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091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91]
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8分)
1、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紫绡(xiāo) 札记(zhá) 萦绕(yíng) 黑魆魆(qū)
B、龟裂(guī) 晨曦(xī) 蚩尤(chī) 戛然而止(jiá)
C、瓤肉(ráng) 倾向(qīng)瞭望(liáo) 星陨如雨(yǔn)
D、穹窿(qióng)贮存(zhù) 醴酪(lǐ) 辽阔无垠(yín)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我希望读者能原谅我作这些锁屑的陈述,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B.我虽然力求审慎,使一切能有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蹿入,还是不可避免的。
C.我后院的画眉低首唱着如丝如慕、流水般婉转的歌曲,一遍又一遍。
D.在广袤的西部土地上,有这样一群校长,他们因土地的贫瘠而孤独,因理想的坚定而执着,在与记者的邂逅中,他们恣意挥洒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3..限制性的词语的恰当运用,可增强说明的科学性,指出下面表达科学的一句
A.以上所述是世界上关于极光的最古老的神话传说。
B.以上所述可能是世界上关于极光的最古老的神话传说之一。
C.以上所述可能是关于极光的最古老的世界上的神话传说。
D.以上所述是最古老的世界上关于极光的神话传说之一。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 )
A.这个人上课酷爱睡觉,且睡功了得,修为极高,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昂首挺胸地坐着,手不撑,头不偏,眼不睁都能安然入睡,我想即使是站着也能睡着啊。
B.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上海浦东经济发展日新月异,高楼林立,美丽迷人,走在大街小巷,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C.这些小报的撰稿人,捕风捉影,妙笔生花,炮制桃色新闻,毒化社会风气。
D.我们班自习课没有老师下班辅导时,乱哄哄的,老班一走进来,顿时戛然而止,安静了许多,老班一走出去,有又成了老样子了,真有点像猫和老鼠样子。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B.如果耐心整理研究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收集,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C.本书所述及的,仅仅是我所得到的一般结论,稍微略举少数事实作为说明,希望读者不要嫌其过简。
D.我们处理一个问题,必须把两方面的事实和证据,加以详细叙述和比较,然后才能完善的结果。
6.下列句子说话得体的一句是( )
A.邓小平同志于1996年2月29日晚上9时08分,在北京301医院因病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举国震悼。
B.刘校长,我们全体师生都很赏识你的学校管理方法。
C.早上临出门前,爸爸对张珊说:“你既然身体欠佳,就给老师打个电话,请假去看医生吧。”
D.中国政府历来主张,地区间的矛盾应以和平方式加以解决,不能二句话说不到一块儿,就动刀动枪的。
二、阅读题,完成7~16题(每题3分,共30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完成7—10题)。
①极光形体的亮度变化也是很大的,从刚刚能看得见的银河星云般的亮度,一直亮到满月时的月亮亮度。②在强极光出现时,地面上物体的轮廓都能被照见,甚至会照出物体的影子来。③最为动人的当然是极光运动所造成的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象。④我们形容事物变得快时常说:“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⑤极光可真是这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变化莫测,而这一切又往往发生在几秒钟或数分钟之内。⑥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⑦这种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象,好像沾了一点仙气似的,颇具神秘色彩。⑧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的色彩,早已不能用五颜六色去描绘。⑨说到底,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出神入化的手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⑩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余种。


浏览完整试题7.给文中第⑨句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红、绿、紫、蓝、白、黄。是,法,淡,配、合,伙,啦!
B.红,绿,紫,蓝,白,黄,家,法,暗,配、合,伙,啦。
C.红,绿,紫,蓝,白,黄。手法,浅、淡、显、暗,合,伙,啦!
D.红、绿、紫、蓝、白、黄,手法,淡,配、合,伙,啦。
8.给这段文章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9.第⑤句“极光可真是这样”一句中“这样”所指的内容是
A.极光的瞬息万变
B.极光的亮度变化
C.极光的奇妙景象
D.极光的色彩
10.第⑦句“这种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象”中的“这种”所指的内容是
A.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
B.极光的运动变化。
C.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话剧。
D.这所有的一切又往往发生在几秒钟或数分钟之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中国限用塑料袋能令行禁止吗?
