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中考模拟卷

阅读:1106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06]
2010年安徽省课改试验区语文中考猜想试卷(二)
2010年安徽省课改试验区语文中考猜想试卷(二)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答题过程中,你可以随时使用你所带的《新华字典》。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 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6分 每空1分)
①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 ,故克之。 (《曹刿论战》)
③山气日夕佳, 。 (陶渊明《饮酒》)
④长风破浪会有时, 。 (李白《行路难》)
⑤ ,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⑥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默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或龚自珍的《己亥杂诗》。(4分)

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9分)
皖江城市带,一片令人瞩目的沃( )土。它居中隆起,承zài ( )了党中央、国务院推动中部崛起、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战略构想;它跨越发展,níng ( )聚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安徽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加速崛起的殷殷期望;它畜势腾飞,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敢为天下先的惊人魄( )力。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沃( )土 承zài ( ) níng ( )聚 魄( )力
(2)文中“ ”一词中有错别字,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1分)
(3)“令人瞩目”中,“瞩”的意思是 ;“审时度势”中,“度”的意思是 。(2分)
(4)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说明了开发“皖江城市带”的意义。(2分)
3、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在空格处填上恰当的词语。(4分)
阅读文学作品能让我们获得丰富的体验。它能带我们进行神奇的想像之旅: (1) (填国籍名)作家安徒生引领我们走进了至真至美的童话世界, (2) (填人名)的《西游记》中的人物则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它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生活:冰心的《繁星•春水》向我们诠释了 “ (3) ” (填作品的主要内容)的真谛,罗曼•罗兰的 (4) (填作品名)教给我们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4、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一场“汉语魅力之我见”的辩论会,下面是他们准备的发言稿。
正方: 。汉语,因为它历史的悠久和使用的人口众多而走向全世界,成了世界地位最高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官方语言之一。在世界的许多国家都有说汉语学汉语的人,汉语是沟通中国和世界的桥梁。[A]中国使汉语走向世界;中国使世界了解汉语。每一声问候、每一声祝福都传递着和谐、和平的信息。
汉语,这一种古老的语言,正在向世界散发出青春的魅力。
反方:汉语的魅力在消退。汉语使用汉字作为字符,[B]汉字是基本笔划超过26种,全部偏旁部首高达100余种,笔划复杂,字形与发音严重分离,难于向大众普及的象形文字。而西方文字早在两三千年前就发展成了音、形相合的表音文字。小孩子学会说话,就可以很快学会阅读,文化的交流与承继比我们容易得多。汉语语法上缺乏时态、语态、词性变化,介词、结构助词功能不强,导致汉语不善于表达逻辑结构复杂的意念、容易产生歧义,不精确。


浏览完整试题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外语的强势地位越来越突出。[C]因此,汉语的魅力之光逐渐消失了。
(1)请你为正方确立观点: 。(3分)
(2)正方、反方的发言稿都存在语病,请你帮他们修改。(6分)
①联系前后句看,[A]句的句式不够协调,请你对[A]句作适当调整。

②[B]句中“象形文字”前面的修饰语过长,发言时大家听起来可能比较吃力,请你把它改为几个较短的句子。(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可以增删少量字词)


