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077  
标签:粤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77]
2010年揭阳市高考模拟考精选题(三)
2010年揭阳市高考模拟考精选题
语文(三)
揭阳市教育局教研室中语科编
文言文阅读
(一)
郑绍叔字仲明,荥阳开封人也。梁武帝临司州,命为中兵参军,领长流。帝罢州还都,谢遣宾客,绍叔独固请愿留。帝曰:“卿才幸自有用,我今未能相益,宜更思它涂。”固不许。于是乃还寿阳。刺史萧遥昌苦要引,绍叔终不受命。遥昌将囚之,乡人救解得免。及帝为雍州,绍叔间道西归,补甯蛮长史、扶风太守。
东昏①既害朝宰,颇疑于帝。绍叔兄植为东昏直后②,东昏遣至雍州,托候绍叔,潜使为刺客。绍叔知之,密白帝。及植至,帝于绍叔处置酒宴之,戏植曰:“朝廷遣卿见图,今日闲宴,是见取良会也。”宾主大笑。令植登城隍,周观府署,士卒器械,舟舻戎马,莫不富实。植退谓绍叔曰:“雍州实力,未易图也。”绍叔曰:“兄还具为天子言之,兄若取雍州,绍叔请以此众一战。”送兄于南岘,相持恸哭而别。
初起兵,绍叔为冠军将军,从东下。江州平,留绍叔监州事,曰:“昔萧何镇关中汉祖得成山东之业寇恂守河内光武建河北之基今之九江昔之河内我故留卿以为羽翼前途不捷我当其咎粮运不继卿任其责。”绍叔流涕拜辞,于是督江、湘粮运无阙乏。
绍叔少孤贫,事母及祖母以孝闻,奉兄恭谨。乃居显要,粮赐所得及四方遗饷,悉归之兄室。忠于事上,所闻纤豪无隐。每为帝言事,善则曰:“臣愚不及,此皆圣主之策。”不善,则曰:“臣智虑浅短,以为其事当如是,殆以此误朝廷也。臣之罪深矣。”帝甚亲信之。母忧去职。绍叔有至性,帝常使人节其哭。
征为左卫将军,至家疾笃。卒于府舍。帝将临其殡,绍叔宅巷陋,不容舆驾,乃止。绍叔卒后,帝尝潸然谓朝臣曰:“郑绍叔立志忠烈,善必称君,过则归己,当今殆无其比。”其见赏惜如此。
(选自《梁书》P201)
[注释] ①东昏侯:南朝齐最后一任的皇帝,后为梁武帝所杀。 ②直后:待卫人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遣宾客 辞退 B.刺史萧遥昌苦要引 要挟
C.托候绍叔 等候 D.悉归之兄室 归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颇疑于帝 帝于绍叔处置酒宴之
B.以为其事当如是 帝将临其殡
C.荥阳开封人也 雍州实力,未易图也
D.绍叔请以此众一战 事母及祖母以孝闻
3.下列选项中,全部表明郑绍叔“立志忠烈”的一组是(3分)
①绍叔独固请愿留 ②初起兵,绍叔为冠军将军
③所闻纤豪无隐 ④绍叔请以此众一战
⑤臣愚不及,此皆圣主之策 ⑥其见赏惜如此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4.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绍叔对梁武帝十分忠心,他拒不接受刺史萧遥昌的任命,被萧遥昌关在牢里,幸好得到同乡搭救才幸免于难。
B.郑绍叔预先知晓亲叔兄郑植行剌梁武帝的阴谋,便让他亲眼看到雍州的强大实力,使他打消了行剌的念头。
C.郑绍叔对母亲、祖母非常孝顺,对兄长则恭谨有礼。梁武帝怕他为母亲去世悲伤过度,常常派人劝他节哀。
D.梁武帝失势时曾谢绝郑绍叔的追随,后来则对郑绍叔委以重任。郑绍叔死时,梁武帝亲自到他家中吊唁。
5.断句与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浏览完整试题昔萧何镇关中汉祖得成山东之业寇恂守河内光武建河北之基今之九江昔之河内我故留卿以为羽翼前途不捷我当其咎粮运不继卿任其责。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卿才幸自有用,我今未能相益,宜更思它涂。
②朝廷遣卿见图,今日闲宴,是见取良会也。

参考答案
(一)
1.A(B、邀请;C、探望;D、馈赠)
2.D(A、对/在;B、这/他的;C、表判断/表陈述;)
3.C(②是说郑绍叔受皇帝重用;⑥是说郑绍叔被皇帝赏识)
4.C(A、并未被关在牢里;B、让郑植看城防的是梁武帝,其目的是让郑转告东昏候;D、因为巷子窄小,皇帝的车驾无法到其家中)
5.断句与翻译。
(1)昔萧何镇关中/汉祖得成山东之业/寇恂守河内/光武建河北之基/今之九江/昔之河内/我故留卿以为羽翼/前途不捷/我当其咎/粮运不继/卿任其责。
(2)①你的才华自然会受到重用,但是我现在不能提携你,你应当另谋其他的出路。[“幸自”译为“原本,本来”也可,“相益”也可译为“对你有所补益(帮 助)”;“涂”通“途”。]
②朝廷派阁下来打我的主意,今日便宴,正是你取我性命的好机会啊。
[“见”译为“我”,“良会”译为“好机会”。]
参考译文:
郑绍叔字仲明,是荥阳开封人。梁武帝到司州后,任命他为中兵参军,领长流,由此他更加依附于高祖。高祖被免去司州之职,准备回到京城,便辞退遣散宾客僚属,只有绍叔坚持要求留下。高祖对他说:“你的才干自然会受到重用,但是我现在不能对你提携,你应当另谋出路”。绍叔说:“臣已委身于君,决无二心。”高祖还是坚持不留下他,之后他只好回到寿阳。剌史萧遥昌极力邀请想任用他,但他坚持推辞不受。萧遥昌大怒,要将他囚禁起来,后被人解救而得免。到高祖为雍州剌史时,绍叔从偏僻的小路西归雍州,补宁蛮长史、扶风太守之职。
东昏侯杀害了好几位朝廷大臣后,又对高祖颇为猜疑。郑绍叔的哥哥郑植是东昏侯的侍卫人员,东昏侯派他去雍州,假托去看望绍叔,实际上是暗中让他去当刺客。绍叔得知这一情况后,就把这一情况密报高祖。郑植到雍州后,高祖在绍叔的住处设宴招待他,戏谑他说:“朝廷派你打我的主意,今日便宴,正是你取我性命的好机会啊。”宾主双方大笑。高祖让郑植登上城墙,仔细看府署,但见士卒、器械、舟船、战马,都很富实。郑植回来后对绍叔说:“雍州实力强大,确实不容易对付。”绍叔说:“哥哥你回去后,请将这里的情况详细禀告天子。哥哥如果来攻取雍州,我这当弟弟的就率领这些兵士与你决一死战。”绍叔一直把哥哥送到南岘,最后抱头痛哭而别。
