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89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9]
重庆市2010届高三考前冲刺卷二(语文)
[巴蜀名校联盟]
2010年高考冲刺卷(二)(教师版)
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
A.交给/给予 刹那/深山古刹 熟谙/暗无天日 吭声/引吭高歌
B.殷红/殷切 咀嚼/咬文嚼字 复辟/开天辟地 奇偶/奇文共赏
C.俊俏/讥诮 琴弦/涎皮赖脸 跻身/济济一堂 模范/大模人样
D.入殓/眼睑 溪涧/下自成蹊 邮戳/戮力同心 信笺/临行践别
1.B解析:(B项,yan/yin,jue/jiao,bi/pi,ji/qi;A项,geig/ji,cha,an/an,keng/hang;C项qiao,xian,ji/ji,mo/mu D项lian/jian,xi/xi,chuo/1u,jian/jia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亲睐 候车室 泛烂成灾 纷至沓来 B.凑和 大拇指 名门望族 旁证博引
C.布署 荧光屏 惹事生非 随声附和 D.沉湎 精炼油 水乳交融 贸然行事
2、D(A.亲——青,烂——滥;B.和——合,证——征;C.布——部,事—是)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高☆考♂资♀源网 ☆ A.张老师自己生活非常困难.却先后资助数百名贫困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近日,张老师的感人事迹在大千故里广为传诵。
B.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只要我能帮忙的,我一定鼎力相助。
C.字义丰富是汉字的一大特点,掌握了常用字的字义有利于理解词语,汉语中很多词可以望文生义。
D.一些地方产生“电荒”是有原因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除了冬季取暖用电量上升、江河缺水等原因之外,更与地方煤炭、电力行业长期存在的体制弊端有直接关系。
3.D解析:A项传诵偏指背诵,传颂偏赞扬B项鼎力:大力。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词,多用于求人相助时的客气话。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c项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据统计,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高达140多万人,创下2001年以来最高纪录。面对弥漫全国的考研,教育界人士指出,这充分反映了毕业生对就业压力激增的忧虑。
B.大学毕业后去农村应聘村官的人当中,多数人希望能在建设新农村这一大环境中找到施展才华、创立事业、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
C.“中学校长推荐制”是北京大学在2010年即将推行的一种自主招生政策,目的为进一步推进
自主招生改革,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D.透过每年一度的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以及被评选出的风云人物,我们不仅可以预见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和走向,而且能解读出本年度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
4、B(A重复赘余 “高达140多万”;搭配不当,应为“面对弥漫全国的考研热” C成分残缺,应在“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后加“新模式”D递进失当,“不仅”与“而且”后的分句应互换)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手工是一种遗产(冯骥才)
① 在工业文明到来之前,人类用双手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无论盖房造物,还是做饭制衣,都由双手来完成。但这还不够,双手还要去实现人类对更精美事物的追求,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于是从生活的智慧、技术的发明直到审美理想便都由双手来体现。由于审美进入十指,许多艺术相应而生。
②在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中生活。在相对独立的地域,每一种手工制品都是那里的特产。手成了心灵最灵便的工具,故而,愈是文明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双手就愈聪明;同时,不同民族的双手又具有各自奇特的本领和气质。


