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高考模拟卷

阅读:1187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87]
张掖二中2010—2011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
张掖二中2010—2011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
高三语文
命题人: 寇俊英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考生作答第I卷和第Ⅱ卷时,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答题卡上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3.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引的答案选中涂满涂黑,黑度以盖住框内字母为准。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项。答第II卷时,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按题号顺序答在黑色框答题区域相应位置内,未在对应的答题区域作答或者超出答题区域作答均不得分。
第Ⅰ卷(共30分)
一、(每小题3分 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漪沦/罗绮 长篙/蓬蒿 蝉蜕/脱壳 猝然/鞠躬尽瘁
B.作窠/归巢 蓊蓊郁郁/老翁 峻峭/骏马 发酵/校勘
C.踟蹰/踌躇满志 珊瑚/删减 流岚/谰言 监生/鉴定
D.跫音/琼浆 慰藉/籍贯 寥廓/开阔 伛偻/衣衫褴褛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逸事 炒鱿鱼 集腋成裘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B.脉膊 口头禅 枉费心机 打破沙锅问到底
C.羁拌 破天荒 唇枪舌剑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D.跳槽 座右铭 声败名裂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金庸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生龙活虎,其描写笔法可谓是穷形尽相。
B.黄兴中路因建地铁站需要拆除部分商铺的消息传出后,一些商铺便闻风而动,打出“清
仓甩卖”的广告。
C.3月22日,省长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语重心长地说:“尽管我省在去年的金融危机中
经受住了重重考验,但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情绪。”
D.业内人士认为,国产贺岁电影主打喜剧牌,原因在于近年来灾难频发,如雪灾、震灾以
及金融危机,电影界希望以胶片传承信心和希望,用欢笑抚平伤痛。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上,一些强队的失利,除了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外,恐怕和他们
不思进取也不是不无关系的。
B.中国公安部6月24日宣布破获了一起重大恐怖组织,抓获了10余名“东突”恐怖组织
头目和成员。
C.科学,包括讲道理的科学,改变了人类的生存面貌,进而改变了西方人的生存面貌。至
于这种改变是福是祸,则笔者不敢专断。
D.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纵、季节被空调控制、山水进入画框的生活,也就
是说,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垃圾政治
我们通常也就是把垃圾打成一包,出门走上几步,将这些生活的“废物”扔进垃圾桶。当清洁工们拉着清运车把它们弄走,我们似乎觉得,它们就此消失了。
垃圾并没有消失,它成了搅动社会的一大难题。在上海江桥、在江苏吴江、在广州番禺,在许多别的地方,由政府主导上马的垃圾焚烧项目,已然相继遭到民众的抵制,并引发纷争、冲突甚至群体性事件。
根据有关数据,这种因垃圾而生的纷争和冲突,在可预见的将来极可能扩大化、普遍化,因为仅2010年国内拟建设的垃圾电站项目即达41个,项目遍布国内16个省市自治区。