高祖率师起义后,任命绍叔为冠军将军。改骁骑将军。随从高祖东下江州。江州被攻克后,留下绍叔监管江州事务。高祖说:“昔日萧何镇守关中,汉祖得以成就山东之伟业;寇恂镇守河内,光武得以建立河北之基业。今天的九江,就是昔日的河内。我特意留下你,当作辅弼我的骨干力量。前方打不赢仗,我要承担其罪责;粮运无法保证,你就要担负起责任。”绍叔流着眼泪与高祖拜别,从此,督江、湘粮运没有缺乏的时候。
绍叔从小失去父亲,以事奉母亲、祖母十分孝顺而闻名,对待兄长恭敬而又谨慎。在朝廷担任显要官职后,所得的俸碌、赏赐以及四方进贡、馈赠的礼物,全部送到哥哥家里。他对事奉皇上忠心耿耿,凡在外面听到什么,都对皇上没有丝毫隐瞒。每次向高祖汇报事情时,成效显著的,就说“下臣才学疏浅,这些成绩都是圣上英明决策的结果”,如果出现失误,就说“下臣见识短浅,本以为这件事应当如此,几乎因此误了朝廷的大事,臣之罪过实在不轻”。高祖越发亲近信任他。因母亲去世而辞官。绍叔天性孝顺,高祖常常派人前去劝他节哀。
被授以左卫将军一职,他到家时疾病加重了。最后死于官邸。高祖准备亲临吊唁,但因为绍叔住宅所处的街巷狭小简陋,容不下皇帝的车驾,高祖只好作罢。郑绍叔去世后,高祖曾伤心地对朝臣说:“郑绍叔立志忠烈,如果是好事,就把功劳归绍于君主,如果有过错,就把责任归于自身。当今世上大概没有人能与之相比了”。他是这样受高祖赞赏并让高祖惋惜。

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这首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从内容方面分析,作者“悲”的原因有哪些?(3分)
(2)请从“衰草”、“寒云”、“暮雪”三个意象中任选两个,分析它们各自的作用?(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③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④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释】①柳宗元初到柳州刺史任上,写给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一同被贬的四位好友。②飐:吹动。芙蓉:荷花。③薜荔:一种常绿的蔓生植物。④百粤:泛指岭南少数民族。文身:身上刺各种花纹
(1)简要分析颔联的情景关系。(3分)
(2)尾联“犹自”一词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1)从送别时的自然环境、患难之交的深厚情谊和重逢的难以预期等三个角度作答。如:在寒冷萧索的冬天里送别友人、身处动乱时代的漂泊困厄、与友人重逢的机会难以预期。(3分,三点,一点1分)
(2)“衰草”写凄凉萧索的冬景,寓离愁别绪;“寒云”写乌云阴冷沉重,烘托悲凉心境,在诗句中暗示对友人前程的担忧;“暮雪”写晚上下雪,与上句“寒云”照应,写归来之晚,暗示依依不舍之情。(4分,两个词分景与情两个要点,共四个要点,一点1分)
2.(1)写眼前 “芙蓉”、“薜荔”正被风雨摧残的景象,以“芙蓉”、“薜荔” 象征品格的芳洁,寄寓作者和友人横遭贬谪的愁闷哀伤。(3分,三点,一点1分)
(2)“犹自”是“还各自”的意思,是在前一句“共来”基础上的转折,五位朋友一同被贬谪到岭南蛮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彼此隔离,连音书都无法送到,“犹自”一词加深了愁思,收到了沉郁顿挫的效果。(4分)
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展开余下试题第一组
(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 。”(《论语》)
(2)日月忽其不淹兮, 。 ,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3)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第二组
(1) ,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 ,猿猱欲度愁攀援。(李白《蜀道难》)
(4)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 ,羽化而登仙。(苏轼《前赤壁赋》)
第三组
(1)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 。(《诗经•氓》)
(2)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无言独上西楼, 。 。(李煜《相见欢》)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范仲淹《岳阳楼记》)
第四组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论语》)
(2) ,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野芳发而幽香, ,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4) , ,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
第五组
(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 。(李商隐《无题》)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 。(韩愈《师说》)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4)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 。(文天祥《过零丁洋》)