浏览完整试题 ③手工中智慧与技术的含量是长久以来一代代积累而成的。在漫长的传衍过程中,不断冒出一位又一位工匠。他们心灵手巧,聪明过人,或是在技艺上做了这样或那样的绝妙的改进和创新,或是在审美情趣上做了一些提升,受到人们的认同。这些新的技艺或审美便自然而然地融进传统的手工中去。精湛的民间手工全是千锤百炼的。但是,在没有专利的时代,手工中至关重要的绝技是世袭或以师徒方式单传的。如果艺人没有后嗣,技艺的传承便会中断。面对广汉三星堆那些“纵目神灵”青铜面具上的方孔,我们已无法知道四千年前的古蜀人用什么利器切割开这厚厚的青铜;也无法知道他们用何种技术把坚硬的玉石切割成纸板一样的薄片,并打磨得如此细腻与光滑。其缘故,便是这些标志着远古文明高度的手工的传承中断了。
④工业技术是通过档案资料保存下来的,手工智能都是口传心授,最多只是保存在几句短短的口诀里。工业技术是物质性的,手工中有许多是感性和悟性的。从文明的传承看,这种手工的文明是记忆性的,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⑤ 我们之所以称它为遗产,是因为当代人类正在进行一次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属于手工的时代,工业文明属于机器的时代。由于机器的能力与效率远比手工高出千倍万倍,这一转型急剧而猛烈,所向披靡,故而抛弃手工在所不惜。然而,人们在生活中只会关心物品的本身,不会关心造物的手段——到底是机械还是手工。等我们意识到手工属于正在消失的文明时,很多手工已经濒危或者干脆无影无踪了。
⑥ 如今,市场开始青睐手工制作的陶艺、锻打的铁艺和种种编织的手艺,为之标上高价。市场的规律是“物以稀为贵”和“按工计价”。人们认可这种高价,是因为手工制品纯朴、生动,带着人的气息。人用双手触弄和制造这些物品时,总是渗透着心中的想法、审美情趣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而且不会重复。这是机器制品不具有的。在冷峻的千篇一律的工业文明的时代,手工给人一种具有怀旧意味的人文的温馨,就像那些仿古餐厅中摇曳的烛光。
⑦然而,遗产的意义远非如此。
⑧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手工是不同地域的工匠聪明才智的见证,也是民族与地域精神传承的载体和个性的象征。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说,每一种手工的背后还有一片深广的生活景象与丰富的历史信息。这些信息中,只有少量的体现在手工制品中,更多的保存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因此,抢救与记录濒危和珍稀的民间手工,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也是人类文明转型期间的全新课题。我们以前没有做过,但现在非做不可。因为,老房子在轰隆隆地与我们告别,缤纷的手工正在不知不觉地成批死亡。
⑨人类放弃手工,使用机器,是伟大的进步。但我们有时还要记忆手工。因为——
⑩放弃手工是为了文明的发展;记忆手工是为了文明本身。
5、下面是对划线句“很多手工已经濒危或者干脆无影无踪”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没有专利的时代,手工中至关重要的绝技是世袭或以师徒方式单传的,艺人如没有后嗣,技艺的传承便会中断。
B.手工中有许多是感性和悟性的,属于记忆性的;手工智能都是靠口传心授,最多只是保存在几句短短的口诀里。
C.在工业文明时代,由于机器的能力与效率远比手工高出千倍万倍,这一转型急剧而猛烈,所向披靡,故而人们抛弃手工在所不惜。
D.手工中智慧与技术的含量是长久以来一代代积累而成的。在属于机器的时代,手工给人的是一种具有怀旧意味的人文的温馨。
5、D(“手工给人一种具有怀旧意味的人文的温馨”说的是手工的意义)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保护手工遗产的意义的一项是( )
A.人们在生活中只会关心物品本身,不会关心是机械的还是手工的,因为,很多的老房子在轰隆隆地与我们告别了。
B.手工制品纯朴、生动,带着人的气息,渗透着心中的想法、审美情趣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这是机器制品不具有的。
C.在相对独立的地域,每一种手工制品都是那里的特产,手工是不同地域的工匠聪明才智的见证,也是民族与地域精神传承的载体和个性的象征。
D.每一种手工的背后还有一片深广的生活景象与丰富的历史信息。这些信息中,只有少量的体现在手工制品中,更多的保存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
6、A(“因为,很多的老房子在轰隆隆地与我们告别”错,强加因果关系)
7、下面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愈是文明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双手就愈聪明,可见手是心灵最灵便的工具。
B.引用“三星堆青铜面具上的方孔”主要用意是说明我国古代工匠手工制作技艺的高超。
C.第⑤段中“文明的转型”是指属于手工时代的农耕文明转向属于机器时代的工业文明。
D.“缤纷的手工正在不知不觉地成批死亡”意在突出远古文明高度的手工技艺传承的中断。