③[C]句中有词语搭配不当的毛病,可将“ ”一词改为“ ”。
(3)请你再为正方补充一条阐述观点的理由。(3分)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22分)
回家
                 章珺
在羁留异乡的日子里,回家是一种感觉。
茫茫人海,鳞次栉比的楼群,无意间听到的一个声音,或是偶然间瞥见的没有别人注意到的情景,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在灯火阑珊处,蓦然回首。
我们突然间感到很孤独,又突然间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我们来去匆匆,却不会无影无踪。那一刻,我们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又是那么的坚韧无比。
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感觉,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那是一种没有来由的触动,既可以让人喜极而泣,又可以让人欲哭无泪。如果它能发出声音,那声音一定是微弱而固执的;如果它能行走,那步履一定是蹒跚而执著的。可是它无声无息,短暂的刺痛,还没有伤口,就被异乡的声音和风景抚平。
虽然,我们早已属于他乡。在异乡人的眼里,我们早已属于这里。我们跟他们一样,操着同样的语音,追逐着同样的时尚。我们甚至比他们更像这里的主人,因为我们更关注这里的变化,小心翼翼地藏匿起外乡人的痕迹。在他乡我们又有了另外一个家,漂亮的房子,富足的生活,想到自己曾背井离乡的时候,庆幸也许远远多于伤感;可是被我们淡化了甚至遗弃了的故乡,又注定会在某一天清晰无比。我们曾经用生命的第一声啼哭和稚拙的童音呼唤过的土地,又注定会在某一时刻穿透时间和空间,呼唤着我们回家。
于是,我们回家。背着沉甸甸的行囊,和已经疲惫的心,一起回家。无论我们早已功成名就,还是我们正在为生计奔波,当我们踏上回家的归途,我们会有着同样的冲动和期望,也许我们需要蜷缩在拥挤不堪的车厢里,也许我们要跋山涉水远渡重洋,只有在回家的那一天才发现,我们离开家已经走得太远。
我们回到了这里,我们和我们的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纤细的秋雨,细碎地敲打着破旧的古筝,我们听到了久违的乡音。尘封的窗户,却打开了遥远的记忆,我们曾站在这扇窗下,梦想着外面的世界。我们生在这里,却命中注定要离开这里,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
我们用心触摸这里的一切。在遥远的他乡,我们曾用音符去编织她;我们曾用泪水去打磨她;她的每条小路应该铺满红叶,燃烧着诗情画意:她的空气里应该弥漫着醉人的酒香,浸染着离愁别绪。我们本来可以自然而然地走到她的面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学会了刻意地寻求她感受她。可是,朴素的土地没有那么多的乡愁,对于那些依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他们甚至已经忘记了这里是他们的故乡。我们与我们的故乡之间,已经有了那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在那么一天,一路风尘之后,倚在故乡的门槛边,也许会伤心地告诉自己: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轻轻的一声叹息,却沉重得让人无法喘息。
我们在茫然中再次告别故乡。没有太多的依依不舍,我们甚至已经巴望着尽快离去。我们还未实现的梦想,被我们留在了他乡,还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事,等着我们归去。
可是,当车轮启动的时候,我们便开始筹划起下一轮回家的行程。回家的感觉,又不知不觉涌上心头。故乡的景色还近在眼前,我们不知道,我们是舍不得离开这里,还是在盼望着再次回到这里?我们回家,毕竟不仅仅是为了成全那种感觉。
什么时候,对故乡的回忆里,夹杂了苦涩和痛楚,可是想起故乡时,我们还会有割舍不断的感动。也许在某一天,我们在故乡埋葬了最后一个亲人,我们不再有理由回到那里。可是在不经意间,我们还会拾起那种感觉。回家的感觉,细碎的、温暖的、潮湿的感觉,穿透了我们已经麻木而冷漠的心。回家不再是一种行动,它越来越虚化成为一种感觉。细腻而绵长的感觉,连缀着我们的一生一世。
我们回家,独自一人,或者带上我们浩浩荡荡的子孙。也许是在梦里,风雨飘零,我们又踏上了没有尽头的归途。
5、作者说:“在羁留异乡的日子里,回家是一种感觉”。结合全文分析,这种“感觉”是指
什么样的感觉。?(4分)
          
6、“那一刻,我们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又是那么的坚韧无比”中的“那一刻”指的是哪一刻?“不堪一击”和“坚韧无比”是不是矛盾?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们生在这里,却命中注定要离开这里,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幸运”和“不幸”分别指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思念故乡,回到故乡,但“我离开了这里,再也无法回到这里”,造成这一变化的原
因是什么?(4分)
                                       
                                    


展开余下试题9、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写几句赏析性的文字。(100字左右)(6分)
①回家的感觉———试析《回家》的主题思想。
②缠绵悱恻¬————谈谈《回家》的抒情方式。
③回环婉转————试析《回家》的结构特点。
                                       
                                    
                                       