浏览完整试题一个不争的背景事实是,垃圾正在包围城市,我们产生垃圾的能力远远强于我们处理垃圾的能力。然而在解决垃圾围城的危机之前,政府首先遭遇了信任危机,传统的执政方式面临严峻挑战。
垃圾处理,从政府角度是行政职责所在,从专家和研究者角度是技术和科学问题,从垃圾处理企业角度是利润问题,从民众角度则事关个人权益。当这种种利害纠集到一起,便远远超越了一个环保问题,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一个政治问题。
 现代政治的应有之义便是各方利益平等有序博弈最终达成共识。但在“专家论证、政府拍板”的传统决策模式下,民众的意见长期被忽略甚至曲解。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日渐觉醒,以及一群富有公民意识、理性成熟的民众群体的崛起,新的博弈格局势将形成,从而对政府的执政智慧和能力带来全面的考验。
最新的案例发生在北京阿苏卫垃圾焚烧项目。反对派民众在历经与政府的冲突之后,拿出了己方有关北京垃圾处理的可行性报告,以“垃圾参政者”的姿态,试图参与决策。而政府方面也表现出了善意,在派往日本考察垃圾焚烧的7人考察团中,给予反对派意见领袖一席之地,从而于垃圾困局之中开启了从冲突走向对话的“破局之旅”。
以怎样的方式消化掉我们产生的垃圾,这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显然已超越专家们的技术学说和政府的一己主导,而需要一场更为广泛的社会讨论和参与。在这样一场社会参与中,厘清各种利益纠葛,界定权力与权利的边界,推动政府执政方式的转变,也促进公民自我教育和成长。所有这些,也许可以使“垃圾运动”成为一个契机,为中国重新建构政治社会体系磨合出新的可能。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10第11期 有删改)
5.下面不能证明垃圾是“一个政治问题”的一项是:
A.在许多别的地方,由政府主导上马的垃圾焚烧项目,已然相继遭到民众的抵制,并引发
纷争、冲突甚至群体性事件。
B.垃圾正在包围城市,然而在解决垃圾围城的危机之前,政府首先遭遇了信任危机,传统的
执政方式面临严峻挑战。
C.在派往日本考察垃圾焚烧的7人考察团中,给予反对派意见领袖一席之地,从而开启了
从冲突走向对话的“破局之旅”。
D.在垃圾处理过程中各种利害纠集到一起,便远远超越了一个环保问题,而成为一个社会
问题,一个政治问题。
6.下列选项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根据有关数据,这种因垃圾而生的纷争和冲突,在可预见的将来一定会扩大化、普遍化。
B.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日渐觉醒,新的博弈格局势必将形成,从而对政府的执政智慧和能
力带来全面的考验。
C.在北京阿苏卫垃圾焚烧事件中,反对派民众在历经与政府的冲突之后,得到政府方面善
意的回应。
D.在处理垃圾过程中,厘清各种利益纠葛,界定权力与权利的边界,也促进公民自我教育
和成长。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许多别的地方,由政府主导上马的垃圾焚烧项目,已然相继遭到民众的抵制,说明焚
烧垃圾已经危及民众的切身利益。
B.我们产生垃圾的能力远远强于我们处理垃圾的能力,因此政府首先遭遇了信任危机,传
统的执政方式面临严峻挑战。
C.在“专家论证、政府拍板”的传统决策模式下,民众的意见长期被忽略甚至曲解;但是
各方利益平等有序博弈最终达成的共识则是听取、吸收了民众的意见。
D.以怎样的方式消化掉我们产生的垃圾,需要一场更为广泛的社会讨论和参与。这样能够
推动政府执政方式的转变,也促进公民自我教育和成长。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宣、大数告警,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寇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寇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野行者之馘①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②之日弛,而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③是也。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④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故人俞君,于是裒⑤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⑥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
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嘉靖癸亥孟春望日归安茅坤拜手序。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馘guó:指古代战争中为献功而割的敌人的左耳。②埸yì:边境,边界。③什shí:泛指诗篇文卷。④阃kǎn:统兵在外的将帅。⑤裒póu:聚集。⑥怼duì:怨恨。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宣、大数告警 会:恰逢,正赶上
B.以恣寇之出没 恣:任凭,听凭
C.稍稍传播,上下震恐 稍稍:稍微
D.始出死力相煽构 构:罗织罪名陷害人
9、下列各组词语中,分别从正面描写沈君忧国忧民情怀以及侧面描写沈君文集内容和意义的一


展开余下试题组是
A.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 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
B.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 稍稍传播,上下震恐
C.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 其足以寒贼臣之胆
D.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 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应沈君之子沈襄的请求为青霞先生文集写的一篇序言。文章第一段介绍了成书的
经过,第二段说明了文集的价值,第三段点明了作序的出发点。
B.本文满含激情,叙事简洁,语言生动,寥寥数语即刻画了一个不畏权势,敢于直谏,忠烈刚直,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形象,从而突出了沈君诗文的战斗精神和重要价值。
C.文章开篇交代了沈君与“宰执”之间势不两立的关系,接下来不直接写沈君与“宰执”
的正面冲突,而将笔墨转到写边塞,集中抒发了沈君无辜陷罪流放的悲愤。
D.文章第二段宕开一笔,写孔子删定《诗》的过程,议论屈原等人的作品,实质是为了赞
扬沈君诗文“以泄其怀”“多讥刺”的特点是符合孔子删定《诗》的宗旨的,与屈原等古
仁人志士的作品如出一辙。
第Ⅱ卷 (共120分)
四、(24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3分)

