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1100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末试卷
重磅:
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00]
高一年级2010年秋季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高一年级2010年秋季学期语文期末考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3分)
一、(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删除 膻味 嬗变 潸然泪下
B.处方笺 歼灭 缄默 间不容发
C.飙升 飘渺 剽悍 彪炳青史
D.血缘 戏谑 虐待 空穴来风
2.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黯淡 惊骇 打盹 鞠躬尽瘁 B.精萃 狼藉 褪色 无精打彩
C.租赁 感概 起讫 首屈一指 D.蜇伏 申张 魅力 灯影幢幢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报纸上说,王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许多抓产品质量的建议。
B.在地摊上买药要特别小心。鱼龙混杂的东西多得很。
C.你一旦进入了生活知识的宝库,就会感到又喜又惊,乐不思蜀。
D.我国国人——特别是农民,绿色意识怕是还停留在中古世纪——这并非耸人听闻之谈。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念初中时,家境贫寒,买不起好看的信笺和彩色笔,只能使用铅笔把作业本纸写得满满的,全然没有 性情的的华美辞藻,有的仅仅是属于童真的那种无遮无拦的 ,心中什么色彩,便 染到纸上去,我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 的飞跃。
A、 矫饰 坦荡 肆意 矫揉造作
B、 修饰 坦率 肆意 装模作样
C、 修饰 坦荡 恣意 装模作样
D、 矫饰 坦荡 恣意 矫揉造作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谷神星这个名词,可能对我们不太熟悉。
B.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攀登到顶峰。
C.程红兵老师的经验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的重视。
D. 这场篮球赛取胜的关键是队员们的齐心协力。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简谈玉文化的价值
中国素有“玉石王国”的美誉。中华玉文化是伴随着玉器生产而产生的,正是中国玉器在上万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玉文化体系,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玉器不仅是权力、等级的标志,而且是财富的一种炫示。玉器是一种殓葬品。用玉殓葬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到了秦汉皇权独尊的时代,在孝道和厚葬风气的影响下,有数千年历史的葬玉日趋完善。玉器也是一种吉祥物。我国古代很早就视玉为祥瑞之物,明代以后,各种吉祥图案的玉佩玉饰尤其普遍,反映了人们祈求吉祥的共同愿望。玉器更是德行操守的象征。自春秋末年,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其国家权力而崇尚玉器,并从社会理念上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玉器作为德行操守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视。玉器还是美好事物的代名词。由于玉的直观美一直受到人们的钟爱,所以“玉”也就成为了一切美的事物象征,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古代文献中比比皆是。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德、重义,不论贫富、贵贱,皆把玉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民族文化的基石、情操和道德的化身。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入到中国人的血脉,是有七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留给当今世界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玉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浏览完整试题
中国玉器发展源远流长,最早出土的玉器是距今1.2万年的辽宁海城县小孤山仙人洞古人类洞穴遗址出土的三件绿色蛇纹石制作的砍斫器。玉器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贯穿于中国文化史的始终,与中华民族7000年的文明史同步。中国的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其成就和辉煌不亚于伟大的万里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
玉器往往表现出“天公之美”(质地)加“人工之美”(工艺)的社会美,它是天地造化和精美工艺的融合。玉质感温润细腻,佩之则倍感体贴;它色感纯洁无暇,赏之则净化心灵;它音感清脆悦耳,听之则涤荡胸怀。而这些美学要素结合起来,不禁会使人感叹玉石乃天地之精华,进而在崇敬、景仰之余产生神秘的美感,这种神秘的美感与宗教等相互联系,更加深了人们对玉的既爱又敬、不平凡中又蕴涵神秘的独特审美趋向。“玉器时代”的玉器是中华民族自己的艺术,其文化品位最高,反映历史、社会风貌最为全面和深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石和世界文化艺术的奇葩。
(选自2007年11月2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面关于中国玉器“文化内涵”的理解,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 )
A.中国玉器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了独特的玉文化体系,其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富,既是殓葬品,又是吉祥物,还是德行操守的象征和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B.中国玉器是玉文化的核心要素,其文化内涵很丰富,它既是权力、等级的标志,也是财富的炫示,又是人们心目中的祥瑞之物,还是德行操守的象征。
C.中国玉器的“文化内涵”很丰富,它既是权力、等级的标志,也是财富的炫示,并且又属于殓葬品、吉祥物,还是德行操守的象征和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D.中国玉器在上万年的演变过程中,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它以殓葬品而作为财富的炫示,也是吉祥物,还是德行操守的象征和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7.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玉器作为“德行操守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视,这与统治者从社会理念上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密切相关。
B.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德、重义,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古代文献中很多,因而“玉”也就成为了美好事物的象征。
C.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其成就和辉煌不亚于伟大的万里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上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
D.玉器质感温润细腻,色感纯洁无暇,音感清脆悦耳,能够让佩戴者倍感体贴,观赏者净化心灵,聆听者涤荡胸怀。
8.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玉文化是伴随着玉器生产而产生的,可见玉器是玉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玉器的文化内涵就是玉器的“人工之美”即社会美。
