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109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重磅:备战2024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09]
2010-2011年度高三年级上学期月考试卷
2010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五大题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户庭无尘杂,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 ,竞周容以为度。(屈原《离骚》)
(3)渔舟唱晚, 。(王勃《滕王阁序》)
(4)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赤壁赋》)
(5) ,晚有儿息。(李密《陈情表》)
(6) 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
  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覆考。明年,三府举安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按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建初八年,迁太仆。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北单于谓汉欺之,谋欲犯边。宜还其生口①,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求欲无厌,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恨之,曰:“诸言当还生口者,皆为不忠。”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肃宗诏报,曰:“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帝竟从安议。
  章和元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太后兄车骑将军宪北击匈奴,安与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
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既出,而弟执金吾景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寝不报。窦氏大恨。但安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注】① 生口:指俘虏。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覆考 考:刑讯
  B.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按狱 按:查办
  C.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 谢:拒绝
  D.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 遮:拦阻
3.以下各项全都直接表现袁安正直、不畏权贵的一项是(3分)( )
① 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
② 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
③ 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④ 司徒桓虞改议从安
⑤ 司隶校尉举奏,安等皆上印绶谢
⑥ 安乃劾景惊惑吏人,当伏显诛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⑤⑥ 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袁安平素行为高尚,起初任县功曹时,就拒绝了从事的私下请求。后来


浏览完整试题弹劾窦景,尽管窦氏家族对他十分忌恨,但也找不出什么陷害他的把柄。
B.武威太守孟云和袁安都主张对已和亲的匈奴,应当归还俘虏以示抚慰。
但公卿最初都反对,太尉郑弘甚至指责主张归还俘虏的都是不忠之人。
C.窦宪为求取功劳,北击匈奴。袁安认为匈奴不犯边塞,却兴师远征,不是为国
考虑的上策,他多次力谏,尽管奏章都被搁置,但他毫不动摇。
D.楚王英阴谋叛乱,朝廷严加查处,受牵连获罪的人很多。袁安不顾风险,就上
书要求释放那些因酷刑而屈招的犯人,最终使皇帝醒悟,四百多家得以出狱。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3分)

(2)盖策由众定,君何尤而深谢?(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6分)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 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2分)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二、文化经典、文学名著阅读(16分)
(一)文化经典阅读(6分)
7.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第二十四章)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第二十三章)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认为对君主的缺点错误要忠言相劝,谏而不听,就不必再劝,可以辞职不干。
B.孔子认为朋友之间的交往是有限度的,对朋友如果他不听劝告就算了,没有必要发展到对抗性矛盾,使以后的事情更不好办。
C.“不可则止”也反映了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孔子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D.孔子认为为官交友关键是要坚持正道,不能跟着国君朋友一起做坏事,否则便是自取其辱。
(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怎么理解《论语•泰伯》中孔子所说的“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句话的?(3分)



(二)文学名著阅读(10分)
8.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吃完团年饭,高家公馆热闹非凡,这让觉慧心烦意乱。他趁着酒意,到大街
上走走,碰到一个讨饭的小孩,给了他两个半元的银币,让他去买点热的吃,找一个温暖的地方。他为此感到十分的欣慰,认为终于做了一件让自己心安的事情。(《家》)
B.周瑜设计引诱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其交还荆州。孔明在临行前交给赵云三
个锦囊,令其依计行事。第一个锦囊:一到东吴就拜会乔国老,使刘备娶求亲的消息人尽皆知。第二个锦囊:对刘备谎称曹操打到荆州,让沉浸在温柔乡里的刘备及早返回。第三个锦囊:回荆州途中遇上东吴的追兵,让刘备求孙夫人解围。 (《三国演义》)
C.吴老太爷是一个满脑子封建伦理、纲常的地主,也是一具封建僵尸。他长年
生活在“双桥王国”里面,整天捧读着一本《太上感应篇》。他自己顽固不化,还不准他的“金童玉女”沾染半点时代风潮和新的生活时尚,因而来到“十里洋场”的大上海,必然风化灭亡。(《子夜》)