7、C(A.从“手成了心灵最灵便的工具,故而,愈是文明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双手就愈聪明”中的“故而”可知其因果颠倒的错误;B.由原文“这些标志着远古文明高度的手工的传承中断了”可知,引用“三星堆青铜面具上的方孔”主要用意是说明许多手工技艺的传承现在已经中断;D.由原文“抢救与记录濒危和珍稀的民间手工,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也是人类文明转型期间的全新课题。我们以前没有做过,但现在非做不可”可知,“缤纷的手工正在不知不觉地成批死亡”意在突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的必要性)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①,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寇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寇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野行者之馘②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展开余下试题君故以直谏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③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④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以敬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缙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嘉靖癸亥孟春望日归安茅坤拜手序。
(选自《四库全书》本《青霞集》,有删改)
〔注〕①宰执:指严嵩 ②馘:guó古代战时割取的所杀敌人的耳朵
③阃(kǔn)寄:边境将领 ④裒:póu聚集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8、B。(构:设计陷害)
A.宰执深疾之 痛恨 B.构其罪 构成
C.寻且坐罪罢去 犯法 D.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 替人辩冤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C。于:⑴由,由于;⑵被。
A.⑴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 ⑵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B.⑴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 ⑵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C.⑴屈原之《骚》疑于怨 ⑵不拘于时,学于余
D.⑴而父之哭其子••••••往往而是 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他的亲人惨遭杀戮”文中没有依据
A.沈青霞带家人到塞上,正遇上贼寇扰边,他的亲人惨遭杀戮。沈君非常愤慨,把他的忧郁表现在诗歌文章之中,以抒发情怀。
B.沈青霞先生敢于直谏,受人尊重,后因反对严嵩专权误国而被陷害致死,他的讽讥时政的诗文也是他招祸的原因之一。
C.先生逝世后,他的一个姓俞的朋友才收集并整理先生一生著作的诗文若干卷,刻印成书,准备让它流传。
D.这篇序文,是为沈青霞的文集而作,却从其人写起,作者成功地把握了“知人论世”的原则,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参考译文: 沈君青霞,以锦衣卫经历的身份,上书抨击宰相,宰相因此非常痛恨他。正在竭力罗织他罪名的时候,幸亏皇帝仁慈圣明,特别减轻他的罪责,把他流放到边塞去。在那段时期,沈君敢于直谏的美名已传遍天下。
不久,沈君就拖儿带女,离家来到塞上。正巧碰上宣府镇、大同镇一带频频传来敌人入侵的告急警报,而帅府以下的各级将领,都束手无策,紧闭城垒,任凭敌寇出入侵扰,连射一支箭抗击敌人的事都没有做到。甚至等到敌人退却,就割下自己队伍中阵亡者和在郊野行走百姓的左耳,来邀功请赏。于是父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哥哥哭弟弟的惨状,到处都是,百姓们连控诉呼吁的地方都没有。沈君对上既愤慨边疆防务的日益废弛,对下又痛恨众将士任意残杀人民,蒙骗朝廷,多次哭泣感叹,便把他的忧郁表现在诗歌文章之中,以抒发情怀,就成为文集中的这些篇章。
沈君原来就以敢于直谏,受到时人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对时政多所讽刺,逐渐传播出去,朝廷上下都感到震惊恐慌。于是他们开始竭力进行造谣陷害,这样沈君的大祸就发生了。
沈君被害死以后,虽然朝中的官员不敢为他辨冤,但当年身居军事要职、一起陷害沈君的人,不久便因罪撤职。又过了不久,原来仇视沈君的宰相也被罢官。沈君的老朋友俞君,于是收集编辑了他一生的著述若干卷,刊刻流传。沈君的儿子沈襄,来请我写篇序言放在文集前面。
我恭读了文集后写道:像沈君这样的人,不就是古代有高尚节操的那一类志士吗?孔子删定《诗经》,从《小弁》篇的怨恨亲人,《巷伯》篇的讥刺谗人以下,其中忠臣、寡妇、隐士和愤世嫉俗之人的作品,一起被列入“国风”、分入“小雅”的,数不胜数。它们难道都符合古诗的音律吗?然而孔子所以并不轻易删掉它们,只是因为怜悯这些人的遭遇,推重他们的志向。还说“这些诗歌都是发自内心的感情,又以合乎礼义为归宿”,“说的人没有罪,听的人完全应该引为鉴戒”。
