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日常专题训练
阅读:2715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日常专题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15]
议论文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议论文知识点归纳
议论文是分析事理阐明作者观点主张的文章。它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论证的主要方法是摆事实,讲道理。它的本质特征是说理性,即以理服人。议论文具有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阅读议论文,要理清作者思路,明确论点与论据。在理解二者的内在联系中搞清论证过程,掌握论证方法。
一、 论点:
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灵魂,把握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关键。怎样把握论点呢?
1、 分清论题和论点。
例如:九年级上册《谈读书》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前者是议论的问题,后者是议论的观点。所以,阅读议论文,要纵观全文,弄清作者是对什么问题发议论的,然后再看作者所谈问题的看法是什么。
2、 注意论点的位置。
有时文章标题就是论点。例如《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点有时在文章的开头,例如: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等表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在文章的中间。当然,也有少数议论文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须自己概括。
3、 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
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4.可以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问题理所当然就是论点。
二、论据:
论据一般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例如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举王阳明格竹子的例子。《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例子。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例如九年级上册《不求甚解》中引用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的语录。事实论据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
运用论据的作用,都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引发读者深入思考。使论证更充分、全面,利于突出论点的正确性和普遍性。
三、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立论的论证方法通常是摆事实讲道理,但根据文章具体内容或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或比喻论证等。驳论文则由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三种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
A、举例论证: 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典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分析举例论证的作用应首先明确作者列举了一个什么典型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然后再把我举例论证法的特殊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作者列举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B道理论证:是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引用的内容具有权威性,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就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分析道理论证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C.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地比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这种论证方法,可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如《谈读书》中:“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浏览完整试题
D.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因对比鲜明,所以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更深刻鲜明的印象。如:《谈读书》中,文章开头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分析对比论证法的作用,首先分辨文中用什么和什么作对比,然后分析这样对比实施为了证明什么论点的,最后,把握对比论证法的特殊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关于驳论文的反驳方法通常有三种:一是反驳论点,而是反驳论据,三是反驳论证。不管哪一种方法,最终都是为了驳倒对方论点,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丛驳斥对方的论证入手,驳斥其论据,从而达到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目的。
四、议论文的结构、层次: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大体分为三部分:1、提出问题(引论),文章开头部分,引出文章要论述的中心问题。2、分析问题(本论),是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即运用充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的部分。3、解决问题(结论),即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部分。也可以把议论文的结构分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总分式结构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它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围
绕中心,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分论点进行论述,最后进行总结。总分式的结构形式可分为“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和“总分总”这三种基本形式。
至于驳论文章,一般结构形式是——树靶子——揭实质——论危害——作结论(正面论点)。
语段阅读:
(一)成功是一种感受
①说到成功,人们有一个错误观念:成功只等于成名。有人认为,只有扭转乾坤的壮举,才算是成功的举动;有人认为,只有领袖、名人,称得上“家”的人,才算是成功者;有人则干脆断言,世界上没有一个成功者,因为人生最终的结局是悲剧——后人肯定会超越前人。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
②其实,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地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常伴于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应该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该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需旁人认可,更不需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画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③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不可避免要遭受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每经过一次失败,对事物的认识就深入了一步,对人生的感悟就加深了许多,自己的意志就增强了不少,这种种经历和感受,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成功?不也应该感到快乐吗?否则,我们就会对人生失去一份应有的信心,面对困难,我们就会望而却步。
④大胆而自豪地承认成功吧,认认真真地品味自己的每一次成功,从品味中,汲取成功动力,开启智慧,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挫折 ( ) 汲取 ( )
2、 “这实在是一种可怕的自卑”中的“这”指代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说说第2段中划线句的作用。
答:内容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构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提出的?
答: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提出论点后又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答: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四句名言中,不能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 )
A.“你努力了,尽力了,即使摘不到诱人的金苹果,也同样能赢得人们的尊重,享受到人生的快乐”。
B.“成功的关键不在成功的结局上,而在不懈追求的过程中”。
C.“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出发,每一种结果……都是人生的体验,都是一首耐唱的歌”。
D.“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7、结合自身实践,谈谈你是如何看待成功的?
