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学考试卷

阅读:1136  
标签:苏教版 高二 必修五 学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36]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总分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文科班学生另外还有加试题。
2、请按照题号的顺序把所有选择题的答案涂上答题卡;其它各题的答案写上答题纸所规定的地方(作文写在作文纸上)。
3、务必将班级、姓名、学号、考试号和座位号写在答卷纸的密封线内。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答题纸和作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8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落价/大大落落 孝悌/风流倜傥 胚胎/纰缪百出
B. 叱咤/姹紫嫣红 酝酿/踉踉跄跄 圈养/可圈可点
C. 祛除/怯声怯气 疏浚/逡巡不前 商贾/余勇可贾
D. 给养/家给户足 着凉/着手成春 粗犷/旷日持久
选B(zhà/chà niàng/liàng juàn/qūn A相同的是:孝悌/风流倜傥,都读tì C相同的是:商贾/余勇可贾,都读gǔ D相同的是:给养/家给人足,都读jǐ)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这样做,不感到羞愧吗?
B.今天消息,上海对“美眉”、“恐龙”、“PK”、“粉丝”等日渐泛滥的网络语言将发出“封杀令”。此举石破天惊,即刻引起各方的广泛关注,舆论评价更是众说纷纭。
C.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 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D.马尔克斯惨淡经营的《百年孤独》,以其独特的叙事模式和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而成为世界文苑中的奇葩。
选D(“惨淡经营”,原指作画前先用浅淡的颜色勾勒轮廓,苦心构思,安排好画面上各部分的位置。后引申指苦心谋划,从事诗文创作或经营某种事业。此句取后一种意思,正确。A“细大不捐”中的捐是“舍弃”。大的小的都不舍弃,指所有的都兼收并蓄。不符合语境。B“石破天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难以形容的奇境。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出自唐•李贺诗《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这里用错对象。 C“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用来形容年轻的父母费尽心思地送孩子学钢琴、围棋、英语,感情色彩不对。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3分)
A.让坝上地区的人们讨厌多年的西北风,如今恰恰给当地带来了实惠,迎风转动的“大风车”不仅带来了绿色能源——风电,而且还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
B.据初步分析,已经造成254人遇难、35人受伤的山西省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非法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引起的。
C.中宣部负责人强调,必须把有偿新闻、买卖书号等不正当行为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抓,常抓不懈,抓出成效。
D.公司的业务不断拓展,业务量明显增加,可公司里只有我跟他学过开车,公司领导很着急。
选 A(B,句式杂糅,改为“原因是……”或“由……引起的”。C、成分残缺,“把”后缺少动词“抵制”。D、有歧义,“只有我跟他学过开车”有歧义。)
4、阅读下面的文字,请概括出“粉丝”的主要特点,不超过20个字。(3分)
如今的图书出版界,许多当红作家或学者都拥有数量极大的“粉丝”。易中天的粉丝自称为“乙醚”,钱文忠的粉丝自称为“潜艇”,于丹的粉丝自称为“鱼丸”。他们的新书发布和签售受到各自粉丝的追捧,短时间内就能售出二三千本。难怪有人说,今天的大众阅读已成为“粉丝阅读”。


浏览完整试题【参考答案】数量极大;谐音命名;追捧各自偶像。
建议评分:每点1分。
5、12岁的徐州少年邵帅主动承担了照顾患病的母亲,其捐髓救母的事迹感动着社会各界。请你写上一段话,表达对其举动的钦佩和称颂,必须是排比句,30字以内。(6分)
【参考答案】稚嫩之手撑起天空,救母之举尽显孝心,感恩之心惊动天地。
或:接受的是生活的挑战,奉献的是宝贵的孝心,唤醒的是人们的爱心。
建议评分:内容4分,排比2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仅十人 。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注】荣悴,兴衰,多指荣宠和失意。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寻登进士第 寻,不久
B.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坐,因为
C.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勒,刻
D.与人交,荣悴不易 易,容易
选D(改变)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此论喧于朝列 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B. 以功授刑部侍郎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 (《丰乐亭记》
C. 执政览其文而怜之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D.与人交,荣悴不易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选C(两个“而”,连词,因而。A中,前个“于”,介词,在;后个“于”,介词,由于。B中前个“以”,介词,凭借;后个“以”,动词,率领。D中前个“与”,介词,跟;后个“与”,动词,结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自幼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
B.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地讲了出来,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内移到江陵任职。
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选A(“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说法错。)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①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3分)
原来的宰相郑余庆积极地替韩愈传布名誉(2分),因此在当时出了名。
(1分)。3分,句意理解有错误,则整个句子不给分。
②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3分)
近日裴锷回京探望父亲(1分),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1分),仍旧称呼他的字。
(1分)。3分。句意理解有错误,则整个句子不给分。)
③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4分)
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1分),于是(向宪宗)诉说碑文失实(2分),(宪宗)下诏命令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1分)。
4分,句意理解有错误,则整个句子不给分。
三、诗歌鉴赏(共8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各题。(8分)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①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②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关山:系乐曲《关山月》。 ②梅花:系乐曲《梅花落》