我曾经按次序考察从春秋以来的作品,屈原的《离骚》,似乎有发泄怨恨之嫌;伍子胥的进谏,似乎有进行威胁之嫌;贾谊的《陈政事疏》,似乎有过于偏激之嫌;嵇康的诗歌,似乎有过分激愤之嫌;刘蕡的对策,似乎有亢奋偏执之嫌。然而推求孔子删定《诗经》的意旨,来收集编次它们,恐怕也未必不被录取。沈君虽已去世,但海内的士大夫至今一提到他,没有一个不鼻酸流泪的。啊!文集中所收载的《鸣剑》、《筹边》等篇,如果让后代人读了,它们足以使奸臣胆寒,使边防战士跃马杀敌,而激发起同仇敌忾的义愤,那是肯定的!日后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我恭敬地记在这里。
至于说到文采辞藻的精美不精美,以及与古代作家为文的宗旨是否符合,那不是评论沈君大节的东西,所以我就不写了。    嘉靖癸亥(一五六三年)孟春望日(正月十五日)归安茅坤拜书 。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君故以直谏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4分)
译:⑴沈君原来就凭借敢于直谏,被当时的人敬重(或受到时人的敬重),而他(所)写的诗歌文章,又大多对时政讽刺指责,逐渐传播出去。(评分要点:故、稍稍、被动句式、句意)(4分)
⑵ 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3分)
译:⑵然而孔子不一下子删掉它们的缘故,只是因为怜悯这些人的遭遇,推重他们的志向。(评分要点:特、矜、句意)(3分)
⑶ 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3分)
译:⑶日后假如朝廷的采风使者出使各地而看到这些诗篇,难道会把它们遗漏掉吗?(评分要点:遗、句式“其……乎”、句意)(3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好事近 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1)简析词首“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4分)
(1)从内容上看,是作者远离官场后的生活写照,定下了全词的思想感情基调。(2分)从结构上看,“出红尘”是全词的“诗眼”,统领全词。因为“出红尘”,才有了下文所描写的悠闲自在、超然旷达的生活情景。(2分)
(2)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4分)


展开余下试题(2)词的下片通过晚来垂钓时月映江面、水天一色、孤鸿明灭等景物的描写,展现的是一幅澄澈清雅、闲适宁静的月夜垂钓图(2分),表现了词人对红尘官场的轻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怀,寄寓了作者坚持纯洁高尚的操守,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人生追求。(2分)
13、填写下列横线处的空缺部分,任选一小题。(5分,每空1分,错一字即不得分)
(1)浊酒一杯家万里,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輮使之然也。
*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云中谁寄锦书来
(2)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 ;雁阵惊寒, 。
(2)川泽纡其骇瞩 舸舰弥津 落霞与孤鹜齐飞 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
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经典的意义 李书磊
世界上自从有了文化也就有了经典,自从有了经典才有了文化的有效传接。经典制度走先辈为后代设置的一种用心良苦的圈套:有意把某一本书神化,并规定为代代人启蒙和深造的权威读物,制造出一壁完美的不可企及的错觉和神话。久而久之,经典崇拜就成了人类不可动摇的习惯。大家世世代代都说这本书好,翻开一看:果然好。——其实人们评价的标准和趣味也是一种习惯的产物,这种标准和趣味本身就是经典培养妁结果,经典的精神和价值早已化作一种气氛弥漫入社会的日常之中。人们就生活在这种文化的循环之中,成为经典的奴隶而不自觉。社会需要经典是必然的,但成为经典的幸运落到哪一本书的头上就多有偶然了。指出经典的由来并不是要颠覆经典制度,而是向人们揭发文化的相对性和局限性,提醒人们不要总沉溺于习惯的盲目之中。
《红楼梦》自从成为经典之后,人们总对它保持着一唱三叹的赞美。在《红楼梦》既定的阅读传统中,读者和它处于极端不平等的地位,面对《红楼梦》你总是感到自己的渺小而心怀自卑,打开这本书时你就不由得解除了自己的精神武装而变成投降者。《红楼梦》早巳不再是小说《红楼梦》了,它成了我们文化水准的一个维持者:它代表着人类文化造物的富丽与堂皇,代表着人类自我理解的深刻与精微。事实上,你只有这样心怀谦卑才能真正发现并欣赏《红楼梦》的诸种妙处,才能和这本书保持—种和谐并从这种和谐中获得极大的美感和满足:对经典的崇拜是与爱情相近的—种心理痴迷,任何心理抗拒和保留都会破坏美感的纯粹。读《红楼梦》这样的书就如同接受催眠一样,你必须和催眠者配合才能有这种满意的效果。――我们确实就是这么读《红楼梦》的。
