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中考试卷
阅读:1416
标签:
语文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16]
2010年衡阳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0年衡阳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语文(试题卷)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备注: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给下面这句加点的话注音,并将划横线的词语用正楷抄写在田字格里(要求书写工整、准确、美观)。(3分)
花坞前面是一道清清的小溪,它淙淙潺潺地唱着欢乐的歌,流进了一个水波粼粼、银光闪闪的大湖。
淙(cóng ) 潺(chán )
2.古诗文默写:(8分,每空1分,任选8空填写)
(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明作者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诗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文学文化常识:(2分)
“唐宋八大家”指韩愈、苏洵、苏轼、王安石、欧阳修、柳宗元、苏辙、曾巩。
4.名句阅读:(4分)
请从下列情节中任选一个,简要概述出情节的主要内容。
(1)武松斗杀西门庆 (2)皇帝穿着“新装”在街上游行 (3)邮政局长私拆假钦差的信件
情节概述:
起因:西门庆伙同王婆婆引诱潘金莲,潘金莲设计毒死了武大郎。
经过:武松为报兄仇,用计谋引诱西门庆前来,痛杀了西门庆
结果:武松被逼上了梁山。
5.语言的综合运用:(8分)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风东进,洋节流行,捧为时尚。据调查:在中国人喜欢的洋节中,排名前几位的是: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中国人喜欢过洋节,其动机大致如下:表达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凑凑热闹,轻松一下;为了“赶时髦”........
材料二:中国的节日同样魅力无限------那悠久的历史文化与节日盛会交融在一起。如:春节团圆、除夕守岁、中秋赏月、清明踏青、重阳登高、端午赛龙舟、元宵闹花灯........绚丽壮观、流光溢彩、妙趣横生!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上面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2分)
中国人对待洋节和中国传统节日的不同态度。
(2)在世界多元化不断交汇的今天,你觉得洋节在中国是应该摒弃还是保留?请说明你的理由。(4分)
可以保留。现在的世界是个多元化的世界。西方节日及其文化传入中国是一种潮流。只是我们无论追崇哪种节日,都应该将其跟节日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能盲目的追逐所谓的时尚。
(3)请选择两则材料中的一个节日,向你的同学或亲友设计一句问候语与祝福语。(2分)
母亲节。母亲,今天是你的节日。我想对你:感谢你十几年来对我的辛勤培育。
你辛苦了!
二、阅读理解与鉴赏(45分)
阅读下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一)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6.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2分)
蒙辞以军中多务 【用】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浏览完整试题
A. B.
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来】 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把…作为】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么】 肃遂拜蒙母【于是】
C. D.
宋何罪之有【提宾标志】 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7.文章中隐含的两个成语是:刮目相待,吴下阿蒙。(2分)
8.谈谈你对“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难道是要你去阅读经书当博士吗?我只不过是叫你应当多读点书,熟悉一些历史罢了。这句话写出了孙权对读书目的的看法,揭示了读书并不仅仅是为了求取功名,更重要的是为增长见识阅历。
9.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2分)
答: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来劝吕蒙学习的。
(二)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中“无言”与“月如钩”表现了词人当时什么样的心境。(2分)
表现了词人因目睹残月而想起故国时产生的惆怅、寂寞。
11.词人是如何表现离愁的?请根据三四句词意作简要赏析。(3分)
词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愁绪比喻为具体的丝线,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词人愁肠百结难以排遣的心情。
(三)甘露的秘密
仇春霖
甘露在我国古代人们的心目中,是一种了不得的“神物”,被认为是“神灵之精,仁瑞之泽”, “天下升平则甘露降”,就像龙、凤、龟、麟一样,一向作为吉祥的瑞征。有些帝王听说域中喜降甘露,连当时的年号也以甘露命名。汉宣帝刘询,吴国的归命侯孙皓,西晋前秦的苻坚等,都曾以甘露作过年号。
传说甘露还是一种延年益寿的“圣药”,“其凝如脂,其甘如饴”,吃了能使“不寿者八百 岁”,所以称为“天酒”、“神浆”。于是,它便成为那些妄想长生不老的封建帝王、贵族豪强们所梦寐以求的珍宝。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 年),汉武帝为了吃到甘 露,在长安城外的建章宫内建造了一座高二十丈、大七围的承露盘。清朝的乾隆皇帝梦想“长生久视”,也效法汉武帝建造了一座铜仙承露盘。一尊铜仙塑像,立于四米多高的蟠龙石柱之上,手托铜盘,祈求上天赐露。如今这座承露盘,仍坐落在北京北海公园琼岛西北面的半山之上。
汉武帝和乾隆究竟得到天赐的甘露没有?古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我可以断定,在他们的承露盘里,永远也不会得到什么“天酒”“神浆”。因为所谓的甘露,根本就不是什么天降的“神灵之精”,说起来实在可笑,它不过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
蚜虫是一种附生在草木枝叶上的小虫,又名蝣蚁、地蚤、木虱、油虫,种类很多,全世界已经发现的有2000多种。其中除五倍子蚜虫外,都是庄稼的大敌。危害庄 稼、蔬菜、果木的麦蚜、豆蚜、棉蚜、菜蚜、桃蚜、柑蚜、苹果绵蚜、葡萄瘤蚜、甘蔗绵蚜等,都是蚜虫家族中的成员,它们专靠吸取植物的汁液为生,是农业的害虫。蚜虫在觅食的时候,先用那唇端的短毛,向四周探索一番,一旦发现了可以猎食的目 标,便将那根尖细的刺吸式口器刺进植物组织内部,不停地吸取植物体内的浆汁。植物遭到蚜虫的危害,有的发生卷叶病、黄萎病,有的发生肿瘤病、黑霉病,不仅影响正常生长,严重的还会大片地枯死,造成灾 害。法国昆虫学家莱拉特和凡拉在1880年曾作出一个估计,法国葡萄园受葡萄瘤蚜为害而造成的损失,每年达1000万法郎。1951年,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的棉田,一度遭到棉蚜的侵害,结果使籽棉减产1.5亿斤。蚜虫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实在惊人!