参考答案
第一组
(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2)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3)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4)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第二组
(1)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2)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3)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4)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第三组
(1)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3)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第四组
(1)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3)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4)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第五组
(1)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3)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4)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寻找精神的家园
——关于当前诗歌创作
以色列有一句箴言:“只要还剩下一个犹太人在祈祷,我们这个民族便没有丧失获救的希望。”这使我联想到诗的本质也是一种心灵的祈祷,作为情绪的艺术凝聚,过滤大千世界的回音,进入文化和社会的殿堂,成为激励情志和抚慰心灵的圣洁之声。
正因为如此,我国古典诗歌以儒道互补的精神风范,构建了坚实而辉煌的“汉诗”圣殿,它既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粹,又以其丰富的道德精神所酿制的玉液琼浆,抚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成为最具人类意义的光华熠熠的文化现象。
我国新诗在历经峥嵘、艰辛和曲折的发展历程之后,伴随新时期的到来,以其灵敏的知性率先冲破了沉滞的观念羁绊,摒弃了解释题旨的套式,出现了文本解放与诗的本质的复归,让崭新的意象营造包容更为广阔的精神天地、思想内涵和情感意蕴,也涵纳崭新的价值取向与审美判断。虽然作品良莠混杂,也曾熏陶过一代人的文化心理。
进入90年代之后,诗便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正在沉寂中重新孕育,并面临着双重辨识与选择:一方面,诗的审美取向在分流与整合的过程中,呈现出驳杂情态;其一,是能够自觉地卫护现实主义传统,却未能认识到诗是流动的美学,现实主义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一些诗人仍以眷念情怀吟唱“田园牧歌”,当旧日田园不复存在,诗的意蕴就显得陈旧而空幻;其二,仍然习惯于做生活的描摹或浅白地直抒胸臆,却不能自识正是类型化的情感程式和简单化的哲理传达,阻塞了灵动的思绪去寻觅通幽的曲径,诗便不能展示五色缤纷的情感世界;其三,现代主义的借鉴,曾有助于审美意识的解放,从而拓宽了诗歌创作的道路,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但是那些脱离了中国文化心理与审美习俗的所谓“反理性”、“反文化”的先锋性实验,在旗喧鼓响之后,只剩下苍白的语言游戏和故弄玄虚的技巧了,已经从拾人牙慧走向自我生命的阉割;其四,富有历史责任感和较高的艺术素质的诗人们,在不断地开拓生活视野和思想视野,以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个性,表现时代的主旋律和更深层的开掘潜藏于生活世界与心灵世界中的真善美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在经济转型期的急剧的历史变革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激活了全社会的行动机制,既为人们的价值选择提供了多样的可能性,又强化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务实精神。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一种普遍的心理趋向,是拒绝艰深玄虚,也排斥流俗肤浅。诗歌既需要翱翔于哲学的天庭,去探寻世界与人生的奥义;又需要投身于抒情的海洋,以激越重塑崭新的人格模式,以柔情抚慰心灵。于是在芜杂的诗歌创作中,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审美趋向;从题材到语言,从形式到情韵,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或弘扬苍雄器宇,或思索人生真谛,或探究文化源流,或抒发柔情蜜意,往往都浸润着东方式的浪漫情愫和古典主义的雅致意蕴。