答:
参考答案:
1、cuò jí
2、 “这”指代上述三种错误认识
3、对上述说法的否定,引出话题(提出中心论点),承上启下(或过渡)作用。
4、成功是一种感受。(或在后加“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是在否定错误认识的基础上提出
5、(1)从取得进步的角度来感受成功 (2)遭受挫折后提高了认识也是一种成功。
6、D本题是阅读和写作的综合题,要理解本文的意思,知道“观点和材料统一”的道理
7、从每一点(或“微小的”)进步中,品味到成功的快乐。即使失败,只要从中受到教益,同样是一种成功。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话。
(二)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①脑科学及许多相关科学成果提供的证据表明,人的神经系统高度分化,人类的智慧具有多元性。现代心理学有一种提法,至少有七种智能在个人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它们是:语言、数学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能力。在现行的学校教育和教育评价中,往往只偏重于前三
种智能,不利于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和培养人才。
②人的心理和智能结构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无法单纯用纸笔工具准确地测量出来。传统的考试,主要是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以此对学生做出或优或劣的判定。考试的效力是有限的,考试结果——分数并不能代表学生全部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
③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教育的内容、形式、要求都必须具有多重性,教育评价主体、评价的指标也应当多元化。“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这正是一些地方、学校和教师在素质教育实践中涌现的好思想。
展开余下试题
④掌握知识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评价的重点,更不是评价的全部内容。素质教育要全面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态度和情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多元评价体系,评价项目多一点,就可能多出一批各有所长的好学生。在改革考试的同时,还要探索实践测评、成果展示、讨论答辩等多样的评价形式和手段。
⑤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使评价者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在自我反思性评价中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更有益于发扬成绩,矫正问题。对学生来说,自我评价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养成责任感的重要方法。
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之间应当形成一种交互式的评价网络,形成各主体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帮改的群体关系,各方共同进步。此外,评价主体还应包括家长和社会部门,使评价系统更为开放,从而为学生的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1、本文所要阐明的观点是:
2、“人的心理和智能结构的发展水平,事实上无法单纯用纸笔工具准确地测量出来。”怎样理解这句话中的“纸笔工具”?
答:
3、第②段加点的“此”指代什么内容?
答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
5、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对“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的理解。
答:
参考答案
1、“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或“实行多元化的教育评价形式和手段有利于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和培养人才”。
2、这里借指传统的考试制度。
3、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单项测量
4、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5、答题时注意两点:一是要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体会回答。二是要理解”尺子”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比喻评价形式和手段。
(三)
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丝战栗。我知道这是把自己的额头裸露在弓箭之下了,心灵极容易被别人的批判洞伤。
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个奉献型的女性,与整个家族相比,我不重要;作为随处可见的一分子,与宝贵的物质相比,我不重要。
我们——简明扼要地说,就是每一个单独的“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
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蜘蛛般飘荡。
假如我生了病,他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无数次向上苍祈祷我的康复,甚至愿灾痛以十倍的烈度降临于他们自身,以换取我的平安。
我的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经过放大镜,放入他们的瞳孔,摄入他们的心底。
假如我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
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俯对我们的孩童,我们是至高至尊的惟一。我们是他们最初的宇宙,我们是深不可测的海洋。假如我们离去,孩子就失去淳淳无双的血缘之爱,天倾东南,地陷西北,万劫不复。盘子破裂可以粘住,童年碎了,永不复原。伤口流血了,没有母亲的手为他包扎。面临抉择,没有父亲的智慧为他谋略……面对后代,我们有胆量说我不重要吗?
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面对这般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吗?
我很重要。
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地方……
没有人能代替我,就像我不能代替别人。
我很重要。
我对自己小声说,我还不习惯嘹亮地宣布这一主张,我们在不重要中生活得太久了。
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
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许诺。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我要说,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无比重要地生活着。
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上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我很重要。
1、给加点字加拼音。
裸露 ( ) 瞳孔 ( )
2、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观点?又分别从哪些方面展开了论述?
3、“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栗。”为什么会这样?
4、根据上下文,展开想象,为上文的横线处补写一段话。(直接写在下面)
5、“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许诺。”请联系本文简要回答应该怎样生活才能无愧于“心灵对生命的许诺”。
6、有人说只有伟人才是重要的,但偏偏约翰•保罗说:“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而作者又认为“我很重要”。你是怎样认为的?联系自身实际,简要谈谈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
1、luŏ tóng
