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学考试卷
阅读:1358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必修四
学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58]
中外散文名作欣赏强化训练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中外散文名作欣赏强化训练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弗罗姆
一、积累运用(1~5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忖(chǔn)度 孱(chàn)头 弥(mí)补 杳(yǎo)无音信
B.参(cēn)差 戕(qiāng)害 提(dī)防 残羹冷炙(zhì)
C.暂(zǎn)时 离间(jiàn) 脑髓(suí) 冠(guān)冕堂皇
D.刹(shà)那 半晌(xiǎng) 自诩(xǔ) 肉袒(tǎn)负荆
1. B【A.忖(cǔn)度,孱(càn)头;C.暂(zàn)时,脑髓(suǐ);D.刹(chà)那,半晌(shǎ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震憾 通霄达旦 殒身不恤
B.威慑 明辩是非 饱经苍桑
C.点缀 焕然一新 涸辙之鲋
D.暇想 萍水相逢 粗制烂造
2. C【A.憾—撼,霄—宵;B.辩—辨,苍—沧;D.暇—遐,烂—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年轻人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这种约束对于成年人而言通常很难超越。
B.这道题把我难住了,怎么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最后还是经过他的点拨,我才豁然开朗。
C.名牌产品是一座城市的“亮点”,能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这是有目共睹的。
D.本来雌凤蝶一生当中可以产出很多的蝶卵,可是这些卵能够孵化并长大的却如数家珍。
3. D【“如数家珍”:好像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家珍:家藏的珍宝。不形容稀少】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当前国际国内油价水平下,实行燃油税费改革后,各方面的负担会减轻。
B.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不能不发挥民间力量在舆论动员、监督检查等方面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
C.现代化的企业集体往往具备产品的研发、销售、生产及服务租赁能力。
D.增进交流,消除隔阂,人类文化一定会展现出共同繁荣、异彩纷呈。
4. A【B.后一分句句式杂糅。C.语序不当,“研发、销售、生产”改为“研发、生产、销售”。D.成分残缺,“异彩纷呈”后加“的光辉前景”。】
5.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6. D
自从地球印下人类的足迹以来,地球的容颜逐渐由美变丑了。特别是迈入工业社会化以后,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大量财富的同时,也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污染着自己赖以生存的____________,地球伤痕累累,公害频频发生,_________________,人们感到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的环境中。
A.天空、河流和大地 “三废”的阴影像阴云在世界各地飘荡
B.沃野、蓝天和长河 “三废”的阴影像虎豹在世界各地肆虐
C.土壤、水源和空气 “三废”的阴影像强盗在世界各地横行
D.空气、水源和土壤 “三废”的阴影像幽灵在世界各地游荡
二、课文在线:文脉梳理
无意识 需要
孩子 被人爱 母亲 人的成长
爱别人 父母
无条件(应学会独立) 母亲
父母 人的成熟
有条件(宽容有耐心) 父亲
三、阅读赏析(6~12题):
(一) 阅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1~4段,完成6~8题。
6.第2段“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中“本来面目”的意思是( )
浏览完整试题
A.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
B.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 。
C.一切接触到的事物可感的性质、特征等。
D.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
6. C(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本来面目”带有比喻色彩,从上下文来看,应指婴儿所感受到的一切事物。A、B项都不完全,D项没有抓住“本来面目”的比喻义来说。)
7.对“母爱的体验是 一种消极的体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
B.孩子被母亲爱是因为他们是母亲的孩子,有被母亲爱的资本。
C.长得可爱、孤立无援都可以成为孩子获得母爱的理由。
D.母爱的无条件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缺少生活的自主性。
7.D(关键是对“消极”一词的理解。它只是指母爱的无条件,孩子无需付出就能获得,而不是指“使孩子变得消极、被动”。)
8.下列对选文理解的句子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婴儿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里,还不能很好地辨认物体,是因为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
B.孩子在生长、发育后,开始有能力区别外部事物的不同,这就使他们能够去爱自己的母亲。
C.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逐渐由自恋的孤独中解脱出来,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
D.爱的对象的发展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了,最早的对象应是自己的母亲。
8. B(文中第二、三段说,孩子生长、发育后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但 又说8 岁以下的孩子还不会爱。据此可以判断。)
(二)阅读下面的片断,完成9~12题。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9.你如何理解“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请结合课文,作简要回答。
9.“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是一个成熟的人应具备的做人的两种素质。“母亲的良知”就是“对别人的仁爱之心”,即通常所说的“人应关爱他人,善待他人”;“父亲的良知”就是“对问题的理性的判断力”,即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有正确判断是非的愿望和技巧。作者认为,这二者缺一不可,也不能偏废,否则,走向一面,即危害自己,也危害社会。这是一种理想的为人准则,是作者给资本主义社会开出的一张救治良方。在现当代哲学领域,这剂良方闪耀这理性的光辉。
10.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及其表达效果。
10.在文中的大部分篇幅里,作者极力阐述和强调“母爱”对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和重要作用。作者认为母亲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全能的、自始至终的,所以,母亲对孩子的过失甚至是极大的错误乃至犯罪都会给以原谅、维护、祝福。
这句话运用假设和夸张的语气来极力凸现“母爱”的博大和无私,突出“母爱”对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作者为什么说“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试作说明。
11.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作者将导致丑恶现象的原因归结到人缺乏“良知”、缺乏爱心,因而,人“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进而社会弊端丛生。
作者弗罗姆提出这一观点,有其客观依据,有一定的道理。但他没有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上找原因,所以又有其局限性。
