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课文同步练习

阅读:1508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课文同步练习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08]
高一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同步测试卷
高一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同步测试卷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雏菊(chú) 恢复(fù) 冉冉升起(rán)
  B.图案(tú'àn) 陈迹(jì) 追逐游戏(zú)
  C.凋谢(diāo) 焚尸(fén) 万众瞩目(shǔ)
  D.沼泽(zhǎo) 处决(chǔ) 婆娑起舞(suō)
  2.下列词语中存在错别字的一项是()
  A.祷告 纳粹 颠倒 难以想象
  B.废墟 掩映 绞刑 惊惧万分
  C.阴庇 嬉笑 肯求 心智健全
  D.隐秘 窒息 凝重 表情木然
  3.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子夜:半夜。子:半。
  B.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恐惧。怖:害怕。
  C.使命:派人办事的命令,多比喻重大责任。使:派遣,支使。
  D.囚徒:囚犯。徒:指某种人(多含贬义)。
  4.在句子中的空白处依次填入词语,完全恰当的一组是( )
  ①也有人想通过访问 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②一些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 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③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 的喊叫了。
  ④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 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A.幸存者 遇难者 受难者 死难者
  B.受难者 死难者 遇难者 幸存者
  C.遇难者 受难者 幸存者 死难者
  D.死难者 幸存者 受难者 遇难者
  5。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皇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B.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C.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D.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9题。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浏览完整试题6.文中描写参观者“浑身发抖”“张大了嘴巴”,有什么作用?
7.“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有什么样的意味?
8.作者说“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应怎样理解?
9.“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无须多说”应怎样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3题。
 “731”罪证值得全人类反思
  参观过“731”罪证陈列馆的人都会留下终身的记忆。
  陈列馆馆长王鹏说,“731”的罪行不仅仅是杀人,它进行30多项实验的目的是用于战争。用于实验的不光有中国人、朝鲜人,还有蒙古人、俄国人,一些从东南亚战场上抓来的美国、欧洲战俘也成了实验品,实验者要研究不同人种的耐受程度,以便将来在战场上有针对性地使用细菌武器。按照“731”部队生产细菌武器的能力,如果开足马力生产一年,足以毁灭人类。只是后来战况突变,大规模的细菌战没有来得及实施。所以“731”罪行是反人类的,它不光是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值得全人类去关注和反思。
  王馆长介绍说,这些年很多国外的媒体来拍摄专题片,而这些人以前对731“罪行知之甚少。一次王鹏告诉英国BBC电视台记者,”731“犯下的罪行比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作所为还要严重,纳粹虽然也曾对活人做解剖实验,但数量和规模都远不及”731“。被”731“用作实验的人在实验者看来不是人,而是”没有生命“的木头(日语称做”马路大“),这些”材料“要接受各种残害性的实验。例如冷冻实验,要把人冻成能敲得响的”木棒“,然后再用不同温度的水去解冻,有的被解冻后肌肉脱落,露出白花花的骨头。再如脱水实验,是要把活人烤干,变成一具”木乃伊“,以此实验人体里含水的准确份量。BBC电视台记者听了也不禁为此暴行咋舌。
  陈列馆的解说员介绍说,一位日本老人参观”731“罪证陈列馆时,对”731“部队犯下滔天罪行气愤至极,他看到展台上”731“部队的恶魔石井四郎像后,一脚踢碎了玻璃,但能参观和了解”731“罪行的外国人太少了。据陈列馆统计,在建馆20多年时间里,馆展和流动展出接待的人数有300余万人,其中外国人不到十分之一。王鹏馆长说,陈列馆申报世界遗产,就是要扩大知名度,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段历史,更好的维护世界和平。(节选自《生活报》)
  10.比较一下,本文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在新闻素材获取渠道方面有什么不同?
  答:  
  11.作者在第三段是怎样写”731“的严重罪行的?
  答:  
  12.一位日本老人参观”731“后”一脚踢碎了玻璃“,这一细节有什么典型意义?
  答:  
  13.2005年时值抗战胜利60周年,”731“罪证陈列馆是否应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问题曾在全国各界人士中引起不小的争论。请就此问题谈谈你个人的观点。
  答:  
  
     