在大量作品中,较有诗意韵味的是那些开掘中国文化、表现爱国情怀和陶冶情操性灵的篇什。这类作品在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上迥异,却共同表现出中国文化所滋养的风骨和风韵。同时应该提及的是当前大量乡土诗的创作,是把土地视为生命之根和文化之源,揭示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文化的内在联结,为诗的创作提供了更深层的内蕴。
1. 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 中国古典诗歌既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粹,又抚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成为最具人类意义的文化现象。
B. 新时期的诗歌以灵敏的知性冲破沉滞的观念羁绊,用崭新的意象包容广阔的精神天地、思想内涵和情感意蕴,涵纳崭新的价值取向与审美判断,实现了文本解放与诗的本质的复归。
C. 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新时期的诗歌,还是90年代后的诗歌,真正较有诗艺韵味的是那些开掘中国文化、表现爱国情怀和陶冶情操性灵的篇什,以及把土地视为生命之根和文化之源的乡土诗歌。
D. 90年代后的诗歌创作,现实主义显得陈旧而空幻,现代主义脱离中国文化心理与审美习俗,类型化的情感程式和简单化的哲理传达不能展示五色缤纷的情感世界,从整体上看是诗歌创作的倒退。
E. 真正的精神家园就是那些把土地视为生命之根和文化之源,揭示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文化的内在联结,并为诗的创作提供了更深层的内蕴的大量的乡土诗歌。
2.文章篇首引用以色列箴言,对其用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犹太人的祈祷联想到诗人的诗歌创作,表明他们都是通过祈祷寻找精神的家园。
B. 说明诗人一旦迷失于诗歌的本质,诗歌创作就将走向衰亡。


展开余下试题C. 说明是的本质也是一种心灵的祈祷,是一种激励情志和抚慰心灵的圣洁之声。
D .论证诗歌创作对于文化和社会的巨大影响。
3.简要概括,作者认为当前诗歌创作面临着怎样的双重辨识与选择。
4.根据文意,90年代后的诗歌先锋性实验,表明了怎样的道理。

中国传统道德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格尊严。孔子讲“天地之行,人为贵”,即在天地之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人是最有价值的。孟子对此又加以发挥,提出“良知”观念来,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良知,都有自己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的内容就是道德意识。因为人有道德意识,所以人就有内在价值。因为人有内在价值,所以就有人格尊严。
孟子讲过两句话:“所欲有甚于生者”,意为我所要求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即人格尊严;“所恶有甚于死者”,意为我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具有负价值的,即丧失人格。这两句话正是注重人格尊严和内在价值的表现。“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即肯定人格高于生命。然而生命还是人格的本原,如果没有生命,也就没有所谓人格。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意义上来说,可以说道德高于生命。应该承认,道德本于生命,而在某种意义上又高于生命。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这是正常的情况。在正常的情况中,一方面要充实生命,一方面要提高道德自觉性,遵守道德的制约。生命与道德是相需相成的。充实生命力必须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也即满足一定的欲望,但是欲望的满足不可能是不节制的,如果无节制地追求欲望的满足,纵欲无度,必然会戕害生命,同时也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引起纠纷扰乱。为了保持生命的正常发展,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协调,生命的充实提高与道德的自觉自律都是必要的。道德的要义在于每一个人不但要追求个体的利益,而且要考虑群体的利益。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是基本上肯定生命的,但是一部分儒者重义轻利、存理去欲的学说,对于物质需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较忽视充实生命力的必要性,对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与重义轻利、存理去欲的思想成为对照的是纵情肆欲、唯利是图的流俗思想,追求个人享乐,见利忘义。这种流俗思想古已有之,于今为烈。这种庸俗作风,既违背了道德的准则,也逆反了生命的规律,是不足取的。
孟子曾引阳虎之言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这里所谓为富指执政者聚敛财富,所谓为仁指施行仁政。聚敛财富与施行仁政确实是相悖的。但是,如果从另一意义上讲,如果为富指经营商业,为仁指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则为富与为仁还是可以相容的,不但可以相容,而且是相得益彰的。据闻现代日本有一位企业家提出“仁富合一”的主张,运用仁富合一来经营企业,取得显著的成就。这是值得注意的。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仁富合一的,也不泛先例,如孔子弟子子贡,善于货殖,但作为孔门弟子,也是“以仁为己任”的,表现了很高的道德品质。当代有很多国外华人企业家,致富之后,大力资助祖国的文教事业,这也是仁富合一的典范。
