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月考试卷
阅读:1112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12]
江西省弋阳二中09-1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
江西省弋阳二中09-1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
一、选择题(18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修葺(qì) 垣(huán)墙 扃牖(yǒu) 栏楯(shǔn)
B、琼筵(yàn) 喟(kuì)然 勖尔植(xù) 病偻(lǚ)
C、寿且孳(zī) 鼎铛(chēng) 早实以蕃(fān) 缣(jiān)素
D、万乘之公相(shèng) 恣欢谑(xuè) 不省所怙(hù) 暴(pù)霜露
2、下列加点字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目眇眇兮悉予 遗余褋兮澧浦 吞声踯躅不敢言 粟深林兮惊层颠
B、皓腕 钟鼓馔玉 漫寂寥 女娲练石
C、小辑轻舟 秋深潦缩 技经肯綮 踌躇满志
D、回父绐曰 妃嫔媵嫱 檐牙高啄 缦立远视
3、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采 循序渐近 恫吓(hè) 麻痹大意(pì)
B、提纲 暴殄天物 诤友(zhèng) 力能扛鼎(gāng)
C、艰巨 貌和神离 歼灭(jiān) 强词夺理(qiáng)
D、模形 无上光荣 讣告(bǔ) 栉风沐雨(zhì)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1)2009年底曹操墓在安阳的发现,使各种猜测就此尘埃落定了吗?似乎不是。
之声四起,河南考古研究所公布的曹操墓六大证据,也被指非铁证。
(2)大量的观察结果表明,那些执着一念的人,他们的感情往往特别 在象征他们痴情的某一件东西上面。
(3)《关于小区治安管理的规定》在小区管委会上获得通过,并将于4月1日开始
,届时原暂行规定停止使用。
(4)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主务教育的教学制度、课程设置, 教科书。
A、质疑 贯注 施行 审定 B、质疑 关注 实行 审订
C、置疑 关注 施行 审定 D、置疑 贯注 实行 审订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在企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形下,没有什么联盟颠扑不破。
B、饮水机行业在过快的发展中因监管乏力造成了饮水机市场鱼目混珠的局面,一些伪劣产品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C、“北京当代十大建筑”评选结果揭晓,“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首都博物馆,北京电视中心等新式建筑脱颖而出。
D、长江大学陈及时等三名同学为救溺水儿童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被追授“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确实是众望所归。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福建土楼具有防匪防盗、防震防潮、冬暖夏凉、生活方便,虽经百年风雨或战争硝烟,至今仍巍然屹立,享有“东方古城堡”之美誉。
B、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可,那么地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
C、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经济动荡,进一步拉大了世界贫富的距离,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严重衰退,贫困人口数量不断攀升。
D、要尽快培养出适应新世纪的人才,关键问题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引导学校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浏览完整试题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9分)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从从系。”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含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7、下列对“和”与“同”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 )
A、“和”与“同”是古代哲学中的两个概念,“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
B、“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和”是在不同中产生同,而“同”是同上加同,它们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辨证思维逻辑。
C、“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同”是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
D、“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
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和实生物”哲学命题最早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它的意思是说“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
B、“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是由孔子把殷周以来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使和谐理念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孔子第一次将“和”与“同”的概念进行对举,并明确提出这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之间不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标准。