(2)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之也乎?(3分)

(3)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4分)


1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①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②。
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
注:这首诗是作者遭贬赴惠州途中所作。①喜欢:地名,在大散关上。这里代指故乡山水。②石鳞: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鱼鳞。
(1)首联数字的运用很巧妙,请分别分析其作用。(4分)
答:

(2)第三联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诗人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答:


13.文学常识与诗文填空(6分)
(1)花卉,是古诗词营造意境常选的意象之一。四时之花不同,各有其妙。如屈原在《离骚》中就以兰草来自况:“扈江离与辟芷兮,____ __”;陶渊明在《饮酒》中借菊花“____ ____,悠然见南山”来表现自己的悠闲自得;同样是写菊花,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___ __,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词句却表达出词人截然不同的情感。姜夔在《扬州慢》中更是借“___ ___,年年知为谁生”来表达一种历尽丧乱,物是人非的感伤。
(2)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的中篇小说《____ ____》,以辛亥革命后一个落后闭塞的农村小镇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旧中国农民的典型。
(3)《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作者____是俄罗斯唯一以短篇小说创作登上世界文坛高峰的作家。
五、(22分)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14—17题
古村的雨
贺振钟
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多了。它们的日渐消失,几乎必然。无论人们再怎样刻意保护,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当然,古老的村庄现在在江、浙、皖还有几座,但是它与周围的一切显然已失去了时代的联系。它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它陈列在那儿,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棵树,都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
沿着兰江南行,不久就可以到达郭洞村。村庄周围有石头垒成的围墙,出入村庄需要通过一道石门,这是村庄设置的关隘,不仅说明村庄在过去为了安全而壁垒森严,而且说明村庄封闭式的生活特性。村庄与外界的关联是隐藏的,采用一种不敞开的保守姿态,过着自足的生活。掩藏村庄的还有围墙外繁茂的树木。这些树木中不乏千年以上的樟、槐、榆、松,它们对村庄长年累月的遮蔽,使村庄更加隐秘在一种古老氛围之中。这是某种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遮蔽,它让我们想起当年的武陵桃花源。古木环合,泉水夹带着野花流过去,只有一道小小的门与外面世界交通,这不是“桃花源”的范式吗?难怪这个村庄又叫做郭洞村,所谓“洞在青溪何处边”,外面的人要想走进村庄,莫非亦要打探哪儿才有幽密的通道?
不过,我们走进村庄毫无困难,而村庄的情形也并不像桃花源。它里面是一群精心修筑的明、清风格的民居,大多白墙青瓦。高高笔直的风火墙,连成一片,隔断了村庄上面的天空,下面则是狭窄的巷道,巷道连接了村庄每一座门户。由于这些门户总是长久关闭着,巷道便空虚而冷寂,因此在村庄我们能够看到“屋舍俨然”,却不能看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景。人们囿居在高墙和重门后面,这样一来,村庄无疑增加了更多的私密性质。于是,我们只好将眼光流连在村庄的外表形式上。我们的手指指着白墙上面各种形状的漏窗,还有镶嵌在一座座门楼上的砖雕,以及无数的镂花木刻,我们完全明白了,所有这些无一不是通过能工巧匠的机杼之心,在乡民们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态度外面装饰了一层“艺术”。从而借了这精致典雅的形式,来蕴藉他们自己紧闭的生活理想。也许,我们就这样不经意地走进了村庄的本质。
自从这里成为外来者观看之地,村庄的功能就日渐萎缩了,它不再具有生活价值,而成为观赏对象。似乎这一二百年的精雕细作,全为了今天观看和欣赏的需要。甚至连村庄自身也愿意将村庄当作一件古旧的艺术品,连同隐藏在它背后的心情和趣味态度,一起博得一种叫做“文化”的评价和青睐。因此,它不会主动拒绝外来者的进入,这不仅说明它与“桃花源”不好相比,而且也与它那幽闭的本质产生了矛盾。因此,我们最后将看到,人在这样的村庄中,已不像往昔那样被隐藏,而是退出了村庄之外。没有气息,没有生活表情,没有人的日常活动,村庄就蜕变成空壳和废墟。这时候,村庄正好以“文化”的名义,命名为“原始生态村”。外来者为了一种“文化”而来,他们长驱直入,到处探头探脑,然后带着餍足的心情,回到现代世界中打几个文化饱嗝。
只有那个春天的早晨,村庄上空,开始飘落微雨,通往村庄的石子路上,一位穿蓑衣戴箬笠的老农民,牵扯了他惟一的那条耕牛走向村外时,身后留下了一串湿漉漉的蹄声,村庄才真实得让我们多一点感动。 (选自2001年第9期《散文》,略有改动)
14、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那些古老村庄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6分)
答:


