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974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74]
金清中学201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阶段性考试
金清中学201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阶段性考试
语文试题(教师版)
命题人:李 伟 审核人:王星让
一、基础知识(2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噱头(xuè) 勾当(gòu)   攻讦(jié)   量体裁衣(liáng)
B.熨帖(yù)   档次(dǎng)   慰藉(jiè) 冠冕堂皇(guàn)
C.拮据(jū)  逮捕(dǎi) 桌帏(wěi) 残羹冷炙(zhì)
D.坍圮(pǐ) 打烊(yàng) 炮烙(luò) 飞来横祸(hèng)
答案:D (A:噱xué头 量liàng体裁衣;B:档dàng次 冠guān冕堂皇; C:逮dài捕 桌帏wéi)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朋友送给我们一条名贵的蝴蝶犬,女儿欢呼鹊跃,先生却嫌它吵,而我则因为它把家里弄得
又脏又乱而非常苦恼。
B.我们有不少的文化管理者太急功近利,对文化遗产进行涸泽而渔式的开发,这是一种极不负
责任的行为。
C.上海世博会“磁场”效应开始彰显。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双休日中,共有近60万游客蜂涌而入,
这也创下了双休日入园人次的最高纪录。
D.又是地震,又是灾难,近期全球地震频烦,无数人在倾刻之间失去生命,灾难带来的断壁残垣
以及残疾、孤儿现象让人心痛。
答案:B (A;鹊——雀; C:涌——拥;D:烦——繁,倾——顷)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光彩的时代,开朗雍容的气势在整个封建社会空前绝后,只有大唐的江山
才能安措天才李白那 的脚步
⑵望着那__的夜空,他又回想起那童年,因为每一颗星都闪烁着小时候妈妈讲给他的许多动人
的故事。
⑶新上任的检察长衣着__,其貌不扬,但脸上刚毅的神色似乎在告诉人们些什么。
  A.放达 悠远 简朴 B.放达 幽远 简朴
  C.旷达 幽远 俭朴 D.旷达 悠远 俭朴
答案:B (① 放达:言行不受世俗礼法的拘束;旷达:心胸开阔,想得开。②“悠远”指
“离现在时间长或距离大”,“幽远”是“幽深”的意思。③“简朴”侧重“简单”,“俭
朴”侧重“俭省”)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2009年1月,在滨海市第六届书法大赛上,各路好手纷纷舞文弄墨,大显身手,创作出一幅
幅优秀的书法作品。
B.虽然多数国人已是居者有其屋,但大家仍都忙于“挣钱”,唯恐钱不够用,既无安全感,又有
危机感,如此一来,便有了季孙之忧。
C.我们村的旅游资源是如此的丰富,但我们不能捧着金饭碗要饭吃,我们应该善待这些旅游资源,
在旅游市场上打响我们村的品牌。
D.为能听到这场盼望已久的讲座,下车伊始,他就匆匆忙忙地往礼堂赶,舍不得浪费一分钟。
答案:C (A:褒贬失当。①歪曲法律条文作弊 ②玩弄文字技巧 ;B: 季孙之忧:比喻来自内部的忧患;C:捧着金饭碗要饭吃:比喻拥有良好的客观条件却不能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用在此处正确。D:下车伊始:旧指新官刚到任。现比喻带着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本月底,李敖将携全家赴浙江博物馆观看包括明年将在台北合璧的《富春山居图》在内的馆内
展品,然后乘船游览西湖,观看“印象西湖”。


浏览完整试题B.据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艳华看来,“高投入、高风险、低利润”的特点,决定
了民营资本进入航空领域后将面临市场的残酷挑战。
C.自世界文坛殿堂级之作《百年孤独》问世40多年来,曾经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余华、莫言等知
名作家都称曾受其深刻影响。
D.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利用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 ,有利于完
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
答案:A (B:“据……看来”是句式杂糅,应为“根据……分析”或“在……看来”;C;缺少主语,把“世界文坛殿堂级之作《百年孤独》”放到“自”前;D:单谓语与双宾语搭配不当,“效率”不能用“完善”,应用“提高”)
6、根据下面这首词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推断该词的作者是 ( )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
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A.韩愈 B.欧阳修 C.苏轼 D.李清照
答案:C ( 根据“岭南”及作品所体现的旷达态度等判断,联系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和《赤壁赋》)
7、下列各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 B.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C.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D.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答案:D (A、B、C均为借代手法。D为通感和顶真手法)
8、下列各句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B.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C.祖母刘愍臣孤弱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答案:C (A:道——导 B:尊——樽 D:辩——变)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D.吴之民方痛心焉
答案:A (A: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B:古义为可以凭……;C:古义为赐予的身体
D:古义为痛恨)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道芷阳间行 B.人皆得以隶使之
C.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D.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答案:C (A、B、D均为名词活用为状语,C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11、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B.不然,籍何以至此
C.敢以烦执事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答案:B (A、C、D均为“以之”的省略,B为宾语前置句)
12、下列有关外国小说的内容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
与对和平的渴望。
B.《清兵卫与葫芦》的结尾暗示着清兵卫的新爱好极可能又将被父亲所扼杀。
C.娜塔莎在赴舞会前穿衣打扮时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体现了她焦急而又沮丧的心理。。
D.山羊兹拉特因在困境中表现出的善良、勇敢和善解人意而深深地感动了阿隆一家人,也最终
让这家人将它视为朋友和亲人,而不再出卖它。
答案:C (“沮丧”表述不准确,应是焦急、激动和兴奋)