因而《红楼梦》对我们经典化影响是复杂的.它确实比任何中国艺术作品都高出一筹,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精华与集萃。研习《红楼梦》可以接受中国艺术最高尚的熏陶而得其灵魂;但另一方面,由于《红楼梦》过分的辉煌和我们对这种辉煌过分的崇拜一一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的一一使我们陷入了对《红搂梦》以及对整个中国艺术的爱的偏执。这种偏执限制了我们的心灵和视野,使我们错过了更辽阔更新鲜的风景,对与《红楼梦》相异的情调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拒绝。比如,热爱《红楼梦》的人就很难同时真正热爱莎士比亚。所以,《红楼梦》作为经典,经典诸如《红楼梦》对我们既有益,又有害:它们既是一种桥梁;也是一道障碍;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敌人。因此,人们建立自己的文化基础需要研习经典,而开始自己的文化创造则需要打倒经典了。人们对经典往往怀着一种一言难尽的复杂情结.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法国现代小说家们要火烧巴尔扎克的疯狂热情了。然而,疯狂的仇恨并不能真正地打倒经典一一它不过是偏执崇拜的别一种形式。真正能消解经典偏执的是一种坦然对之的平常心。
让我们用平常心来读读《红楼梦》吧。
14、结合第一段内容解说“文化的循环”的含义,不超过40字。(4分)
答:14、前人为后人规定了经典,后人用经典培养的标准和趣味阅读经典,强化了对经典的崇拜。 (答对一个2分,二个3分,三个四分)
示例:先辈为后代设置经典制度,变经典崇拜为习惯,将其精神和价值化作气氛弥漫入日常生活。(3分)
前人有意神化某书使之成为经典,影响后人的评价标准和趣味,这些又被继承进新文化中。(3分)
15、联系全文理解“你必须和催眠者配合才能有这种满意的效果”这句话意在阐述什么道理?(6分)
答:15、⑴接受经典制度给予的评价标准和趣味(2分),读者心怀谦卑和崇拜(2分),发现经典的妙处,与之保持和谐,并获得美感与满足。(2分)
示例:这句话表明:既定的阅读传统过分崇拜经典,导致读者与文本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心怀谦卑,放弃了自我,既有益,又有害。(2分)
16、结合文意说说我们究竟应该用怎样的“平常心”来读《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呢?(4分)
答:16、 我们要研习经典从中接受艺术的熏陶(2分),但不可过分崇拜(陷入爱的偏执)而排斥与之相异的情调(2分)。〖解析〗答题区间在第3段,“它确实……和拒绝”。其中“但另一方面”提示我们从两方面作答。
示例:研习经典,接受其熏陶,但不因崇拜而对与经典相异的情调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拒绝。(4分)
“平常心”指既充分认识到《红楼梦》这样的经典本身的巨大价值,同时也要打开自己的心灵和视野,不要盲目崇拜。同时也不要进入仇恨经典的另一个误区。(2分)
17、结合你的阅读经典的经验,评价作者对于经典的观点态度。(8分)
答:17、〖解析〗答题思路应该是:摆出作者的观点(2分),提出自己评价(2分),举例说明(4分)
示例⑴:作者能够从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的高度辩证看待经典的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2分),是很中肯的(2分)。我也有这方面的经验,如:《三国演义》中孔明的谋略、关羽的忠义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进步思想,有积极意义;但作品中尊刘贬曹的倾向,反映了封建正统的思想,有其局限性。因此,我们既不能偏执崇拜,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在传承中汲取其精华,创造新的文化。(4分)
示例⑵:作者能够从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的高度辩证看待经典的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2分),是很中肯的(2分)。如:我们在读《诗经》《论语》时并不是自觉地被它的文化魅力而吸引,更多的是被前人已赋予它的光环荣誉吸引。评价它们总是先入为主,丧失了自己的看法。所以我认为作者的观点很符合实际,且很客观辩证,并且思想也达到一定的深度,具有现实意义。(4分)
六.(15分)
18、请按提供的名人(也可自己任选一名人),先写出他的自喻物,后引用其一句原话佐证。(原话如记不准确,意义的概括也可)例如:马克思——狮子:“你把我看作蚂蚁,但是有一天我会成为狮子”。(4分)
名人:陆游 自喻物:
名言:
18.陆游——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重庆市201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8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