12.怎样才能做“一个成熟的人”?请结合选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12.提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他成为自己的父母。
四、课外拓展(13-18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13-15题是2010年安徽高考语文1-3题)
一切传统都是过去的东西,但并非一切过去的东西都是传统。可是,过去确系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不能离开过去与现在的关系而谈传统。
传统都有其“原本”,原本是传统的始发言行。传统的始发言行有其特定的原初行动者、特定的受动者,还有其特定的叫作参照系的现实环境。在传统的原本中,所有这些都是特定的、不能代替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进展,原本逐步地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东西而为群体所接受,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这样,原本也就逐步地形成为传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传统逐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远离原本的过程。这里所说的远离,是指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当时的参照系已消失而成为过去。这样,传统在形成过程中就取得了相对独立于原本所处的参照系以及原初说话人、原初受话人的自主性。
正是这种远离或自主性,打破了原本的限制,扩大了原本的范围,丰富了原本的含义。这里的关键在于解释。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是传统远离原本的原因。任何一个写下来的作品,一旦公之于世,它就是向广大的人群说话,不仅是向同时代人说话,而且是向后来人说话。作为受话人的读者不仅有同时代人,而且有后来人。读者可以对写作的原 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这些回应都是根据读者自己所处的参照系对原本所作的新解释。可以说,传统的原本在形成为传统的过程中,不断地参照变化了的环境。在后来的一连串读者面前展开一系列不断更新的世界。写作的原本是如此,行动的原本也是这样。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的始料之所及,自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
这样看,传统形成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传统不断更新、不断开放、不断壮大的过程。传统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因新的参照系与之相摩擦而不断更新自己,又因其偏执性而抗拒摩擦,力图使自身永恒化。可以说,传统既是摩擦的结果,又是对摩擦的抗拒。那种把传统一味看成凝固不变而无更新的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史实的。因此,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对旧传统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这样才能使传统展开为有生命的东西。 (选自张世英《我看国学——传统与现代》,有删改)
展开余下试题
13.从原文看,下列对“原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13.A
A.原本是传统的具有特定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的始发言行。
B.原本指权威性的、天经地义的、带有信仰性质的凝聚群体的东西。
C.原本是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和参照系已消失并成为过去的过程。
D.原本指有自主性的相对独立于原初参照系、说话人、受话人的传统。
14.下列各项,不属于分析“传统远离原本”原因的一项是( )14C
A.在新的参照系之下对原本作新的解释,这就势必造成传统不断地远离原本。
B.读者对写作原本作出各不相同的回应,根据所处参照系对原本作出新解释。
C.因有后来人的评说解释,传统的行动痕迹往往出乎原初行动者始料之所及。
D.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因新参照系的作用而具有更新与抗拒的两面性。
15.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15.D
A.传统原本中的原初行动者、受动者、参照系都是唯一的、不能代替的。
B.因时间推移和历史进展,传统远离原本后就自然丧失了原本的特征。
C.过去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传统内涵却在新参照系下发生突变。
D.在对待传统问题上,我们应当根据新的参照系作出新的评价和解释
(二)阅读《归园田居(其一)》,完成16-17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6.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的修辞手法及含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格,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田园的急切心情。
B.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C.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田园的急切心情。
D.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格,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急切心情。
16.B(没有拟人的修辞手法,也不是写思念故乡)
17.对整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情景交融,语言朴素,比喻贴切。
B.表现了作者摆脱污秽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之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的心情。
C.一些平平常常的农家事物,在诗人的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淡朴素的田园图画。
D.全诗写出了诗人从少年进入官场到多年后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17.D(全诗是写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后的生活情景,并非从“进入官场”到“退出官场”的全过程)
(三)18.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吴兴杂诗 [清]阮 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
不少于800字。
[注意] 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霹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18.【作文点评】这是一道材料作文,而且所给材料是一首哲理诗,在审题上有一定的难度。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江南水乡的生活,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哲理主要体现在“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上,在不同的地方,适合种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由此可以推出在做其它事情上也是如此,要因地制宜,要符合实际情况。对于这道很美的作文题目,如果学生能过了审题这一关,应该能写出高质量的美文。 (220.180.13.131)
上一篇:
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强化训练之《雷雨》
下一篇:
江苏省徐州市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WORD版带答案)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必修四
学考试卷
相关:
关于“中外散文名”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35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