                                    
[二](18分)
乱翻书
雷抒雁
(1)以吃饭喻读书,大抵不应错。人们不是总说书是精神食粮么?既是吃饭,固然“舌之于味有同嗜也”,但更多的则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各人有各人的爱好,各人有各人的读法。
  (2)从小学到大学,是人生的基本成长期。那种读书是强制性阅读,每每有惩罚跟在后边,考试是一根鞭子,轰羊一般,赶你从一个圈进另一个圈,一层层往所谓高处去。那时的读书,我曾狠狠地喻为“包办婚姻”,如比之为吃饭,是吃“大锅饭”。只为充饥,难甘其味。是“苦读”,方有“头悬梁,锥刺股”的折磨。小时候,每一次升级后,要做的第一件快事是烧旧课本,以释心恨。
  (3)参加工作之后,才真正体验到古人话“书到用时方恨少”。急急忙忙地翻书,为实用而读居多。读书既不系统,又难集中。半世编辑生涯,乱七八糟读了一肚子书,世上事物,人间道理,或古或今或中或洋,也都知道一些,但也仅是“知道”而已。比不得学者们,业有专修,学有专攻。
  (4)大半辈子如此这般过去,如问都读了些什么书,如何读书,也正如问这些年都吃过什么饭一般。西餐中餐,山珍海味,青菜鸡肋,白水煮粥,吃得满腹杂物,有消化了的,也有消化不了原物退回的。如谈起书里事,问准了,恰是读过的,便答得头头是道,似有满腹经纶;问偏了,便只解答个皮毛,有时难免傻子一样瞪眼。
  (5)但若问起此生还有什么抱负,有什么兴趣,古人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万卷”“万里”,只是言其无尽。这“读”与“走”,乐趣也专在“自由”二字。成名成家,治国平天下,已非我辈所能,早不在念中。
  (6)两年前,终于熬到退休,心愿遂矣。
  (7)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买来中华书局新版二十四史。把书架上那些读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书,一并弃了,给这厚厚的“二十四史”,挤出铺位。买二十四史,并非要当史学家,也非是要钻故纸堆。是将其视为工具书,过去看书看报每有谈史的,一扫而过,现在偏要较较真查查史书。二十四史,有许多章段过去也读过,这回只是“补读”,“查读”。
  (8)还要做的一件事,重读经典著作。包括国外的经典。上大学时读书,多当“仰读”,以为作家写的,必好;以为书上印的,必对。几十年人生经验、写作经历之后,再读经典作品,多当“俯读”,也能以挑剔的目光视之。偶尔,还能读出一些欠缺来。另外,更懂得了经典著作,何以为“经典”,拿自己的作品与之相较,知道缺了些什么。这叫“重读”,是“验读”,验证也。
  (9)所谓“自由”读书,即一切随心。读有趣的书,读有益的书,有疑的书,读曾经想读未找到的书,读友人写出的书,读敌人的书。
  (10)如此读书,难免书桌凌乱,各类书呈各种姿态。有读到几章,因故停读的,夹一纸条,伺机再读;有读了几页,又有另一书需翻,信手覆在那里的;也有正摊开桌上,觉得其中几句使人醒悟,需要随手摘出的;枕边有书,是送人入梦,或让人清醒的;厕中有书,是有益轻松排泄的。乱家中风景、乱我生活秩序者,惟书而已!每有家人清扫房间,总叮咛其凡物皆可动,只书不能动,乱就乱着,我知其乱中之治。如别人胡乱收拾整齐了,其实,反倒是乱了我的思绪。
  (11)乱翻书,乐趣在以我为主,书为我使。有书做伴,随心所欲,保持一种思想自由,精神独立。一如李白之看山:相看两不厌。
(12)清人不敢说:“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我则说:人生惬意处,恰在乱翻书。
10、作者推崇的读书之法是什么?(3分)

11、“那时的读书,我曾狠狠地喻为“包办婚姻”,如比之为吃饭,是吃“大锅饭”。只为充饥,难甘其味。”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12、请各用一个词概括作者读经典著作的三个阶段。(3分)

13、“乱读书”的“乱”字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1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4分)
阅读也并非漫无目的、随心所欲,最好还是有大致的计划,而且是取法乎上,以经典的阅读为主。经典毕竟和我们有些历史的距离,青少年可能不太习惯阅读。但真正体现人类智慧、能够长远地涵养我们性情和心智的,还是那些经典,而不是那些痛快的吸引人的流行读物。打个比方,经典是我们的主食,流行读物只是冰淇淋。我们总不能不吃饭只吃冰淇淋。现在的诱惑太多,读书还真的需要一些毅力。那些流行的消闲文化,包括影视和网络文化,以及各种流行读物,往往都比较能吸引人,正处在成长过程年轻人只有尽量把持自己,不是被动的卷进流行文化,才能培养比较纯正的阅读口味和习惯,使自己保持一种真正有高尚的精神追求的良好的生活方式。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请根据文章或提供的材料,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说说,当前我们可以“乱翻书”吗?为什么?