  它们随风飘舞,装扮了树木,点缀了河流。它们把手指勒得紧紧的,与腿脚碰撞。据估计,中国每天使用30亿只塑料袋。
  但是,如果政府能做到令行禁止,对这个国家有害的这种薄塑料袋很快将成为过去。根据在2008年奥运到来之前宣布的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中国将自6月1日起禁止生产超薄塑料袋。
  理论上讲,中国应该更容易转到布料和竹子等做成的篮子,因为许多消费者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放弃使用,许多中国人对它们记忆犹新。
  但是,中国以前推出的相关禁令都不是那么成功,批评者认为塑料袋禁令只不过是一种宣传招式。近几年,北京先后对塑料包装材料、一次性木制筷子、塑料餐盘以及酒店客房的一次性洗漱用品宣布禁令,但不到几个月,各项禁令都变得形同虚设。
  环保主义者说,部分原因在于人们的思维定势,动荡的“文化大革命”致使大多数公共利益观念荡然无存,而如今人们正一头冲向财富。
  但业内专家认为,最大的问题可能是,塑料袋政策制定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实施的问题。“小小的塑料袋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中国塑料》杂志总编辑说,“这是检验政府解决问题能力的试金石”。例如,禁止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而不是要求厂家通过强度测试,这种规定有可能造成中国使用更多的塑料。
  其他人说,规定的许多细节尚未敲定,包括对违反者如何惩罚及对较厚塑料袋的定价。此外,如果政府真想改善其资源利用和城市环境,就应鼓励塑料循环。一些人认为,这项新政策的出台可能是出于对奥运前的形象和高油价的考虑,而不是出于对环境的关注。北京的一名鱼贩说:“不论在中国还是国外,塑料袋都很方便,大家的习惯改不了。塑料袋还要用200年。”
  然而,中国“绿家园志愿者”负责人指出,人们总是不愿改变,但最终会习惯的,“许多人抱怨,这需要一些时间适应。但中国人这么多,我们的资源又少。这对于地球也是必要的”。
  (摘自《环球时报》2008年1月28日)
 11.下列对中国限用塑料袋原因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先后对塑料包装材料、一次性木制筷子、塑料餐盘以及酒店客房的一次性洗漱用品宣布禁止,但形同虚设、死灰复燃。
  B.2008年北京要举办奥运会,限用塑料袋是出于对奥运前的形象的考虑。
  C.它们随风飘舞,装扮了树木,点缀了河流。中国每天使用30亿只塑料袋。
  D.中国人传统上喜欢由布料和竹子等做成的篮子。
 12.对“这是检验政府解决问题能力的试金石”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禁止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而不是要求厂家通过强度测试,这种规定有可能造成中国使用更多的塑料。
  B.老百姓限用塑料袋后,习惯难以改变,生活极不适应,怨声载道。
  C.2008年6月1日禁令实行后,政府如何监督?对违反者又将如何处罚?
  D.习惯成自然,一时难改变。对于使用过的塑料袋,可采取焚烧和填埋的办法解决。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限用塑料袋完全能做到令行禁止,对中国有害的塑料袋很快将成为过去。
  B.中国人喜欢使用塑料袋的原因是它方便生活,人们早已习惯了。
  C.人们难一改掉使用塑料袋的习惯,完全是因为思维定势。
  D.小小的塑料袋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中国将自6月1日起禁止生产塑料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用生命物质回报母亲
一位18岁的残疾女孩一直被母亲照料着。电视台的记者采访她,问她有什么心愿,她说:“我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可惜永远实现不了,可是我依然想说出来——我想做我妈妈的妈妈。”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这样的话,我也就可以有机会有能力,像母亲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好好照顾妈妈,就像妈妈照顾我一样。”这是一个感人的但也实现不了的愿望,但女孩不必为此而遗憾,因为医学证明,母亲在养育了你的同时,你也就在免疫和战胜疾病方面悄悄地回报母亲了。
早在1996年,美国波士顿的塔夫茨大学医学院的戴安娜•W•比安奇就发现,即使在胎儿离开母亲后多年,其干细胞也还长期地留存于母亲的血液中。这是什么原因呢?是胎儿对母亲依恋之深,还是另有原因?后来的研究发现,如果母亲越体弱多病,胎儿的干细胞就越多。他们是在帮助母亲吗?经过多年的研究后,现在可以说是了。胎儿把干细胞留在母体内是为了有一天能非常自然地帮助和回报母亲,主要是帮助母亲战胜疾病。