10、从内容上看,为什么这两首诗都属于边塞诗?请概括说明理由。(2分)
【参考答案】两首诗都描写了边塞风光景色(1分),反映了将士戍边生活和情感。(1分)。
建议评分:每点1分。
11、按照要求回答下列问题(6分)
(1)王诗最后一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描写(或:写景)(1分)。以景结情,寓深重的别情边愁于秋夜壮阔悲凉的景色之中。(1分)
(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高诗在表现手法上的主要特色。(4分)
【参考答案】虚实结合(1分),前两句,写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洒下明月的清辉,是实景,(1分)。《梅花落》本是一种曲调,作者拆开用,又构成了虚景,仿佛飘落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片(1分),这样,虚实交错,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使听曲者想到了故乡的梅花,透露了战士的思乡之情(1分,只要说到其中的一点作用,即给分)。
化听觉为视觉(通感)、双关。


展开余下试题四、默写(8分)
12、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 ,靡有朝矣。(《诗经•氓》)
(2) ▲ ,何不改此度? ▲ ,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
(3)吾尝终日而思矣, ▲ ;(《荀子•劝学》)
(4) ▲ ,任重而道远。(《论语》)
(5)日星隐耀, ▲ ,商旅不行, ▲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楼记》)
(6) ▲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適《燕歌行》)
答案:(1)夙兴夜寐
(2)不抚壮而弃秽兮 乘骐骥以驰骋兮
(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4)士不可以不弘毅
(5)山岳潜形 樯倾楫摧
(6)战士军前半死生
评分建议:有空1分;有错即不得分。
五、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22分)
古 藤
王剑冰
1.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2.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3.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
4.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经常在山谷之中健行如飞。传说武则天曾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入京的途中何仙姑突然失踪,之后百日生仙。这之后还有人为吕洞宾与何仙姑罩上了感情色彩。说何仙姑成仙返回家乡,在家庙的树林里乘凉,师傅吕洞宾欣然而往,匆忙间用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掩面飞往天庭,吕洞宾丢掉拐杖去追何仙姑。于是,仙姑的绿丝带化作了盘龙古藤,吕洞宾的神仙拐杖也变成了支撑古藤的大树。当然这只是传说,但我仍然会恍惚间把这藤想成是何仙姑长长的六条头发。
5.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6.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
7.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8.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9.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10.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点。因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11.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12.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如果不是住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13.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
14.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15.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
13、联系上下文,说说“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我”为什么“吃惊”?(5分)
①作者原以为许多颗藤的相互缠绕、依附,才会有如此繁盛的生命景象,但主人说只是一棵藤(2分)。
②这一棵独立的藤没有依托,“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顽强地生存上千年(1300年)。(3分)
14、文章第5小节“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请联系下文说说作者对“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做了怎样的“品读”?(6分)
①受过无尽的苦痛,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经历1300年风霜雨雪而直立不倒。
②藤,是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有真气色,历久弥新,枯枝仍孕育新生。
③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藤就以藤的坚强、独立、不屈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
建议评分:每点2分,共6分。
15、文章叙述了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和年老女人生子的故事,有什么作用?(5分)
叙述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①为古藤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②同时为下文表达作者对古藤的敬慕之情作了铺垫。
年老的女人生子的故事:③与古藤相互映衬,阐述了只要生命一息尚存,就要孕育新生的哲理,④突出了古藤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建议评分:答对三点给4分;答对五点给5分。
16、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简析。(6分)
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2分)文章首先叙写古藤以及传说,表达自己的敬慕之情(1分);然后从三个方面对古藤进行品读,突出古藤的独立、坚强,历经苦难而不屈,只要一息尚存,就芳香遍地(1分);借此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坚强、独立,历尽苦难而不屈的生命的敬重之情。(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15分)
唐宋古文运动
①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周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
②唐初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尝试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他们的学生和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韩愈和柳宗元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骈文复炽。