15、第二自然说,村庄是“隐藏”的,请结合上下文,概括村庄是通过哪些方式隐藏的?并说明隐藏了哪些内容?(6分)


展开余下试题答:


16、文中反复提到桃花源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7、文章中只有最后一段写到雨,而大部分内容却是写古村的环境和生活,作者为何以“古村的雨”为题?(5分)
答:


六、语言表达题(14分)
18、请依据文意,在空白处填入衔接最恰当的数字序号(4分)
一个爱笑的人,是一个阳光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张张笑脸,犹如友谊的春风,吹向世界。
①一张张笑脸,充分体现了我们的自信,我们的宽容,我们的友善
②让五千年文明中国的魅力,让中国人的友善如花绽放
③一个爱笑的民族,是一个阳光的民族
④那种发自内心的微笑,犹如“吹面不寒杨柳风”
⑤阳光,来自积极的心态,源自宽容的胸怀
19、请描述下面这幅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6分)

说明:棒子即玉米,色黄。
画面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寓 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全球化不仅让中国从经济上与世界融合在一起,也对汉语言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各种出版物、媒体报道乃至政府文件中,直接出现外文字母和单词的情况越来越多。不止汉语,日语、法语、德语,同样也遭遇了外来语尤其是强势的英语“入侵”。2010年3月,广电总局向央视等媒体下发通知,要求在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不能再使用诸如NBA、GDP、WTO、CPI等外语和缩略词……
国家广电总局的这一规定,一时间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针对汉语遭遇强势的外文“入侵”,我们到底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假如你是反方,请根据正方辩词提供的信息,有针对性地提出你方的辩词。(4分)
正方:一种语言能在多大程度上吸收外来词汇,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这种语言的生命力将会有多大。外来语言的进入,让我们感受到了异域语言文化的特色。
反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句话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说的。 
请以“换一朵水仙花”为题作文,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张掖二中2010—2011学年度高三月考试卷(9月)
高三语文
题 号 一~三 四 五 六 七 总 分
得 分
第Ⅱ卷 (共120分)
四、(24分)
11、(10分)
(1)(3分)
(2)(3分)
(3)(4分)

12、(8分)
(1)(4分)答:

(2)(4分)答:


13.文学常识与诗文填空(6分)
(1)花卉,是古诗词营造意境常选的意象之一。四时之花不同,各有其妙。如屈原在《离骚》中就以兰草来自况:“扈江离与辟芷兮,____ __ __”;陶渊明在《饮酒》中借菊花“____ __ ____,悠然见南山”来表现自己的悠闲自得;同样是写菊花,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___ __ __,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词句却表达出词人截然不同的情感。姜夔在《扬州慢》中更是借“_____ ___,年年知为谁生”来表达一种历尽丧乱,物是人非的感伤。
(2)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的中篇小说《____ __ ____》,以辛亥革命后一个落后闭塞的农村小镇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旧中国农民的典型。
(3)《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作者_____ _是俄罗斯唯一以短篇小说创作登上世界文坛高峰的
作家。
五、(22分)
14、(6分)答:


15、(6分)答:


标签: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相关:关于“张掖二中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8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