[三](15分)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5、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祗: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3) 策之不以其道 策:
(4) 沙场秋点兵 沙场: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展开余下试题17、在辛弃疾的词中提到了一匹千里马,这匹千里马是 。(2分)
18、请根据你的理解,填写下表。(5分)
所抒发的
共同情感 篇目 体现这一情感的句子
《马说》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三、写作(55分)
19、请以“认识你,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55分)
[提示或要求]
①请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写作。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③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④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1、(1)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②彼竭我盈 ③山气日夕佳 ④直挂云帆济沧海 ⑤感时花溅泪
⑥会挽雕弓如满月 (2)《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1)wò 载 凝 pò (2) 畜势 蓄势 (3)注视 估计 (4)排比 3、(1)丹麦 (2)吴承恩 (3)爱的哲学 (4)《名人传》 4、(1)汉语魅力无穷。(2)①汉语使中国走向世界;汉语使世界了解中国。②汉字是象形文字。汉字基本笔划超过26种,全部偏旁部首高达100余种,笔划复杂。汉字的字形与发音严重分离,难于向大众普及。③消失 暗淡(3)示例: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汉语认识世界,接纳客体,并不断丰富和完善我们的精神世界。 或:有关专家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回家能使冷漠、孤独的心得以“温暖”的感觉。6、“那一刻”指想家的时候。 不矛盾,因为远在异乡感到孤独,因而脆弱不堪一击;因为想起家乡,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从而得到安慰,变得坚强,于是坚韧无比。(意思相近即可得分) 7、“幸运”是指离开故乡使我们“又有了另外一个家,漂亮的房子,富足的生活”;“不幸”是指离开故乡使我们产生了孤独的感觉、我们的心变得麻木而冷漠。8、当我们离开故乡之后,我们已经融入他乡;当我们再回到故乡时,我们与故乡之间,已经有了很多格格不入的东西。9、提示:①本文抒发了一种远离故乡之后,思念故乡,回到故乡,但身可归去,心却永远回不去,而又永远想回去的矛盾而又复杂的情绪。此题应围绕这一种矛盾而复杂的情感展开评论。②本文在抒情上运用了并行而“悖”的抒情技巧:“感到孤独”而又“不是孤身一人”;“喜极而泣”而又“欲哭无泪”;“遗弃了的故乡”却又“清晰无比”;“生在这里”却又“注定要离开这里”……通过这些看似矛盾的语句,抒发出对故乡缠绵悱恻的感情。③本文在结构的安排上别具匠心:想念家乡的“感动”与“期望”,回到家乡的“茫然”与“伤心”,离别家乡的“不舍”与“企盼”,在文章中回环婉转,这种循环的结构,正是作品的思路和作者缠绵情感的最好表现形式。 10、作者所推崇的读书之法是一种随心所欲的自在阅读,即“乱翻书”。11、比喻。把强制性阅读比喻成“包办婚姻”“吃‘大锅饭’”,形象地写出了强制性阅读地无趣,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读书之法的否定之情。12、仰读、俯读、验读。 13、“乱”字表现在:一指读的内容一切随心,读自己想读的书;二指读书的方式随心所欲,书可呈各种姿势。14、.开放题:要求(1)联系自己的阅读实际(2)能合理地自圆其说即可。示例:不能完全乱翻书,因为学生时代处于基本成长期,可以有自己的喜好,但阅读的内容不能没有选择,阅读的目的和要求也必须明确。15、(1)只是。 (2)通“饲”,喂。 (3)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4)战场。16、(1)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2)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17、的卢 18、壮志难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可怜白发生。 19、略。 (220.180.126.10)
标签:人教版 九年级 下册 中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2010年安徽”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06]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