美国的比安奇等研究人员获取了养育了男孩的患病母亲的疾病样本,确认这样的样本查出了Y染色体(只有男性胎儿才有),并分离出了胎儿的细胞。这就说明任何母体内的男性细胞都是来自其儿子。同时又确认了这样的男性细胞是从母亲血液中迁移到母亲患病部位的,而且在病变部位形成了新的健康组织,包括胸腺、肝脏、和子宫颈等部位。这表明胎儿干细胞在修复这些病变组织和治愈疾病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展开余下试题新的研究发现,胎儿回报母亲最令人吃惊的是其干细胞可以穿过母体的血脑屏障。所谓血脑屏障是大脑毛细血管与神经细胞交换物质的地点,一般情况下很多物质难以通过大脑的毛细血管壁而进入大脑,但是胎儿的干细胞却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一旦进入大脑后,这些胎儿干细胞就可以分化成长为成熟的各种脑细胞。
比如,胎儿干细胞可以成为成熟的神经细胞,在大脑中传递信息或把信息传递到全身。还有的胎儿干细胞可以发育成大脑中的胶质细胞(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等),它们起到支持、营养和修复神经细胞的作用,神经胶质细胞还参与血脑屏障的形成。因此,母体内胎儿干细胞将成为治疗母亲老年痴呆的重要基础。
只是,迄今在母亲血液和其他器官中发现的胎儿干细胞数量还比较少,而未来的研究就是要发现到底有多少胎儿干细胞能进入母亲的大脑和其他器官,怎样发现和挖掘它们的潜能,并促使它们在病变部位迅速生长为同一类型的细胞。
所以,母爱如山,母恩难以报答,但是作为自然规律,儿女总会以不同的方式回报母亲,比如把自己的干细胞存到母体内。因此养育孩子并不仅仅只有投入和付出,还有孩子的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讲,做母亲总是值得的。
14.文章最后一段说:“做母亲总是值得的”作者这样说的依据表述最准确的一项( )
A.胎儿会把细胞留在母体内,帮助母亲战胜疾病,增强免疫力。
B.母亲养育孩子并不仅仅只有投入和付出,还有孩子的回报。
C.母爱如山,母亲养育孩子主要是出于爱和责任,并不希求孩子的回报。
D.母亲把孩子养育成人后,孩子也会用同等的爱回报母亲。
15.对胎儿可以用自己的干细胞回报母亲的原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母亲越体弱多病,胎儿的干细胞就越多。
B.胎儿干细胞留存在母亲的身体中,说明孩子对母亲的依恋,同时,也是为了有一天帮助母亲战胜疾病
C.胎儿的干细胞可以穿过母亲的血脑屏障。
D.胎儿的干细胞留在母亲的血液中,一旦母亲的哪个部位发生病变,这些干细胞就会迁移到患病部位,并在病变部位形成新的健康组织。
16.以下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第一段“但女孩不必为此而遗憾”是说,根据目前最新的科研成果,女孩的心愿完全可以实现了。
B.既然胎儿会把细胞留在母体内,帮助母亲战胜疾病,增强免疫力,那么,母亲要想长寿必须多生多育。
C.由于胎儿干细胞可以成为成熟的神经细胞,起到支持、营养和修复神经细胞的作用,所以,生育过孩子的母亲是不会患上老年痴呆症的。
D.到底有多少胎儿干细胞能进入母亲的大脑和其他器官,怎样发现和挖掘它们的潜能,并促使它们在病变部位迅速生长为同一类型的细胞将成为未来科学家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艾滋病
  随着第11个艾滋病日的到来,这个被称为“当代瘟疫”、“新世纪人类健康头号杀手”的绝症再度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它对人类政治经济和社会安定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凸现出来。
  艾滋病发源于非洲,它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一种由逆转录病毒引起的人体免疫防御系统方面的疾病。一旦感染上艾滋病病毒,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就会减退,病原体以及微生物就会乘机经血行或破损伤口长驱而入;人体中的一些不正常的细胞,如癌细胞,也乘机大量生长、繁殖,发展成各类癌瘤。艾滋病病毒又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呈袋状球形,直径约150毫微米,由皮肤破口或黏膜进入人体血液,主要攻击和破坏T4淋巴细胞,使T4细胞失去原有的正常免疫功能。由于HIV的攻击和破坏,T4细胞数量骤减,从而导致病人免疫功能的全面衰竭,为条件性感染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HIV携带的致癌基因可使细胞发生癌性转化,特别是在细胞免疫遭到破坏的情况下,细胞更容易发生癌变。艾滋病的潜伏期因人而异,为6个月到14年,比一般的传染病长。艾滋病感染可分三个阶段:最初的HIV感染,继之有的发展为艾滋病相关综合症,最终有的演变成典型的艾滋病。
