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称情作用是极端的凝视注视的结果。它是否发生或发生时的深浅程度都随人随时随境而异。欣赏自然,在自然中发现诗的境界时,移情作用往往是一个要素。天地山河以及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这都是移情作用的结果。比如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诗文的妙处往往都从移情作用得来。例如“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傲”,“云破月来花弄影”句的“来”和“弄”,“数峰清若,商略黄昏雨”句的“清苦”和“商略”都是原文的精彩所在,也都是移情作用的实例。 从移情作用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整合而互相影响。比如欣赏自然风景,就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鸢飞而欣赏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就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两种貌似相反而实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所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衬景,景也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每首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吾人时时在情趣里过活,却很少能将情趣化为诗,因为情趣是可比喻而不可直接描绘的实感,如果不附丽到具体意象上去,就根本没有可见的形象。我们抬头一看,或闭眼一想,无数的意象就纷至沓来,其中也只有极少数的偶尔成为诗的意象,因为纷至沓来的意象零乱破碎,不成章法,不具生命,必须有情趣来融化它们,贯注它们,才内有生命,外有形象。 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宇宙中事物常在变动发展中,无绝对相同的情趣,亦无绝对相同的景象。情景相生,所以诗的境界是由创造来的,生生不息。以“景”为天生自在,俯拾即是,对于人人都是一成不变的,这是常识的错误。阿米尔说得好:“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景是各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同而实不同。比如陶潜在“悠然见南山”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时,李白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时,都见到山的美。在表面上意象(景)虽似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所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是一种境界。我们可以说,每人所见到的世界都是他自己所创造的。物的意蕴深浅与人的性分情趣深浅成正比例,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诗人与常人的分别就在此。同是一个世界,对于诗人常呈现新鲜有趣的境界,对于常人则永远是那么一个平凡乏味的混乱体。 ( 摘自朱光潜《诗论》) 6. 下列对“见”的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只要所见意象能表现出一种恰当的情趣,就能产生诗的境界。 B. 所见对象本为生糙零乱的材料,只有经过“见者”的主动创造,才具有创造性。 C. 凝视观照之际,眼前的景象和自己的情趣水乳交融,物我相忘,互相渗透而产生完整而孤立的意象,容易产生诗的境界。 D. “见”的创造性可以用美学家的“移情作用”和“内模仿作用”来解释。 7. 下列有关“移情作用”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注视一座高山,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这就是“移情作用”。 B. 因为我们觉得天地山河以及风云星斗原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所以有了移情作用 C. “徘徊枝上月,空度可怜宵”中的“徘徊”“空度”“可怜”都是移情作用得来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内在的情趣常和外来的意象相融合而互相影响。 D. 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这种“即景生情,因情生景”的现象便容易产生诗的境界。 8. 根据原文有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情趣”和“意象”是诗的境界的两个要素,只有用情趣来融化贯注那些纷至沓来的意象,才能使极少数偶尔成为诗的意象,才内有生命,外有形象。 B. 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指的是景是各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因每个人的性格、情趣、经验是不同的,所以得到的心灵体验也是不同的。 C. 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宇宙中事物常在变动发展中,无绝对相同的情趣,亦无绝对相同的景象,所以,诗的境界是创造来的。 D. 陶潜的“悠然见南山”,杜甫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李白的“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虽都是山,在实际上却因所贯注的情趣不同,各是一种境界,但我们在不同的时间读同一首诗时的心灵体验却是相同的。 9.下列与原文相关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溅泪”“鸟惊心”是一种以人情衡物理的美学现象。 B.诗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中的“沙鸥”,因有了作者的情趣,才使它内有独特的生命,外有特殊的形象。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所表现的意境,是天生自在的美景,人们对于这类美景的感受应是一样的。 D.诗歌境界的创构,依赖诗人平素的精神涵养和天机的培植,在活泼的心灵飞跃而又凝神寂照的体验中成就。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任 事 (明)江盈科 天下有百世之计,有一世之计,有终岁之计。计有久近,而治乱之分数因之。国家自洪武至于今,二百四十年,承平日久,然所以保持承平之计,则日益促。自宗藩、官制、兵戎、财务以及屯田、盐法,率皆敝坏之极,收拾无策,整顿无绪。当其事者,如坐敝船中,时时虞溺,莫可如何。计日数月,寄幸迁转,以遗后来。后来者又后来,人复一人,岁复一岁,而愈敝愈极。虽有豪杰,安所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