B.中华民族一直都把玉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民族文化的基石、情操和道德的化身,表明我们民族一致认同“玉”的文化内涵。
C.玉器的神秘美感与宗教等相互联系,产生了不平凡中又蕴涵神秘的独特美感,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玉的喜爱、崇敬的情感。
D.辽宁海城县小孤山出土的三件砍斫器侧重突出玉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而玉器表现出的多种美学要素则侧重于玉器的艺术价值。
三(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放鹤亭记
苏 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①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②。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③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④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注释]①彭城:古地名,今徐州。 ②扉(fēi):门。③陂(bēi):水边。④傃(sù):朝向,沿着。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升:登上 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和睦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阴:北边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皆以美于徐公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7分)
四、古诗文(共29分)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3分)
译文:
。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分)
译文:
。
展开余下试题
(3)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3分)
译文:
。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用语巧妙,请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4分)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有何联系?(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2分)
(1).此地有崇山峻岭, , ,映带左右。 ,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亦足以畅叙幽情。。
(2).《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赤壁赋》中的“ ,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近。
(3)《赤壁赋》中描写箫声的四句非常精彩,这四句是 , , , 。
(4).《游褒禅山记》一文作者王安石由游洞的经历阐发开来,指出“ , ,其孰能讥之乎?”的人生哲理。
五、(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流逝的古典
王开岭
温习一下这些句子吧:“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那样明亮的户外,那样的四季,那样的江河岳脉,它们今天在哪里呢?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天光明澈,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皎月安在?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沦为了标本?多少鲜活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视野里被生生扯去?多少诗词风景像“广陵散”般成为了遥远的绝响?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抚摸这些《诗经》句子的时候,我除了对美的巨大感动,内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凉和疼痛:那自然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生命与自然最相爱和谐的“蜜月之岁”永远同我们告别了!阅读竟成了永诀和追悼!
语文教材中的众多游记,无论赏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洞庭……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意境外,更有着“遗址”的凭吊和祭奠意义,更有着“黄鹤一去不复返”的绝唱意味!难道我们在对之阐释时,就只停留在汉语表面的字义上(比如“蒹葭”、“雎鸠”,难道除了“一种植物”、“一种水鸟”,就再也延伸不出别的含义)?除了挖掘莫须有的政治意义和阶级分析,难道就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隐隐动容?除了分享审美愉悦,难道就品咂不出“挥别”的忧愤和悲怆?
我更想建议老师:为什么不问问孩子,那些美丽的“雎鸠”、“鹿鸣”哪里去了?甚至还可以让孩子去想,假如诗人活在当下,他又会作何吟?这等反差难道不会在孩子心里掀起一场风暴吗?我不知道老师们沉醉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当儿,有没有升起一丝伤感和悲情?有没有把一份疼痛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那我要为我们的教育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因为在未来,携带着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面对一片将被砍伐的森林、一条将被铲平的古街时,至少会有一丝心痛和迟疑。这就有救了。
其实,又何止语文课!地理、音乐、美术、哲学、生物、历史……哪个不包含着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僵硬的笔画、词条、年代、人名、事件和“中心思想”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如果连最日常、最初级的人文课堂都无法让孩子树立起一种信仰,当他们成年后,所谓的环保宣传和口号标语又有什么用呢?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概念说教和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感动”上,做得远远不够。试想,从小缺少“感动”的孩子会变成什么人?所以,当今天从网上看到广州餐桌上日均“吃猫”一万只,惊讶得目瞪口呆时,我忽然想到:这些食客曾经也是孩子,谁曾告诉他们“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吃的”呢?随即又想起那个用硫酸泼熊的清华学生……
曾经看到两则报道,都和“树”有关——
一位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竟然在这棵18层楼高的树上栖居了738天,直到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该树。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当市政工程的铲车向古树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年轻人高喊着“拯救斯德哥尔摩”,用身体组成人墙,挡在那些美丽的百年古树前。终于,政府做出了让步,将地铁绕道而行。
读着这些报道,我深深被打动了。多么勇敢和纯洁的心灵啊,其心灵像那些大树一样美丽而健康!我深信,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举动,与其童年教育和自然意识的启蒙有关——这热爱一定是童年就埋藏在心底,正是那些深刻的印象刺激和鼓励着他们,才做出这般不顾一切的举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树”不出这样的“人”呢?像“树”一样郁郁葱葱、根深叶茂的“人”!