高一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11课《包身工》同步测试卷

  1.下列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蠕动(rú) 拎着(līn) 轧票处(gá)
  B.饲养(sì) 胆怯(què) 包身契(qì)
  C.咳嗽(sù) 纽扣(niǔ) 揩地板(kāi)
  D.莴苣(jù) 赚钱(zuàn) 木栅子(zhà)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瞌睡 纠缠 懒惰 睡眼醒松
  B.荤腥 谄媚 焦灼 衣衫蓝缕
  C.蹒跚 骷髅 舀水 脾气执扭
  D.狡滑 享福 佳肴 搽脂抹粉
  3.在句中的空白处依次填入词语,其中最为恰当、形象的一组是()
  ①上午四点过一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 了。
  ②她们很快地就像被 了的蜂窝一般 起来。
  ③她很见机地将身体慢慢地 到屋子的角上,缩做一团,尽可能地不占地方。
  A.移动 蠕动 搅动 骚动
  B.骚动 搅动 蠕动 移动
  C.蠕动 搅动 骚动 移动
  D.蠕动 移动 骚动 搅动
  4.下列句中,语言的感情色彩不同的一项是()
  A.这样说着,……就是她们的父母,也会怨恨自己没有跟去享福的福份了。
  B.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C.凉爽而带有一点湿气的晨风,大约就是这些生活在死水一般的空气里面的人们仅有的天惠。
  D.经过红头鬼把守着的铁门,在门房间交出允许她们贡献劳动力的凭证。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自1993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诞生以来,已经累计有超过100万人次参与了影片的观摩。
  B.市教委要求,各学校学生公寓的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由学生自主选购,不得统一配备。
  C.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D.随着 “天河一号”的问世,我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能够研制运算速度为每秒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国家,在这一重要科学领域中跻身前列。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
  已经是旧历四月中旬了,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着的淡云里消去,①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
  “拆铺啦!起来!”穿着一身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像生气似的呼喊,“芦柴棒,去烧火!妈的,还躺着,猪猡!”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象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②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的小便。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生物中间,已经很迟钝了。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子稍稍背转一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那男人虎虎地在起得慢一点的“猪猡”身上踢了几脚,回转身来站在不满二尺阔的楼梯上面,向着楼上的另一群生物呼喊:
  “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③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自来水龙头边挤满了人,用手捧些水来浇在脸上。④“芦柴棒”着急的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一阵猛烈的咳嗽。十五六岁,除去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手脚瘦得像芦棒梗一样,于是大家就拿“芦柴棒”当作了她的名字。


展开余下试题  6.文中画线句①写得好,尤其是加点词用得妙,为什么?
  答:  
  7.文中画线句②写了一连串的行为,是按: 为顺序写的;
  其表达效果是:  
  8.文中画线句③的句式很特别,体现在:  
  其表达效果是:  
  9.文中从“十六七个'猪猡'”写到“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再写到一个“芦柴棒”,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答: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0~16题。
  从杜鹃想起隋那
   夏衍
  郭沫若先生在《蚯蚓》(九月十八日本报副刊)里提起了杜鹃的侵略性,这使我从已经快要淡忘了的记忆里想起隋那(l749-1823)的事来。
  知道杜鹃是“天生的侵略者”的不多,知道最初发现这事实的隋那这个名字的似乎更少,对于这位人类大恩人的冷淡,鲁迅先生曾在一篇杂文里发过一点感慨:我们看看自己的臂膊,大抵总有几个疤,这就是种过牛痘的痕迹,是使我们脱离了天花的危症的。自从有这种牛痘法以来,在世界上真不知救活了多少孩子。─----但我们有谁记得这发明者隋那的名字?(《鲁迅全集》六,页一四三)鲁迅先生感怀于屠杀了千万人的拿破仑被后人崇拜为英雄,而救活了万万人的隋那为后人所漠视,所以他说“这看法倘不改变,我想,世界还是要毁坏,人们还是要吃苦的”。这句话,奇妙地使我联想到将“天生侵略者”的杜鹃当作赞美之对象的中国的诗人。
  隋那发现杜鹃鸟特殊生态于前,发明牛痘法于后,在十九世纪初叶,他也是一个不为“正统派”科学家所重视的天才。他青年时代在故乡高洛士打州的乡村里偶然对于小鸟的生育状况发生兴趣,一直到一七八七年发表震动学术界的《关于杜鹃的报告》,这中间废寝忘餐,对于这种小鸟的生育状态,作了普遍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他发现了杜鹃把自己的卵偷偷地生在雀类的空巢里面,甚至他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雀类,而使它的卵色变化。到小杜鹃由它义母孵成之后,它又天生了一对特别有力的翅膀,孵化后不满一二天,眼睛还没有开,它就会把雀雏背在自己翼上,轻轻地爬到巢边,而把它的义姊妹们摔死在巢外!对于这种特殊残忍性格的揭发,在当时英国的学术界引起了各种的反对和嗤笑,可是,尽管CharlesCreighton教授们将他的报告斥为不值一笑的胡诌,丝毫也不足以动摇他调查与研究的信心。─-同样,最初发明牛痘的时候,不,一直到牛痘法正式为英国医学界所采用,他得到英王的褒奖,甚至到他临终的时候,反对牛痘接种的呼声还是甚嚣尘上。但,千百年后,反对真理的黯然无光,而隋那尽管不为世人所知道,他已经“不知道救活了多少的孩子”了。主观主义的空想和科学精神的钻研,是永远不相容的南北两极。不清除主观的独断,不养成调查的风气,我想,“人们还是要吃苦”的。
  到明年正月,已经是隋那逝世的一百二十周年了。(一九四二年九月)
  10.“是使我们脱离了天花的危症的。”的主语是:
  11.找出本文中的一处细节描写(在文中画线),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答:
  12.画线部分一共提到了几个“时候”?这样写旨在突出:
  13.鲁迅说“这看法倘不改变,我想,世界还是要毁坏,人们还是要吃苦的”。这看法是指:
  14.请默写两首或几句古代诗人有关杜鹃的诗:  
  15.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一般用来表现怎样的意象?
  答:
  16.文章结尾写到“到明年正月,已经是隋那逝世的一百二十周年了。”有什么意味?
  答:  
  