二、阅读与理解(4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6分,每小题2分)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之道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也是中国赶超世界的契机”,日前,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中国低碳型经济的发展之道时如此认为。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选择。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能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有资料显示,作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美国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了世界30%的能源。而中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人口是美国的好几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实行节能节排,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斯特恩指出,走向低碳经济可以有各种发展方向,如开发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或者发展碳搜集和埋藏技术,具体选择可以由各国根据国情做出。目前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尚未有可供借鉴的成熟模式,但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跨越式赶超世界的契机。他建议,提高能效、对电力等能源部门“去碳”,同时建立强有力的价格机制,如对碳排放征税和进行碳排放交易,以及全球联合对高新去碳技术进行研发和部署等。
斯特恩称,估计减少排放只需花费占全球GDP1%的成本,但不行动导致的损失将达到全球GDP的5%-20%。因此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完成温室气体的减排行动。他同时呼吁,中国应在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方面起到大国表率作用。他预测,中国要在2050年之前削减5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年经济增长率(GDP)可能下降2%-3%。但是,这不会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摘自《中国信息报》,有删改)
13.下列不属于发展“低碳经济”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 )
A.根据各国国情选择合适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向。
B.开发包括风能、潮汐能、太阳能和核能等在内的新能源。
C.建立对碳排放征税、进行碳排放交易等强有力的价格机制。
D.联合全球力量研发部署碳搜集和埋藏等高新去碳技术。
答案:A (A项所指是“方向”,不是“具体措施”)


展开余下试题14.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斯特恩在与中国企业家探讨低碳经济问题时,不仅指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同时也指明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B.发展低碳经济是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操作性诠释。
C.传统型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这是今后50年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
D.斯特恩认为中国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可能会下降年经济增长率(GDP),但是,并不会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答案:C (据第三段内容“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才是瓶颈。)
15.结合全文,简述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
答:一是能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二是减少排放所需花费比不行动导致的损失要少,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写出1点得1 分,写出2点得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6分,每小题2分)
中国文化的内涵(季羡林)
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特征的东西。”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
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节选自季羡林《陈寅恪先生的道德文章》)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狭义的文化包含于广义的文化中,深义的文化则是普遍地存在于狭义和广义文化的领域中的共同的东西。
B.中国文化的内涵可以从民族心态或哲学范畴去探究,作者认为深义的中华文化存在于“知”与“行”两部分文化的后面。
C.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民族文化中最本质的东西,正是日本深义文化的特质。
D.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潜存于佛道二家背后的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答案:B(A错在后半句与原意不符,C错在将“具体表现”等同于“特质”,D错在“佛道二家”应是“知”“行”两者。)
17.下列对佛教文化所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佛教文化中也有“知”与“行”两个方面,其中“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
等是与“知”密切联系的“行”,这些“行”不带伦理色彩。
B.原始佛教并不强调“孝”,而是特别强调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教义,而
后在中国纲纪文化冲击下,不得不歪曲原义以求得生存。
C.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为求生存而做出某些伪装,披上伦理的外衣,这显示了中国纲纪
伦常等传统道德的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
D.佛教虽然讲的大多是地狱、轮回等所谓的“鬼学”,但自古以来对中国百姓日常生活
的影响绝不亚于传统的儒学。
答案:D (不亚于儒学的是学说思想方面)
18.本文题为《中国文化的内涵》,请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关于“中国文化的内涵”的观点。
答:中国文化由“知”和“行”两方面构成,(1分)最具有中国文化特性的深义文化是“知”与“行”背后的伦理道德(三纲六纪)。(1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2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节选自《逍遥游》)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回旋而上


展开余下试题B.我決起而飞 決:疾速的样子
C.抢榆枋,时则不至 抢:着落
D.朝菌不知晦朔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答案:D (“朔”是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晦”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置杯焉则胶 将焉取之
