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中考试卷

阅读:840  
标签:苏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40]
盐城市二〇一〇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图形版)
一、《鱼我所欲也》
一、生字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箪:竹筐
5、蹴:用脚踢
6、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7、乡:通“向”,从前
8、何加好处。
9、恶:厌恶。
10、辩:通“辨”,辨别。
11、义:正义或仁义。
12、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13、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14、贤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归纳段意:
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第一层(1-2句)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第二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
(9)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


浏览完整试题(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
(1)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
(7)你认为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在现实社会中还有无意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能见利忘义,所以舍生取义仍有现实意义。
二、《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遂,于是、便;至,到。
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抒情。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3、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五、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展开余下试题三、《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战国策》或《战国策•齐策一》,《短长》、《国事》、《事语》,是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文章题目中“讽”意思是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它主要记录了战国时代以战国游士为代表的人物的思想言论、外交辞令、和政治主张等。这里保存了大批寓言,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之类。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2、本文选自《战国策》,文章题目中“讽”的意思是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或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
二、语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三、通假字
1、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四、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 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义:国君近旁的近臣 今义:方位词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古义:指责,劝谏(中性词) 今义:诽谤,讥讽(贬 义词)
5、窥镜而自视 窥:古义:照 今义:偷偷地看
6、暮寝而思之 寝:古义:躺而不睡 今义:睡觉地方
五、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服: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2、私我也 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3、王之蔽甚矣 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或:(受)蒙蔽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5、吾妻之美我者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六、一词多义
1、孰:疑问代词,谁。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仔细。 如:。孰视之。
2、美:美丽,漂亮。 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认为……美。 如:吾妻之美我者。
3、于:向: 欲有求于我也。
在: 能谤讥于市朝。
到: 皆朝于齐。
比: 皆以美于徐公。
4、朝:早晨:朝服衣冠。
朝廷:于是入朝见威;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朝见:皆朝于齐。
七、重点词语解释
1、而形貌昳丽 昳丽:光艳美丽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谁,哪一个
3、旦日:明天,这里指第二天
4、皆以美于徐公 以:以为,认为
5、能谤讥于市朝 谤:指责别人过错 讥:讽刺 市朝:公共场合
八、特殊句式
1、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忌不信自。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倒装句,正常语序为: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状语后置(此所谓于朝廷胜)
6、有求于我也 状语后置(于我有求也)
7、能谤讥讽于市朝 状语后置(能于市朝谤讥)
8、皆以美于徐公 状语后置(皆以于徐公美)
9、皆朝于齐 状语后置(皆于齐朝)
九、理解性默写
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前提是: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表现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3、邹忌向妻、妾、客发出”的“三问”是: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4、妻、妾、客做出的“三答”是: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5、邹忌为何在徐公比美时不自信?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6、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7、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手了蒙蔽的?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8、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十、重点语句翻译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在公众场所批评议论我的缺点,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到下等奖赏。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十一、课文内容理解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意对即可。
3、“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
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两个要点:一是齐王纳谏,一是朝政的弊端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6、 请就课文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或写法写一段评注性的文字
答:内容方面:邹忌能以自身为例,由家事巧妙地联系到国事,讽劝齐王纳谏除蔽;写法方面: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已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
7、 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答:围绕“有自知之明,于思考”来答。不盲目轻信,对别人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已。
8、 威王纳谏之后,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还有哪一篇文章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答:门可罗雀或门庭冷落 《出师表》
9、 俗话说:“良药苦口得于病,忠言逆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答: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10、请你分析本文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提示:可以从邹忌有自知之明、能客观分析问题、直面讽谏和威王的善于纳谏、取信于民的角度来回答。(邹忌用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来进谏,巧妙地讽喻齐王,这启示我们:劝说别人,要注意说话的态度和方式。)


展开余下试题四、《送东阳马生序》
一、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宋濂,字景濂 ,号潜溪 ,浙江金华人。明初散文家,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 勉励,推崇,赞许
2、序:序是一种文体形式,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本文是一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3、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4、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散文的一种写法。
二、语音
嗜学(shì) 怠(daì) 叩问(koù) 绮秀(qì)
三、通假字
1、(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
2、与之论辨:辩论。辨,通辩
3、言和而色夷:“夷”通“怡”,和善,愉快。
4、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句意:到了校舍,四肢坚硬不能动弹。
四、古今异义词
①走:跑,录毕,走送了;今:表行走。
②汤:热水,媵人持汤沃灌;今:表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③假: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今:表虚伪的,不真实的。
④趋:奔,快走,尝趋白里外从乡之迭达;今:表趋向,执经叩问。
五、词类活用
1患:动词,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名词,忧患,无冻馁之患矣。
2故:连词,所以,故余虽愚;副词,特意,故意,余故道为学之难以若之。
3、道:名词,学说,益慕圣贤之道;动词,说,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4、质:动词,询问,援疑质理;名词,本资,资质,非天质之卑。
5、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6、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7、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8、手自笔录: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9、县官日癝稍之供:名词作状语,每天。
10、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11、余立侍左右:立,名词作状语,站着。
12、是可谓善学者矣: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
13、录毕,走送之:走,动词作状语,跑着→赶快。
六、一词多义
①以:用,以衾拥覆;连词,因为,以中有足乐者;相当于“而”,俯身倾耳以请;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家贫,无致书以观。
②书:书籍,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信,与朱元思书。
③从:向,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跟从,当余之从师也。
④其:他,俟其欣悦;他的,门人弟子填其室。
⑤至:周到。礼愈至;到,到底,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⑥若:好像,烨然若神人;如,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七、重点词语:
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跑 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求教。叩,问。 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 (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 俟(其欣悦):等待,等。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严冬。
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至)舍:学舍,书舍。
僵劲:僵硬。 (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 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同“披”。 (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带。
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 (右备)容臭: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县官日(天天)有禀稍之供:县官,朝廷。 禀稍,官家给的粮食。
(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之,的。 与之论辨:辩论。辨,通辩
假诸人(而后见也):假之于人,向人借书。诸,之于。
非天质之卑:天资,人的智力。卑,低下。 流辈:同辈的人。 谒,拜见。
撰长书以为贽: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贽,初次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言和而色夷:夷,平和。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裘葛,冬夏的衣服。裘,皮衣。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遗,赠送
八、理解性默写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 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3、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4、最能体现作者幼时抄书刻苦精神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5、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的原因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
6、那些句子表明扣问之师确实是德高望重的严师?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7、表明作者坚守信用,决不耽误还书日期的句子: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8、表现作者平时求教恳切和虔诚的句子是: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9、表明老师发怒、自己谦和的态度和请教的情节的句子是: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10、揭示作者学有所成原因的句子是: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1卒获有所闻的原因:⑴、不辞辛苦;⑵、谦恭求教。
12写借书的句子: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13、写抄书的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14、写还书的句子: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15、写跋涉之苦的句子:负箧曳屣,穷冬烈风
16、写冷冻之苦的句子:足肤皲裂;四肢僵劲不能动。
17、写衣食简陋的句子:缊袍敝衣;无鲜肥滋味之享。
九、重点语句翻译
1、 俯身倾耳以请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_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
标签:苏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试卷
相关:关于“盐城市二〇”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84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