高一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飞向太空的航程》同步测试卷

   
  1.下列加点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苛刻(kè) 着陆(zhuó) 扭转乾坤(qián)
  B.翌年(yì) 横亘(gèn) 耸入云天(sǒng)
  C.透露(lòu) 集成(jí) 摘星揽月(lǎn)
  D.运载(zǎi) 舒适(shì) 不懈努力(xi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嫦娥 落伍 尝试 拨地而起
  B.致意 烈焰 保障 不同反响
  C.辉煌 橘红 酝酿 惊天动地
  D.期盼 尘封 矩离 举国关注
  3.下列句中的虚词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的抱负不可能孤立地实现,只要把它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人民服务,就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B.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一些早期的著名活动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一批著名的进步学者,都曾在这里工作和学习过。
  C.北京大学和一些高等学府地相继创建,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开端。
  D.实践证明,传统教育是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必须进行改革。
  4.下列句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是()
  A.翘首西望,海面托着的就是披着银发的苍山。苍山如屏,洱海如镜,真是巧夺工。
  B.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授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各种戏路都 熟悉了。
  C.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
  D.高县长说:“全县就你一个当上了全国劳模,无论怎么说也是凤毛麟角了!”
  5.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6.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幽暗的深潭里有青蛙在有一声没一声地鼓鸣
②一条条纤瘦如叶的小鱼游窜在乱石间
③水很清,可以看到长在水中石头上的青苔和水木耳
④往深处走,林子就更大了,一条名叫嘟噜的小河,从林子里缓缓地流出
⑤青苔如柔滑的长发悠然自得地在漂荡
序号: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7~10题。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三个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神舟”二号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2000年1月9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美国一家报纸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展开余下试题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7.最后一关,既然“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为什么还说“几乎是从零开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是如何说明“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引用美国一家报纸的说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在哪儿?为什么这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1~14题。
  ①据路透社报导,北京时间17日凌晨,中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结束了5天的太空飞行之后于内蒙古安全着陆,两名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自主走出舱门。路透社发表文章称,当“神六”成功返回时,中国的民众欢腾一片,爱国热情更加高涨,都为标志中国技术强国地位的这次“神六”发射返航行动的成功而欢心鼓舞。
  ②两位航天员着陆后身体健康,他们在飞船中绕地球飞行了76圈,这次“神六”安全返航堪称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的又一大突破。飞船这次的实际着陆点距离预定着陆点仅相差1公里,两位航天员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在聂海胜的家乡,当地民众点燃焰火并表演了传统的中国狮舞以示庆祝。费俊龙的母亲在得知儿子安全返回后激动得流下了热泪,他的父亲则连声高呼“祖国伟大!”。
  ③在飞船着陆之前,中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已经是异常高涨,“神六”这次120多小时的飞行可以说备受民众关注,最大程度地激发了由衷的爱国热情。中国高层领导人都在位于北京的航天控制中心观看了这次“神六”着陆,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宣读了贺电,称这次“神六”行动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显示了中国的经济、技术以及国防实力,并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
  ④2003年10月,中国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绕地球飞行了14圈,成为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人,也使得中国成为除俄罗斯和美国之外第三个有能力送航天员进入太空的太空俱乐部成员。
  ⑤中国的航天计划雄心勃勃,但整个“神舟”项目的研制成本仅为美国航空航天局2005年预算的一小部分。对此,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一直关注中国航天计划的安东尼•科蒂斯表示,“诸如'神六'这样成功的航天项目增加了中国民众的凝聚力,让民众对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潜力更加充满信心。”
  ⑥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使用其日益可靠的“长征”运载火箭将50多枚卫星送入轨道,其中包括为多家外国客户运送的卫星。(“中新网”)
  11.这则新闻的材料来源是: ;
  报导的主体事件是: 。
  12.分析结构(在横线上注明段落序号):
  ㈠导语部分是 段。
  ㈡主体部分是 段。
  13.围绕“神舟六号”事件,这则新闻报道了哪些内容?
  答:  
  14.请给这则新闻报导起个标题(在20字以内)。
  答:
  