D、“和与同异”是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在发挥“和实生物”思想并扩展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哲学命题。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有关“和”的含义及其意义,观点明确,论据充实,但它毕竟是属于先秦时代的,对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和谐理念的建设借鉴意义不大。
B、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从史伯“和实生物”的思想到孔子“和而不同”的哲学定位,再到先秦诸子对“和”的拓展和发挥,使“和”的理念更加充实和明确。
C、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它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D、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不仅形象生动,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辩证观点。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7题(29分)
(一)庖丁解牛
《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科?”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疱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展开余下试题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10、对下列名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视为止,行为迟 ②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③合于《桑林》之舞 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依乎天理 B、而刀刃者无厚 C、虽然,每至于族 D、视为止,行为迟
12、庖丁解牛技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用原文加以概括。(3分)
(二)沧浪亭记
【宋】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南游,旅于吴中,始僦①舍以处。时盛夏蒸燠②,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③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祐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④,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榦⑤,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
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⑥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见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①僦(jiù):租赁。 ②燠(yù):热。③杠:小桥。④碕(qí):曲折的河岸。
⑤榦(gàn):树干。⑥动物:受外物影响而感动。
1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崇阜广水 崇:高 B、形骸既适则神不烦 适:到……去
C、不亦鄙哉 鄙:鄙陋 D、予既废而获斯境 废:(被)罢黜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予以罪废,无所归 B、杠之南,其地益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 D、因之复能见乎内外失得之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1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段既写了作者刚到苏州时居住环境的恶劣,又表达了他被罢官后内心的郁闷。
B、第二段叙写发现、购置风景胜地和筑沧浪亭的经过,描绘了园中的优美景象。
C、第三段写作者在园中乘舟畅游,心旷神怡,进而生发出“觉今是而昨非”的感概。
D、尾段作者表达了对仕途险恶的彻悟,抒发了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傲然自得的情怀。
16、翻译《沧浪亭记》中画横线的句子(8分)
(1)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
(2)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
(3)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
(4)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
17、《沧亭记》作者苏舜钦在仕途失意后转而寄情山水,安于冲旷,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谈一谈。(3分)
18、文学常识及古诗词默写(10分)
(1)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骚”分别指《 》、《 》。
(2)韩愈、柳宗元倡导的 运动,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两大运动。
(3)韦庄与温庭均齐名,并称温韦,是花间派词人的代表作家, 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
(4)时不可兮骤得, 。
(5)垆边人似月, 。
(6)五吏鼓角声悲壮, 。
(7)歌名暖响,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8) ,飞羽觞而醉月。
(9)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 。
五、古诗词赏析(8分)
临江仙•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辈。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
19、“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4分)
20、“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请简要分析。(4分)
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20-23题(16分)
城市的气味
苏 北
有昆虫的气味,有植物的气味。有朋友说,人是靠气味来识别的。那么,我们的眼睛是干什么的?我想,人是靠气味来识别的,可能主要还是指在恋人之间,在亲人之间,在朋友之间。