蚜虫吸取了植物的汁 液,经过消化系统的作用,吸收了其中的蛋白质和糖 分,然后把多余的糖分和水一起排泄出来,洒在植物的枝叶上,有的“其凝如脂”,有的“皎莹如雪”,这就是所谓的甘露。宋代文豪苏东坡在《物类相感志》中记载说:“此露天降,着草木上,如饴糖。”蚜虫的排泄物确实含有较多的转化糖、甘蔗糖和松子糖。据分析,其中碳水化合物占70%左 右,糖精占20%以上,蛋白质占3%。说它有滋养作用,确是诚言不谬。但是,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实在想不到这东西竟来自小小的蚜虫。
最早揭穿甘露的秘密的是我国明代学者杜镐,他 说:“……此多虫之所,叶下必多露,味甘,乃是虫之尿也。”一泡虫 尿,竟被那些昏庸的封建帝王当做天赐的“天酒”、“神浆”,实在荒唐得可笑!
12.根据文章的说明内容,简单概括甘露的特点。(2分)
在古代人们的心目中,甘露是一种了不得的“神物” 作为吉祥的瑞征,而实质上它是一种蚜虫的排泄物,内含有较多的转化糖、甘蔗糖和松子糖,有滋养作用。
13.帝王、贵族、豪强们对甘露梦寐以求的原因是什么?(2分)
因为在古代人们心目中,甘露是一种了不得的“神物”,而且是一种能延年益寿的“圣药”,“其凝如脂,其甘如饴”,吃了能使“不寿者八百 岁”,被那时的人们称为“天酒”、“神浆”。
14.概括甘露产生的代价。(2分)
蚜虫通过吸取植物的汁液,经过消化系统的作用吸收其中的蛋白质和糖分,然后把多余的糖分和水一起排泄出来,洒在植物的枝叶上,就是所谓的甘露。植物被蚜虫吸取其中的汁液后,有的发生卷叶病、黄萎病,有的发生肿瘤病、黑霉病,不仅被影响正常生长,严重的还会大片地枯死,造成灾害。
15.概括本文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列出三种即可)(2分)
引用史料、举例子、列数字
16.一泡虫尿,竟被那些昏庸的封建帝王当做天赐的“天酒”、“神浆”,实在荒唐得可笑!”你从这句话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人类如果不懂科学知识,将会是可笑而可悲的。
(四)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展开余下试题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旦盟查叠盛翌邀:。擅堡丝盎。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17.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2分)
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
18.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 (2分)
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19.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3分)
列举了观察事物 、劳动、 读书、做人四个方面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20.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2分)
不能去掉。“似乎”意思是“好象”, “知”比“不知” 表面上好些,但实质上如果仅仅是“知”,而并没有把“知”到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上去养成一种习惯,那么“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强调了养成习惯的重要性。
2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2分)
因为一个人习惯养成的越多,能力就越强。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学校教育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上面。
(五)鸟是树的花朵
吴 忌
一棵树落光了叶子,不能说丑,但缺了枝繁叶茂的风姿,裸露出树枝与树枝之间的巨大的空旷,总是遗憾。我时常有一种冲动,希望能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放点什么。我喜欢让一切事物从无到有。这令人激动。
冬天总是如此疏疏朗朗,这是不是我们在冬天缺少快乐的真正原由呢?树木仿佛停止了生长,我们总是怀着一种等待的心理度过冬天,如果下雪,玉树琼枝,以及屋檐吊着冰凌,都能令我们开心。没有树木的阴凉,我有些心虚,感觉厕所没有围墙。大雁的声音已经很远了。我在大地上为冬日的阳光感到可惜,因为,阳光的灿烂和温暖如不照在红花和绿叶上,阳光岂不等于虚度了岁月。正如袖手旁观的我们,在一堆红红的炭火前,等天黑。
然而一些鸟落到了树上,大大小小,五颜六色。我仿佛看见了满树的花朵!