B.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疾病而死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D.莫之夭阏者 夫晋,何厌之有
答案:B(B均为表修饰的连词A:兼词,于之;代词,哪里 C:介词,在;介词,被
D:代词,指大鹏;宾语前置的标志)
2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鲲鹏因为“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所以能俯视天之“正色”。
B.文章引蜩、学鸠嘲笑鲲鹏的寓言故事,意在论证“万物皆有所待”,都是不逍遥的。
C.庄子认为,“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都只是“量”的不同,而非“质”的不同
D.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庄子以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
庄子的逍遥游不是简单的行动自如,无拘无束,而是精神的绝对自由。
答案:A (鲲鹏和人一样,也因受到限制而看不清天真正的颜色)
2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答: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天太远而没有到达尽头呢?大鹏在天上俯视下面,也像这
样(从下面仰视上天)罢了。(得分点:其……其……句式 1分;代词“其”、“是” 1分;大意 1分)
(2)、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答;小智慧比不上大智慧,短寿命比不上长寿命,凭什么知道它就是这样的呢?(得分点:“知” 、“及”1分;宾语前置句 1分;大意 1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6题。(18分)
俯向大地的身影
许俊文
①这些年来,我的笔下总是很少提到自己的母亲。我觉得至今还没有找到可与母亲般配的文字,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由于担心技术水平达不到,而一直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开采。
②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我从定远县东部的小镇岱山下车去豆村,沿途的田野,该收割的已经收割了,眼前的每一块赤裸的土地,就像产后的孕妇似的,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见不到一个来打扰它的人,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
③一个老妇人的背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青衣青裤,头上扎着时下很少见到的那种黑色的包巾,右手握着一把小锄。举起,落下,举起,落下……在锄头偶尔停顿的间隙,从翻起的泥土里捡起一点什么,随手丢进身旁的篮子里,再继续翻着泥土。当我走近,才认出是母亲。我小声地叫了一声妈,她愣怔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急忙丢下手里的锄头,想立即站起来,可是挣扎了几次,最后还是在我的协助下才完成了那个简单的动作。母亲的两个膝盖处粘满了泥土,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替母亲轻轻地扑打,扑着扑着,眼泪就出来了。
④母亲是一个惜粮如命的人。她三岁就跟着外婆讨饭,至今她的左腿还有当初被恶狗咬伤留下的疤痕;七岁下地给东家割麦子,饿极了就搓生麦粒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的两个女儿相继被饥饿夺去了生命。粮食在母亲的眼里比什么都金贵。记得小时候,我家的粮食总是不够吃,为了能够从工分以外多获得一点粮食,母亲请铁匠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每到秋天,当队里的花生、红薯、胡萝卜收获之后,她就叫我到地里翻找遗落的果实。虽然如今的生活早已改变,父母的生活费用也由儿女们全包了,可母亲依然是一个拾穗的人。是如今村里唯一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母亲总感叹道,人哪,最容易忘本,只要三顿饱饭一吃,就记不得挨饿的滋味了。
⑤前年秋天,父亲打电话说母亲病了,我匆匆忙忙赶回到豆村,只见瘦弱的母亲睡在床上蜷作一团,我上前握住她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父亲唠叨着,他说牛喘气那块水稻田你是知道的,烂泥深得连牯牛都拔不动腿,我叫她不要去拾(稻穗),她非不听……母亲微微地睁开眼,下意识地剜了父亲一下,父亲便不再吱声了。这时我发现母亲的床边码放着一堆稻子,我一下全明白了。
⑥母亲托人把拾来的稻、麦拿到镇子上去卖,再把卖来的钱放在一个小木匣里,就等着过年了。母亲喜欢过年,过年时儿孙们就像归巢的小鸟,一个个都从很远的地方飞回来了,这时母亲会打开那只木匣子给大家发压岁钱,发一个,说一句,这是地里拾来的。当我的儿子接过压岁钱时,他扑通一声双膝跪地,深深地磕了三个头。我想,儿子的头,既是给母亲磕的,也是给土地磕的,尽管他离土地已经很远了,但他的生命里却流淌着土地的血脉。
⑦在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总是在我的眼前晃动。朦胧中,她佝偻的身影离土地似乎更近了…… (选自《散文》2008年第9期,有删改)
23、结合文意,说说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
(1)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2分)
答:把母亲比作“一座丰富的矿藏”,即说明自己很少写母亲是因为担心写不好,也突出了母亲的朴实深厚。(意思对即可,2分)
(2)是如今村里唯一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2分)
答:以“唯一”、“最后”来突出母亲的“惜粮如命”,赞美了母亲的节俭,不忘本。(意思对即可,2分)
24、第二段(“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中的景物体现出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4分)
答:①完成收割后的田野宁静、优美。(2分) ②以此烘托母亲艰难翻地、捡拾残粮的劳动形象(渲染一种环境气氛)。(2分)
25、文章最后为什么再次写到母亲的“身影”?(4分)
答:①结构上:照应题目和前文。(2分) ②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体贴、深爱和赞美。(2分)
26、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母亲。试选取其中的两种手法,对刻画人物的效果作简单探究。(6分)
答案示例:(1)通过正面描写展现母亲形象。第三段中,正面描写了母亲翻地、捡拾的动作,展现了一个
纯朴、惜粮如命的劳动者形象。
(2)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第二段中“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眼泪就出来了”,第五段中母亲
生病后父亲的唠叨,都是写家人的心疼,从侧面烘托了纯朴、惜粮如命的母亲。
(3)通过细节描写点染。第三段中“举起,落下,举起,落下”的锄头、母亲发现我以后却站不起
来这些细节写出了母亲的认真和翻地、捡拾的辛劳。
(4)通过外貌描写生动表现。第三段中“青衣青裤、扎着黑色的包巾、粘满了泥土的膝盖”,第五段
中母
标签: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金清中学20”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97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