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914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14]
江西省新建二中2010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三
江西省新建二中2010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三)
语文试卷
命题: 胡月琴 甘琛 陈炳煌 审题: 高三命题小组 日期: 2010.5.22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9分)
一、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鞭笞/整饬 弹劾/隔阂 哄堂大笑/一哄而散
B.棱角/菱角 扑朔/追溯 载舟覆舟/载入史册
C.徜徉/佯装 隽永/镌刻 刚愎自用/无裨于事
D.聒躁/恬静 亢奋/伉俪 引吭高歌/沆瀣一气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
A.班配 临摹 发贴子 声名雀起 B.寒喧 切磋 拌脚石 人才倍出
C.脉搏 渲泄 大姆指 一诺千斤 D.撕打 装璜 侯车室 颠仆不破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为表达对青海玉树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4月21日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 。
②2010书香中国,以“今天,你读了吗”为口号倡导大众阅读,讲述中国人的阅读故事,通过各个层面 中国人今天的阅读风貌。
③中国传统节日 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④当浮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时,物体上浮, 物体下沉。
A.致哀 展示 蕴蓄 反之 B.志哀 显示 蕴蓄 否则
C.致哀 显示 蕴含 否则 D.志哀 展示 蕴含 反之
4.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身体温暖,微循环才会正常,所以清早起来第一口食物最好选择温热的,应该享用热稀饭、热燕麦粥、热羊乳、热豆花、热豆浆和芝麻糊……,再配着吃蔬菜、面包、三明治、水果。
B.《2012》放映阶段,各大影城的观众络绎不绝。放映一周,《2012》的全球票房就超过了2.5亿美元。国产电影怎样打败《2012》?还是一个未知数。
C.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人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D.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一来是牛跟他亲密,二来呢;他想,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它呢?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上海世博将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建设经验,传播先进城市发展理念,探讨新的更好的人类居住、生活和工作的模式,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留下一份丰厚的精神遗产。
B.南昌火车站位于京九、浙赣两条铁路干线的交汇处位置,今年春运期间,日均发送旅客量比去年增长了56%。尽管是大年初一,车站的大厅里仍有不少旅客在排队购票。
C.采取各种办法,大力提高和培养现代工人的综合素质,是加快制造业发展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D.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国煤炭出口,同时也将对国内正在实施的煤炭走向市场的战略举措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8题。
诗的境界——情趣与景象
要产生诗的境界,“见”所须具有的第二个条件是所见意象恰能表现一种情趣,“见”为“见者”的主动,不纯粹是被动的接收。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经“见”才具有它的特殊形象,所以“见”都含有创造性。比如天上的北斗星本为七个错乱的光点,和它们邻近的星都是一样,但是现于见者心中的则为象斗的一个完整的形象。这形象是“见”的活动所赐予那七颗乱点的。仔细分析,凡所见物的形象都有几分是“见”所创造的。反“见”都带有创造性,“见”为直觉时尤其如此。凝视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同时,我们也不知不觉地肃然起敬,竖起头脑,挺起腰杆,仿佛在模仿山那雄伟峭拔的神气。前一种现象是以人情衡物理,美学家称为“称情作用”,后一现象是以物理衡人情,美学家称为“内模仿作用”。