D.聂赫留朵夫决定陪玛丝洛娃一起去西伯利亚服役,他回家乡处理田产,看
到农村一副破败景象,农民都在挨饿,他知道这是农民们的土地被夺走的结果。于是,他决定放弃土地所有权,把土地交给农民,只收取租金,而且租金由农民自己支配,用于公共事业。(《复活》)
E.葛朗台活到82岁,患了疯瘫症,不得不让女儿参加管理田产的事情,他不
能走动,坐在轮椅上指挥女儿把一袋袋金币藏好,将贮藏室钥匙也交给欧也妮保管。临死前,神甫来做临终法事,葛朗台想抓住神父的手,这一下的努力最终使他送了命。(《欧也妮•葛朗台》)
9.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 爱斯梅拉达失踪后,伽西莫多跟着克洛德爬上了钟塔,请概述接下来发生的事件。(《巴黎圣母院》)
(2) 简述“醉卧怡红院”的故事。(《红楼梦》)
答( )题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古典诗歌的“情理交通”
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情感,也包括诗歌的美感;“理”则不只是一般的“理趣”,更侧重指一种人生体悟。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我以为没有纯粹的“情”或纯粹的“理”。在优秀的诗歌作品中,“情”和“理”总是共生交织的,也就是说,情感和体悟总是同时出现的。凡体悟都带有一定的情感,而从情感中也总能得到一些体悟。这些情感和体悟是超越了技术层面的东西,只有投入一己的人生体验,拿它去和古人碰撞,你才能读懂古人,和他们息息相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中去,真正地理解他们的人生,进而思索探求自己的人生。这样,读诗就不再是文学鉴赏或研究层面的一种行为,而是上升为一种生命方式,一种活法。这才是高境界,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么豪隽,那么豁达,那么纯净,那么不经意,他把自己的人生浓缩在一场雨中,我们的的人生也随之绽出洗礼过的清新和芬芳。再读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孤寂,那种落寞,那种忧患,那种清醒,我们在人生低谷当中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情形?可谁能象黄仲则说得这样透彻?


展开余下试题 名篇之所以为名篇,名句之所以为名句,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拨动别人的生命之弦,形成长时间的共振和回响。我在读古诗词时经常有一些篇句萦回脑际。仅以近古的创作而言,比如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比如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比如袁凯的“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比如张文光的““偶得故人天上句,如怀明月夜中行”,他们会让我感到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迁流。这些诗句象烙铁一样,会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
在为一家期刊作龚自珍诗选时,我在很有限的篇幅中略去了不少名篇,而选入了一首一般选家都不会注意的《己亥杂诗》第八十首:“夜思师友泪滂沱,光影犹存急网罗。言行较详官阀略,报恩如此疚心多”,为何如此?龚定庵写出了我的心声!在讲解部分我写道:“诗有多种读法,其中一种与年龄和阅历有关。如以上这一首不太引人注意的诗,以前我读不懂,大概也是不会选的。但近日先师严迪昌先生遽归道山,在写完一篇纪念他的文章之后读到这篇作品,则如中雷击,轰然而有共鸣,刹那间体会到了定庵写下此二十八字时内心的沉痛和悲凉。”
读诗,说到底是读人,读人生,能读到这个境界是一种幸福。
10.下列关于“情理交通”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所谓“情”,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感;所谓“理”,则更倾向于指人生体悟。
B.在优秀诗歌中,没有纯粹的“情”和“理”,两者常常共生交织,同时出
现。
C.我们只有做到和古人“情理交通”,才能真正读得懂诗歌,而技术层面的
东西是没有用的。
D.“情理交通”不仅指诗歌中的“情”“理”共生交织,更指读者要用自己的
人生体验去和古人“交通”。
1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黄仲则的《癸巳除夕偶成》,深透地道出了对孤寂和落墨的感悟,读到这
首诗 的人都会很有这样的感触。
B.名句之所以为名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道出了人们普遍存有的情感、体
悟,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C.“爱情的馨香,友情的温暖,乡愁的沉重,韶华的流逝”和上文黄庭坚、
吴文英、袁凯、张文光的诗句内涵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D.由于作者悲痛的心情和《己亥杂诗》第八十首“思师友”的情景十分契合,
所以读后作者“如中雷击”,于是他读懂了诗歌的“沉痛和悲凉”。
12.对全文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读者能不能读懂诗歌,不仅和他的艺术修养有关,更和他的人生体悟相关。
B.常人的境界不高,因为他们没有把读诗上升到一种生命方式。
C.能“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清晰的印记”的,应该就是能和自己建立起“情
理”交通关系的诗句。
D. 我们的人生体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诗歌反过来也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示。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高贵的捐赠•方冠晴
这是一场惨痛的灾难。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他那个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逃生出来。
电视上,那个中年男人哀伤的表情和翔子呼唤妈妈的哭声打动了我。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赠。他们家所有的东西都化成了灰烬,已不能再进去居住,小区的物业在一楼腾出了一间车库,让这对可怜的父子暂时安身。
我去的时候,车库门口已有好些人。在这些人中,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俩显然也是来捐赠的,却待在人群的外围。那个母亲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她那只有四五岁的女儿说着什么,而那小女孩撅着嘴,一脸的不情愿。在她俩身边的地上,堆着好些东西,崭新的被褥、折叠得方方正正的衣物,最上面,放着一只开了缝的玩具熊。
我猜测,可能是这位母亲拿了女儿不愿意拿出的东西来捐赠,才引起了小女孩的不高兴。我走过去,才发现自己的猜测错了,那位母亲正在指着地上的那堆东西对女儿说:“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你在瞧这件衣服,这是你爸爸刚买的,最好的一件衣服。我们都能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捐给翔子家,你为什么就不能拿你最好的呢?你有这么多玩具,你为什么偏偏就捐这个破的?”