展开余下试题③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宋初,王禹偁、柳开又开始提倡古文,都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但二人孤军作战,没有形成有力的运动。宋代的古文复兴,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的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苏轼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朱子语类》引)。这一点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王禹偁说“近世为古文之主者,韩吏部而已”(《答张扶书》)。他们学韩的共同点,是学韩文“文从字顺”,平易近人的作风,而不学他追求奇古奥僻的偏向。
④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散文传统的精神。明人朱右把欧、曾、王、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以“唐宋八大家”为名的古文选本。明代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代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唐宋古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节选自钱仲联《唐宋古文运动》)
17、下列对唐、宋两个阶段古文运动的比较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C )(3分)
A.唐代古文运动是在韩愈柳宗元的大力推动下形成的;宋代古文运动是在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的。
B.唐宋古文运动都有理论作为指导,都有实践者的推动,都以明道为主张,显示了高度的一致性。
C.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明清两代的古文家则是发扬了宋代古文开创的新散文传统而取得一定成就的。
D.韩柳身体力行,引起热烈响应;宋代名家迭出,扩大了古文的影响,取得了比唐代更大的文学成就。
选C.(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
18、文章第③段引用牛希济《文章论》“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批判对象是什么?有什么作用?(6分)
①批判的对象:主要批判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的现象。(3分)
②作用:内容上,有力说明唐代古文运动没有完成应有任务;宋代又开始提倡古文的必然性。(1分)结构上,照应上文:“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骈文复炽”(1分);引起下文,为下面写宋代古文运动的产生作铺垫。(1分)
19、唐宋古文运动的实践对文学创新活动有怎样的启示意义?结合文章内容,请分条概括回答。(6分)
①文学的革新运动必须有明确的理论为指导。②必须有大量的直接的实践者的推动。③文学创作绝不可以辞害意,任何的形式都必须服从于思想和内容的要求。(每点2分,答对一点得2分.)
六、作文(共7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70分)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是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据资料表明,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已有超过 10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此项活动。很多国家在这一天或者前后一周、一个月的时间内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图书馆、媒体、出版商、学校、商店、社区等机构团体在这一段时间里 都会做一些赠书、读书、演戏等鼓励人们阅读的事情,把读书的宣传活动变成一场热热闹闹的欢乐节庆。很多在国外生活过的人都对这些活动津津乐道,赞不绝口,呼吁我们国家也开展类似的活动。
20、请以《我的读书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观点鲜明集中,说理清楚、透彻。
评分标准按江苏高考要求。此略。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文科加试卷 命题人:缪剑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总分40分,考试用时30分钟。
2、请在答题纸上务必将班级、姓名、学号、考试号和座位号写在密封线内。
3、各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后,交答题纸。
一、阅读材料,完成1—3题(10分)
1、用“/”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六处)(6分)
太史公曰: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
曹相国参攻城野战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与淮阴侯俱/及信已灭/而列侯成功/唯独参擅其名/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
建议评分:断对一处给1分。
2、结合文意,简述曹参一生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2分)
前期英勇善战,有攻城野战之功(1分);后期担任相国,无为而治(清静无为),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1分)。
3、曹参担任汉朝相国时,沿袭何人的治国方略,历史上把他这种做法称为什么?(用四字成语回答)(2分)
萧何(1分);萧规曹随(或:曹随萧规)(1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4、下列有关文学名著的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袁绍与曹操的官渡之战、魏蜀的赤壁之战、吴蜀的彝陵之战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都采用了火攻的战术。
B.《红楼梦》的诗词韵文,不仅艺术成就很高,更主要的大都符合人物的身分、思想气质和性格特点。如同是咏柳絮,薛宝钗表现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雄心”,林黛玉表现出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的悲哀。
C.觉慧是一个封建专制下的叛逆者形象。他充满朝气,敢于对抗高老太爷的旨意,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革命活动,创办进步刊物,支持和帮助觉民逃婚,大胆向鸣凤表示纯洁的爱情,最后他又毅然从这罪恶的家庭出走。
D.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有葛朗台式的人物,那就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他临死前伸着的那两个指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E.哈姆雷特的出走与父亲的死,使善良的奥菲利亚精神失常、忧愤成疾,最终死去。
选A、E。建议评分:答对一点得3分;答对两点得5分。
5、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10分)
(1)“锦囊妙计”是一个源于《三国演义》的成语,请简要写出与此成语相应的人物和故事(5分)
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叫还荆州(1分)。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2分)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徐,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1分),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1分)。
(2)试分析
标签:苏教版 高二 必修五 学考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如东”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3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