浏览完整试题称情作用是极端的凝视注视的结果。它是否发生或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欣赏自然,在自然中发现诗的境界时,移情作用往往是一个要素。天地山河以及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这都是移情作用的结果。比如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例如“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傲”,“云破月来花弄影”句的“来”和“弄”,“数峰清若,商略黄昏雨”句的“清苦”和“商略”都是原文的精彩所在,也都是移情作用的实例。
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整合而互相影响。比如欣赏自然风景,就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鸢飞而欣赏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就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两种貌似相反而实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所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衬景,景也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每首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吾人时时在情趣里过活,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因为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绘的实感,如果不附丽到具体意象上去,就根本没有可见的形象。我们抬头一看,或闭眼一想,无数的意象就纷至沓来,其中也只有极少数的偶尔成为诗的意象,因为纷至沓来的意象零乱破碎,不成章法,不具生命,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内有生命,外有形象。
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宇宙中事物常在变动发展中,无绝对相同的情趣,亦无绝对相同的景象。情景相生,所以诗的境界是由创造来的,生生不息。以“景”为天生自在,俯拾即是,对于人人都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常识的错误。阿米尔说得好:“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景是各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比如陶潜在“悠然见南山”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时,李白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时,都见到山的美。在表面上意象(景)虽似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所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是一种境界。我们可以说,每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情趣深浅成正比例,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诗人与常人的分别就在此。同是一个世界,对于诗人常呈现新鲜有趣的境界,对于常人则永远是那么一个平凡乏味的混乱体。
( 摘自朱光潜《诗论》)
6. 下列对“见”的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只要所见意象能表现出一种恰当的情趣,就能产生诗的境界。
B. 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只有经过“见者”的主动创造,才具有创造性。
C. 凝视观照之际,眼前的景象和自己的情趣水乳交融,物我相忘,互相渗透而产生完整而孤立的意象,容易产生诗的境界。
D. “见”的创造性可以用美学家的“移情作用”和“内模仿作用”来解释。
7. 下列有关“移情作用”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注视一座高山,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这就是“移情作用”。
B. 因为我们觉得天地山河以及风云星斗原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所以有了移情作用
C. “徘徊枝上月,空度可怜宵”中的“徘徊”“空度”“可怜”都是移情作用得来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响。
D. 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这种“即景生情,因情生景”的现象便容易产生诗的境界。
8. 根据原文有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情趣”和“意象”是诗的境界的两个要素,只有用情趣来融化贯注那些纷至沓来的意象,才能使极少数偶尔成为诗的意象,才内有生命,外有形象。
B. 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指的是景是各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因每个人的性格、情趣、经验是不同的,所以得到的心灵体验也是不同的。
C. 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宇宙中事物常在变动发展中,无绝对相同的情趣,亦无绝对相同的景象,所以,诗的境界是创造来的。
D. 陶潜的“悠然见南山”,杜甫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李白的“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虽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所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是一种境界,但我们在不同的时间读同一首诗时的心灵体验却是相同的。
9.下列与原文相关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溅泪”“鸟惊心”是一种以人情衡物理的美学现象。
B.诗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中的“沙鸥”,因有了作者的情趣,才使它内有独特的生命,外有特殊的形象。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所表现的意境,是天生自在的美景,人们对于这类美景的感受应是一样的。
D.诗歌境界的创构,依赖诗人平素的精神涵养和天机的培植,在活泼的心灵飞跃而又凝神寂照的体验中成就。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任 事
(明)江盈科
天下有百世之计,有一世之计,有终岁之计。计有久近,而治乱之分数因之。国家自洪武至于今,二百四十年,承平日久,然所以保持承平之计,则日益促。自宗藩、官制、兵戎、财务以及屯田、盐法,率皆敝坏之极,收拾无策,整顿无绪。当其事者,如坐敝船中,时时虞溺,莫可如何。计日数月,寄幸迁转,以遗后来。后来者又后来,人复一人,岁复一岁,而愈敝愈极。虽有豪杰,安所措手?


展开余下试题盖闻里中有病脚疮者,痛不可忍,谓家人曰:“尔为我凿壁为穴。”穴成,伸脚穴中,入邻家尺许。家人曰:“此何意?”答曰:“凭他去邻家痛,无与我事。”又有医者,自称善外科,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乃持并州剪剪去矢管,跪而请谢。裨将曰:“簇在膜内者须亟治。”医曰:“此内科事,不应并责我。”
噫,脚入邻,然犹我之脚;镞在膜内,然亦医者之事也。乃隔一壁,辄思委脚;隔一膜,辄欲分科,然则痛安能已、责安能诿乎?今日当事诸公,见事之不可为,而但因循苟安,以遗来者,亦若委痛于邻家,推责于内科之意。
呜呼,忠臣事君,岂忍如此?古人盖有身死而尸谏、临终而荐贤者,岂其及吾之身,一策莫展,而但欲遗诸后人也哉!虽然,为之之道,盖亦甚难。我明任事如忠肃、忠宣①二公,皆不免以身为殉。信乎,任事之难哉!
(节选《江盈科集》)
【注释】①忠肃、忠宣:指于谦、刘大夏。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日益促 促: 急促,赶快
B.时时虞溺 虞: 担心
C.跪而请谢 谢: 辞别,告辞
D.不应并责我 责: 要求
11.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然所以保持承平之计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B.而但因循苟安
蒙故业,因遗策
C.无与我事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D.乃隔一壁
今君乃亡赵走燕
12.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任事者无所作为,互相推诿的一组是( )
①收拾无策,整顿无绪 ②时时虞溺,莫可如何
③计日数月,寄幸迁转 ④凭他去邻家痛,无与我事
⑤此内科事,不应并责我 ⑥而但因循苟安,以遗来者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⑤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代末年,社会败坏到了极点,绝大部分任事者只为个人安危考虑,对社会现状的改变却无能为力。
B.文中引用“病脚疮者”“治箭伤医者”两则寓言,揭示社会痼疾不能转嫁和表面文章不能根治之理,讽喻因循守旧、互相推委的任事者。
C.作者在文末列举于谦、刘大夏等忠臣良将以身殉职的事例,说明任事之艰难的道理,认为不必责怪那些“委痛于邻家,分科于膜外者”。
D.用寓言故事进行形象生动地说理,构成了本文的一大艺术特色;用浅显的比喻来描摹人物的心态,呈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Ⅱ卷(111分)
四、(24分)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计有久近,而治乱之分数因之(4分)

⑵一裨将阵回,中流矢,深入膜内,延使治(3分)

⑶然则痛安能已、责安能诿乎(3分)

15.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京口月夕书怀 旅夜书怀②
(南宋)林景熙① (唐)杜甫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后。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⑴《京口月夕书怀》中的“凉”字堪称关键,请简要赏析其妙处。(2分)

⑵这两诗所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分)

