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日常综合训练
阅读:1087
标签:
苏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日常综合训练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87]
201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周练(九)及答案
201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周练(九)及答案
姓名 得分
(说明:课文进度为第三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满分为100分)
一、 积累运用(63分)
1、.下列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字帖 碑帖 请帖 俯首帖耳
B、和蔼 和煦 和解 和衷共济
C、绚烂 炫耀 渲染 顾弄玄虚
D、精湛 辗转 栈桥 崭露头角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4分)
A.伫立 崛起 一丝不苟 惊慌失措
B.追溯 烦躁 顾名思义 妇孺皆知
C.沧桑 睿智 无与伦比 抑扬顿挫
D.寒喧 筹划 山青水秀 闲情逸致
3、下列各项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4分)
A.《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B.李白是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他的诗大多具有沉郁顿挫的风格。
C.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分婉约和豪放两大派别。其中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
D.“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跟现代杂文相似。
4、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4分)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莫过于对环境危机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当“拯救地球”成为全世界的共同呼声,环境问题便超越了国家、种族、文化和贫富,成为人类迫在眉睫的“天”大问题。
①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我们的祖先一路披荆斩棘、高歌猛进
②只有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才终于懂得了必须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③这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史的根本性转折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4分)
A.全班同学都去参加阳光体育话动了,只有我没有去。
B.通过老师的精心指导,我终于理解了这篇文章的内涵。
C.有没有健康的身体,是能做好工作的前提。
D.假期里,大家外出游玩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10分)
展示中国发展新貌,荟萃世界文明精华。4月30日晚,举世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式在上海世博文化中心隆重举行。会上,中外艺术家联mèi登台,奉献了一台精采的大型文艺晚会。整台演出分《相约上海》《江河情缘》《世界共襄》《致世博》四个章节,营造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浓厚氛围,表现了新时代中国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朝气蓬勃的活力,传递出世界各地人民对上海世博会的真诚祝愿,表达了人类团结一心、携手面对未来、共建地球家园的美好心声。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荟萃( ) 联mèi (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2分)
(3)“举世瞩目”的意思是 。“世界共襄”中“襄”的意思是 (4分)
(4)画线的两处文字,运用了一种相同的修辞方法是: 。(2分)
7、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1)-(2)题。 (6分)
(1)根据《水浒》的叙述,梁山好汉议事的大厅,原来称“ ”,宋江任寨主后改为“ ”。
浏览完整试题
(2)高尔基的《童年》用第 人称的口吻,叙述了主人公在父亲去世后寄住在 家中的生活历程。
8、【记忆积累】(14分)
① 孟子,名 ,是 时期 家 家 家。提出“ ”思想。
② “ ,地利不如人和”中的“人和”就是指 。
③ 城非不高也, , , 。
④ 寡助之至, 。 , 。、
9、【综合学习探究】(13分)
初中毕业前,班级开展了以“红烛颂——献给老师的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下面是活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2分)
(1)同学们纷纷在“师恩似海”留言簿上给老师留言。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您不是建筑师,却构建着我们知识的大厦;您不是音乐家,却奏响着我们心灵的乐曲; , 。衷心感谢您,我敬爱的老师!”请你仿照前两句,为画线处补写一个句子。(4分)
要求:内容相应,句式相同。
(2)为参加以“辛勤的园丁”为题的演讲活动,一位同学搜集了下面三则材料,其中有一则不符合要求,请你帮他找出来,并说明理由。(5分)
材料一:明代文学家宋廉,自幼刻苦学习,乐以忘忧,求学时十分尊重老师,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虚心求教,最终学有所成。
材料二:北京实验二小霍懋征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申,一直工作在第一线,80岁的时候还上讲台进行示范教学。
材料三:甘肃会宁县汉家岔乡教师王建林,坚持在贫困山村任教22年,他把自己比喻为山上的树,时日越久,扎根越深。
不合要求的材料是:
理由:
(3)班委会倡议每位同学以“老师,我要对您说”为题,给老师写一封信。下面是三位同学信中正文的开头,你认为哪种开头更好些?为什么? (4分)
①初中三年很快过去了,我有太多的话要向您说。老师,您要我说什么呢?
②三年来,我与您有过多次交流,但今天我仍有些心里话要对您说。
③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老师,既要教书,也要育人。
我认为更好些的是第 种
理由是:
二、 阅读理解(17分)
(一) 阅读《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完成10——13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九年级语文上册)
1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亲戚畔之 畔: (2)攻亲戚之所畔 亲戚:
(3)委而去之 去: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11.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
12. 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分)
13. 本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与《醉翁亭记》中“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蕴含的观点有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是什么?你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5分)
(二)、阅读《匠人与大师》一文,完成14——17题(20分)
匠人与大师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而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展开余下试题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作者:梁衡,有改动)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5.第③段、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6分)
16.笫④段中有一个事实论据不恰当,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4分)
17.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7分)
201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周练(九)答案
一
1、B 2、D 3、B 4、③①② 5、B 6、①cuì 袂②精采 精彩③全世界都注目、关注 帮助④比喻 7、①聚义厅 忠义堂②一 8、①轲 战 思想 政治 教育 “民贵君轻” ②天时不如地利 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③④略 9、①略②材料一 内容是宋濂刻苦求学 而不是园丁辛勤。③略
二 10、①背叛②内亲外戚③离开④限制 11、(1)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1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说明:答对两种即可得满分 13、相同之处:两句话都强调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启示只要围绕人心向背来谈 14、我们不应满足于敝“匠人”,要有较高目标、有追求、有不断创新的精神。(意思对即可。若只答匠人和大师的区别不给分) 15、比喻论证,把匠人凭经验做事比作一个一个摘瓜,把大师按规律做事比作提瓜藤,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 对比论证,用匠人和大师不同的摘瓜方式作对比,突出大师已上升到理论层面,靠规律运作。举例论证,以鲁班由匠人到大师的经历为例,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只有追求更高的目标才会断进步的道理(答出一种即可) 16、画家的事例不恰当。第④段阐述的观点是“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而这个论据的重点在目标和信念上,不能很好地证明观点。(意思对即可。) 17、.先从三个方面分析匠人和大师的区别,然后揭示研究这种区别的目的,提出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意思对即可。只答“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2分) (61.155.66.98)
上一篇:
201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周练(八)及答案
下一篇:
201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周练(十)及答案
标签:
苏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日常综合训练
相关:
关于“2010年九年”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087]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