参考答案
  10课《短新闻两篇》
  1.D(A冉rǎn;B逐zhú;C瞩zhǔ)
  2.C荫庇 恳求
  3.A(子:子时,旧时记时指夜里十一点到一点。)
  4.D
  5.D(A冒号改为破折号 B引号改为书名号 C威尔士亲王加上双引号)
6.形象地表现了毒气室和焚尸炉等设备给游人造成的极度恐惧,更有力地说明了德国法西斯丧失人性的凶残。
7.生命虽然被残害,但是生命力是掩盖不住的。
8.反语。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每一个参观者在这里都会感受到震惊和窒息。
9.“无须多说”事实胜过雄辩,此处无声胜有声,那一幕幕悲惨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侧面描写反映了德国法西斯令人发指的罪行。
10。本文主要取材于”所闻“的材料,主要素材来自于陈列馆馆长王鹏和解说员的介绍。而《奥…》文的素材来源是作者的亲历、亲见和所闻所感。
  11.一是通过与纳粹作比较,显其罪行更重;二是通过典型事例显其无比残酷。
  12.表明普通日本民众的正义感,间接地与日本右翼分子形成对比,引人深思。
  13.”731“罪行是反人类的,它不光是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值得全人类去关注和反思;参观和了解”731“罪行的外国人太少了;同为二战三大遗迹中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和日本广岛和平纪念公园都早已成功申报了世界遗产。
  。
  11课《包身工》
  1.A(B胆怯qiè;C咳嗽:sòu D赚zhuàn钱)
  2.B(A睡眼惺忪;C执拗;D狡猾)
  3.C
  4.C(ABD是褒词贬用)
  5.D(A成分残缺和搭配不当,应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置于句首;后面可将“影片的观摩”改为“相关的活动”,或将“参与了影片的观摩”改为“观摩了影片”。B不合逻辑,可将“生活用品和床上用品”改为“床上用品等生活用品”。C搭配不当,删掉“能否”。)
6.把“包身工”的房间喻为“蜂房”,表明房间极其狭小、拥挤,又将“包身工”暗喻为蜂,但不直说,而拐弯抹角地称之为“生物”,含蓄低揭示出她们的非人地位。“生物”与“蠕动”搭配准确,暗示其渺小可怜。
  7.按起床时的动作和行为的先后排序;具体形象地表现出睡眠不足、仓促、混乱的情景。
  8.倒装句,将具有修饰作用的定语提前;突出“包身工”们蓬头垢面,不穿鞋袜,又十分紧迫的形象。
  9.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个别。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芦柴棒”仿佛特写镜头,被凸显和放大,让人们感受得更具体、真切。一般和特殊是背景和基础,个别是主角和典型,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10.“这就是种过牛痘的痕迹”,即“牛痘法”。
  11.“它又天生了一对特别有力的翅膀,孵化后不满一二天,眼睛还没有开,它就会把雀雏背在自己翼上,轻轻地爬到巢边,而把它的义姊妹们摔死在巢外!”--揭发杜鹃特殊的残忍性格。
  12.3个:最初发明牛痘的时候;牛痘法正式
标签: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课文同步练习
相关:关于“高一语文必”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508]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