16.文学常识与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⑴唐传奇标志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李朝威创作的《 》就是其中的名作。法国作家(人名) 以总标题“名人传”的一系列文章,表达了自己对贝多芬等英雄的无限敬仰之情。
⑵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 。(李贺《李凭箜篌引》)
⑶唐人陆参作《长城赋》云:“千城绝,长城列。秦民绝,秦君灭。”以四个三字句发端。杜牧《阿房宫赋》“祖《长城》句法”云:“________________ __, 。”
(4)____ __,___ _。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诗经•氓》)
(5)________ _ ,反是生女好。________ _,生男埋没随百草。(杜甫《兵车行》)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⑴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⑵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象什么也没有。谁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吗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去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丁零当啷丁零当啷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们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不,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⑶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凌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的尖顶。
⑷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像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唯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的不哭也不闹了。”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像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展开余下试题⑸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⑹ “它在哪儿呀,奶奶?”
⑺ “什么,你说什么?”
⑻ “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⑼ “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⑽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⑾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⑿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⒀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被拆除。我想,奶奶当年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⒁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界都好像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了故乡。
(摘自《读者》2007年第13期)
17.文章题目为“消逝的钟声”,但作者却详写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加以简析。(6分)

18.请谈谈对第⑷段划横线句“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含义的理解。(4分)

19.简析第⑿段划线句“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的作用。(4分)

20.下列对散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开头用“张望”“终于”“一直猜想”等词,流露出作者幼时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也为下文写自己到了外面世界目不暇接的情形做了铺垫。
B.文章第二段写我与奶奶的对话很是简洁,朴实而有趣,也更加形象地突出了幼时的作者来到外边世界时不听奶奶话的一面。
C.第⑽段描写景物的句子,通过“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叫”“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等语句,突出了钟声的洪亮。
D.“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地不哭也不闹了”。“奶奶的这句话侧面印证了幼时的我听到琴声痴迷的情态”。
E.本文围绕“听到钟声”的几次感受,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更将这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上升到对“故乡”新的理解的高度。
六、(9分)
21.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概括一句话新闻,字数不得超过20个。(3分)
(江西日报)(记者刘娜、通讯员沈芙萱)日前,省委宣传部、省妇联联合发文,启动第六届江西省“十大女杰”评选表彰活动。
活动分为推荐候选人、确定候选人、候选人公示、投票评选和评委会终评五个步骤。根据活动组委会要求,在推荐候选人阶段,除了各市县推荐上报外,社会各界也可以通过网络推荐或写信推荐等方式直接向省组委会推荐人选(省组委会办公室电子邮箱:xcb@hbwomen.org.cn,地址:南昌市省委大院内省妇联宣传部,邮编:3301000)。有意者可登录http://www.jxwomen.org.cn下载表格填写,咨询电话(0791)87816078。
一句话新闻:

22 .请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拟写一则校园招领启事。(6分)
①拾物地点:学校女生宿舍区林荫道。
②拾物时间:4月3日下早操时。
③拾物外表特征:鳄鱼牌红色真皮钱夹。
④拾物内装物品:人民币155.50元;一张工商银行信用卡,卡号是0123456789;另有一张未用过的创可贴,数张大头贴。
⑤拾物者:高三年级3班王迪。
⑥招领地点:女生宿舍管理办公室。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那一墙蓬勃的爬山虎,那一架紫红的葡萄,小路旁那一棵挺立的梧桐,校园里那一茎纯净的野花,那青草,那楼宇,甚至老屋前的榆槐,门扉上褪色的对联……或许会引起你的一串故事,一阵遐想,一种深味与思考。
请以“我与 ”为题作文,空白处填写一种植物或客观物件。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B (léng/líng;shuò/sù;zài/zǎi。A项依次:chī/chì;hé/hé ;hōng / hòng。C项依次:yánɡ/yánɡ;juàn/juān;bì/ bì。D项依次:ɡuō/tián ;kànɡ/kànɡ; háng/hàng)
2. D(撕→厮,璜→潢,侯→候,仆→扑。A. 班→般,贴→帖,雀→鹊。B.喧→暄,拌→绊,倍→辈。C.渲→宣,姆→拇,斤→金)
3.D( “致哀”,对死者表示哀悼;“志哀”,用某种方式表示哀悼。“显示”,显现,表示;“展示”,呈现出来让大家看。“蕴蓄”,积蓄或包含在里面而未表露出来;“蕴含”,包含。“反之”,是与之前所述,完全相反,中性词;“否则”,是与之前所述内容不同,一般指结果,贬义词居多。)
4.D( A.省略号后不需点号。B.问号应改为逗号。C.第二处分号应改为冒号。)
5. A(B句式杂糅, “处于……位置”与“位于……处”杂糅,去掉“位置”即可。C 先“培养”后“提高”,“大事”前的复杂定语应按以下习惯次序排列:①表指代领属或时间处所②表指称或数量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D“将”对……“起到了”前后矛盾。)
6. A(意象能表现一种情趣是产生诗的境界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7. B(因果关系倒置)
8. D(我们在不同时间读同一首诗的心灵体验也是不同的,因为情趣发生了变化,情景的契合必然也是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江西省新建”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1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