小女孩撅着嘴:“别的我还没玩够呢,这个,我已经不想要了。”
“将自己都不想要的东西拿来捐给别人,这样对吗?你再好好想想。”
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地问:“难道就要将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吗,非得最好的吗?” “我想是的,”见女儿半天不吱声,妈妈又问:“你有最好的东西吗?咱们能不能换一下,不捐这缝补过的熊,捐你最喜欢的。”
小女孩抬起头来,有点手足无措,但最终还是小声说:“我,舍不得。”
做母亲的有点失望,说:“妈妈不逼你,要不,你再想想。”
女儿问:“我要是将我最喜欢的东西捐给了翔子,他还会还给我吗?”
我忍不住就插了嘴,因为小女孩提问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我代她的母亲回答:“当然不会,哪有捐出去的东西又要回来的道理?”
小女孩有些不死心,抬头看了看她的妈妈,她的妈妈点了点头,算是肯定我的回答。女孩这才彻底低了头。我们一道进了那个车库。当我将准备好的一点点钱交到翔子父亲的手里,说上一两句安慰的话,当小女孩的母亲奉上带来的被褥和衣物后,小女孩这才开了口。她拉过翔子的手,然后,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她母亲的手放到翔子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已经苍白,咬了咬嘴唇,再咬了咬嘴唇,然后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翔子,我将我妈妈捐给你了。你以后有妈妈了。”说完这一句,她的眼泪就顺着脸颊淌了下来,然后嘤嘤地哭着出了声,转身跑开了。
我终于明白了小女孩的意思,在她四五岁的天空里,最好而又最宝贝的,当然是她的妈妈了。她将她最为宝贝的妈妈捐给了翔子,让失去妈妈的翔子有了妈妈,而她自己,这一捐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妈妈了,她怎么能不难过,怎么能不哭泣。
跑出人群去安慰她,她的母亲也追了过来。小女孩抬起头来,满是泪花的双眼定定地看着她的母亲,然后怯怯地说:“妈妈,不,翔子的妈妈,我不是想将你要回来,可是,我还是想亲你一下。你别告诉翔子,偷偷地让我亲一下好吗?”
她的母亲一把抱住她,疯狂地吻她。我看到,这位母亲的眼里,噙满了眼泪,满脸都是幸福而又骄傲地神情。她幸福,是因为她女儿将她当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为宝贵的东西;她骄傲,是因为她的教育有了成果,女儿学会了捐赠。
我的眼睛也潮湿了,为这小女孩,更为她的母亲。我猜想,她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来解释,才能让她的女儿明白,她是一个人,不是物品,是不能捐赠给别人的。
但是,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捐赠,它让所有的大人汗颜。面对别人的灾难,我们奉上的只是微薄的关爱和同情,而这小女孩奉上的,是她的整个世界。这也是我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母亲,她在她女儿那小小的纯洁的心里种上了爱的种子,开出了高贵的花。


展开余下试题13.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女儿知道将自己都不想要的东西拿来捐给别人,这样做是不对的,所以“局促不安”。
B.女儿看见妈妈把“崭新的被褥、折叠得方方正正的衣物”都捐了出来,于是“撅着嘴,一脸的不情愿”的样子。
C.女儿心目中“最宝贝的”是妈妈,要自己捐“最宝贝的”无疑是要捐自己的妈妈,所以她不知怎么办才好,显得“手足无措”。
D.全文明暗两条线索相辅进行,“我”是明线,“女儿”是暗线。文章开头说“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赠”,而正是这“一点点钱”的出现,与眼前的小女孩和她的妈妈那种高贵的无私形成了一种对比,升华了文章主题。
E.当女儿知道捐出去的东西不能要回来,并且得到了妈妈的肯定回答后,她非常难过,难以割舍,于是“彻底低了头”。
14.文中小女孩一登场,就“撅着嘴,一脸的不情愿”,而且拿“一只开了缝的玩具熊”捐给翔子,后来又一再强化这一点,从小说的整个故事情节来看,作者运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用这种技巧有何好处?(4分)



15.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连捐赠一个漂亮玩具都舍不得的小女孩,却最终将自己“最宝贝”的妈妈捐赠给了一个没有妈妈的孩子,你认为这个情节可信吗?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刘半农①:教我如何不想他