2、主要观点是“我很重要”。主要从亲情(对长辈、对子女)、友情、事业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3、用文中的原话回答,“这是把自己的额头裸露在弓箭之下了,心灵极容易被别人的批判洞伤”。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众人面前说自己“很重要”,因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强调谦虚,说“重要”也会被人觉得狂妄自大、大言不惭,遭到攻击。
4、根据上下文,只要与上下意思连贯即可。
5、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为学习、为事业等在奋斗着,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就无愧于“心灵对生命的许诺” 。
6:如果认同作者,可就作者提到的“我很重要”的理由或其它理由来谈;若不认同,可想想还有什么比“我”更重要的东西?其实“我很重要”与“我不重要”的观点都有道理。前者主要是从珍爱生命,重视个人价值的角度谈的;而后者则是从个人和集体的国家的、人民的辩证关系谈的。可见,选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同。
展开余下试题
(四)要学会关心自己
①初看这个题目你也许会觉得奇怪:关心自己?谁不关心自己呢?其实你错了。也许正如你所说,每个人都关心自己,但不一定人人都会关心自己,其间难免有人走入误区,所以今天我强调:要学会关心自己。
②关心自己的道理其实是浅显易懂,但如果仅仅是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角度来考虑的话,未免肤浅。的确,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是很必要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智力、学识、文化以及在社会上的地位、对社会的贡献等等,这些难道不值得关心吗?如果对这些问题都不关心,而只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一个人又怎么能全面成长呢?可见,学会关心自己的确非常十分必要。
③要学会关心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除了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还要知道自己“欠缺”什么。这里的欠缺不仅是指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匮乏,还有精神生活、道德品质、为人处世、学识文化等等各方面的欠缺。一个人欠缺。一个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每个人欠缺的也各不相同,因此只有了解自己真正需要和欠缺的是什么,才能有的放矢地培养自己、完善自己。要知道“药到病除”的前提是“对症下药”。只有真正地了解自己,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才能说的上是关心自己,你才自己的关心才会有效果。
④要学会关心自己还要注意客观地评价自己,有褒有贬。如果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会过高地估价自己,盲目自满,丧失进取的动力。反之,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就会过低地估价自己,妄自菲薄,动摇进取的信心。关心自己的目的是要使自己在不断地自我发现和反省中驱恶扬善,不断进步,而不是在孤芳自赏中不断后退。
⑤同时,我们必须懂得学会关心自己和学会关心别人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学会关心自己决不是自私自利,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社会是个大家庭,是由许许多多的人组成的。我们要在社会上形成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好风气,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成为一个温暖、可亲的大家庭。目前,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人际关系似乎比以前“冷”了,这就更应提倡多关心别人,而我以为要关心自己都不懂得人会很好地关心别人。因此,我们要学会关心自己,才能更好地学会关心别人。
⑥现在你明白关心自己并不是每人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了吧。当然要学会也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你不断改正缺点,完善自己,使自己各方面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那么你的人生道路一定会变得更加宽广,更加有意义。
1、解释第④段中的两个成语在文中的含义。
妄自菲薄:
孤芳自赏: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第②段中加点的“这些问题”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一个人怎样才能学会关心自己?
5、文章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6、第⑥段画线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7、学会关心自己与学会关心他人这两者之间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 “妄自菲薄”在《出师表》一文中学习过,它的意思是过分地看轻自己。“孤芳自赏” 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2.中心论点是“要学会关心自己” 3.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智力、学识、文化以及在社会上的地位、对社会的贡献等等。4要学会关心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其次要注意客观地评价自己,有褒有贬最后必须懂得学会关心自己和学会关心别人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5.④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从正反面加以论证。其表达作用是使分析更加透彻,说明更加充分,给人的印象更加鲜明深刻。6.第⑥段中画线的句子,照应文章开头,使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7.其实学会关心自己与学会关心他人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学会关心自己是学会关心他人的前提和基础,而只有学会关心人人才能更好地学会关心自己。
(五)踏上上前的阶梯 跃上自己的思路
①我长期以来养成了定期到阅览室查阅闻新资料的习惯,不管工作多忙,都坚持不懈,因此我对世界上的各种最新的相关研究结果十分清楚,这就使我的研究工作始终立于最新研究基点之上。不仅如此,我认为,在各种资料的整理与利用中,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看资料主要看别的人思路和方法,从中得到启发,然后在形成自己思路的基础上,再去看别人的结果。这样别人的结果便为自己的思路提供了资料,并往往使自己得到与他人的意图不同的结论,他人的研究成果成了说明自己思想的材料。
②例如氮素矿化问题,加了示踪化肥氮素后,释放量增加了,但人们往往忽视了另一方面,即化肥氮素残留在土壤中的问题。据此,我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即释放与残留抵消后,是不是有可能没有净增加?净激发究竟有多大?其激发量有没有实际意见义?仅从释放与残留的差值还看不出来,还要看净激发量占施入氮量的百分率有多大!根据这一思路,我总结了所有收集到的国内外有关资料,发现绝大部分资料的显示值都很低,有的还出现负值;旱地中的情况也一样,一般仅在10%以内。而这些实际的误差也在10%左右。因此所谓的净激发量其实都在实际误差的范围之内,不能说有净激发。于是我得出结论:氮素对土壤有激发,实际是通过微生物的转化,没有净激发,也没有净的释放,这看起来是机理问题,实际上是怎样评价氮妥的问题。如果真有激发,它会促进土壤氮素的消耗,致使土壤氮肥降低。这个问题关系到用什么指标来评价氮肥的利用,不能用示踪法作为农学评价的标准,而只能用差减法来评价。这样,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到结论,为评价氮肥利用的效果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③如果人云亦云,就永远不会超越,只有形成自己的思路、思想,多方面看问题,才能超出前人,千万不能受前人思想的束缚。我认为,科学既有
上一篇:
宜城二中高二年级上学期九月月考
下一篇:
八年级期中测试题
标签:
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日常专题训练
相关:
关于“议论文知识”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715]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