要说世界是由气味组成的,也不为过。比如我生活的这座城市,我对她的气味就相当熟悉。这里的夏天,主要是香樟的气味。骑车上街转一圈,在那些小马路上,在遍植香樟的人行道上,那些气味就深入到人的内心。那些香樟树,树叶密密织织,样子清秀圆润,有女子气。或许还是书香门第的女子,特别适宜于这样一个小而温润的城市。
“城市”这一称谓,有其相当开阔的地域范围。因此,说一个城市只有一种气味是不准确的。比如在早晨的大蜀山,人一踏进那个林子,那情不自禁的第一口呼吸,几乎就是吞咽。那种忘情的呼吸中的踏实和快乐,是无以言说的。在半山道上,人就慢慢体味到植物的气息。那种多植物混合的气息中,也许还有一夜小雨后的、松软的泥土的气息。这种泥土的气息不同于其他——它混合着无数生命的气息,带着小草的、野雏菊的、昆虫的,甚至是小兽物的粪便的气息。大自然是敏感而羞涩的,人的态度亲切,它们就不发紧,人就能在平等中感觉到它们的呼吸、它们的劳作、它们的生息和繁衍。比如那经了一夜小雨的土地,那杂杂的不知名的青草,还湿湿地带着些潮气;那开着蝴蝶般白色小花的野菊,高高兴兴地在晨风中摇着,像一个个头上扎着小花的天使,集体在跳一支小天鹅舞。至于草丛中,可是乾坤大了:一只像蓑衣虫一样的黑褐色的虫子,有这么一拃长,身上有几十节,它先了不动,之后像列车到点了,身下几百只细细的触须,一起划动起来,像列车的无数个车轮,滚滚地向前,一点也不别扭地拐弯、减速,在密密的林中(其实是草丛)穿梭。它那一颗小小的脑袋,有极严密的结构,比一列D字头的火车还要精致。在这列火车面前,那些蚂蚁就像一个个的乘客,穿着深色西服,忙忙碌碌,为生计神色匆忙地奔波着。我痴想:如若把这些小蚂蚁装在这只列车的肚子里,把一颗一颗的褐色小脑袋探出窗外,就是人类的一幅微缩景观;而那些在头顶上飞舞的,只有芝麻粒大小的昆虫,就俨然是在空中飞行的飞机了。这一个小小的世界,在这样一个早晨,成了这个城市中另一种气息的源头。
展开余下试题
董铺岛的气息又不同了。那里更多的是水的气息,还有鸟的气息。对鸟的气息的感受,多来源于鸟的粪便。那种白色的粪便,有点鱼的腥味,还有点青草味。水,鸟,真的是这一城市另一种气息。
一个城市的气味其实是多元的。从宁国路上过,大龙虾的气味扑鼻而来,我会油然生出一种生之趣味。那种口福的气味,惹得味蕾像一个个活泼的小人儿,一下子全醒了,叽叽喳喳,你问我我问你,怎么啦?怎么啦?有时,黄昏走进一条不知名的小巷,一阵油炸臭干子的气味忽然就飘了过来,这时由不得心生欢喜:不知哪家又买了一碗,回家下酒去了……
还有深夜,路边的昏暗的灯光,热气蒸盈中是一副馄饨挑子的气味,“馄饨嘞——,来一碗热热的馄饨——”清脆的叫卖,伴随渐远的跫跫足音,弥布着温暖的气息。
是的。一个城市的气息,其实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一个人喜欢另一个的气息,想必是爱上了这个人;一个喜欢一个城市的气息,也一定是深爱着这座城市。
(取材于《文汇报》)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在作者看来,如果气味会在恋人、亲人、朋友之间识别,那么自己所居住城市的气味就像恋人、亲人、朋友一样可亲。
B、文章刻画香樟树枝叶样子清秀圆润,并说其有女子气,或许还是书香门第的女子,写出了香樟树枝叶妩媚艳丽的特点。
C、文中说,人一踏进大蜀山那一片林子,第一口呼吸几乎就是吞咽,“吞咽”一语道破了大蜀山的青翠的强烈视觉冲击。
D、文章写“与大自然说话”,听它们的呼吸、劳作、生息和繁衍,写出了城市的气味中富于生命情态的勃勃生机和气息。
E、文章从气味入手写自己所居的城市,在对其气味的捕捉、气息的体味以及精气神的把握这样的文字推进中,呈现出一种渐浓渐深的爱意。
22、理解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那种口福的气味,惹得味蕾像一个个活泼的小人儿,一下子全醒了,叽叽喳喳,你问我我问你,怎么啦?怎么啦?
23、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城市的气味?依据作者思路,请作简要概括。(4分)
24、文中说:“一个城市的气息,其实是一个城市的精气神。”请从“气味”的角度,描述你所居住城市的气息,表现其所具有的精气神。要求不少于50字。(4分)
七、语言表达题(12分)
25、阅读下面语段,从你的积累中选择一个量词加以揣测分析(3分)
汉语中的一些量词形象生动,极富韵味。比如一“刀”纸。刚刚制成的纸,张张铺设整齐,未曾经过剪裁,未染墨汁,手起刀落,厚实的一摞纸坯子旋即被劈开,毛边都不飞,利落的声线犹在耳畔。还有“一眼”井,是呀,那水汪汪的井可不是大地的明眸吗?再比如
量词,一个字用下去,把事物的形态神韵描摹传达出来,这实在是中国人的智慧。
26、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词成为汉语中不可忽视的一种语言现象,其中不少外来词译得绝妙,把音义与汉语结合到极致,仿照下面的示例,从所提供的六个外来词中选择一个写下来(3分)
外来词:托福 TOEFL 雪碧Sprite 波音 Boeing
可口可乐 CoCaCola 迷你裙 miniskite 血拼 shopping
示例:雷达音译自rader 指天线电波探测装置,它号称“千里眼”,“雷”字,自然让人想到电闪与雷鸣,突出了这种“千里眼”探测速度之快。
27、阅读下面的材料,归纳要点,分析问题(6分)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语言和文化生态不断恶化。当一种文化受另一种更具优势的文化影响时,这种文化就开始失掉原有的个性,原有文化的语言渐渐退化并最终消失,被优势文化的语言所取代。随着近现代文明的交流和冲突,大量土著、少数民族语言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危险。当原语者因为各种原因而遭遇种族灭绝时,语言也就消亡了。导致种族灭绝的原因一是战争杀戮。早期的西方殖民者对殖民地的原住民采取从肉体上消灭的“武化”政策,导致土著语言随民族的灭绝而消亡。二是外来疾病。三是自然灾害。封闭孤立、人口稀少的族群很容易被地震、火山、海啸和其他灾难一举摧毁。在语言消亡过程中全球化浪潮也起了催化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如果在经济交流活动中一种少数族群的语言不再被使用,那么这种语言也将难以存活。现在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全球化市场使地理位置上的隔绝已不复存在,也导致了支配性的文化模式和语言的全球化,城市和发达地区富裕的经济前景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土著青年离家而去,民族语言的存在渐渐被视为融入现代社会的障碍,因此很多人放弃母语改学一门更加实用的语言。
(1)从材料看,语言消亡的原因有哪些?(3分)
上一篇:
江苏省江都中学09-1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下一篇:
辽宁省大连市长海高中2009-201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标签:
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月考试卷
相关:
关于“江西省弋阳”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1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