林天宏
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鲁迅曾这样比较过刘半农与陈独秀、胡适的区别:“如果将韬略比作武器仓库的话,陈独秀的风格是仓库门大开,里面放着几支枪几把刀,让别人看得清清楚楚,外面则竖一面大旗,旗上写着:‘内皆武器,来者小心!’胡适的做法,是库门紧关,门上贴一张小纸条,说“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两位都是高人,一般人见了,望而生畏,不上前。可刘半农没有什么韬略,他没有武库,就赤条条的一个人,冲锋陷阵,愣头愣脑。所以,陈胡二位,让人佩服,刘半农却让人感到亲近……”
的确,读时人回忆刘半农的各类文章,其性格之诙谐幽默,不拘小节,跃然纸上。
刘半农在巴黎留学时,正值一战后,欧洲经济萧条,货币贬值,留学生的日子难熬,刘半农便将书房命名为“化子窝”,好友赵元任夫妇曾前往看望,临别时拍全家福留念,刘半农竟指挥众人坐在地板上,伸出手来做乞讨状。
归国后,刘半农从事民间文学研究。他在报上刊出启事,广泛征求方言中各种骂人的话,赵元任和钱玄同见报后联袂登门拜访,分别操中国各地方言,把刘大骂一顿。骂过后,彼此抚掌大笑不已。
刘半农爱好音乐,他曾与赵元任合作,由他作词,赵谱曲,创作出上世纪30年代最为流行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
一日,刘半农前往赵元任家饮茶,适逢不少青年学生也在赵家小聚。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个憨态可掬的土老头就是刘半农,遂有失态之举。刘半农便当场作了首打油诗,自我解嘲道::“教我如何不想他,可否相共吃杯茶?原来这样一老朽,教我如何再想他?”
于是,时人评论这个“矮个子,方头颅,生气勃勃”的江苏人,送其一字
——“浅”。浅有二意,一为“胸无城府,浅如清溪”。出国留学前,昔日上海滩文友在酒家为他饯行,席间对诗,满是卿卿我我的词藻。刘半农无法忍受,讽刺道:“真是一群鸳鸯蝴蝶”,酒宴遂不欢而散。
还有一次,时任《世界日报》总编辑的成舍我向刘半农约稿,刘半农问,我写的都是骂人的,你敢登吗?成舍我回道:“只要你敢写,我就敢登。”刘半农便写了一篇《南无阿弥陀佛戴传贤》,直斥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只念佛不做事。戴传贤看到后大为光火,又不敢拿刘半农出气,只好将《世界日报》停刊3天。
刘半农之“浅”,还在于其所学颇杂。他曾自言:“学问即爱好,爱好即学问。”其专业是实验语音学,但也从事语法研究、汉字改革;作为诗人,他著有《瓦釜集》和《扬鞭集》;作为散文家,又著有《半农杂文》;他还客串翻译,出版过《茶花女》、《国外民歌译》及《法国短篇小说集》;也从事民间文学研究,搜集民谣,编纂《中国俗曲总目稿》;他甚至还是摄影家,参加中国最早的摄影社团“光社”,并写有专著《半农谈影》,被誉为中国现代摄影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刘半农治学半生,最为“出格”的举动,便是采访名妓赛金花。其时,身为北大名教授,前去采访—个名声不佳的妓女,被市井传得沸沸扬扬,但刘却不为所动。通过多次采访,结合研究历史,刘半农拂去了蒙在赛金花身上的历史迷雾。刘半农去世后,赛金花一袭黑衣,专门前往追悼,一时传为奇谈。于是,有后人评论:“……五四那一辈,认真者往往认真过分,只认死理;潇洒者,又往往难有所成。像刘半农这样的人物,实在教人无比怀念。”
1934年6月下旬,为了调查蒙古族牧区民俗,刘半农远赴塞外,夜宿百灵庙一间乡村草房,其他人都睡在土炕上,而他自备一行军床,于房中支架独卧,故作僵硬状,开玩笑说:“我这是停柩中堂啊!”听者为之大笑,却不料一语成谶。考察途中,刘半农为虱子叮咬,染上回归热,回京后耽误治疗,于当年7月中旬离世。
在众友吊唁的挽联中,以刘半农生前挚交赵元任最为贴切。多年来,赵刘二人一个作词,一个谱曲,珠联璧合,而今,斯人已逝,赵元任伤感地写道:“十载凑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
①注:刘半农(1891—1934),又名复,江苏省江阴县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13.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陈独秀和胡适作为 “
标签: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2010-2011年”的其他试题
重磅:备战2024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109]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