表现母亲的无言的关爱。(事例3分,语言2分)
三、作文、略 (119.114.83.38)
上一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卷(附答案)
下一篇:
汕头市2010年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测评试题(第二次)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相关:
关于“2010中考语”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4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