有时候,鸟是一群一群地飞来飞走的,黑压压一大片的是八哥或乌鸦,冬天的麻雀也喜欢一群一群地飞,一群一群地落在光秃秃的树枝上。黑色的鸟群会在瞬间装点一棵树,装点一丛树林。鸽子也这么飞,要是一群白鸽落到树枝上,仿佛早春的玉兰花开,白得丰腴而优雅。鸟儿们叫着喊着,吵吵闹闹。有时候,三只五只,它们散落在稀疏的树枝上。我觉得这三只五只鸟,它们各自有各自的心事,说话的时候少,不说话的时候多。有的飞走,有的留下。有时候只一只,一只也好。一只鸟,孤独地立在细细的树枝上,这使人记起树上的花朵,也是先开一朵,再开一大片的。
每当看到树上落满鸟的时候,我就停下来看。有了鸟的树显得格外生动。我喜欢这些在树与树之间飞赖飞去的小鸟,喜欢它们在树枝上舞蹈。冬天的风因为这些小鸟的跳跃,也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它们在树枝上唱着歌,一只鸟的歌唱使树木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乌鸦的歌声粗壮而无所顾忌,麻雀使得冬天没有了秩序。有时一只鸟独自唱出婉转的歌声,细细地发颤、发亮。犹如一个回味爱情的人在冬天品着春茶。那是妙不可言的。
树枝上的鸟比真实的花朵还要美丽。你见过一朵花从春天开到冬天吗?你见过树上的花朵在树枝与树枝之间飞来飞去吗?你见过会唱歌的花朵吗?这是一鸟再造了冬天的生机。
鸟是树的花朵,此前肯定有人发现并且说出。如此美丽的事物不会等到今天才有人惊喜。我站在树木之下,我想做的事,鸟儿们替我做了,它们真的在冬天的树枝与树枝之间打开了花朵,排练了舞蹈,播放了音乐。
实际上,鸟儿一直都在树上,在春天的树上,在夏天的树上,在秋天的树上。只是由于树上有了真正的花朵,有了枝繁叶茂的摇动,我们看到了更多的生命的美丽,因此而忽视了树上的小鸟。我说,在一年四季,鸟儿从来就是树上的花朵。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春风一起歌唱,夏天的蝉鸣由一只鸟定调,秋天的夜月被一声鸟鸣切开。树木本来就是鸟的家园。
我想,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人也会的。真细想起来,我记住的人不是很多,而我记住的鸟却不少。因为,我认定鸟是树的花朵,千姿万态的花朵,常开常新的花朵,跳着舞蹈的花朵,唱着歌的花朵……
22.“裸露出树枝与树枝之间的巨大的空旷,总是遗憾”,句中“空旷”一词的含义是:(2分)
天空
23.作者为什么说“有了鸟的树显得格外生动”?(2分)
因为小鸟的跳跃,冬天的风就显得细微而富有弹性。因为一只鸟的歌唱使树木上的冬天没有了寒冷的凝滞。树鸟再造了冬天的生机。
24.“它们隐藏在树叶之间,与绿叶一起舞蹈,与春风一起歌唱,夏天的蝉鸣由一只鸟定调,秋天的夜月被一声鸟鸣切开。树木本来就是鸟的家园。”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比喻、拟人。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一年四季鸟儿给树林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25.作者在文中说“一年四季的树木会感谢一年四季的鸟。人也会的”,为什么人也会感谢鸟?说说你的理解。(3分)
因为鸟儿来树木带来了舞蹈音乐,带了生机与活力,让人在沉寂的静止的树林中感受一种自然的灵气,一种活动的生命的感悟。
三、作文(50分)
26.材料一:汶川大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躯保护了四名学生的生命,自己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材料二:湖南身患绝症的黄舸少年,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他的爱心让受捐的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让光明生生不息……
材料三: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湘潭导游文花枝,在一次带团出游中遭遇车祸。在自己受重伤的危难时刻,她把救助的机会让给游客,并用“挺住!加油!”的鼓励声让游客获得了支撑下去的勇气,并让他们在噩梦中看到生的希望,兑现了自己对游客的服务承诺。为此,她尽管付出了截肢的代价,但还是像以前一样,用真情和微笑面对生活和工作。
细读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爱,让生活更美好”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2.600字以上
3.不能以所给材料作文作文素材;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5.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59.51.105.8)
上一篇:
2009届,2010届高三全国各地模拟考试名言名句题
下一篇: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六单元基础训练
标签:
语文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试卷
相关:
关于“2010年衡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41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