1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
A、文章从我们熟悉的古典名句入手,提示我们古典不再,警醒世人反思自身,找出根源,重视教育的人文资源和精神含量,从小给孩子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B、作者对留存于阅读中的明山丽水满怀深情,而对语文课堂上意义挖掘和阶级分析深恶痛绝,表现了对人文课程科学性的鞭挞,其言虽烈,其情可嘉。
C、两则报道都和“树”有关,由此过渡到“树人”,谈到塑造心灵,行文巧妙自然。
D、文章追古思今,涉猎中外,叙事、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感染力极强,能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
16.请说出标题“流逝的古典”的含义。(6分)
答:
17.文中画线的句子“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应怎么理解? (4分)
答:
18.作者在文末热切呼唤“像‘树’一样郁郁葱葱、根深叶茂的‘人’”,综观全文,他希望我们的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来?(6分)
答:
六、语言表达题(8分)
19.请仿照下面的示例续写一个句子。(4分)
我的乡愁 ,是牵着风筝的线,离乡越远,思念越长;我的乡愁, , , 。
20.日常交际中,注重措辞用语文雅得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文雅得体的说法。(每空限填2字)(4分)
⑴请人原谅,可以说“请原谅”、“请谅解”,也可以说“请您 ”。
⑵不少海外华人回到家乡,兴学办厂,我们可以赞美他们“心系故国,回报 ”。
⑶询问长者年龄,可以说“您多大岁数”,也可以说“您老人家 ”。
⑷和熟人见面,问候对方,说些客套话,也可以说“稍叙 ”。
六、作文(60分)
21、 往事如翻开的日记,一幕幕的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刚上高中的我们还不可能为失去的岁月而悲伤。可是,那逝去的沧桑岁月、悠悠往事总会给我们无数的人生感悟。
展开余下试题
请以“往事如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文体自选,文体特征要鲜明。
高一年级秋季学期语文期末考参考答案
1. B 2.A(B萃—粹 彩—采 C 概-- 慨 D蜇—蛰 申—伸 )
3.D (A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用于谦词。
B“鱼龙混杂”比喻优劣善恶等各种各样的人混杂在一起。
C“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多指沉湎于某种快乐,应改为“流连忘返”。
4、D
5、D (A.句中的“对”弄错了对象,应当是“我们对谷神星这个名词可能不太熟悉”。
B. 这个句子第一部分中的“不管……都极端不利”显然不合习惯,正确的说法是“不管……多么不利”、“尽管……非常不利”。 C.原句结构复杂,先压缩化简为“这值得他们的重视”。再比照它的结构造句:“这值得他们的学习”。“这值得我们的参观。”这三个句子和日常说法相比多了一个“的”字,原句要将“教师的重视”中的“的”删去。)
6、C
7、B
8、A
9、B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B项“其子和之”的“和”读hè,动词,意思是“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此处不作形容词,也不能理解为“和睦”。
10、A 解析: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当“用”“拿”讲。B项第一句“其”是代词,指“它们”,第二句是表语气的副词,此处是表反问语气。C项前一句“而”表并列,第二句连词,表修饰。D项“声闻于天”中的“于”是介词,“在”的意思,第二句的“于”是介词,当“比”讲。
11、C 解析:此题考查古今词义的辨别能力。A项“明年”是指“第二年”,与现代汉语“明年”意义不同。B项“适当”是“刚好对着”的意思,现代汉语的“适当”作“恰当”“合适”讲。C项“同日而语”是成语,指“放在同一时间谈论”,也就是“相提并论”的意思。成语词义有较大的稳固性,现代汉语中保留古汉语的意义。D项“南面”不是表方位的名词,而是“面向南”的意思。
12、(1)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患”和宾语前置句式翻译准确各1分,全句通畅1分)
(2)(贵族家的)猪狗吃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检”“发”各1分,全句通畅1分)
(3)俗语有这样一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两个宾语前置翻译准确各1分,全句通畅1分)
13、(1)萧萧梧叶飘落,本不会有声响,飒飒秋风送爽,本是时令使然,但用了“送”字和“动”字,就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2分),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景,让客观景物染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抒发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情(2分)。
(2)儿童挑灯夜捉促织,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的对照(2分),以乐景写哀,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心情(2分)。
14、答案:
(1).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3).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4)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15、B (“深恶痛绝”说得太过,原文并未对之全盘否定。同时,作者并不反对人文课程进行科学教育,只是本文更侧重谈人文教育。)
16、答:指已经消逝了的古代美丽的自然风光,人类与自然最亲近和谐的美好岁月
17、答:老师向学生传达了一种理念,教他们学会敬畏自然,珍爱生命(2分),这种教育将影响学生的一生,使得他们面对种种对待自然和生命的无知与粗鲁时,有种免疫力(2分)。(前一要点侧重内容,后一要点侧重作用,大意如此即可)
18、答:作者希望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人是这样的:他们能够敏锐的感受丰饶的自然信息(1分),具有相当的生命审美意识(1分),热爱自然,尊重生命(1分),心灵美丽而健康,勇敢而纯洁(1分),有着健全的人文精神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分)(主要是整合第五和第九段的内容)
19、答案示例:我的乡愁,是心中珍藏的酒,离乡越久,味道越醇厚。(4分)
20、⑴海涵(包涵) ⑵桑梓(梓里) ⑶高寿 ⑷寒暄 (222.219.184.4)
上一篇: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水平测试
下一篇:
江津五中2011级高三第三学月月考语文试卷
标签:
人教版
高一
上册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高一年级20”的其他试题
重磅:
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00]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