  实验室中,已从病人的血液、唾液、眼泪、乳汁、尿液和脑脊液中分离出了艾滋病病毒,但从流行病学证据的角度来看,只能证明血液和精液具有传播作用。艾滋病的传播主要有以下的途径:男性之间以及异性之间的性接触,输血感染,静脉注射感染,母婴传染。此外,和艾滋病病人接触的职业人员(如医务人员、警察、理发师、监狱看守、殡葬人员),如果皮肤破损时,接触到了艾滋病病毒,则可能被感染。
  艾滋病蔓延很快,在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全世界共有四千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而且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但是,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加强对艾滋病的检测检疫,加强血液制品、医疗器具以及医疗垃圾的管理,加强对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是可以遏制艾滋病的快速蔓延,减少其发病率的。
17.下列对“艾滋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潜伏期也较长的传染性疾病。
B.艾滋病的医学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它发源于非洲。
C.艾滋病是一种由逆转录病毒引发的人体免疫防御系统方面的疾病。
D.艾滋病无药可治,所以被称为“当代瘟疫”、“新世纪人类健康头号杀手”。
18.下列对艾滋病病毒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又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B.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T4淋巴细胞,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和血液循环系统。
C.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人的血液和精液传播,但从唾液、眼泪、尿液中也能找到它。
D.艾滋病病毒本身携带有使细胞发生癌变的致癌基因。
19.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艾滋病感染者经过一定的潜伏期都会发展成典型的艾滋病患者。
B.性接触、输血感染、静脉注射以及母婴传染等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C.与艾滋病病毒接触的职业人员,如果皮肤出现破损,则被感染的可能性比较大。
D.在目前的情况下,加强对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能有效遏制艾滋病迅速蔓延。
20.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艾滋病病毒攻击和破坏的T4细胞,在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中心调节作用。
B.父亲是艾滋病感染者,而母亲没有感染,她分娩的婴儿一般不会被感染。
C.同艾滋病患者交谈、握手、拥抱、共用手巾甚至礼节性亲吻一般不会被感染。
D.艾滋病的潜伏期因人而异,感染时身体无病的人要比有病的人的潜伏期长。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5题(21分)
螳  螂  
(1)螳螂,善捕捉害虫,故为益虫。每年一到“芒种”,螳螂就会出现。古代人们把它作为“芒种”节气的“候应”。
(2)①螳螂,在国外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昆虫。②古代希腊人看到螳螂举腿而立,则肃然起敬,称其为“先知”的“预言者”。③穆斯林认为面向麦加的摩洛哥析牧羊人在迷途时遇上螳螂,它的前腿所指的方向一定是北方。④意大利的农民生了病,总以为被螳螂看中了,撒丁山里人则从不敢杀螳螂。⑤螳螂,竟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当作偶像看待。
  (3)这些离奇的传说,与螳螂奇异的生活方式有关,螳螂是食虫者,并且专吃活货。它白天躲在树丛中守株待兔,一旦小昆虫进入了它的捕捉地带,立即用二十分之一秒的速度捕上去,就连蝗虫也常被它猎捕,其情景非常有趣。


展开余下试题(4)①一次,一只大螳螂在草丛中见到了一只灰黄色的大蝗虫,立即作出痉挛似的跳跃,两翅斜斜地伸向两侧,恰像装在背上的两张对称的“帆”。②同时一对后足把身体高高抬起,两把大刀缩在胸前。③螳螂摆出这种奇异的姿态后,一动不动,眼睛直直地盯住蝗虫,头随着对方的移动而旋转。④此刻蝗虫早吓得魂不附体了,生死就在眨眼之间,虽然它有健壮的后腿可以跳跃,有双翅能飞,但为时晚矣,就在它企图逃跑的一闪念之间,螳螂的两把“大刀”已狠狠地投去。⑤蝗虫还未挣扎,就一命呜呼了。
(5)①在螳螂的“宗族”中,有一种黠螳螂,它胸节的两侧和前肢的基节,生着色彩美丽的薄膜。②它们隐藏在树叶和花从中,把一对足装成花瓣似的。③有些昆虫兴冲冲地飞去采蜜,结果是自投罗网。④还有一种生活在热带沙漠地区的螳螂,体形细长,颜色微绿,非常美丽。⑤它能隐藏在草丛里,一动不动地蹲上几个小时,伺机猎食,就像渔翁垂钓一样,静待鱼儿上钩。⑥螳螂还有一种不寻常的本领,就是它的颜色会随着周围草木的颜色变化。