社会生活必须分工,在社会中有人为增加物质财富作贡献,有人为提高人类的精神生活做贡献。仁富可以合一,然而也不妨分途。在精神领域中,有人致力于探求自然的奥秘,有人沉思人生的终极价值。这都是应该鼓励的。
富(经济)属于物质文明,仁(道德)属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的,必须兼顾并重。
(材料来自张岱年《恪守人格尊严,追求人伦和谐》,有删节)
1.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孔子讲“天地之行,人为贵”,孟子提出“良知”的观念,说明他们都肯定人的价值,肯定人格的尊严。
B.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认为人格高于生命。但作者认为生命高于人格,因为生命是人格的本原
C.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强调道德高于生命。但作者认为道德本于生命,只能说生命高于道德。
D.作者认为追求欲望的满足必然会戕害生命,因此,人在充实生命的同时,必须提高道德自觉性,遵守道德的制约。
E.作者认为重义轻利、存理去欲的学说和纵情肆欲、唯利是图的思想都不利于人的发展。后者古已有之,于今为烈,更应大力批判。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仁富可以合一”的是(3分)
A.孟子曾引阳虎之言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B.现代日本有一位企业家运用仁富合一来经营企业,取得显著的成就。
C.子贡既善于货殖,也是“以仁为己任”的。
D.当代有很多国外华人企业家,致富之后,大力资助祖国的文教事业。
3.关于“生命”与“道德”的关系,作者有些什么样的认识?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4分)
4.根据文意,恪守人格尊严,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4分)
参考答案
一、《寻找精神的家园》
1. DE。(D对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概括是片面的,原文也没有“从整体上看是诗歌创作的倒退”的意思。E原文中“同时应该提及”,表明乡土诗歌只是其中的一类。)
2. C。(C由第二句压缩而来。A表述过于宽泛;B文中没有这样的信息;D原文说“进入文化和社会的殿堂”,并不是谈诗歌对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3. ①诗的审美取向在分流与整合过程中呈现出驳杂情态;②拒绝艰深玄虚,排斥流俗肤浅。
4. 任何艺术表现形式只有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与审美习俗相结合,才能获得民众的认同。
二、
1.CD。(C项“只能说生命高于道德”错,原文说“而在某种意义上又高于生命”。D项“追求欲望的满足必然会戕害生命”错,原文说“如果无节制地追求欲望的满足,纵欲无度,必然会戕害生命”。)
2.A。
3.(1)道德本于生命,而在每种意义上又高于生命。(2)生命与道德是相需相成的。(3)既不能因道德而否定生命,也不能因生命而违背道德的准则。(根据第2、3、4段,可以分别得出以上三点认识)
4.应该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1)生命与道德的关系;(2)义与利的关系;(3)仁与富的关系。
实用类
2008年中国民生问题调查报告
①近几年来,中国加快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步伐。目前,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所谓民生问题,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内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提高,民生问题有了比温饱问题更广泛的涵义,反映了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的新要求,也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民生建设的新要求。
②在这种宏观背景下,为了了解当前的民生状况、民生问题以及公众对民生建设的看法,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于2008年5月至9月,开展了第二次“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此项全国抽样调查覆盖全国28个省市区的134个县(市、区)、251个乡(镇、街道)和523个村(居委会),共成功入户访问了7139位年龄在18至69岁的居
标签:粤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10年揭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7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