(6)有趣的是,螳螂喜捉蝉为食,而螳螂和蝉又都是黄雀喜吃的美食佳肴。《说苑》里记载有:“园中有树,树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有黄雀在其旁也。”又《吴越春秋》里云:“螳螂捕蝉,志在有利,不知黄雀在后啄之。”后来,人们就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来比喻那种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的人。
21.请分析第2段的层次,并说明层次间的关系是什么?(5分)
答:
22.请解释句中“偶像”的含义(2分)
螳螂,竟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当作偶像看待。
23.第2自然段插叙的离奇传说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5分)
答:
24.请分别概括第5第6两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4分)
第5段:
第6段:
25.本文主要说明了螳螂哪些方面的情况?(5分)
答:
四、语言表达运用题(9分)
26、找出以下词中“红”的同义词,并为之排序。(3分)
①赪  ②橙  ③赤  ④丹  ⑤绯  ⑥绛  ⑦朱  ⑧紫
从浅到深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下面六句话,按其肯定的程度和语气,由强到弱排列次序是(3分)
①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 ②将来不是不可能的事 ③将来是可能的事 ④将来也许不是不可能的事 ⑤将来也许是可能的事 ⑥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答:
28.排列下面句子的顺序,使语意连贯。(3分)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都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怎样产生的呢?
④90年代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而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 “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答:
五、作文(60分)
2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的文章。
一个孩子考上大学时,因为身体有残疾而被拒之门外,无奈之下,他只好在街头摆起了小摊,卖一些自己雕刻的艺术品。许多行人把他看成乞丐,或者面带不屑、漠然而过,或者以施舍者的姿态丢下一些钱,连小摊上的东西也不要,扬长而去。天长日久,孩子也将自己看着乞丐了,麻木呆滞地在街头混口饭吃。一位教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想了一个办法。那天教授装这着漫不经心的样子路过孩子的摊位,丢下五十元钱,当着施舍。但走了不久,教授又折了回来,他蹲下去,真诚地对孩子说:“不好意思,你是一个生意人,我竟然把你当作了乞丐。你的作品真美,我就买这件吧,如果钱不够,我再多付给你钱。”过了几年,教授再次经过这里,一个店家的老板在门口微笑着喊住他:“我一直期待着你的出现。”他接着说:“你是第一个把我当着生意人看待的人,你看,我现在是一个真正的生意人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高一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答 题 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21、答:


22、答:

23、答:

24、答:


25、答:


26、答:
27、答:
28、答:
参考答案:1.D 2.D(A锁→琐,B蹿→窜,C祥→详。) 3.B 4.C 5.A(B词序不当,应将“整理研究”与“收集”对换。C词义重复,“稍微”与“略”同义,应去掉一个。D成份残缺,“才能”后应加动词谓语“得到”。) 6.A(B“赏识”宜用在上对下。C家长和孩子的对话宜用口语语体,“身体欠佳”是书面语体。D宜用严肃庄重的书面语体。)7.D 8.C 9.A 10.A
《中国限用塑料袋能令行禁止吗?》11.C(C项描述,实际上说的是环境的污染
标签: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高一语文下”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9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